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6/07 19:52:04瀏覽27|回應0|推薦0 |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二集)
2009/7/25 台灣 檔名:12-047-006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二面倒數第四行,從第二句看起: 【問。出家五眾。超然出俗。可具威儀。在家之流。身纏俗網。寧無愆犯。】 這個問得很好,『威儀』就是離不開戒律,出家人好像持戒比較方便。在俗的人,尤其在現代的社會,分秒必爭,可是這還是一個錯誤觀念造成的。競爭、鬥爭就能夠賺得你所想得到的嗎?如果這樁事情真的成立,那很了不起,為什麼?因果律就被推翻了。如果因果律是真的、永恆不變的,那你就應該相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有的決定是有,丟都丟不掉,別人搶不去,別人障礙不了;命裡沒有的求也求不得,無論用什麼手段都沒有辦法得到。在中國社會,過去一般人都深信不疑,所以他心是安定的,人心安定,社會是安定的。這些學說從外國傳來的,不是中國的,中國自古以來沒有教人競爭,競爭很累,能不能得到?得不到,什麼也得不到。同學們,你多去念念《了凡四訓》你就明白,袁了凡先生對於業因果報他明白了、他覺悟了。 孔先生給他算命,居然二十年當中,每年所得到的都跟命裡面所算定的是絲毫不差。所以他不再想,不再打妄想,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禪師對他很讚歎,一個凡夫三天三夜不起心動念,這不是凡人。請教他,你是怎麼修的?了凡先生是老實人,我沒有功夫,我只是發現我的命這二十年來跟孔先生算的是絲毫不差,真的深信不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是凡夫。了凡先生很驚訝,為什麼我是凡夫?雲谷禪師說:你的命運二十年來不曾絲毫改變,你不是凡夫是什麼?了凡先生聽到這個話裡頭有玄機,二十年來未曾改變,難道命還可以能改變的嗎?能改變。命怎麼來的?命是自己造的,佛法裡常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受的這是果報,果必有因,這個因是前世造的,過去生中造的,生生世世都有關聯。命既然是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改。凡夫改不了命運,是因為你每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善有惡,善是小善,惡也是小惡,差別幅度不大,就是離你那個水平線幅度不太大,大致上都還滿準確。如果你這一生當中有大善大惡,那就變了,就改變。大惡就往下墮落,大善就往上提升,就不準了。所以你二十年被人家算得那麼準,就是你絲毫都沒有改變。我讀了這個書之後,我稱他為標準凡夫,也很難得。所以命運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因果。 因果從什麼時候有的?有人問過我,我告訴他,若是根據《妄盡還源觀》裡面所講的道理,因果跟宇宙是同時發生的,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第一個因決定沒有,沒有,它怎麼會有事?這個道理很深,這第一個因在佛法裡面講的是無始無明。佛用這個字用得好,無始,無始並不是說時間很久遠,我們找不到,沒有辦法計算,稱之為無始,不是這個意思。無始是什麼?沒有開始,這是佛法裡的正義。沒有開始,如果有開始那就是真的,不能講是假的。它不是真的,是妄想,無始無明,無始妄想,那就是第一個念頭,第一個念頭沒有因,第二個念頭就有因。第一個念頭是第二個念頭的因,第一個念頭沒有因,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像作夢一樣,夢中境界也是個相似相續相,它也是從念頭變現出來的。第一個念頭都沒有因,無中生有。 近代科學家也發現,肯定世間決定沒有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怎麼來的?物質現象是幻相,不是真的。《心經》上講得很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物質現象。物質現象的本體是空寂的自性,自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佛法裡稱它叫空,空不是沒有,空它有,它遇緣就起現行。緣是什麼?緣是震動,今天科學裡面講的波動現象,佛法講的實際上就是波動,你看一念不覺,不覺就起波動,覺不動,覺心不動。不覺它就動,這個動,佛法裡叫起心動念,非常微細,彌勒菩薩跟我們講,一彈指,一彈指的時間很短,有多少個波動?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一百個千是十萬,單位是十萬,多少個十萬?三十二億個十萬。我們把它換算一下,中國人講三百二十兆,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波動,太細了。現在科學都用秒做單位,那我們彈指,速度彈得快一點,一秒鐘可以彈四次,三百二十兆再乘四,這是一秒鐘,一秒鐘裡頭有多少次的波動?有一千二百八十兆。你怎麼能覺察到?太微細了,太快了。彌勒菩薩說,「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個話講得好,這個話實際上就是給我們講阿賴耶三細相。阿賴耶,第一個是業相,業相就是波動,就是講你念頭,這一念。一念,諸位曉得多長時間?是一秒鐘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這一個波動,這個波動是業相,由業相跟著業相起來的是轉相,阿賴耶裡面叫做見分,精神現象。同時連帶起來的有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質現象,就是宇宙。所以宇宙,物質現象、精神現象,是一個念頭裡面發生的,生了怎麼?生了立刻就滅了,第二個念頭繼續生。第二個念頭,第一個念頭是它的因,第二個念頭是果,念念不相同,經上講的「念念不相到」,這是真話,不是假話。我們今天看到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是一種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相續相,念念相似,不完全相同,這個道理要懂。所以大乘教裡面佛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點都不假。你不把它當真,沒事,什麼事都沒有;你把它當真,麻煩就來了,這一當真就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愈迷愈深,這麼一回事情。 現在眾生可憐,陷在這裡頭,迷得很深,迷得很重,回不了頭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要幫助這些眾生回頭,妄盡還源,幫他回頭。其實在理上講不難,只要一覺悟就回頭,覺悟什麼?知道這些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對這些現象不再起心動念,馬上就回頭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在三十歲那年,在菩提樹下入定,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豁然大悟,還源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妄盡,妄想分別執著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的,你把這個統統放下,妄盡了,還源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中國唐朝時代,距離我們現在大概一千四百年的樣子,出現一個惠能大師,禪宗六祖。他在五祖忍和尚方丈室裡面,五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六祖不認識字,不用看經本,講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大師把妄想分別執著也放下,頓捨,一下就放乾淨,他就成佛了,明心見性。六祖放下,明心見性,那個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完全相等,平等的境界。今佛如古佛之再來,那就稱之為如來,同一個境界。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惠能大師雖然不認識字,你拿著經本念給他聽,他就能給你講得頭頭是道,絕不在釋迦牟尼佛之下,妙不妙?為什麼?自性流露,你見了性。諸佛如來在十法界講經說法,自性流露,你今天見性,自性也流露出來,跟過去古佛所講的一絲毫差別都沒有。所以夫子講兩句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兩句話是怎麼解釋?就是這樁事情。中國古聖先賢是佛菩薩再來的,統統是明心見性的人。我早年在台中學教,跟著李老師,有一次我就把這個問題向老師請教。我說中國古聖先賢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們是不是佛菩薩在中國應化?老師聽了笑起來,他說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這是老師給我的回答,理上講得通,事上是他沒有暴露他的身分,沒有說他是什麼佛菩薩再來,所以事上沒證據,理上這是講得通。同樣一個道理,在這個地球上,無論哪一個族群、哪一個宗教,他們的古聖先賢、他們的祖師大德,我們也可以肯定是佛菩薩的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 《還源觀》裡面給我們講,宇宙是一體,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說一家人還有差別,是一體,這一體就是《還源觀》前面第一段所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大乘教裡面稱為真如、法性、本性、自性,這是一體,一體所變現出來,見性就見到這個性體。性體是什麼樣子?惠能大師講得簡單明瞭,這個體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決定不可能有染污,為什麼?有染污必須有個東西才會染污,它不是,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它怎麼染污!物質會受染污,我們地球是物質,地球今天被染污了。精神也會被染污,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所以它不受染污。真正是清淨,不生不滅,這是自己,這是自性,禪宗裡面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本來不生不滅,「本自具足」,不要向外求,樣樣都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這裡面把精神、物質、自然環境全包括了。再告訴我們,自性本定,「本無動搖」。我們今天動搖的是什麼?我們起心動念,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生滅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沒有生滅。也就是說,什麼是真心?大乘教上講得好,「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我們生滅這個念頭沒有了,自性就現前,自性是沒有生滅的。末後說了一句話,「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你起心動念就萬法現前。所以宇宙怎麼來的?一念頓現,沒有先後,不是說進化的,不是。一時頓現,那個一時沒有長短,沒有先後,有先後不叫一時,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因為一時在佛經裡面一開頭就有,「如是我聞,一時」,這個一時的意思太深。有前一秒有後一秒,不是一時。一時是什麼?就是彌勒菩薩給我們說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叫一時。我們要細心去觀照,細心去體會。 佛法是科學,高等科學,為什麼?科學講證據,這個微細的念頭誰見到?大乘教裡面佛常說,八地菩薩,你好好修行,你修到八地你就見到了。菩薩位次愈高,心愈清淨,到八地已經達到純淨純善,所以極其微細的波動他都能感應到。九地、十地,等覺是十一地,究竟果位是第十二地,那就是究竟圓滿,完全明瞭了。所以佛法講證據,信解行證,你沒有證得那不算數。開悟,悟有解悟、有證悟,解悟是你聽佛說的、聽菩薩說的,你聽明白了,你不懷疑,也肯定了,但是你不得受用,為什麼?你沒證得。證悟得受用,那不一樣。這樣的境界,八地以上才得這個受用,八地以下是解悟。我們很幸運,能夠理解這樁事情,能夠深信不疑,這靠什麼?靠五十八年沒有離開經教,天天接受大乘經教的長時薰修,我們明白了。雖然沒有證悟,可是解悟也有很大的受用,受用裡面最殊勝的是知道人沒有生死,世間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於死亡的恐怖。信仰宗教,學了佛的人,死了以後到哪裡去?許多問題。如果能夠把宇宙起源搞清楚之後,這些問題都沒有了,你沒有疑慮、沒有顧慮,疑斷掉了,這個疑就是根本煩惱裡面的貪瞋痴慢疑。疑斷掉之後,真正的信心生起來,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我們這一生過得非常充實,也過得非常圓滿。其他一切事,包括佛法,都是第二義,都是次要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麼?念佛求生淨土,這最重要。 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有幾句話說得很好,特別是對於現代的年輕人,年輕人求知欲很重,好高騖遠,這是毛病,障礙。他勸年輕人,首先要老老實實的去念佛,為什麼?你既然在六道,你就要承認業障深重,習染難捨,消業障、除習氣,念佛的效果最殊勝。我們現在也天天念佛,為什麼業障除不掉,習氣離不開?那是你不會念。要怎麼念法?大勢至菩薩教得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個字,想想我們念佛有沒有做到?沒有做到。頭一個,我們都攝六根做不到,攝是什麼?收回來,我們六根沒收回來。眼往色上跑,耳往音聲上跑,鼻往香上跑,舌往味上跑,六根向外攀緣,你的心怎麼能定下來?都攝六根是我們的眼從色上收回來,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那個反聞就是都攝六根,回過頭來,眼不緣色相,回過頭來緣什麼?緣色性,耳從音聲、聲塵裡面回過頭來去聞聲性。我們沒有做到,我們的心是雜亂的,一般人講心浮氣躁,所以功夫不得力。真正修行人他心是定的,他不向外跑,所以他功夫得力。頭一個要曉得,功夫得力要收心,都攝六根是收心,然後就是淨念,淨是清淨,什麼叫淨念?至少你做到不懷疑、不夾雜,這叫淨。我們念佛有懷疑,夾雜更不必說,所以不是理論、方法不靈,是我們自己做得不相應。相繼是不間斷,長時薰修。我們細心去反省,佛沒有過失,經典沒有錯誤,我們曲解了經義,我們自己搞錯了。自己真正是如理如法,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我們是凡夫,自己要肯定,祖師的話我們要細細去思惟,為什麼教我們先念佛?先把心定下來,把業障消掉;業障消掉,智慧就現前,福報也現前。一個人有智慧、有福報,你再去研究經教,你再去弘法利生,那就是變成祖師大德;沒有智慧、沒有福報,研究經教那是把佛法當作世間學術來研究,你所得到的是知識,不是智慧。如果先從念佛把心定下來,那是求智慧,不是知識,智慧能解決問題,知識不能解決問題。這個道理很深,這個道理是真實的,現在人所謂的硬道理,跟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教學相應。孔子當年在世教學,第一個德行,第二個言語,第三才教政事,再教文學。印祖教我們先從念佛下手,德行。在佛法大原則裡面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們念佛是修戒定,智慧開了再去研究經教,智慧沒開不研究經教,非常有道理。我們的方向、目標要正確,身口意三業要像佛一樣的清淨,戒定慧三學要像佛一樣的圓滿,我們就真幹了。自己成就之後才能夠幫助別人,自己沒成就,拿什麼幫助別人?所以佛法有方法,方法非常巧妙,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真的事半功倍。你不懂這個方法,你所得的實在講,古人講事倍功半,你都得不到。真的,讓我們想起來古人所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話不是假話。出家五眾不能違背佛陀的教誨,在家也不例外。下面這個答,我們念一念,答得好。 【答。出家之輩自有嚴科。在家之儔通持五戒。】 這就說明無論出家在家,都要從持戒下手,「戒為無上菩提本」,這是真的。現在出家、在家都有問題,問題在哪裡?我們把持戒丟了,雖念佛,看不到效果,每天念佛念得不少,依舊煩惱一大堆,依舊是痛苦不堪。疏忽了戒律,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很嚴肅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做不好?我們得找原因,把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我們才有救。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從小家教疏忽了,中國古聖先賢,世世代代出家、在家,有那麼樣好的成就,原因是什麼?從小紮根教育所成就的。在全世界每一個國家族群裡面,說老實話,中國人最懂得教育,中國人最重視教育,你看「學記」裡面所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重視教育。不但是說到,真做到,歷代帝王政治設施,把什麼擺在第一?把教育,教育變成中國古時候的人生第一個價值觀,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把這個擺在第一;名利不屑一談,擺在最後,把孝親尊師擺在第一。佛法也不例外,「淨業三福」是大乘教裡面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這三條,佛說得很清楚,「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這些修行人成佛證果正因是這三條。頭一條,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條,人天善,中國古人所講「人之初,性本善」,這就是性本善。孝親尊師是天性,慈悲、十善是性德,人人都具足。沒有人教,沒有人教學壞了,所以人是教得好的,人也是教得壞的。現在這個社會,我們大家都說社會太亂,為什麼會亂?教出來的,誰教?媒體在教,電視在教,網路在教,這些報章雜誌在教,社會大眾互相在教。內容是什麼?暴力、色情、殺盜淫妄,與性德完全相違背,所以社會動亂,眾生生活得這麼辛苦,不是沒有原因。 在這個世界上,確實我遇到很多,包括國家領導人、專家學者、志士仁人,我遇到不少,真有心想幫助這個社會回頭,恢復安定和平,不知道從哪裡做起。我有這個緣分,這個緣分也是稀有難逢,參與聯合國的國際和平會議,我參加了十幾次。我把中國老祖宗傳統的這些理念、智慧、方法,建造了中國五千年的長治久安,用什麼?用教學,不是開會。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這三樣東西普及,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們這十年來,天天在世界上宣傳,有了效果,可是還有人懷疑,不少,來找我,他說:「法師,你講得很好,這是理想,不能兌現,做不到!」因為這麼一個嚴重問題,這是信心危機,對古聖先賢喪失信心。這怎麼辦?只有一個方法,做出樣子給他看,科學,科學拿證據來,我們做出樣子給你看。逼不得已,我找了很多地方,緣不成熟,最後找到老家,緣成熟了,辦了個文化中心,搞一個小鎮做實驗。小鎮十二個村莊,居民總共四萬八千人,我讓四萬八千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弟子規》,不到半年,成效卓著。我的信心足了,聲音也大了,到聯合國做報告。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辦了三天大型的活動。我們把湯池做的實驗做了八個小時的報告,做三天的展覽,大家看了,相信了。會後,一百九十二個國家的代表都希望到湯池去考察、去參觀。如果我們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誨能夠恢復信心,依教奉行,這個社會能回頭。我們在湯池做了三年,肯定了兩樁事情,第一個,肯定了老祖宗教給我們的「人之初,性本善」是真的不是假的,人性本善。第二個,讓我們肯定了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問題就看你怎麼教法,是可以教得好的。現在我們這個機構交給政府,希望政府能夠繼續推動,幫助世界走向安定和平。世法、出世間法都必須在和平安定的社會才能成長,發揚光大,如果社會動亂,沒有法子成就,我們希望社會安定和平。幫助整個世界走向安定和平不能不靠宗教,所以宗教團結是必要的,宗教互相學習是可貴的。從哪裡下手?從自己下手,一切法從心想生,從自己的心想生。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在大乘教裡面發菩提心,菩提是覺悟,真正覺悟,自覺而後覺他。 賢首大師在這一段裡面給我們講四種性德,第一個是「隨緣妙用」,第二是「威儀有則」,我們現在在學習。威儀有則最重要的就是戒律,《弟子規》是戒律。《弟子規》是什麼?是落實孝親尊師。「淨業三福」頭一條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怎麼做法?《弟子規》裡面所說的,就是詳詳細細教導我們,怎樣孝養父母,怎樣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是講因果,《太上感應篇》,經文不長,也只是一千六、七百字。你真要學會了,在我們儒家講道德仁義禮,《弟子規》是禮、是義,你看五個,道德仁義禮,《弟子規》是佔兩個;慈心不殺是仁,提升了,向上提升,跟道德接近了。佛法,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就幫你走向道上去。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在家學佛,十善業道沒有做到,出家學佛,《沙彌律儀》沒有做到。原因現在我們懂了,因為我們缺少《弟子規》跟《感應篇》的教育。這兩種教育,不一定讀書,不讀書的人也學,不讀書他不認識字,現在人講他沒有學過文化,但是他受過教育。古時候學校少,但是教育很普遍,為什麼?代代相傳,老人做出好樣子給後人看,給他的兒孫看,兒孫從小耳濡目染,他就學會了。我母親不認識字,很會教小孩,很會做人,相信因果。沒念過書,她從哪裡學來的?她的父母、長輩從小教給她,所以她有威儀住持,她有原則,她不會亂來,她懂得孝悌忠信,她知道禮義廉恥。所以中國教育是全民教育,是普及教育。 教育硬體設施現在人疏忽了,硬體設施最明顯的,第一個是祠堂,每一家都有祠堂,祠堂教什麼?祠堂教孝悌、教倫理,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民間樸實,人的心地厚道,從這裡教的。孔廟教道德,城隍廟教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看這三樣東西在中國多普遍?無論是城市、是村莊,大的村莊你都能看到。文昌公、文昌廟也是教因果的。中國用這些方法,這是什麼?藝術的手段。在過去中國的藝術表演、文藝表演跟現在不一樣,現在文藝節目都是以娛樂為目標,從前不是,從前所有文藝活動都是以教育為目標。表演的內容是忠孝節義,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通過藝術表演的方法讓大家學習。你看古時候的戲劇,中國地方戲劇非常豐富,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戲劇,說唱藝術,你細細去聽聽,看看它的內容。所以它是寓教於樂,它在那裡教化眾生。傳統文化真正受到最嚴重的災害,是八年抗戰。跟日本人打仗之前,中國傳統文化還在,我小時候,十歲以前在農村裡面學的基礎,不是從念書上得來的。抗戰爆發之後,整個社會動亂,天天逃難。我逃難就走了三年,年歲小,十四、五歲,居住一個地方最長不超過兩個月,就又要走了。三年走了十個省,沒有交通工具,完全靠走路,走遍江南,也學到很多東西,那是學校課本裡頭學不到的。 勝利之後,中國傳統的家沒有了,大家庭沒有了。我小時候還看到大家庭,我們自己這個家衰了、沒落了,但是親戚朋友那種大家庭還有的在。我們到親戚朋友那裡住個幾個月,了解大家庭的狀況,所以齊家治國平天下有個概念。現在人,年輕人,跟他講這個,他沒有概念,他很難理解。所以家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對於整個社會的安定和平做出很大的貢獻,那個家太好了。大家庭,人數少的也有上百人,普通一般家庭大概三百人左右,家族人丁興旺的有七、八百人,這麼大的一個家庭,那是社會。所以他有家道、他有家規,像《弟子規》是家規,家規裡面的共同科目,他還有他自己家裡面特殊的,為什麼?每個人家庭經營事業不相同,所以有些單獨的條規。這是共同的,無論是哪個家庭、無論是哪個人都必須遵守,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弟子規》裡講的,這是家規。它有家學,家學是私塾;有家業,家庭經營的事業。從小,小孩一出生就要教,養成一個好的德行。人生下來,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目標是什麼?傳承家道、榮宗耀祖,為家庭,他不是為自己。為家庭,所以他的心量就比較大,為這個大家庭;再擴大,為家族,那就更大;再一擴展,為社會、為國家、為人類,他慢慢擴張出去。從小教,人人都是好人,將來在社會上,事事都是好事,社會怎麼不安定?沒有壞人,沒有不好的事情。 所以我常常感嘆著說,在中國古代,社會上各行各業,哪個行業最輕鬆、最自在?給諸位說做官的,做官的人最輕鬆最自在,為什麼?他沒有案子辦。社會上沒有壞人、沒有壞事,他沒有案子辦,一個月能夠遇到二、三個案件就很多了。哪像現在,現在還得了!前幾天我跟我們司法院長又見面,他告訴我們,台灣每天法院裡收到的狀紙、訴訟案件,平均一年三百五十多萬件,平均每天有一萬件,辦不完的案子。這說明什麼?社會動亂,人心不安。在從前,從前沒有案件,從小小孩在家庭裡面就被管好,就教好了。我們中國古德教導我們,餓死不做賊,絕不去偷人的東西,屈死,受冤枉、委屈,不告狀,這是古時候一般祖宗教後人,受一點委屈算什麼?不告狀。我也是從小受過這個教育,所以出家,連道場有人他想要,要就給他,絕不告狀。你喜歡要我就給你,我命裡要是有,我離開這個道場,還會有道場有地方住;命裡沒有,我這道場住不成,沒法子住下去。所以別人要我就讓,還愈讓愈殊勝,不可思議。每次遇到這些事情,我自己心裡明白,就是一次的提升,境界提升,我們環境也提升,所以不要怕。我能夠做得這麼自在,老師教的,章嘉大師教的。初學佛的時候,那時候沒出家,他老人家告訴我,真正為正法久住,為弘法利生,你的一生佛菩薩給你安排,你自己不要操一點心。我聽了很舒服,自己不要操心,佛菩薩照顧。所以一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沒有為自己操過一點心,為什麼?佛菩薩照顧;我自己要操心,佛菩薩就不照顧。老師教我,他勸我出家,教我要跟釋迦牟尼佛學,所以他教我讀《釋迦譜》、讀《釋迦方志》。那時候世面上沒這些書,去找《大藏經》裡面抄,我記得我還抄了十幾部經書。對釋迦牟尼佛認識,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榜樣,向他學習,這就對了。我們從小就老實,對老師的話如同聖旨一樣,一定是依教奉行,所以老師也真教,我們也就真學。 所以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重視守規矩,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學起,從《感應篇》學起。《弟子規》是做人基本的規矩,但是如果沒有深信因果,這些規矩可能會流於形式。表面上做出個樣子,真正名利現前、利害現前,人心就變了,你就把持不住,深信因果才能把持。深信因果,再大的名聞利養現前不動心,為什麼?知道我命裡沒有,這個福報現前就不是好事。命裡沒有這個福報你要得到,得到之後,不是生病就是災難來了,不是好事;命裡沒有這個地位,今天這個地位你得到了,也是不是災難現前就是你得病。所以我們自己要相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對於世間名聞利養沒有一絲毫的貪心。縱然是命裡有的,我們還保持清廉的生活、節儉的生活,有福報,福報讓大家共享,這個好,福報不要自己享。世間有許多苦難眾生,他們吃不飽、穿不暖,沒有房子住,我們有沒有想到?我們有一點福報的時候,我們把它省下來,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這是好事情。所以世尊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一生沒有道場,住在哪裡?樹下一宿,吃飯到外面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走的時候是在樹林裡面,不是在房子裡面,這是給我們做榜樣,做樣子。他是王子出身,不出家他繼承父親的王位,名聞利養、榮華富貴捨得乾乾淨淨,得大自在,得大福報。那個大福報是什麼?是身心健康,這多麼快樂!年輕人不知道,中年以上就曉得,健康才是真正的幸福。你有財富、你有地位,不見得身心快樂,健康才是真正幸福。所以真學佛,起心動念老師教我,就這兩樁事情,正法久住,弘法利生,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就為這兩樁事情。對自己來說,不斷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靈性,提升自己的德行智慧,絕不是提升自己的名聞利養,你搞那個就錯了,完全錯了。 五戒十善要做得好,一定要有《弟子規》、《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的基礎。我們想想,近代佛門裡面的大德,大家推崇的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教導我們「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他對廣大群眾的四句教誨。敦倫是什麼意思?首先把你家庭關係處好,家和萬事興。所以佛法第一句教你孝養父母,那就是敦倫盡分,把你自己本分事情做好。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本分事情,而且本分事情很多,不是單純。譬如在家裡,你對於你的父母,我是兒女,兒女的本分是孝順;你長大了、結婚了,生兒育女,你的身分是父母,做父母有做父母的本分,父慈子孝;你在兄弟姐妹當中,你是老大,兄長的身分,兄友弟恭,大的友愛小的,小的要尊重大的。先把自己的家庭本分搞好,叫敦倫。在學校念書,你是學生,有學生的本分。學業完成,到社會上工作,你上頭有領導,領導是君,你是臣;你要是做一個小單位的主管,你也是君,底下接受你領導的是臣。君怎麼樣?君要仁,你要能夠愛護你的部屬,你要做君、做親、做師。你做別人的下屬你要盡忠,要很認真負責,把領導交代你的工作要做好。由此可知,本分在哪個崗位,你要遵守這個崗位的本分。 我們出家,出家的本分是什麼?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我們修養道德,為社會大眾做好樣子。講經教學是釋迦牟尼佛一生的事業,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所示現的,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什麼身分?職業老師。你看三十歲他大徹大悟,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一天沒有休息。一個人也教,兩個人也教,幾百、幾千人也教,從來沒有中斷過。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他老人家有教無類,只要來學,拜他做老師跟他學習,他都歡歡喜喜,熱心教導,不收學費。所以他是個義務老師,用現在的話說,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這是現代的名詞。他本人的身分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不收學費。我們得認清世尊的身分,也就是認清楚世尊的本分,一生從事於教學,言教、身教;言是說明,身是做出來樣子給大家看,不是光說,真做到了。所教導的,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十善業,開頭教你這十條,到成佛,是十善業圓滿。 我們看佛像,特別是彩畫的,佛像有圓光,背有圓光,圓光上面寫了三個字,我不知道諸位有沒有注意到?這三個字多半是用梵文寫的,也有用中文寫的,用藏文寫我都看到過,這三個字的發音叫「唵阿吽」。早年,章嘉大師把這三個字,大概好像寫有這麼大張的紙,送給我。年代久遠了,我那時記得我把它鑲了個鏡框,放在景美圖書館,不知道現在在不在。我向大師請教,唵阿吽是什麼意思?他跟我講,身口意,就是十善業,唵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十善業道的圓滿就成佛了。《十善業道經》上講得好,這個十條,是人天法、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的根本。所以小乘三千威儀,大乘菩薩八萬細行,從哪來的?十善業展開來的。在大乘菩薩,十善業一展開,八萬四千細行,應當學。而十善業是在家、出家的根本法,出家是以這個為根本,在家還是根本,這個東西做好了,所有一切戒律都圓滿,我們不能不知道。 【夫三歸五戒者。蓋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毘尼之漸次。為七眾之崇基。萬善藉此而生。寔佛法之平地。】 到這裡是一段。『三歸五戒』,在前面跟諸位做過報告,我們為佛弟子必須要重視。所以三皈列入早晚課誦,最簡單的早課就是打三皈依。我初學佛的時候,跟懺雲法師住茅蓬,茅蓬裡面的早晚課,共同早晚課就是三皈依。我們住茅蓬那個時候五個人,我年歲最輕,三十一歲,懺雲法師屬兔的,大我一輪,大我十二歲,菩妙法師,還有達宗法師,三位法師,朱鏡宙老居士,朱鏡宙老居士那年好像是六十九歲。我們五個人在埔里住茅蓬,那是真的茅蓬,牆是竹籬笆編的,塗上一層水泥,上面蓋的是茅草,底下的地就是泥土。佛堂那一間也不大,剛剛好我們五個人,五個拜佛的位子,那一間舖了地板,非常簡陋、非常辛苦,民國四十六、七年的時候。茅蓬裡面沒有電也沒有水,水我們想了方法,把山上的泉水用竹子把竹節打通,就像水管一樣一節一節,把山上泉水引下來;沒有電燈,點蠟燭、點油燈,所以晚上睡覺很早。晚課,在山上是持午,晚上不吃飯,所以晚上的晚課到八點鐘就做完,做完晚課,九點鐘就睡覺。兩點鐘起來,起來做早課,各人做各人的,誦經、拜佛,各人做各人的。做完之後,打一個三皈,三皈是共同的,三皈完了之後,達宗法師拜佛,懺雲法師、菩妙法師通常打坐,自己寮房打坐。我在那裡做義工,就要準備早餐,懺雲法師對於飲食很講究,早晨要磨豆漿,要煮稀飯。我在山上照顧一個老居士、三位法師,修福。懺雲法師給我規定的功課是學習《阿彌陀經》,蕅益大師的《要解》、蓮池大師的《疏鈔》、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是《彌陀經》最著名的三個註解,做科判,做科會,這個很有意思。科會做出來之後,對於經典、對於古大德的這些註疏,佩服得五體投地,真好,你不做出來看你不知道。除這個之外,懺雲法師教我看印光法師《文鈔》。每天規定拜佛八百拜,早晨三百拜,中午兩百拜,午飯之後,晚上三百拜,我在山上住了五個半月,拜了十幾萬拜。 以後離開,到台中跟李老師去學經教,李老師勸我學講經。最初不敢,因為講經太難,我去聽經的,我不是去學講經。他正好開了個講經班,好像我去的時候他那個班開學才一個多月,我不敢。他告訴我,他說:今天我班上上課,你去看看。看看可以,參觀一下,我就跟著老師一起到經學班上課,我坐在最後。這堂課看了之後我心就動了,好像講經不難,我就跟老師講我願意學,我就加入這個班,走上講經這個道路。這是初學的時候。李老師的教學雖然是二十多個同學,他的方法是用私塾教學法,上課的時候他只教兩個人,這兩個人跟他坐面對面,其他同學坐在周圍,像旁聽一樣。我是最後去的,我坐在最後面。教是老師,譬如教《彌陀經》,他把《彌陀經》詳細講一遍,這兩個學習的就學《彌陀經》,學了要上台去講,所以非常專注。一個講國語,一個講閩南話,好像在台上是一個講經,再翻譯,其實他們用的是一份講稿。一次是一個半小時,實際上講稿是四十五分鐘,每個星期講一次,真叫現學現賣。當然學習的人,很難把老師講的全部記下來,那怎麼辦?每個同學都記,記下來之後,下課,我們所記下的東西都交給他們兩個人,他們兩個人回去整理出一份講稿。這麼樣學的,學得很呆板,但是學得很踏實。 老師告訴我們,古時候學經教都是這種方法,叫講小座。不過從前講小座他必須具備的能力,記憶力好、理解力好,才能夠學經教,為什麼?沒有人幫助你。他開這個班比古人寬鬆,同學可以互相幫助。所以我們才曉得自古以來學講經的,是老和尚講經,有能力,就是有好的記憶力,能夠把老師所講的東西他做複講,第二天複講,至少能講到百分之九十,這個人可以學經教。很少,不多。讓他複講,老和尚講完之後第二天,抽個時間他把老和尚昨天所講的重複講一遍。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方法是阿難尊者傳下來的,阿難尊者結集經藏不就是複講嗎?把釋迦牟尼佛講的經重複講一遍,下面人把它記錄,所以這個老方法用了幾千年。李老師在台中也是用這個方法,很笨拙,但非常有效果。學,只能學一部經,不可以同時學兩部經,真的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在台中學經教,士氣很高,老師教學大概是一個半月教一部,然後換兩個同學,他們又學另外一部。我在後面旁聽,因為我去得最晚,排在最後,沒有輪到我。我旁聽,可是我的記憶力、理解力確實能達到這個水平。我在那裡旁聽,好像是十五個月,一年三個月,我聽了十三部經,十三部經我都能講,而且都講得很好,所以一出家就教佛學院。教佛學院,一個學期就教一部,一年教兩部,他們佛學院三年畢業,我教六部,還有七部沒派上用場。所以,我就懂得中國古時候這個方法好,真能成就人,比現在佛學院的方法好太多了,真有受用。往後中國傳統文化的承傳,我覺得還是要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佛門裡面創辦的,以後在儒、在道都用上,原則跟中國古聖先賢講的是相同的,「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還是貴以專,專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變成中國傳統教學裡最高的指導原則,它能成就人的德行,成就人的智慧,智慧才是真正的學問。所以統統建立在規矩上,這個規矩都是屬於戒律。 中國傳統教育最高指導原則,就是《三字經》前面八句話。教育,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因為「性相近,習相遠」,性是本善,大家都一樣,可是還有個習慣,習慣有善、有不善,會讓人不知不覺當中跟你的本善違背了,相遠了,因此才需要教育。所以教育怎麼會想起來的?就從這裡想起來。一定要教,「苟不教,性乃遷」,遷就變了,你的本善慢慢疏忽掉,你就變成不善,所以教育從這裡興起。怎麼教?「教之道,貴以專」。這八句,中國千萬年來教學最高的指導原則,以後儒釋道三家教學都不離這個原則,跟現在學校完全不一樣,是真實的學問,實學。所以,這個根我們要重視、要紮實,那就是倫理、道德、因果,這非常重要。深信因果,倫理道德就紮實,無論什麼樣的誘惑在你面前,你不會動心,為什麼?你知道因果報應。不該得的,擺在面前都不可以動心,該是自己有的,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你何必去求?所以他心總是定的。定生慧,慧能解決問題。 真的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涅槃是佛教裡一個專門術語,我們另外再找時間跟諸位細說,這個術語很重要,大小乘教裡面都講到。『作毘尼之漸次』,「毘尼」是戒律,這是持戒的初階,第一步,像爬樓梯,這是第一級。第一級就是《弟子規》,第二級是《感應篇》,第三級是《十善業》,這是最初的階梯,比什麼都重要。『七眾』弟子是把在家、出家統統包含在其中。『萬善藉此而生』,佛法從平地像蓋大樓一樣就建立了,都要靠這個。所以「威儀有則」,威儀原則不外乎倫理、道德、因果,再向上提升那是哲學、是科學,佛經裡面大分總不外乎這五大類,它不迷信。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