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1/05 18:38:19瀏覽497|回應0|推薦0 | |
![]() 來到九州的熊本,最值得一提的,恐怕是非這座熊本城莫屬了。遠遠觀望,似乎還感受不到這座名城的威力,真正來到城牆下時,順著層層堆砌而上的巨大石塊引領仰望,才完全領教了熊本城的築造工夫。加藤清正不愧是築造城牆的名人,他從慶長六年(1601年)起耗費了七年歲月,採用了多種技術,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建成了曲線精美絕論而又堅固無比的護城牆。 在人類的歷史足跡中,這樣偉大雄偉的建築,可說從來未曾缺席,只可惜先人以其特有的智慧,在天地之中留下這樣屹立不搖的精神象徵,直至今日,能保持和當年一土一石完全一樣的,卻也所剩無幾了。眼前所見的熊本城自然也不例外,已失去了最初的建築,雖然在熊本市政府有計畫的復建下,使其在昭和35年(1960年)重現最初的容顏。但缺憾總是有的,失去的也許有些尋不回了,僅剩的,或許是歷史回憶中的悲壯吧! 當初應仁之亂後,日本開始陷入了混亂的戰國時期,直至十七世紀因德川家康造反成功,日本又回到了幕府時代。從十七世紀開始,由德川家康建立的幕府政權,一直維持了二百六十年左右,史稱江戶時代。然而,歷史上每個執掌太久的政權,最後都免不了因腐敗而滅亡,或被推翻、或是內亂。當然,德川家亦是如此。而造城者加藤清正,本為豐臣秀吉旗下大將,1588年受封為熊本城主。熊本城完工的八年後,德川家康正式的取得了政權,這對加藤來說,或許是難堪的,儘管他在治山、治水、城市建設以及振興產業等各方面,無不勵精圖治,可是,一切都因當時德川幕府的改策之限,使得加藤家族的統治只延續了兩代(44年)。之後,細川忠利從小倉城調移來此,統治熊本十一代,長達239年之久。 說起這場戰爭,就不能不令人想起,十九世紀,對於日本來說,是一個命運的轉捩點,它所代表的不僅是新舊交替而已,在這個世紀裡所發生的是,足以影響日本至今的大變化──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之所以能成功,使日本順利的踏進近代化之路,其中的幕後功臣,無不首推「維新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當時,王政之所以得以復興,各藩的勢力之所以能結合,幕府所以能倒,封建制度所以能廢除,主力皆在於薩摩藩。1864年,當西鄉隆盛回到薩摩藩之後,在倒幕運動中,不斷的展現他的爆發力。1868年他擔任征討大總督參謀,與勝海舟談判下,無流血的進入江戶城。但是西鄉隆盛卻在此時急流勇退,返回老家薩摩。因為他認為不可留在中央,擔任比藩主地位還高的職位。到江戶開城為止,他是代表下級武士改革派的最佳領袖。他視名利如糞土,視死如歸,不為子孫買美田。然而在維新政府的改革下,下級武士生活日益窮困。徵兵令實施之後,武士的軍事權又告喪失,為打開這種僵局,遂使西鄉隆盛興起「征韓」、「征台」的念頭。他毛遂自薦,想當遣韓大使,但遭岩倉具視、大久保力通等人的反對而下野。 明治十年(1877年),鹿兒島的私立學校學生及下級武士擁立西鄉隆盛為統帥,舉兵反抗政府。史稱「西南戰爭」。西鄉隆盛率領的薩摩(鹿兒島)軍為了反對明治新政府的政策,攪起內亂,大肆進攻駐扎在熊本城里的政府軍。重兵壓境,城池被圍,然而政府軍的將士依憑熊本城堅守了五十多天。原建築即是在這場戰爭中,幾乎燒毀殆盡。而後,西鄉隆盛戰敗回到鹿兒島,自刃而死。 漫步在城中的道路上,彷彿可見當時的慘烈戰況,真要計較的話,人類的歷史,根本就是一部相互間的侵略史,儘管拿掉那為國家、為民族的藉口,說穿了不過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爭鬥,歷史上任何偉大或美好的人、事、物,總是毀於這種大規模且無止盡的愚蠢行為;然而又有誰可以阻止這樣的事發生呢!所看到的,恐怕是周而復始的情況吧!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