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唯識三十論頌
2011/12/28 17:46:35瀏覽23|回應0|推薦0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護法等菩薩約此三十頌造《成唯識》,
今略標所以。謂此三十頌中,初二十四行頌明唯識相;次一行頌明唯識性;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就二十四行頌中,初一行半略辯唯識相;次二十二行半廣辯唯識相。謂外問言:「若唯有識,云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
舉頌詶答,頌曰:「1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2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次二十二行半廣辯唯識相者,由前頌文略標三能變,今廣明三變相。且初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 3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相應唯捨受。 4 是無覆無記,  觸等亦如是, 恒轉如瀑流,  阿羅漢位捨。」
已說初能變,第二能變其相云何?頌曰:「5 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依彼轉緣彼,  思量為性相。 6 四煩惱常俱,  謂我癡、我見、 并我慢、我愛,  及餘觸等俱。 7 有覆無記攝,  隨所生所繫, 阿羅漢滅定,  出世道無有。」
如是已說第二能變,第三能變其相云何?頌曰:
「8 次第三能變,  差別有六種,了境為性相,  善不善俱非。 9 此心所遍行、  別境、善、煩惱、 隨煩惱、不定,  皆三受相應。 10 初遍行觸等,  次別境謂欲、 勝解、念、定、慧,  所緣事不同。 11 善謂信、慚、愧、  無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捨及不害。 12 煩惱謂貪、瞋、  癡、慢、疑、惡見。 隨煩惱謂忿、  恨、覆、惱、嫉、慳、 13 誑、諂與害、憍、  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惛沈、  不信并懈怠、 14 放逸及失念、  散亂、不正知。 不定謂悔、眠,  尋、伺二各二。」
已說六識心所相應,云何應知現起分位?頌曰:
「15 依止根本識,  五識隨緣現,或俱或不俱,  如濤波依水。 16 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
已廣分別三能變相為自所變二分所依,云何應知依識所變假說我、法非別實有,由斯一切唯有識耶?頌曰:
「17 是諸識轉變,  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頌曰:
「18 由一切種識,  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  彼彼分別生。」
雖有內識而無外緣,由何有情生死相續?頌曰:
「19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前異熟既盡,  復生餘異熟。」
若唯有識,何故世尊處處經中說有三性?應知三性亦不離識,所以者何?頌曰:
「20 由彼彼遍計,  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  自性無所有。
 21 依他起自性,  分別緣所生。 圓成實於彼,  常遠離前性。
 22 故此與依他,  非異非不異, 如無常等性,  非不見此彼。」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頌曰:
「23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24 初即相無性,  次無自然性, 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 25 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
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者,論曰:
「如是所成唯識性、相,誰依幾位?如何悟入?」謂具大乘二種種性:一、本性種性,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謂習所成種性,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
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謂五位?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依識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頌曰:
「26 乃至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  猶未能伏滅。」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27 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在通達位如實通達。其相云何?
「28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修習位中如實見理,數數修習。其相云何?
「29 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捨二麤重故,  便證得轉依。」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其相云何?
「30 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唯識三十論頌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ayen2001&aid=5975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