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3/04/02 07:57:48瀏覽80|回應0|推薦0 | |
太上感應篇 淨空法師開示 太上感應篇 (第二0九集) 各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九十四節: 【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 註解裡註得非常清楚,「索取無厭曰貪,昏昧無恥曰冒,事上忠而持己廉,人臣之大節。今也以貪冒之故而罔上,臣節安在?縱令一時富貴,多見旋踵破敗,子孫狼狽矣」,這些事情在現代的社會可以說非常普遍。 昨天三重 六道凡夫,原本煩惱就重,我們在《百法明門》裡面看到,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惡心所有二十六個,惡心所的力量遠遠超過善心所。所以古聖先賢無不重視教學,尤其重視兒童的教學,善的理念,善的行為,一定要從小培養。中國教育始從胎教,對小孩教育什麼時候開始?母親懷孕的時候就開始了,用心良苦。目的何在?我們現在很明白,目的是希求社會祥和,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稍稍受過聖賢教育的人懂得捨己為人,所以社會秩序才能維繫幾千年。每一個時代,國家的領導人,社會上志士仁人,無不重視教學,所以教育工作就如同河隄的防患一樣,稍稍不謹慎,這個隄防就崩潰,洪水成災,無法挽救。 今天這個時代,很不幸我們沒有重視這個隄防,沒有用心去防患,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人與人的關係,全面崩潰了。我們展開《感應篇》,《感應篇》裡面所說的善,在現代的社會很難得見到;《感應篇》裡面所說的惡,在這個社會普遍、而且加速度的在蔓延、在增長。佛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人心,是社會大眾的思想、見解、行為、造作,如果這一切都是不善,那就是佛在經上常常講的「五濁惡世」,今天濁惡到了極點。天災人禍是果報,這個果報如何能夠避免?我們冷靜思惟,幾乎是不可能的了。在這個時候怎麼辦?我們實在沒有能力幫助別人,回過來要知道救自己。救自己,唯有深信切願,這一句佛號,二六時中,不可間斷,真正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向佛,一心向阿彌陀佛,這是自救之道。 天目 以往我們愚痴蒙昧,造作許多惡業,只要這一口氣沒斷,回頭都來得及。這是大乘經裡面,特別是《觀無量壽佛經》,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也舉出很多的例子。佛陀在世的時候,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惡罪,我們回想我們這一生,縱然造作許多罪業,還沒有像阿闍世王那樣嚴重。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阿闍世王臨終的時候懺悔,知道自己一生做錯了,回心轉意,痛改前非,念佛往生,他如願以償;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是上品中生。 我讀到這一段經文,非常驚訝,我驚訝的不是別的事情,五逆十惡懺悔往生,我相信,我不驚訝,但是品位居然這樣高,這是我意想不到的。我才了解求生西方是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我們平常薰修,依照經論的教訓,老老實實依教奉行,積累功德,求願往生;另外一種,這是造作罪業臨終懺悔往生。懺悔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決定不能夠輕視;也就是我們見到一些造作罪業的人,不可以輕慢他。我們是肉眼凡夫,他要在臨終真實懺悔,可能他往生的品位還在我之上,這是很有可能的,我們怎麼可以輕慢別人?所以學佛最重要的,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處處謙虛忍讓,事事尊重別人,對自己決定有利益,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三重 什麼是真正有福的人?古人所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個人有福報。對自己要嚴格,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如果煩惱習氣重,業障深重,古德教給我們,用拜佛懺悔的方法,這個方法有效。萬緣放下,每天禮佛三千拜,古人用這種方法,三年業障消除,智慧現前的,比比皆是。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懺雲法師教我這個方法。那個時候我跟他一起住茅篷,他老人家每天拜佛三百拜,他拜的速度很慢,我在他茅篷裡面,每天拜八百拜,我住了五個半月。我們茅篷裡面有一位達宗法師,東北人,他每天拜一千二百拜。我們拜佛的時間分三次,早晨三點鐘起來拜佛,拜到五點鐘,兩個小時;中午,吃過午飯之後,經行回來之後,拜佛拜一個小時;晚上吃完晚飯之後,六點鐘拜到八點鐘,山上九點鐘就休息了。九點鐘休息,兩點鐘起床,生活非常有規律。所以住山,確實能夠懺除業障。 知道一個方法,只要能夠堅持不變,這個人就有福報,這個人一生就走向成功之道、解脫之道,所以我們讀《感應篇》,這是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用這個小冊子,每天來反省、檢點。如果自己還常常犯這些惡業,自己心裡很清楚,必墮地獄。如果要畏懼地獄苦,趕緊回頭。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