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開題
2012/01/02 23:33:42瀏覽61|回應0|推薦0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開題
今釋斯蘇多覽略有二趣。一顯略二深祕。
顯略趣者。以多名句詮一義理是也。深祕者。一一名句中含無邊義理是也。就初門又二。所謂唐梵二國説是。梵淺略者又二。初就題目釋。次就經文釋。題額淺略者。謂十三字詮四名。筏日羅二字翻金剛。三字名能斷。二字名智惠。四字呼已究竟。號貫線。即合此四名。束爲一會經目。所謂佛在名稱城戰勝施樹給孤買園。爲千餘除勤男無量大心衆所説三摩地法是也。次唐淺略題名者。所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即堅實之名。般若智惠之稱。
波羅蜜翻到彼岸。經曰不改之軌範。就此意又有六種翻傳第一鳩摩羅什三藏所譯
名舍衞國。第二菩提留支三藏譯名婆伽婆。第三眞諦三藏譯名祇陀樹林。第四達磨笈多譯名金剛斷割。第五玄奘三藏譯名室羅筏第六義淨三藏譯號名稱城。六經雖別同約多名句釋不住等義。就此六經題目各不同。釋諸經題目古徳皆云以人法喩名。
今此經亦然。金剛喩般若法 云云 今據祕密藏金剛頂等。金剛般若波羅蜜多者亦是人名。三十七尊中有四佛母。所謂金剛波羅蜜菩薩。寶波羅蜜菩薩。法波羅蜜菩薩。羯磨波羅蜜菩薩是也。今是經則初尊三摩地法曼荼羅。此四佛母生成一切佛菩薩。養育三世如來薩埵。故下文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此尊亦具五佛十六三昧四攝八供養等。乃至十佛刹微塵數不可説不可説大三法羯四種曼荼羅。四種法身四種智印等無邊徳。故經文説。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解云。
一切賢聖者亦有淺深二別。若約淺略。名三賢十聖等。若約深祕賢者普賢聖者大聖。即一切如來遍法界最妙善之理智法身名普賢。非三賢之賢及因位普賢。大聖者且三十七尊及微塵數諸尊皆號大聖。聖者梵曰
阿哩也。若質直翻無惡。斷一切惡因盡一切惡果洗蕩一切惡習氣者。但佛世尊歟。故以義名大聖。諸聖者中具大多勝義故曰摩訶。無爲法者内外諸家談釋紛紜。且約龍猛菩薩釋義談之。所謂有爲者三自之法。無爲者一如之法。法者衆生心。三自門有染淨清淨一法界三自四種本覺。一如門中亦具恒沙佛徳。圓滿海中亦具無量徳。如此諸徳皆是一衆生心法而已。是心法皆離無明大念之作業故名無爲。皆離念相覺者其數無量。故云而有差別。差別則非名一法。有高下故曰差。彼此不同故曰別。一一佛徳雖過恒沙超刹塵。根條主伴各各有差別。然猶平等平等一。故名無爲法。無爲則一如平等之義
謂金剛者又有多家釋不同。且除常途義就深祕釋。金剛頂經云。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爲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虚空。一切衆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心住不動三摩地。精勤決定名金剛。解云。不動者梵阿遮攞。阿名無不非。即諸法本不生義。本來不生亦離滅壞。離因離縁無生無滅。無生無滅無有始終。故上云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虚空。即是阿字之義。遮字者。字相變遷。字義則無遷變。無遷變者即常住不壞。即法佛三密。
上文云一切衆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薩埵名心勇猛等。是心智離諸動作均彼虚空。故曰無遷變。
攞字名相無相。字相則一切諸法相義。字義即一切諸法相不可得義。言相者。生住等四種相我人等四種相及九界差別。皆名曰相。曼荼羅諸尊皆離如是等諸相。故曰相不可得。是金剛法界諸尊。常住如是三摩地具足四無量。依大悲三昧普縁十一種衆生界拔其苦惱。經文所云。佛告須菩提。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乃至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是則觀自在菩薩大悲三昧之用心。論名廣心利益等。次依大慈三昧與一切衆生樂。
即次經文云。菩薩不住於事行於布施 云云 布施有財法無畏等差別。一檀中具六度及十度無量波羅蜜可釋檀義。三檀雖別得樂是一。即是彌勒大慈三昧之用心。三依大喜三昧之力能離嫉妬。嫉妬之心從彼我而生。若忘彼我即見一如。見一如則得平等。得平等則離嫉妬。離嫉妬即隨喜一切衆生善。隨喜則不謗一切法。不謗即信受。信受即奉行。
次經文云。頗有衆生得聞是言乃至能生信心以此爲實。及經中所説遺忘人我不著諸相等文義皆是大喜三昧之用心。大喜三昧則曼殊菩薩之三摩地也。此大般若一部六百卷十六會二百八十二品。並是文殊菩薩之三摩地門也。十六會則金剛界十六大菩薩三摩地門也。故龍猛菩薩菩提心論云。從内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十六空門。皆是薩寶等十六大菩薩之三摩地門。此十六大菩薩三摩地法門能攝一切法教。應化隨機之説説多名句淺略之義。若爲大度種性説眞言深祕。故文云爲發大乘者説者擧顯教。爲發最上乘者説者擧爲眞言宗者説深祕義。金剛頂等經名最上乘故。據智度論。般若有多種淺深。爲地前人所説淺。爲地上所説深。地上中亦有淺深。一一地菩薩皆有差別。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所知般若。乃至九地菩薩不解十地菩薩所知。十地不知如來所得般若。如是淺深無量無邊。應略亦無量無邊。據大日經。二乘凡夫但解多名句淺略。諸佛菩薩一一名句中解無量義。今此題目及經中淺深廣略亦復如是。
如是無量契經所説名句文身中。各各説不著不住等義。皆是文殊大智惠大喜三摩地之義。四依大捨三昧説一切離相平等義。言捨者梵云即平等捨離之義。能捨内外所有物。能忘善惡所有法。遣四相差別證一如平等。是則約人普賢菩薩三摩地門也。
次經文云如來悉知悉見。乃至無法相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如是等義大捨三摩地之義」。如是四行中具無量徳。所謂如來恒沙萬徳雖云離有爲虚妄之相絶四種言説之境。然猶無爲法中具足恒沙之妙徳。所謂萬徳則曼荼羅無盡莊嚴之藏是也。刹塵不得喩其數。河沙不能比其量。下文所説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又福徳甚多。又一切諸佛及諸佛無上正遍知法皆從此經出。又擧四果人引河沙喩稱福徳甚多。
談八部供養。讃成就最上第一希有法。説則爲有諸佛若尊重弟子。如是等文並是顯示無盡莊嚴之義。謂福徳者即四種法身相好也。論指無爲無漏之身。今四種法身。四種曼荼羅身相好等皆云福聚。如於部名即寶部尊也。
復次金剛能斷般若等者通別二意。通者三十七尊及百八尊千尊乃至十佛刹微塵數諸尊皆名金剛。并住不動三摩地常恒不壞故。能離無明大念等故。定惠具足故。已究竟故。互渉入加持故。別者但金剛利菩薩三摩地法門也。顯名文殊師利菩薩也。
復別別釋者。金剛即金剛部。阿閦佛爲主有微塵數尊。能斷即寶部。能斷有爲有漏之貧困。能得無盡莊嚴之庫倉故。般若即法部。具足大智惠能利自他故。波羅蜜多者羯磨部。大精進事業能究竟一切事故。經者佛部。攝持四部不漏不散。常恒不變自在主宰故。如是等義皆約唐言釋之而已。
復次約四種法身釋之。金剛者自性法身。常恒不變故。能斷者二種受用法身。能破無明妄想受自他法樂故。般若即變化法身。具大智惠者能起神通變化故。波羅蜜多者等流法身。萬行名波羅蜜多。等流身則萬行法門之相故。經者通四種。四種法身各具法曼荼羅故。
復次約四種曼荼羅釋之。金剛即三昧耶身。此金剛有獨三五等別。亦寶蓮等通名金剛。各具堅不壞義故。能斷般若亦三昧耶身。文殊三昧耶身有二種。一利劍即表能斷義。二梵夾即表智惠義。波羅蜜亦是三昧耶身。萬行法門身各具三昧耶身。各持標幟住波羅蜜形故。波羅蜜形者所謂入定相耳。經者亦是三昧耶身。五色修多羅亦名經故。大曼荼羅身者如上所説四種法身等皆是也。如是題目皆悉彼佛密號名字故。法曼荼羅身者一一名則法故。羯磨身者如是諸尊各具事業威儀故。
復次約求上門釋。金剛者擧能行者。以一吽字加持三密即同本尊。是爲金剛身。一切魔怨不能破壞故。般若波羅蜜多者擧所觀法。能住此不住不著三摩地。能超四魔境早證一如理故。能斷者明得益。能行此三昧之人早搴五障雲超三重妄執。成就五智獲得三部故。
復次約三寶釋。金剛佛寶。如來身同金剛故。般若則法寶。波羅蜜者則僧寶。
復次約三大釋。金剛體不壞法身名金剛故。般若相智惠身即相好根身故。能斷波羅蜜即用。斷自他無明到彼岸故。
復次約殺三摩娑釋釋之。金剛則般若持業得名。金剛人之般若即依主釋。金剛人必有智惠即有財樹名。金剛是寶物之名。取以爲喩。般若是法也。法與喩別體則相違立名。
金剛是佛密號。般若是佛之智慧。佛身佛心不得避遠即隣近得名。帶數闕無。
復次約三身釋之。金剛即法身。自性法身堅實不變如金剛寶故。般若即應身。四種智身能應眞俗故。波羅蜜則化身。化身之佛能説六度等利益衆生故
復次約三點釋之。金剛名法身。般若即智慧之點。波羅蜜即表解脱點。過三有超四魔昇菩提岸登圓寂山故
復次約理智釋之。金剛即理。堅實故不壞。故常恒故。般若即智。能照故能決故能了故。波羅蜜通二種
復次約止觀釋之。金剛則奢摩他。離動作故。般若則毘鉢舍那。以智慧眼能觀諸法故。下四字亦通二。
復次金剛則定般若即慧。下亦准知。
復次約四徳釋之。金剛表常徳。離四相故。能斷表樂徳。絶諸苦惱故。鉢羅孃則我。不著自在故。波羅蜜則淨。出煩惱濁穢游。涅槃凉臺故。
復次約教理行果釋之。金剛理法。眞如無爲堅實無壞如金剛故。能斷行法。因相應行絶諸戲論故。般若是教法
如是諸法門義悉含斯題名之中。若一一解釋歴劫難盡。又就一一梵名字釋者。亦具無量無邊義。恐繁且休
復次約六相釋之。謂金剛等四名呼一會
經名總相。十三字差別是別相。諸字共成一縁起是同相。諸字各各不同是是異相。諸字合會有經名是成相。諸字各住自位是壞相。
復次約四悉檀釋。此四名十三字得一會
名則世界之名也。若一一離之即無名相。是爲第一義。佛爲妙生等説斯三摩地之名即爲人得名。此金剛三摩地能斷我人等分別煩惱。令得無爲無相之眞如。即對治悉檀
金剛般若經開題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ayen2001&aid=599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