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曾幫助過一位有知識的人,他當過校長,有一個兒子,也栽培兒子出國念書。等他退休之後,他要求當工友,還是住在學校裡面。他不離開學校,是因為捨不得在外面租房子;當工友則可以繼續住在學校宿舍。
歷屆的校長都設法讓他離開,他已經七、八十歲了,後來宿舍沒得住,就在學校旁邊搭一間工寮,繼續在學校當工友。
工寮年深月久失修,學校的校長也一直希望他搬離學校,所以也沒替他修理,已破爛到無法遮風蔽雨。我們發現他時,他已經罹患肝病了,我們協助他住院,住院期間他連營養費也繳不出來,所以除了每個月的救濟金,我們同時替他繳納醫藥費和營養費。
一直到他肝病末期,委員視年老者如長輩般地照顧,到了最後他大量吐血,醫護人員沒人敢靠近,還是慈濟人細心替他清理身體,幫他換衣服。
最後替他整理後事時,院方就跟委員說:「他那些髒兮兮的東西,你也順便替他整理整理拿出去。」我們的委員就去替他整理收拾。發現有一綑由報紙包著,再用破布、破衣服一層一層地綑著,到底那是什麼東西呢?
我們一層一層地解開,原來是儲金簿及印章。看看儲金簿裡的紀錄,每個月都匯錢出去,我們到銀行了解,原來是匯給他的兒子。為了兒子,他自己那麼缺乏卻捨不得花用,最後銀行裡還存有一、二十萬。
當時的一、二十萬可以買好幾棟房子,算是很有錢,他卻過著這樣的日子,下雨時,房子裡面都在滴雨,颱風時,連要關個門都沒有。
平常拎著一只破籃子,在外面撿破爛,不像現在做資源回收般身形莊嚴,而是讓人看了都覺得可憐,就會拿飯給他吃。你看,這是不是慳貪呢?他唯一的愛就是愛他的兒子,捨不得他的兒子在外面吃苦,他就用這種方式來聚集資財,這種人實在很可憐。
他也是一個知識分子,只是他「闕於信根」,所以「多聚財寶,勤加守護」。我想世間類似這樣的人應該很多吧!
人生快樂的原因就是因為常常去付出,只要你付出之後,即使睡覺也會很安心、很歡喜,因為我們做了一個能幫助人的人。有人說人生無聊、空虛,為什麼他會無聊、空虛?就因為他懵懂過日子。
若能腳踏實地去付出,做了之後所得的都很真實,就是那種很快樂、很微妙的踏實感,這就是「微妙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