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房不只一個樣貌─走進潘懷宗的書房版圖
2007/04/04 17:48:41瀏覽1002|回應0|推薦1

書房不只一個樣貌─走進潘懷宗的書房版圖

 東吳校友 第10期  ◎牛瓏芝(中文系94級)

潘懷宗學長,現任台北市議員、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台北市校友會理事,也是知名廣播節目主講人。身兼數職的他,打拼了數十年,至今仍沒有一間真正屬於自己專用的書房,並透露「有書房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但,他有個可以移動、可以搬遷的心靈書房。讓我們一起走進潘學長的書房版圖,窺探其中的神祕魔力……


東吳圖書館是潘學長大學時代的書房

「記得在我進入東吳化學系時,最新的一棟建築物便是圖書館。」潘學長透露,東吳的圖書館的確是能夠讓人引以為傲的,由於學校率先在新落成的圖書館內安裝冷氣機,成為當時各大學前所未有的創舉;當時的端木校長便常常將「東吳的圖書館是國內最先進的圖書館」這句話掛在嘴邊。

東吳圖書館就是潘學長大學時代的書房。回憶起東吳的日子,許許多多的生活點滴,都是在圖書館中堆積起來的。認真用功的潘學長,總要在圖書館待上一整天,只為將厚重的專業領域原文書,一字一句精讀到最後一頁。不同於一般人大致瀏覽或看翻譯本,潘學長多了「勤」和「專」,總是耐心地、充滿毅力地、也願意花長時間紮實地研讀原文書籍,雖然辛苦,但透過這樣的過程,卻也無形中讓他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也為他往後的醫藥學術研究之路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染上了無可救藥的書癮

提起藏書特色,學長談到了八成專業、二成興趣的書單調配。學長表示自己平時閱讀的書籍,幾乎有高達百分之八十都是醫藥方面的專業書籍,而百分之二十則是歷史與勵志方面的書籍。此外,潘學長對於「人」特別有興趣,關心人們在遭逢挫折困難後,如何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所以他看勵志書籍;學長也好奇過去歷史人物發生過哪些事情,不只清史、明史、宋史,中國通史、東周列國志更熟讀了好幾遍。一定很難想像,一個站在醫藥學術研究高台上的潘學長,當他談起霍去病攻打匈奴、張騫通西域的故事,眼神是多麼炯炯有神,神情是多麼迷人。


從書籍中汲取生活的養分

書籍的魔力何在?「如果幾天都沒看書,我就會覺得自己怎麼這麼萎靡,直到再看書,才覺得自己又吸取到了營養。」閱讀可以是嚴肅的研究學問,也可以是悠閒輕鬆的休憩活動。看書對潘學長來說像是上癮一樣,無可救藥的陷溺,投入書香世界,心理上就感到充實而開心。有人說閱讀是一種經歷、一種想像、一種抒情、亦是一種觀點。對潘學長而言,閱讀,是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態度。

數年前潘學長曾於News98電台主持「名醫on call」節目,獲得觀眾朋友們的喜愛,之後又接受飛碟電台主持人趙少康先生的邀約,在知名廣播節目〈飛碟早餐〉擔任醫藥單元主講人,探討關於醫學方面的新知,每集播畢,總會有聽眾來電索取資料,因此學長興起了將資料整理成書的構想,潘學長秉持謹慎嚴謹的態度,逐字逐句校對,終於完成了《飛碟早餐之醫學新知》這本書。


書房不該只有一種面貌

「有書房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打拼了數十年,至今仍沒有一間真正專屬的書房;「我們不一定有那麼大的本事,擁有一間高格調又氣派的書房,但我們的書可以是分散在很多地方的。」學長的書房沒有既定的空間,可以是圖書館,可以是閱覽室,可以是辦公室,可以是教授研究室,可以是任何角落。其實看書並不限於地點,只要燈火繚繞的所在,也不限於姿勢,無論是站立或坐著,敞開一本書的空間,一雙視線正常的眼睛、一段時間看書的念頭,閱讀自是信手拈來。

誰說一定要有一間偌大漂亮的書房?毋需太執著於形體的書房形式,最重要的,是在這些書本背後,有沒有一顆渴求知識、喜歡閱讀、願意學習、樂於分享的心。


http://www.scu.edu.tw/alumni/mgz10/index.htm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pan710&aid=87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