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故事媽媽小錦囊(二)--開始說故事囉!
2008/10/23 21:15:49瀏覽1160|回應0|推薦3

開始說故事囉!

說故事要注意哪些事項呢?故事媽媽可以參考,爸爸媽媽也可看一下囉!床邊故事是和孩子親近的時刻,從聽故事中,孩子會慢慢愛上書、愛上閱讀。

一、建立默契與規則

(一)培養默契:有些老師們常這麼做,孩子很快就靜下來,如:「大眼睛,看這裡;小嘴巴,閉起來。」或是告訴他們,當你舉起右手的三隻手指時,看到的小朋友也請舉起來,說:「請安靜。」建立起默契,場面失控時,可輕鬆回復。

(二)說明規則:請小朋友回答問題前,先舉手!以免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句聽不清楚了。若有帶小贈品,也先說明取得的方式。

二、聲音語調

(一)放慢速度,別趕火車:平常說話速度是100-120字/分,和小朋友說故事的速度可以再放慢些,否則孩子會理解有限,有聽沒有懂。

(二)大小聲有關係:當我們用很大的音量說故事時,小朋友回答或台下的聲音,也隨之變大;若聲音較小,孩子自然也會降低音量。有些故事媽媽音量雖然不大,動人的故事娓娓道來,孩子也能安靜聆聽。當然,若隨著故事情節、角色和情境營造,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更能夠聚焦,抓緊小朋友的注意力。

三、語言用詞

(一)傷腦筋的口頭禪:留意平日口頭禪脫口而出。然後、然後、而且、而且、那…那…不斷,這得靠平常的練習,把贅詞修掉,讓自己的口條更棒!

(二)多讚美:和孩子互動時,多讚美孩子,小朋友回答問題若文不對題、天馬行空…,也別給他們當頭棒喝,我們是來鼓勵孩子的,而不是來給他們刺激的咧!

四、肢體語言

(一)肢體動作:如果你沒使用繪本,把故事記在腦袋裡,那可好好運用活潑肢體語言和聲音表情,大膽地走到孩子的座位旁,舞台不限於講台上,自由地擴及整個教室。不過,趴趴走的故事媽咪,別忘了照顧到最前排的孩子,媽咪往往走著走著就到中後排去了,讓前排小朋友頻頻回首…。

(二)眼神表情:眼神自然、有自信,更要面對孩子、掃描全場,別指盯著前面小朋友或幾個比較有反應的孩子身上唷!

(三)手上拿繪本時:拿太高前面孩子看不到、拿太低後面的孩子看不到、拿中間又擋到自己的臉…。要注意拿繪本的角度,拿在胸前、角度往前傾一些,也可以適時地引導孩子仔細看繪本裡的圖畫。

豐富的肢體、活潑的聲音、加上生動的表情,是吸睛關鍵!

五、互動與引導

(一)適時提問:穿插問題可以增加孩子的參與度,讓小朋友動動腦,當然也拉近彼此的距離。當小朋友舉手時,注意我們的手掌要向上喔!用邀請的方式,請小朋友回答,讓孩子受到尊重,有時故事媽咪會伸出食指,指著孩子:「好,你說!」建議換個方式邀請孩子。

(二)問題的設計:問題要採是非型、或開放式回答?我們希望孩子發揮創意,希望多用引導式的回答,也建議在準備故事時,也準備題目,預估問題達成的效果,或模擬孩子可能的反應。

(三)引導與延伸: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多準備延伸的資料,若講「青蛙」的故事,可以多介紹「青蛙的一生」,小baby是蝌蚪呀,先長出前腿?後腿?…也可以帶青蛙圖鑑,讓孩子瞭解有這麼多種類的青蛙。

六、故事結尾:這點是提醒,有些媽咪講完依依不捨,跟小朋友說「今天很高興到你們班上講故事,下次我們再帶來更多、更好聽的故事,好不好~~~」除非你有把握下次一定會來,否則別輕易承諾,孩子可是會眼巴巴地期待,豈不傷了他們幼小的心靈!

 
嗯,上了一堂實習課,整理了一些想法,突然覺得自己好認真…,彷彿在寫報告…,因為昨天起了頭想寫嘛...就要把它寫完..^_^,這可是結合許多故事媽媽們的經驗和分享唷!

十一月份,換Angel要上台講故事了,我的特性呢…可演、聲音也還算多變,講給孩子聽ok,但我們在實習時,後面可要站一堆故事媽媽、輔導員,結束後,媽咪們要針對上台的講者一個個提出看法和建議,我的特性裡還多了個「緊張」。

準備充份,是我對付緊張的辦法,幫自己加油一下!^_^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chung&aid=232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