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五戒學處--五戒的意義與重要性
2015/02/17 11:02:10瀏覽4633|回應0|推薦2

五戒學處

莊嚴法身,以戒為瓔珞。

破除煩惱,以戒為清涼。

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石;

以「五戒」建立正知見、淨化三業,燭照人生路,

圓滿「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定、慧。

 

 

五戒的意義與重要性--覺大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所謂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佛法當中的根本戒,無論是在家、出家,都是以五戒為根本。律典中提到:發心受持五戒的在家居士,稱作「近事男、近事女」,含有親近奉事三寶之義,是在家人皈依三寶、受五戒者的通稱。又因為受了五戒,身口意三業清淨,所以也可稱為淨人或白 衣。古德說:「道在紅塵鬧市修,全憑五戒作根由。殺生戒除慈心大,不貪財物廉潔優,見色不貪性清淨,葷酒永斷性長流,欲學長舌莫妄語,成佛不須出世求。」這偈子說明了五戒的重要性,想要修行、成佛,都必須以五戒為根本。如果連五戒都做不到,其他的一切戒,就更不容易受持。譬如建高樓大廈,五戒就是地基,把 地基打好,自然就可以一層層往上築成高樓,鞏固而不傾塌。

持戒利他 菩薩行門

  戒是防非止惡的重要行門,受持五戒,可分積極與消極的持守。消極的持守五戒,屬自利,若用主動積極的心持守,則屬利他的菩薩行。消極地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來世至少還能保得人身。積極地持守五戒,就要化被動為主動。

  例如,不殺生戒,是指不殺害有生命的個體,像人、動物、小昆蟲,包括胎卵溼化的眾生在內。積極面而言,不但不殺生,還要救生、放生、護生。

  不偷盜戒,是指不以騙取、強奪、霸占等不正當手段,取得他人的財物。積極而言,不但不偷盜,還要行布施,或勸他人一同行布施。

  不邪淫戒,夫妻之間先生對太太要忠誠,太太對先生也要忠實,彼此遵守這種約定,就是不邪淫。進一步推動倫常道德,就是以積極態度持守此戒。在家居士是不邪淫戒,而出家眾冀求無上道,應進一步斷除愛欲,是故沙彌十戒當中有「不淫欲」戒,可見沙彌十戒也是以五戒為根本。

  不妄語戒,若以欺誑心,說虛妄不實的言語欺騙他人,就是妄語。還有一種叫大妄語,就是沒有證到禪定,說已得到禪定;或者沒有開悟證果,說已開悟證果。說這類大妄語的人,將來的業報就是墮入地獄。但戒律中也有開緣,開緣,是指持戒時可以有例外的因緣。所謂「方便妄語」便是開緣,這個妄語並不是為了圖個人 的名利,而是為了救度眾生不得已而說,便不算犯戒。例如,從前有位修行人在山中打坐,有一位獵人正在獵捕一隻兔子,兔子倉皇之中躲到修行人的包袱底下,獵人追到此地不見兔子,便問修行人:「有沒有看到一隻兔子?」為了保護兔子,修行人便回答:「沒看見。」為了護生,說這樣的妄語,就不遭罪過,同時也掌握到 持戒慈悲的精神。

  不飲酒戒,酒本身不是過失,可是喝酒後,心不清明、頭腦昏沉,容易衝動做錯事情。往往因為喝了酒,就犯了其他的戒,甚至於開車發生了車禍,或把機密洩露,誤了大事。這些都是喝酒所產生的罪過,所以佛制不飲酒戒,防範眾生造惡。有人會說,商務應酬身不由己,應該可以開緣,或者暫時先不持守這條戒。但是從 另一個角度想,如果我們應酬談生意時不飲酒,一定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受人尊重,為什麼呢?一位事業成功的人滴酒不沾,所說出來的話,就顯得非常得體、有分量。因為好人、老實人通常都不飲酒,所以做什麼事情,自然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

由事入理 契悟戒體

  持戒進一步還有更微細的層面,譬如不偷盜戒,凡夫的心如果沒有正確的知見,遇到境界還是不容易禁得起考驗。一般人不偷盜,也許是因為沒有機會,所以不犯盜戒,假如有機會都不犯戒,才是更微細的持戒清淨。譬如,到山上看到一座土地公廟,裡面有一疊鈔票,四下無人,也不拿走它;到朋友家裡拜訪,裡面沒有 人,桌上有一疊鈔票,也沒有想動它。無論在任何時間、空間,都能持守不偷盜戒,如此這念心就能作主了。能作主後,看到錢財不貪即是解脫。所以戒有「別解脫」之意,即個別持守一條戒,便個別解脫一個煩惱,這是指身根對錢財不貪的部分。而六根中眼、耳、鼻、舌也容易犯偷盜。例如,眼以色為食,眼睛愛看好看 的,沒有經過他人允許,偷看別人的東西、信件或書籍;耳朵愛攀緣,偷聽別人說話;鼻子偷聞別人的香味;舌頭偷嚐別人的食物。總之,沒有經過別人許可就看、聽、聞、嚐,就微細而言都屬於偷。佛經有一個「比丘偷香」的公案:有位比丘靜坐後,在蓮花池旁經行,池中蓮花盛開,傳來陣陣花香,這位比丘便在迎風處嗅聞 花香。突然間,池神現身指責他:「你這位比丘,怎麼不在林間好好靜坐用功,卻來偷聞我的花香?」這位比丘很慚愧連忙道歉。過沒多久,一個路人來到池邊,不僅摘花、還連根拔起,踩踏弄污蓮池才離開。比丘便對池神說:「剛才我不過聞了花香,你就罵我偷香,而這個人任意摘花,連根都拔了,你怎麼都沒阻止他?」池 神說:「這個人做盡了壞事,早已是三塗惡道的果報了,有什麼好說的?但你是出家修行人,我不忍心你為了一點點花香,起了貪愛而影響修德,所以才現身提醒你。」這個公案,正說明了持守不偷盜戒更微細的層面。

  人生在世,為什麼有貧窮、富貴、長壽、短命的差別呢?因為每個人持守五戒的標準不同。把五戒持得很好,在人間就是人上人。所以五戒當中分成三品──上 品、中品、下品,上品當中又再細分成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下品也是如此。屬於哪一種品級,端看個人持戒的消極、積極與粗細分別。假使五戒持得非常完整,由粗到細都能以恭敬心、虔誠心與清淨心持守,那將來就是人上之人,屬於上上品戒。上品戒就是大富大貴,中品戒就是富貴人家,下品戒至少可 保一個人身,下下品就是雖得人身,六根不完具,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健全,到那時候要想修善法、誦經、用功都比一般人困難。

  由此可知,五戒的持守其實非常微細。民初的弘一大師持戒相當嚴謹,還謙虛地說自己連在家的五戒都沒有辦法承擔。律宗大德尚且如此,可見戒法要用心持 守,才能徹底落實。以心性而言,佛的心是細中之細,菩薩的心是粗中有細,凡夫的心是粗中之粗,因為心太粗,所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沒有辦法與清淨微細的法門相應。

  例如念佛,一般人認為念佛很容易、很單純,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心也有粗有細。開悟的人念佛,明心見性,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念念歸自性,所以說是很細。沒有開悟的人持名念佛,執著今天念了多少遍佛號、有多少功德,一句佛號口念心不念,打了妄想、心跑掉了還不知道,所以凡夫的心是粗中又粗。念佛法 門因眾生心而有粗有細,而參話頭,參「念佛是誰?」這法門又比念佛法門還要微細,細中再細。想要明白這些道理,第一步就先要受持五戒,從消極自利的持戒,提升成積極利他的菩薩行。在這念心上用功,由粗到細,由染污回歸清淨,先從事上用功,然後入理契悟戒體,這才是最真實的。真正能把五戒持得清淨微細,就能 深入佛法的堂奧。

【中台世界】中台山月刊182師經論開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0959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