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矽谷與台灣教會我最重要的一堂課
2015/03/31 15:09:30瀏覽79|回應0|推薦8

文:丁筱晶

在台灣新創圈中總流傳著一個笑話:如果Google和Facebook是在台灣發跡的話,絕對做不起來。因為估值太低、拿不到太多資金,讓他們很難在還沒有商業模式、沒有獲利前,專注於開發出偉大的產品(請大家參閱Google與Facebook早期發展史)。

這個笑話,背後蘊含的,是多少台灣創業家的心酸與自嘲。

2個月前,我就是帶著這種羨慕、嫉妒交織而成的不平心理踏上美國,彷彿在我的國家,年輕創業家遭受的不平,可以在美國得到救贖。2個多月過去,隨著深入熟悉矽谷的環境,再回顧自己在台灣實戰走過的痕跡,慢慢揣摩,我終於得到了這趟旅途中,我最想要解開的兩個謎題的解答:

第一個謎題是:台灣創業環境真的很糟嗎? 

跟過去幾年相比,絕對不是谷底,甚至還在半山腰上向上爬。多虧政府大力推動補助、柯P上台、大公司成長停滯的狀況下,走向創業突然變成一種前途光明、自強救國的有為青年象徵。誰想得到,僅僅兩三年前,當宣布要來創業,所有人都會用一種「破產了負債千萬」、「一輩子窮愁潦倒」的眼神哀憐你呢?從「炮灰敢死隊」搖身變成「救國新希望」,創業家的故事有如灰姑娘遇上了神仙教母,只差沒有黃袍加身。

雖然外在社會氛圍吵的火熱,台灣實際的創業環境只是在在亦步亦趨的跟上,有進步,但離矽谷還有很大的差距。資本市場還在慢慢瞭解網路產業、創業圈裡缺乏的天使投資人與導師群正在慢慢補上、與國際斷鍊的知識體系正慢慢拼湊、更多的創新創業社群正逐漸冒出頭。一切都如初春冒出的新芽,在成長茁壯,但離長成大樹還需要更多時間、更多施肥澆水,以及眾人的努力。

創業環境糟嗎?不算糟,而且已經往正確的軌道上走了;創業環境好嗎?不算好,因為從上到下,所有人都剛剛開始學習。

但台灣長年的經濟停滯,竟意外為台灣創業家帶來最大、甚至是唯一的優勢──人力資源便宜又大碗。相較於矽谷至少要年薪300萬台幣起跳才能請的到程式設計師,台灣100萬年薪不到就可以請到同等級的人才。以人才決定一切的軟體時代而言,這個優勢不可不謂巨大。

如果你的公司有能力在國際募資、有能力找到國際的天使投資人與導師,可以靠自己汲取並分析國際各領域最新資訊、靠自己即可打入國際創業社群,那麼,生為台灣創業家不是劣勢,而是更好的資源。但你若不是上述的幸運兒跟神人(要克服文化與語言差異,跟講話犀利尖銳的老美打成一片並沒有想像中容易啊….),那台灣的創業環境也還算差強人意,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第二個謎題是:台灣投資人都很保守、沒有sense嗎?為甚麼美國、中國可以給的高估值,在台灣都低得可憐?

台灣投資人其實沒有想像的保守,但的確跟美國投資人截然不同。原因在於資本市場對於新時代網路軟體產業的熟悉度,以及口袋深度。兩地資本市場的量級與遊戲規則的差異,或許是造成台灣創投願意給新一波新創公司的估值相較於美國、中國低的原因。

台灣的資本市場雖然涵蓋了資訊、通訊、光電、太陽能…等高科技產業,但新一波新創公司聚集的網路產業,卻從來不是台灣資本市場的主力,也並不是最被青睞的一群。其中的領頭羊PChome(網路家庭),是包山包海什麼都賣的電商巨頭,在2005年上櫃時市值是23 億台幣左右;而目前市場排名第二的數字科技(591租屋網、518人力銀行、8591寶物交易的母公司),2013年興櫃掛牌時市值約70億元。相較於Yahoo 1996年上市時市值5.5億美元、Amazon 1997年上市時市值4.4億美元,可見台美資本市場口袋深度的差距。

這兩間涵蓋了多條產品線,並且市佔率皆為該領域第一的公司,上市櫃時的市值,是台灣創投們衡量網路新案時常用的「天花板」:如果產品屬於利基市場,潛在市場規模不如前兩家大,估值降;如果市場競爭度、毛利率、未來成長性不如前兩家大,估值再降。加上風險因子與保守估計,台灣創投對網路新創公司的在資本市場IPO時能有的估值,往往最終落在10億至30億台幣之間。如果再計入創投預期要在早期(A輪以前)進場時得到數十倍、甚至百倍的報酬,也難怪台灣創投能給的估值與美國有段不小的差距。創投與IPO市場有如食物鏈一樣,如果IPO時的市值都高不了,更遑論在前期的創投時期能給高估值呢?

相較於Uber還沒上市,估值已超過410億美元、Airbnb未上市估值也已超過100億美元,只能說以台灣做為主市場的網路創業家只能暗自垂淚,誰叫台灣的市場規模沒有美國般的大市場,也缺乏如中國團隊可以強打中國市場大餅、一路到美國上市?

作為台灣新創團隊,若不甘心接受台灣創投與IPO市場的估值,要勇闖可以開更高估值的美國與中國,前提就是要以美國或中國市場做為主戰場,並以在美國上市、被國際大公司併購為主要目標,不能侷限在台灣。但兩大戰場的廝殺激烈程度,就有如新創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畢竟,可以拿到高估值的地方,各國好手誰不想搶個功成名就呢?

因為不解而羨慕,因為了解而釋然。直到我走出了台灣,才真正理解了自己與台灣在全球新創產業中的位置。

關鍵不在哪裡創業,而是你想要做一個什麼樣的business?是間很棒、帶給客戶幸福小而美的中小企業?還是一間年營收數十億美元的企業?你想成為區域型選手?還是世界級選手?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創業家,決定了適合你的國度,適合你的遊戲規則。沒有好與不好,一切只看適合與否。

這是矽谷與台灣教會我最重要的一堂課。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nasujee&aid=2189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