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解構----打破媒體問卷調查的迷思
2008/07/26 09:47:17瀏覽1229|回應1|推薦10
 
參考圖片 : http://www.lineoid.com/attachments/2007/08/114_200708291347192.thumb.jpg
 
  今晚( 2008/04/15)各大報又開始爭相報導每年企業取才的意向調查,筆者看完這些報導之後,對於這種調查的品質和客觀性,只能搖頭生嘆,原來國內雜誌的問卷訪查的能力和客觀度是如此的低落!何以筆者願作烏鴉,批判《Cheers》雜誌這份嚴謹度欠佳的問卷調查!原因如下文論述所示,諸君待我緩緩道來!
 
   Cheers》雜誌「2008年台灣1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是針對2007年《天下》雜誌1000大企業人資主管進行問卷調查,其調查時間自2月14日起至3月14日為止。問卷共寄出1,600份,回收42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26.25%。------這真是荒謬,回收率只有26.25%的問卷,請問其是否有足夠的代表性!
 
  另外,試問這420位填問卷的主管,其大學及研究所母校的分佈又是如何?如果分佈恰好集中在某個學校,試問這樣的問卷會客觀嗎?誰敢保證不會有本位主義與母校情感因素成份而影響這份卷的客觀性?如果今天即便只有420份有效問卷(即便回收率只有26.25%),但如果這420份問卷的填表人之母校分佈屬常態分佈,那麼這問卷調查的綜合結果,才會更具客觀性與公信力!否則,如果每年問卷回收率都只有四分之一,然後某一年的問卷填寫人以A校友居多,筆者敢保證這一年A校的排名必定較往年佳(至少會是持平),若某一年的問卷填寫人以B校友居多,筆者亦敢保證這一年B校的排名必定排名前進(至少會是持平),又某一年的問卷填寫人以C校友居多,筆者亦敢保證這一年C校的排名必定排名前進(至少會是持平).....以此類推!
  
  因此,這種回收率太低的問卷調查,基本上其公信力就很容易受到質疑!其客觀度也很難掌握!除非是該回收的有效問卷之填表人之母校背景是常態分佈,並沒有過度集中的情形,在這樣的前提下,25%的有效問卷回收率才有討論的意義與客觀的空間!另外我要特別指出,校友多原本就佔優勢,但我這裡指的失真問題,是指回收的有效問卷之填表人之母校是否是整個業界的分佈常態!

  例如:在業界的主管分佈中,A校佔25% , B校 25% , C校15% , D校15% , E校10% , 其它10% ,如果今天的有效回收問卷中,填表人主要集中在A校,試問A校的評價會比問卷回收是常態分佈的評價差嗎?如果今天的有效回收問卷中,填表人主要集中在E校,試問E校的評價會比問卷回收是常態分佈的評價差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如果您是個知識份子,如果您是個有思考能力的人,就應該看出問卷調查背後潛在的缺失與問題---嚴謹度欠佳,客觀度不足的疑慮!(有趣的是,又有誰能知道這26.25%
填表人之母校分佈情形)
 
 


秉燭遊看新聞有感,特指出這份問卷調查背後的潛在缺失與問題爭議性 ----- 2008/04/15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stronomy&aid=2079865

 回應文章

花蔭深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只這些雜誌,連大報紙都一樣!
2008/07/28 01:52

每次有市調出來,我都先看有效樣本數,結果大部分最多一兩百人,許多時候八九十人都敢拿出來!

我猜是因為市調時間不夠,另一個主因,這些做市調整理分析的記者,那個真的學過市場調查啊!常常只是電話打打,統計一下答案之後,就以主觀分析,然後趕在截稿前就推上版面了。

這種分析不看也罷!幾乎所有市調容易犯的毛病,一個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