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家自學 現升學漏洞
2010/07/19 17:13:32瀏覽4929|回應2|推薦3

市議員潘懷宗和侯冠群接獲民眾陳情,有「在家自學」的學生,因成績由家長自行評鑑,從七年級至九年級,五個學期、八項科目居然可拿下40個100分的「超級成績單」,家長更依此成績單透過北星計畫直接申請學校就讀,在家自學變相成為「升學保證」。

北市教育局副局長林信耀解釋,目前北星計畫對在家自學的學生,國中申請名額採外加,不會影響到國中生權益。

高中雖採內含名額,但今年29個自學畢業生,僅2個學生透過北星申請華江高中、木柵高工,由於華江與木柵今年北星是未額滿學校,未排擠到其他學生的升學權益。

林信耀表示,為防止類似情況再度發生,明年北星計畫擬做條件限制,例如自學生若要參加免試入學管道,應回學校參加定期評量,詳細修定方向將請專者學者做討論後訂定。

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陳怡光則認為,不同的評量者,評分標準本來就不同,教育主管機關應回歸多元學習目的,避免只採用在校成績作為免試入學的門檻。

陳怡光強調,自學生學習的方式和進度和校園學習不盡相同,若返校接收定期評量,對自學生而言根本不公平,未來考慮將透過各種管道向教育主管機關反映意見。

潘懷宗表示,在家自學的學生,從12年前的4人,增加到98學年度的303人,顯示在家自學的比例日漸升高,尤其是這兩年來,非身心障礙者的申請人數變多。

換句話說,不限資格,只要每年寫計畫書,就可申請自學,若遭有心人利用,可能成為變相的「升學保證」。

侯冠群質疑,在家自學的學生,成績都是家長評定,如今卻出現各科滿分的「超級成績單」,透過只看在校成績的免試升學管道入學,豈非排擠正常學生的權益,教育主管機關若不設條件限制,在家自學勢必成為「升學鐵飯碗」。

【聯合報╱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pan710&aid=4241940

 回應文章

richard
同為升學道路 自學生分外崎嶇-1
2010/07/20 10:54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8014

同為升學道路 自學生分外崎嶇

2010-7-18 23:34 作者:廖雲章

【記者廖雲章台北報導】自學生是免試入學制度下的犧牲,98年基北區高中職登記分發後還有超過2萬的招生缺額,卻容不下自學生免試進入社區高中職設籍。

台北市議員侯冠群、潘懷宗16日舉行「自學學生免試入學」記者會,聲稱自學生以「全科完美成績單」申請高中,一旦成為其它人仿照對象,恐將排擠其它學生的就學權益。

對此,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以新聞稿提出聲明。總召集人陳怡光指出,在家自學在台北市已實施13年,相關配套措施一直沒落實,嚴重侵害自學生的受教權和家長的教育選擇權。

教局嚴格把關實驗教育

他說明,北市每一位申請在家自學的學生,家長都必須撰寫實驗教育計畫書,包括課程與教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和學習評量等,向台北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審議委員會提出申請。該實驗教育計畫需經過設籍學校初審,由教育行政人員、學者專家和民間教育團體組成審議委員會複審,層層把關後才能實施,並非只要申請就能輕鬆拿滿分。

無法免試進明星高中

陳怡光強調,家長選擇申請實驗教育,求的不過是適性學習,若是為了免試進入明星高中,還不如直接就讀推薦上榜全壘打的學校還更有效率。以立人高中國中部為例,99年24位畢業生中,全校排名前40%的9位應屆畢業生人人有獎,不必評比全部推薦,每一位都金榜題名,錄取中山女高和麗山高中等明星高中。


享榮塑膠有限公司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評分的標準
2010/07/19 17:35

對自學及在學的評定標準要如何定訂?自學的孩子在測驗時只有智育方面?

目前國內一值強調要重視孩子的品格發展,是否自學的孩子在評核時也有做?

會考慮讓孩子在家自學(除了身心障礙的孩子),對分數的看法不是較淡然?

或有和在學學習比較的意味?

潘懷宗(apan710) 於 2010-07-20 09:22 回覆:

您好:

     在家自學方案雖成立已久,然而今年開始正式適用於北星計劃,未來甚而推廣於繁星計畫,以求讓有需求的孩子能循此管道得到學習的效果。我們認可在家自學的本意,然而現今制度卻讓此美意蒙上了徇私之塵。感謝您的建議,未來我們將會繼續針對此制度做監督,已讓所有孩子都能在各自的領域下公平成長,感謝您!

                                                                                                              潘懷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