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星燈(三)
2010/11/15 08:27:39瀏覽225|回應0|推薦2

導師於九十九年度星燈營開示

惟覺法師開示

(三)

  歷史上有一位張英,某日,張英家人的鄰居修牆占用了他們的土地,張英的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張英,想利用他當官的勢力,讓鄰居退回去。張英回了一封信,寫了四句話:「千里修書為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就是修養。現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斤斤計較,不知道退讓,不知道修養,所以,彼此仇恨、鬥爭。做人,修養很重要,這就是德行,就是修德。

  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性,是指我們的本性。本性,就是覺性、佛性。「性德方顯」,時時刻刻覺性現前,心當中都是光明,走到什麼地方都抬頭挺胸,古云:「心正不怕邪」、「心正不怕雷打」。所以不需要去看相、算命,只要保持心地光明,走到任何地方,都有善神護持。

  《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是大人之學,是君子之學、菩薩之學。如何才能找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白自己的德行,明白心當中有一個覺性。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說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自證得。」釋迦牟尼佛看到天上的星星大徹大悟,每個人都看過星星,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大徹大悟?因能看的那一念心要向內看,那一念心是本具的。要明白那念心是自己,要去保養那一念心,沒有妄想、沒有昏沈、沒有雜念、沒有惡念、沒有邪見,時時刻刻檢討反省,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白自己的性德。〈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什麼道?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個道,就是心法。

  《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一剎那都不能離開正念,不能離開智慧,不能離開這一念覺性。起了惡念,道就不在了,要馬上檢討反省,堅住正念,把這念心收回來,道就現前了,就是這樣修。佛法講得更明白,道在哪裡?道不離心。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課程這麼多,這些智慧、技能,裝在什麼地方?是在我們的覺性心田裡,覺性不會滅掉。

  白居易一生下來就認識「之、無」二字,這種現象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一生下來就知道過去的事情,這就是覺性的作用。現在發展到太空時代,一般人只知道崇拜科技、崇拜科學,而不知道科技、科學是我們人類的智慧產生出來的,智慧是由我們這個心靜下來而生。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要修心,覺性是很重要的。有了智慧,看什麼事情都看得很清楚。佛經裡講,眾生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薩的心是粗中帶細,佛的心明察秋毫,是細中之細。為什麼佛的心明察秋毫呢?因為佛的心當中沒有無明、沒有煩惱,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種煩惱統統化除,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沒有一點塵垢,照天照地;就像一潭止水一樣,沒有一點波浪。所以我們要把握重點,找到了心路,就能提升自己,就知道佛在哪裡、道在哪裡,這一生就很愉快,感到人生是最大的盛事。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59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