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第二一三集)【棄順效逆。背親向疏。】
2013/04/05 07:45:05瀏覽260|回應0|推薦1

 

太上感應篇

淨空法師開示

太上感應篇  (第二一三集)  2000/3/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12-213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感應篇》第九十六節:

【棄順效逆。背親向疏。】

這一篇文字,從第九十節到這一段都是屬於「無忌憚之惡」。造作惡業,在現前社會可以說是已經形成一種風氣,大家把這些事情都看作是正常的,我們在社會上每一個角落都能夠看到。大的來說,不順真理;小的來講,不順禮義。註解裡面,諸位看看就都知道了。

後面這一句『背親向疏』,儒家教學必定是從親及疏,逐漸的來擴大服務的範圍,擴大服務的效果。佛法雖然講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但是在行門也不例外,佛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然後再把孝養奉事擴展到社會一切眾生。可見得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教人,都有一個親疏,不違背這個順序。這裡面的意義很深很廣,我們要能夠細心去體會。

這兩年我們走向多元文化,我們與許多不同的宗教族群交往,於是有一些人批評我們是「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曾經有人當面向李木源居士質問,居士把我們自己所作所為的事實真相告訴他。他也不錯,當面懺悔,承認自己錯了,錯怪人了。我們對於中國人、對於佛教做的事情很多很多,沒有宣揚而已。做一點好事,何必要大肆宣揚?與外人交往,有一些媒體報導,那是他們的事情,我們也沒有希望他來報導,多半是其他宗教主動邀請這些記者來參與訪問報導的,不是我們的意思。我們多少還接受中國古老傳統文化,懂得一點道理,儒家、佛家、道家都教導我們要知道積陰功。什麼叫陰功?做好事不要叫人知道,不要大肆宣傳。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默默的去做,盡心盡力的去做,沒有私心,沒有名聞利養,我們默默的在做。

在做的當中,真的如佛的教誨,行門幫助解門,解行相輔相成。解門是佛家常講的智慧開了,真正要開智慧是一定要依教奉行,這個智慧才能開得起來。我們對於佛所講的甚深之理,佛性跟法性逐漸逐漸有了領會,有了體悟,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我們也漸漸能夠肯定,佛菩薩所說的菩提心是從這個地方生起的。我們也體會到發菩提心實在不是一個容易事情,難怪一發菩提心就成佛道了。禪家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一發菩提心就成佛了。

你們看看《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發心住是什麼意思?發心就是發菩提心,住就是不退,不退才叫住;菩提心發了之後永遠不退,叫發心住。我們今天發一念心,一個境界現前,立刻就退轉了,所以我們不能成就。人家發了心,永遠不會退轉,什麼道理?理明白,事也做到,理與事他能夠融成一片,不是兩截,所以能夠住心不退。我們沒有到這個境界,希望到這個境界,那不能不努力,一方面努力求解,一方面努力去奉行。

註解說:「背親向疏,不止一端」,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這個地方也不過舉幾個例子而已。「如瞞背父母」,瞞著自己父母,也就是現在人說,他愛護他妻子的家庭比愛護自己的家庭重,對妻子父母的尊敬超過自己生身父母,第一個是這個意思。對兄弟斤斤計較,對於朋友外人慷慨大方;自己家族清寒,不能照顧,看到別人他願意照顧。這就是所謂「薄其所當厚,厚其所當薄」,應該厚待的,你薄待他;不應該厚待的,你卻厚待別人。

這個現象在今天社會非常普遍。你要問為什麼?結論不外乎「利害」兩個字。對我有利,我對他好,這是有條件的。對我眼前沒有利益的就不照顧了,父母年歲老了,我現在也不要他照顧了,我就可以不理他。「妻黨」,他能夠照顧我,所以我要特別厚待他,完全是功利主義,恩義沒有了。不知道報恩,不知道行義,這是造成今天社會的亂象。

我們能不能責怪他?《無量壽經》上佛說得好,佛大慈大悲能夠原諒這一些做錯事情的人,佛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上一代沒有教好他,父母沒有教他,老師沒有教他,長輩沒有教他;沒有人教他,於是我們就不能責怪他。這是社會非常痛心的一個現象,是世間動亂的根源。我們如果沒有人教,我們也不懂。總算我們很幸運,得人身,遇到佛法,我們的父母師長沒有教導我們,我們的長輩沒有教導我們,我們今天藉著佛法的經教明白這些道理,懂得知恩報恩,懂得人在世間應當為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不分彼此。

佛教我們對人也是從近及遠,我們居住這個地區,地區有災難,當然我們先要幫助它;這是講如果許許多多地方同時都發生災難,我們幫助誰?一定幫助靠近的,然後再慢慢的幫助遠的,這是個道理。如果現前我們居住地區沒有災難,其他邊緣地區有災難,我們聽到了,我們立刻得援手,也要幫助。這個地方引用孔老夫子的話,夫子的話說得好,「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與性德相違背;「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違背了禮義。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習,而且我們要警惕,不孝順父母而孝順別人,這個人你要對他提高警覺,他一定是別有用心。不能尊敬他的老師,不能尊敬他的尊長,而來尊敬別人,他的用意何在?必定有企圖,必定有他的目的。為什麼?反常。這個人能夠孝親,他也能夠孝順別人,這是真的,真情自然的流露。他能夠尊敬他的尊長、他的長輩,友愛他的兄弟,他對外人也能尊敬、友愛,這是正常的。

這些道理,我們學了之後要能用得上。凡是違背常道的,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遇到了,一定要有警惕;否則的話,你就吃虧上當,到那個時候後悔就莫及了。他是來騙你的,他的目的非常顯然,總不外乎名聞利養,與這些人交往,決定受大損害。可是世間人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不多,所以必須要常常吃虧上當,到以後才有所警覺,已經造成了重大的傷害。我們自己做人一定要順正法,在世間法裡面講要順理法,中國人常講合情、合法、合理,處事待人接物不可以違背「情、理、法」,這個樣子我們這一生就能夠減少過失,世出世法的事業才能有成就。

世間的成就,在佛法裡面講是不究竟的,決定要在佛法上成就。但是世法雖不究竟,我們也不能夠疏忽,為什麼?利益眾生,佛教導我們自他兩利。自利之道,決定修清淨平等覺,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自己究竟圓滿的成就,決定不能夠疏忽。一切時,一切處,只有一個單純的念頭,念「阿彌陀佛」,其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行有餘力,幫助別人。幫助別人,要懂得隨緣而不攀緣,為什麼?對於自己的成就就不會受到障礙,這一點很重要。

可是諸位要懂得這個意義,這並不是消極,依舊是積極的,完全看緣成不成熟?緣成熟,我們認真積極的幫助別人,使正法久住世間;不但正法要久住,正法要發揚光大。記住佛教導我們「普度眾生」,要懂得「普度」這兩個字的用意,普度並不是只有佛教徒,信了佛教我度他,不信佛教就不度他,這不是普度。佛在經論上常常教誡我們,善根成熟的人,幫助他成就,這是講佛教徒,修行人;善根還沒有成熟的,已經向佛了,對佛教有信心、有興趣,我們要幫助他;另外是沒有善根的,對佛教完全不理解的,甚至於排斥的,我們要幫他種善根,這才叫普度。「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總要記住這句話,使我們在這一生盡可能做到圓滿。

用現代的話來說,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它決定不是宗教,所以我們對於佛教本質要認識清楚,它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是屬於哪一類的教育?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的身分,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我們這樣給人家介紹,人家很清楚,不至於產生誤會。令一切眾生普遍得度,這是我們應當認真努力的。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網站首頁>報恩講堂> 太上感應篇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746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