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身心潔淨」,心是主宰,心清淨,身就清淨。但是身能影響心,所以佛教人一舉一動都要合乎律儀,目的就是使我們從生活形式上,培養良好的習慣,心自然就定下來了。 「無有愛貪」。「愛」是煩惱。十二因緣中,「愛、取、有」這三條是輪迴之因,只要任斷一條,就超越六道輪迴。「愛」是迷惑,「取」是執著,「有」是業。如果「愛貪」無法斷除,就從「取」上斷,去除執著就能超越輪迴。「取」也無法斷除時,只有在「有」上斷,但這個功夫更深了。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與眾生和光同塵,譬如我們最熟悉的濟公活佛,他好像有愛貪、執著,怎麼能成就?他沒有「有」,這個功夫太高了!我們凡夫無法做到取與有,因此只有從斷除愛貪下手。有愛就有瞋恚,所以只要有貪,貪瞋痴慢就統統具足,這是根!把貪這個根拔除了,所有一切煩惱都沒有了,心清淨了;心清淨,身就清淨。這是凡夫能做到的。 無有愛貪,身心清淨,從此基礎上,我們信、願、持名求願往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三二、志願安定。求道和正。淨定安樂。 「志願安定」。「安」是心安,「定」是定在一個方向、目標。善導大師講,如果為了學「解」,任何經典都可以學習;如果講到「行」,將來要證果,只有一門深入才能成就,所以修行與求解不同。而在現前社會環境之下,我們應當把力量集中在行門,這是求得決定成就的唯一方法。心集中在一門上,才能心安理得。 「求道和正」。「道」是平等心、正直心。本經經題是「清淨平等覺」,這就是和正之意。「和」是中道,不緩不急;「正」是決定與佛的教誨相應。譬如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深信切願,這是「志願安定」。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以經典的理論、方法做為依據,就是「正」,修學不會有錯誤。 「淨定安樂」,如理如法的修學,自然得心清淨安定,法喜充滿,生活幸福、快樂、美滿,這是現前所得的殊勝利益。 三三、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為心走使。有無同憂。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世人」指六道眾生,「不急之務」就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六道眾生皆汲汲於無關緊要的事情,反而把認識宇宙人生真相、了解六道輪迴、脫離六道輪迴如此緊要的大事給忘記了。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劇惡極苦」是果報,「劇」是「大」。大惡是指「十惡」,身造殺、盜、淫,口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造貪、瞋、痴。十惡業不斷增長,所以是「劇惡」。造如此劇惡之業,哪有不受苦報的道理!大的苦是六道輪迴,小的則是我們一生從生到死的生活之苦。 「勤身營務,為心走使」。「營」是經營,「務」是造作,「心」是貪、瞋、痴、妄心、妄念。眾生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每天勤奮忙碌,無非是為「貪瞋痴」忙、為「名聞利養」忙、為「五欲六塵」忙。 「有無同憂」,得到了怕丟掉,沒有得到想得到,患得患失。這是現在社會的寫實,人間之真相。
<續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