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靜思晨語1月1日播出 2007 八苦九惱九結
2007/01/10 20:18:07瀏覽1425|回應0|推薦0

靜思晨語1月1日播出    八苦(四)
八苦之四「死苦」
壽盡:謂因疾病壽盡而死
外緣:謂遇惡緣
或遭水火等難而死

天地萬物
有生就有滅
有成就有壞
這是自然的法則

若能好好利用身體
將真理用在我們心中
行於日常生活中
面對生死就能輕安自在

死是不是苦呢
只要懂得調適心境
看得開、放得下
沒有牽掛
自然就輕安

靜思晨語1月2日播出    八苦(五)

常所親愛之人 乖違離散
不得共處 是名愛別離苦

人們常為情所苦
親情、友情、愛情、欲情

有了執著的情愛
會讓心產生顛倒、憂煩
一旦面臨分離 則苦不堪言

邁世而出家 何為還聚落
燒舍急出財 豈還投火中
但念母年終 存亡不相見
故來還瞻視 何見子不歡

靜思晨語1月3日播出    八苦(六)

常所怨仇憎惡之人
本求遠離 而反集聚

凡夫常因心欲而生愛
求時求得死去活來
產生怨時又恨之入骨
糾纏難解 怨憎會是苦

世間一切事物
心所愛樂者 求之而不能得

人生的事很多 十有八九卻求不得
因為求不得
而產生有一缺九的苦惱

大力自在樂 所求無不得
何復勝於彼 一切所欲備

真正的快樂 是付出無所求
心中只要有「求」的念
就不會有滿足之時

靜思晨語1月4日播出    八苦(七)

心常向外求 所求皆會消失
唯有一念心的法喜 才能永駐於心

五蘊:色 受 想 行 識

思想一偏差 就會產生煩惱重重

迷茫的人在苦中作樂
能覺察的人在苦中警覺
警覺人生無常國土危脆
生命在呼吸間

微細的行蘊、煩惱 不斷累積覆蓋
清淨無染的真如本性 衍生出許多苦楚

靜思晨語1月5日播出    八苦(八)

今生來世
都是帶著業的種子而來
善業能累積善的福緣
福緣不斷延續 才能增長慧命

山河大地國土危脆
成住壞空循環不已
唯有種下善的種子
廣結福緣 才能遠離災厄痛苦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 熾燃不息《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  
   眾生濁、命濁

眾生迷茫
猶如火宅中的孩子 不斷造作惡業
而深陷五濁惡世中 苦不堪言

八苦: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 五陰熾盛苦

靜思晨語1月8日播出   九惱(一)

佛陀說法以因緣觀
令眾生了解因緣果報
眾生都是在分段生死中
不斷輪迴
過去生中的因、緣
來世一一受報

佛的本性清淨無煩惱
雖已成佛仍有障礙
此即依報未盡
以此說法教育大眾

九惱又名九難
或九橫、九罪報
即佛在此世間成道
及在成道之後
所遭遇的九種災難

九惱:
六年苦行 孫陀利謗
木槍刺足 食馬麥
琉璃王殺釋種 乞食空缽
旃荼女謗 調達推山
寒風索衣

佛陀以己身故事
善巧方便教育大眾
造善惡的業因
必定有苦樂的果報

九惱之一:六年苦行

佛陀成道之前
只因起了傲慢之心
而在修行路上
受到諸苦報與層層困境

佛陀以此勉眾
日常生活言行舉止
開口動舌起心動念
都需謹言慎行

靜思晨語1月9日播出   九惱(二)
九惱之二:孫陀利謗

孫陀生惡謗 望得其敬事
無故誹謗尊 此是何因緣
《佛說興起行經》

日常生活中
起心動念、開口動舌
舉手投足、無不都是因
種下如是因 得如是果

靜思晨語1月10日播出   九惱(三)

日日為善 時時造福

佛法、科學、哲學、心理學
都離不開因果觀
「因為」的因素
而尋求「所以」的果
此即所謂因果觀

以愛為管理 以戒為制度
慈濟以善門接引有緣人
日日為善 時時造福

修習佛法 不去探究真理
反而以對立與無明
自我障礙 甚至引導人受障礙
這叫做所知障

九惱之三:木槍刺足

剛木槍刺腳 調達崖石擲
堆破腳拇指 此是何因緣
《佛說興起行經》

靜思晨語1月11日播出   九惱(四)

身處貧困年輕人
立志守志守真 恩情永銘於心
適當時機及時回報

所謂因緣果報
如是因如是果 種下善的因
即能回報愛的果

九惱之四:食馬麥

又在毗蘭邑 三月食馬麥
國師梵志請 此是何因緣
《佛說興起行經》

靜思晨語1月12日播出   九惱(五)
九惱:
六年苦行 孫陀利謗
木槍刺足 食馬麥
琉璃王殺釋種 乞食空缽
旃荼女謗 調達推山
寒風索衣

九惱之五:琉璃王殺釋種

先世吱越村 有一吱越子
捕魚置岸上 以杖敲其頭
以是因緣故《佛說興起行經》

種善因得樂果報
積惡因得苦果報
業報牽纏累世不可轉
現前時更是由不得自己

靜思晨語1月15日播出   九惱(六)
九惱:
六年苦行 孫陀利謗
木槍刺足 食馬麥
琉璃王殺釋種 乞食空缽
旃荼女謗 調達推山
寒風索衣

善心與惡念
都是積少成多、積小成大
所以莫因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

四攝法:
布施 利行 愛語 同事

靜思晨語1月16日播出   九惱(七)
九惱:
六年苦行 孫陀利謗
木槍刺足 食馬麥
琉璃王殺釋種 乞食空缽
旃荼女謗 調達推山
寒風索衣

九惱之七:旃荼女謗

漏即煩惱的別名
修行的目標就是要斷漏
將煩惱無明徹底消除
才能留住好的法

日常生活中
以持善清淨法
為持自滿足的心情
來待人處世
則煩惱不生 業不造作

靜思晨語1月17日播出   九惱(八)

心若能如大地迎春
開闊而歡喜
就能以明朗的智慧
觀照出萬物之理
內心自然充滿法喜

引取之心名為貪
謂眾生於五塵可意之境
貪染生著起諸惑業
因被纏繫不得解脫
故名貪縛

因為一念貪染執著
迷失了清明的心
在身語意的行為舉止中
無法覺察自己的錯
就是惑業

因被纏繫 不得解脫
故名貪縛

九惱之八:調達推山

世間之法多諸過失
涅槃寂靜無量功德
如來於世間涅槃得平等心
不住世間不住涅槃
而不棄捨利益一切諸眾生故
《法集經》

靜思晨語1月18日播出   九惱(九)
 
法喜從何而來
來自生活中的人事物
時時善解 知足 感恩 包容
就能轉煩惱為菩提


九惱:
六年苦行 孫陀利謗
木槍刺足 食馬麥
琉璃王殺釋種 乞食空缽
旃荼女謗 調達推山
寒風索衣

所為善則善應
所為惡則惡應
若影之隨形響之隨聲
其效驗之捷速不爽毫髮
《御製水懺序》

一念心若沒顧好
累世業力牽連糾結
因緣果報將如影隨形

若能以智慧體解因果
謹慎於每一個起心動念
時時發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就不必擔心惡業糾纏

靜思晨語1月19日播出   九惱(十)

凡事皆有因緣
因緣會合必有果報
業果現前
若能甘願受、歡喜還
就能消業

九惱:
六年苦行 孫陀利謗
木槍刺足 食馬麥
琉璃王殺釋種 乞食空缽
旃荼女謗 調達推山
寒風索衣

拜佛是要我們懂得
以佛心為已心
以佛心看人
對人自然起尊重心
真誠的對待每一個人
就能與人結好緣

過去別人對我怎麼樣
現在我感覺怎麼樣
未來又會怎麼樣
這種煩惱叫做「惱我自身」

別人傷害我的親人
我不高興
明的用武力報復回去
暗的傳播是非去中傷
這種煩惱叫做「惱我親」

三好:
口說好話
心發好願
身行好事

靜思晨語1月22日播出   九結

善男子
諸眾生顛倒智慧
種種煩惱隨煩惱染
《法集經》

我能度脫如是眾生
而諸如來以過去願行
隨眾生根性信等
所以彼彼行中無所分別
《法集經》

學佛者要學
佛陀的大心量
於彼彼行中無所分別
時時把心照顧好
才不會被染著

九結:
愛結 恚結 慢結
無明結 見結 取結
疑結 嫉結 慳結

生活中難免遇到煩惱
只要心念單純
莫鑽牛角尖
自然人事物就圓
若是心波起伏
將釀成心靈大地震

結即繫縛之義
謂一切眾生因此妄惑
造作諸業而為眾苦繫縛
流轉三界不能出離
故云結也

靜思晨語1月23日播出   九結(一)愛結

佛言 人懷愛欲不見道者
譬如澄水致手攪之
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
《四十二章經》

心若靜
明朗的境界就會現前
佛陀的教法
也才能聽得入心

聞法後能有所感受
身體力行、深入體會
才是真悟

人以愛欲交錯
心中濁興 故不見道
《四十二章經》

汝等沙門 當捨愛欲
愛欲垢盡 道可見矣
《四十二章經》

諸眾生為貪愛故
廣行不善
由此遂招未來生死之苦
流轉三界 不能出離
是名愛結

缺少的人 為求起煩惱
滿足的人 知足懂感恩

靜思晨語1月24日播出   九結(二) 恚結大
 
每一個階段的學習
都要懂得分別好與壞
好的學以致用
壞的作為借鏡

自愛的人
懂得縮小自己
時時把身口意照顧好
對別人謙卑
即是人間的福慧人

謂諸眾生為瞋恚故
廣行不善
由此遂招未來生死之苦
流轉三界 不能出離
是名恚結

凡事都要從習氣改起
習氣若不快改
罪業就會一直造
因緣果報來時
苦不堪言

靜思晨語1月25日播出   九結(三) 慢結
 
九結:
愛結 恚結 慢結
無明結 見結 取結
疑結 嫉結 慳結

七慢:
謂諸眾生為慢
過慢 慢過慢 我慢
增上慢 下劣慢 邪慢故

心中七慢生起
廣行不善
將招致未來生死之苦
流轉三界不能出離
是名慢結

慢者 同類相傲

過慢者 
相似法中 執己為勝

慢過慢者 
他本勝己 強謂勝他

我慢者 恃己凌他

增上慢者
未得之法 自謂已得

下劣慢者
己本無能 反自矜誇

邪慢者
執著邪見 凌慢他人

大愛一台網路電視直播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6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