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金剛經_第2片_台南同義宮_102/11/23
2015/01/10 22:30:55瀏覽2320|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金剛經_2_台南同義_102/11/23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金剛經已經講到第二個層次的性理心法,各位有書嗎?(),只要有原文的就好!我們講到『爾時,世尊,食時』,吃飯的時候,各位有找到嗎?在性理心法來講,吃飯的時候就是要吃飯,做事的時後要做事,休息的時候要休息。這邊雖然只有講說爾時,世尊,食時』,已經到吃飯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就準備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就是要吃飯,告訴我們,當下該如何就如何,就是事來則應、然後事去則靜。那我們瞭解到說,我們肚子餓了要吃飯。各位前賢,我們的靈性餓了要吃什麼?(真理),很正確!我們靈性餓了就是情緒不穩定、就是空虛、就是寂寞,那個時候就是我們的靈性已經餓了,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充實真理,只要你真理很充實,你心就很篤定,靈性就飽了,不會餓!所以地藏王菩薩都講我們凡塵的眾生,肚子餓之到吃飯,靈性餓都不知道吃真理!把真理很充實,所以我們瞭解說『食時』,就是告訴我們吃飯的時候要吃飯。

然後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個就是佛制定的戒律。那釋迦牟尼佛本身以身作則,就是釋迦牟尼佛沒有要弟子們去乞食回來給師父吃,他自己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就是告訴我們凡事都是要以身作則,自己制定這個戒律自己就實行。所以我們在講吃飯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曾經講過說,我們多食(吃的太多)有五病,各位都還記得嗎?Œ吃多了,就是想睡;吃多了,多病,病痛反而增多;Ž吃多了,因為營養很豐盛,就多婬;吃多了,不能歌誦經典,因為有想睡、又多病、多婬,就不能歌誦經典;深著世間,因為我們吃的東西都是地生長,我們跟地結的緣結的很深,就脫離不了,所以我們就適當,就是剛好,差不多七分飽就好了,餓也不行太飽也不好,就剛剛好,大概七分飽那個狀態是最理想。

所以我們從性理心法的角度來看第一分,因為第一分才有分三個層次來講,那底下就沒有分三個層次。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那我們上次就有講過,因為大迦葉捨富取貧,須菩提捨貧取富,兩個心都是很好,因為須菩提他解空,他瞭解到富有的人他的福已經快用完了,要把它接續。那大迦葉看到貧窮的人很可憐,要幫他種福,所以要幫他種福,所以就整個觀念都不同。那佛祂曾經講說心雖然很好,可是那個作法會惹起人家非議、會講話,你專門都捨貧取富人家說你貪吃,富有的人食物比較豐盛;那假如說捨富取貧,人家說你的行為怪異,不知道有什麼企圖,所以那個都是不太理想。所以佛自己本身次第,就是一家挨著一家去乞食。乞食了以後,這邊沒有記載,可是佛講經說法是連貫的,乞食都不超過七家,若超過七家假如說還乞不到喔,就不能再乞食了。那我們一般都沒有注意到這方面。那我們要瞭解到說,那個七家就是我們七孔,乞,就是求,求我們的七孔能夠回來,我們的七孔都是往外,眼睛往外看、耳朵往外聽、鼻子往外聞、嘴巴說話、身體觸摸、意念想,都是往外,那乞求就是把它勸回來。我們要知道說我們的六根沒有那麼容易就回來,所以要用求的,我們用命令的它沒辦法聽話,那我們求的話它就會真的回來。所以乞食不超過七家,這個在金剛經裡面沒有記載,可是連貫,因為金剛經是在般若部的577卷,已經是蠻後面的,所以前面有,有那個乞食不超過七家,一般進入佛教他們都很詳細的知道,而且又過午不食,經過下午一點鐘以後就不再吃了,那因為我們現在工商業潮流,很多都沒有遵守這個規範、這個戒律。

那我們瞭解佛制定戒律的用心,就是我們吃得太多了,會產生那個婬欲,就是在身體裡面會作怪。那我們就有時候把持不住,所以讓我們半餓著(肚子餓著),各位可能會有這個經驗,當你肚子餓的時候你精神會很好,當你吃飽飯的時候你會很想睡覺、就是昏沉了。所以餓,有時候對我們來說是幫助,假如說能夠、我們當然這一種社會要過午不食,那一定晚上睡不著覺,所以盡可能的在自己能夠控制的範圍,盡量少吃,因為我們吃得愈少,反而精神愈好、身體也會愈健康,然後我們也會愈想運動;然後我們吃的太飽的話,就反效果了,不想動,吃太飽不想動,然後就累積,開始就血液循環不良,那血液循環不良以後,每個器官的毛病就一直呈現出來。所以我們就學著吃少一點!

後學跟老前人一起生活,老前人的吃飯,一餐都我們那個小碗大概七分的飯,然後一點點菜,差不多小碗、半碗的湯,都是這樣子的生活、很規律。所以老前人健步如飛,後學跟在他後面都要半跑步的。所以不是說吃得少,身體就會精神不濟,喔!不會!假如說你習慣的話,就是不要吃多,然後多運動、身體會健康。這個我們大家互相勉勵!有時候後學也是一樣很懶得動!

還至本處在我們性理心法來講,就是回到原來的地方,就是我們要回歸本位!我們每一個都是佛,都是菩薩,可是我們落入凡塵貪戀凡塵,被凡塵已經拐騙、不想回去,所以各位想不想還至本處?回到我們原來是佛的地方,回到本處。所以你看文字只有四個字,意思就有那麼深,還至本處,回到我們原來的地方

那在我們生活之中我們也瞭解到,現在我們在社會做事,不管是自己當老闆或是當職員,我們也都是在乞食,都是手心向上,錢來!錢來!我要錢!對不對?然後我們下班、然後有做生意收攤的時候,有沒有還至本處?我們都流連忘返,對不對?這個身體把它拖回來了,心都不甘願回來。所以我們研究經典就告訴我們,我們身心要一體,當下班就要回到溫暖的家,所以要還至本處,回來!這個是我們每一個都是要努力去體會。

飯食訖』就是吃飯,乞食回來就吃飯。那飯食就是養生,那剛才我們講過,只要能夠養生就好了。我們凡塵你賺的錢再多,都帶不走,等到我們一口氣不來,就拱手讓人,全部都給別人了,我們都帶不走。所以我們在凡塵最重要不是累積錢財,而是累積我們的德性。一方面假如我們按照德化生活,用道德的方式來生活的話,身體會很健康,那身體健康了,然後接著我們就要建立我們的德,深植德本,這個德建立我們人的價值,完全都建立在有德上面,不是建築在有錢上面,你有德的話人家會尊敬,你有錢人家不一定會尊敬。可是你有德性,你利益眾生,人家會對你很尊敬。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價值觀就是要了解,我們在凡塵有什麼價值?我們留給凡塵是什麼?這個才是重要啦!所以我們要留給凡塵好的典範。就是讓人一心向善,都是朝正面的去發展,然後鼓勵都能夠回歸本位,這個才是正確方向。

那飯食訖已經吃飽飯了以後,就『收衣缽』,這個衣缽不收就心有罣礙。你收衣缽就是處理好你身邊的事,那你都已經沒有罣礙了,所以這個收衣缽就是免除罣礙。

洗足已』,就是除塵。除掉塵垢,我們台灣話說收腳洗手,洗足已,就是清塵除垢,把那個凡塵的污垢都清理掉,所以這個洗足已,這個也是蠻重要啦,就是我們身心都很清淨。

敷座而坐』,就是敷著座位然後坐下來。告訴我們正念不動!各位前賢,正念是怎樣的狀態?(萬緣放下),萬緣放下是對啦!正念就是無念!沒有念就是正念!我們有念就是邪念,已經不正了。所以這個正念不動。所以這邊告訴我們生活之中,我們就是要正念不動!你都萬緣放下,都沒有一個念頭了,那個叫正念。正念不動我們就是了解,完全都符合真理。所以我們在凡塵的生活一方面我們都是有疑心,懷疑,所以各位前賢,這個懷疑它會產生什麼?懷疑就產生顛倒,就跟事實完全不一樣;然後顛倒了以後就產生什麼?放逸,就是很放肆;然後放肆了以後又產生什麼?無明;無明了以後又產生什麼?慳貪嫉妒。所以我們由懷疑→顛倒→放逸→無明→慳貪嫉妒,這個都是連貫,一連接下來。所以我們在凡塵最怕起疑心,一起疑心了以後,因為跟事實整個都相反了,那時候我們很容易造罪。所以正念不動,就是非常的重要。因為完全都沒有疑,沒有懷疑。

因為我們正念不動的時候,各位前賢,我們萬緣放下,萬緣就是萬心,一萬個心都放下了,已經沒有凡塵生的心,就已經沒有妄心,妄已經盡,真就顯,真顯的時候就是正念,那正念不動,正念那個是佛知佛見,佛的知見。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就可以進入佛的知見,那佛的知見我們就是了解到,完全都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就已經進入了,所以你只要把祂累積,然後你慢慢那個佛性的功能,祂的大用會慢慢呈現,所以先開始的就是第六感特別敏銳,你第六感還沒有到的事情你會感應了,然後再接著就會有五眼六通,我們雖然不追求,可是那個是我們佛性具備的功能作用,祂自然有,那我們現在因為被煩惱覆蓋,被煩惱都整個蓋住了,出不來,這個大用、佛性的大用出不來,那我們現在把凡塵的心放下,不要了,妄沒有,妄沒有的時候真呈現,真呈現的時候,我們整個佛性大用、整個都呈現,你會了解宇宙天地都是我,我就是整個宇宙天地,你看!多麼寬廣!所以到那個狀態,我們就可慢慢的真的回歸到我們的本位,已經沒有分別心,可是我們一定要努力,這個不會上天掉下來,也不可能別人幫助我們,都是要我們自己去修持、自己做,才有可能到達!都是靠自己努力,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都可以做!三、五分鐘有空,我們做萬緣放下,各位前賢,要了解到那個萬,要一下子都放下來不可能啦!所以你放,表面上一些粗淺的已經都被你降伏了!然後降伏了以後,再來慢慢比較細微的你也放,就這樣一直放,從萬、千、百、十,到後來真的放下了,這個都要經過努力,雖然我們講的都很快,萬緣放下,那個是一個目標,讓我們知道就朝這個目標去做,我們都可以到達。所以在這個敷座而坐、正念不動的時候,它就包涵這個意思。這個是第二個層次的性理心法。

然後我們就講第三個層次,第三個層次就是修持的心境,我們修持到達什麼心境呢?就是要無我、無法、無非法。各位就可以把文字放下,不用文字,然後我們來回觀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了,那祂為什麼還自己本身去乞食?就是佛不住佛相,佛已經沒有我相。沒有說我是佛,你們是弟子,你們弟子去乞食回來給師父吃,沒有!自己本身著衣持缽,然後入舍衛大城乞食,就是已經佛不住佛相,佛祂沒有說我是佛,這個就是最難的啦!有沒有?我們在凡塵有時候都有一個身份地位,我們都很靠那個身份地位耀武揚威!各位要瞭解到,你到成佛已經是在凡塵是最高的狀態!祂已經到最高的狀態又不去表現我已經是最高,沒有,祂跟眾生一樣,這個弟子們去乞食,然後佛也去乞食,一樣,平等。

所以各位前賢,後學剛接觸佛經的時候,會覺得說那個都是平常的生活細節,怎麼那個是高深的佛理呢?那後來一直研究才知道說,喔!原來我們在生活之中,最平常的事就有最高深的佛理,反而你覺得那個很難達到的一些境界程度,那個都不算,那個都是生滅,那最低的、最平凡的、很平時、很平淡、很平常,這個就是最高的佛理。

因為祂已經無我相,佛已經沒有佛相,無我了。然後要教導弟子修道,一句話也沒說,一千兩百五十人坐著要聽了啊,你一句話也沒說,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個告訴我們什麼?就是說:道就在日常的行為之中,道不是在我們坐著聽的時候『才有』,不是的!在日常生活那個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然後次第乞以,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連那個敷座都自己動手,是不是平等?是不是無我?所以我們要修到無我相,沒有我、沒有標榜我,這個就是最難啦!然後我們現在努力的方向就是把這個我相能夠去除掉,因為這個身體有形有相的我,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的,它都是要回歸給天地,不是我能夠擁有。假如說我們的身體我們自己可以主宰、可以擁有,我們在最年輕、最漂亮、最有活力,我就命令它,我要這樣,停著!不要再變!各位前賢可不可能?(不可能),一年一年過,七十歲了,真的沒辦法!滿身都是病痛!所以我們很愛此身,要了解到好好的應用,我們借假修真,身體是假的水火風土,真的是佛性,佛性如如不動、常住不遷。我們研究四年了,都已經呈現了,了解到如如不動、常住不遷的真心佛性,我們都已經能夠掌握!然後我們把這個如如不動、常住不遷的真心佛性應用在日常生活,就請祂出來當家。

所以各位前賢很困難喔!我們已經習慣六根當家了,現在要請佛性當家真的會打架,所以後學說會反撲,就是這樣啦。那因為我們都不夠積極,都沒有要請佛性當家啊,當然不會反撲,都是六根在當家,怎麼會反撲。可是你請(佛性)看看,你很堅強,馬上,好!啟發佛性當家,你過不了一個星期你整個人都要抓狂了,為什麼?你的六根不放過你,就這麼深根蒂固喔!所以後學都說你聽了道理要做,那你先跟它妥協,請佛性出來當家,也不要全盤都抓,你讓一半給六根,有時候你還聽它的啦、聽六根的話,可是有時候一定要聽佛性的話,這樣先妥協,那妥協的時候,只要時間久,時間久了我們的六根,它會認清自己的身份,啊!我不是主人,這個時候沒事了!那假如說我們一下子就請佛性當家,那我們很習慣的六根,它都受不了啦!那後學都一直等,提問的時候看看有沒有人已經說:我怎麼愈修脾氣愈大?沒有咧!可見我們都還『試試看!』。還沒有說很確定,耶!佛性請出來當家以後,我們可以脫離六道輪迴。

佛性當家了以後,各位就要瞭解到,一口氣不來,我們整個佛性跟虛空融成一體了。那假如說我們沒有請佛性當家,我們一口氣不來,各位前賢要了解到,那個時候你的六根它撒手不管,誰要管啊?我們佛性要管!可是這個時候佛性管是收拾、收拾善後,祂沒有主宰的能力,所以就被我們所做的業,推,看我們造了什麼業,推到什麼地方,就在六道之中輪轉。雖然我們已經求道了,可以回理天,可是我們活佛老師明確的跟我們講萬八,一萬零八百年,那以後呢?一萬零八百年以後呢,各自承擔!有沒有?(有)。

我們縮小型墨寶後面寫的明明白白,就是這樣跟我們講,就是我們老師就是擔當我們一萬零八百年,那以後呢?各自承擔!所以我們一定借這個時間、最好時期,我們就好好修,把佛性啟發出來,然後我們全部在生活之中都是佛性來應對,佛性應對不造業,沒有業,佛性應對沒有兩邊、沒有善惡,所應的都符合真理,就不造業了,不造業了就不受苦,苦就沒有了,所以當下就解脫。那我們一直在努力,然後渡化眾生,就可以了掉我們累世的那一些冤欠,所以是最好的時期,我們一定要選擇正確的道路。賺錢,賺錢有數,生命要顧(台語),我們顧了沒有?(有啦!)我們照顧的生命,都是有身體方面的(生滅的),我們是要照顧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因為我們要跟整個宇宙融成一體,那看我們怎麼努力!你假如說一直就在日常生活萬緣放下,就是萬心都放下,沒有心了,沒有心就是道,那個道就是真心、常住真心,不會變的,那個心就是佛,所以我們成佛就是這個,都很明確的跟我們講:只要你萬緣都放下,沒有一念了!這個時候呈現的就是『即心即佛,就是佛』。所以我們就可以從內心發出:我可以成佛,早晚!各位有沒有把握啊?(有)。所以喔!這個就是生活之中,我們也過的很快樂,然後也走的很正確,然後到達的目標也都沒有迷糊,都是很明確的,所以修道不是苦,是很快樂!愈修愈快樂才對!

假如說我們修的哀怨,那一定方法不對了。所以後學都講晚上睡覺你蓋著棉被都會偷笑,那個就對了!你假如說還在翻來覆去、唉聲嘆氣,那你就要檢討一下方法對不對?所追求的方向對不對?作法對不對?然後就跟真理能夠契合,一契入真理了,全部都是正確。那假如說跟真理不合,雖然說眼前有很大的誘惑,我們也不要受影響。因為現在是非混淆,我們這個凡塵大是大非都不見了,都是一些魑魅魍魎當家,不是好事啦,我們會受影響啊,我們錯了以為對,對得不堅持,那很糟糕耶!所以我們自己要內心建立,就是有公理正義,就是有、一定有,那你要堅持在凡塵的價值。假如說我們沒有堅持公理正義,那我們活著真的也是跟一般小蟲一樣,都是望生望死。生生死死沒有一點意思!那我們人萬物之靈,可以引導整個萬物的走向,所以我們就要很堅強自己的理念,所以在修持的第一個階段,就是先無我,沒有我啦,沒有這個身體的我!有的我那個就是如來、就是佛,我就是佛、我就是如來!就是要到這個狀態。

所以這個身體的我相已經沒有了,然後我們現在要借著法來修,要,要法;然後我們修到已經到達目的了,我們就要把法也拋掉。像說我們渡河,要船、要竹筏、要橋,我們過了到對岸這一些工具都不用了,不用在背在身上,可是我們還沒有到彼岸之前,法要,那到了彼岸以後,法也去掉,所以無法。那我們已經到達無法可學、無法可修,那個程度就已經無生法忍,沒有生、沒有滅,沒有生滅我們安住在真理、不生不滅的真理上,已經都不動心、已經沒有法相,所以先除掉我相,然後在努力修持,到達目標以後,把法相也去掉,也就沒有法相。

無我相、無法相,然後又告訴我們努力修,離開非法,沒有非法相。所以無我、無法、無非法,這樣我空了,法空了,非法空了,一空到底,整個呈現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就是要這個,我們追求的就是要這個。所以第三個層次講的就是修持的境界,無我、無法、無非法。這樣我們從字面上講,然後再從性理心法講,然後再講修持的境界,這樣各位有體會了嗎?都不一樣對不對?字面有字面的意思,性理心法有性理心法的意思,然後修持的境界,這個就更最難體會啦!為什麼一千兩百五十個人坐著要聽講經說法,佛卻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這個一般就是很難去體會它在表現什麼?它是要告訴我們什麼?所以深入了以後,我們就是瞭解到,喔,原來我們修道的方向就是要朝著無我、無法、無非法。已經沒有我相了、沒有法相了、沒有非法相了,就已經成佛了,那個是最正確的,這樣各位聽懂了沒?(懂!)

那我們接著講第二分,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就是當釋迦牟尼佛敷座而坐,這個時候,長老,就是德高、年歲也高,就叫長老。尤其我們看那個武俠小說,時常看到,喔!某某門派的長老輩份都很高,對不對?這個也是一樣,在佛教裡面,他能夠當到這個長老,都已經非常久的時間,年歲高了、德性高,才可以去當長老。須菩提就是跟在釋迦牟尼佛身邊,一直跟隨,跟隨從32歲釋迦牟尼佛成道了以後,跟到講金剛經68歲,你看就跟了這麼久,那每天釋迦牟尼佛都是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一直都這樣示現,可是須菩提解空,解釋空的道理他是最拿手,竟然看了這麼久才看出竅妙,啊!佛已經把最上乘的佛法,已經都在日常生活之中,已經都表現出來,所以這個時候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有一種破不急待破的那一種情形;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個是印度的最敬禮,它們的禮節。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所以之前後學都講,我們假如說合掌,就是背塵合覺。我們這個右手做的事情、左手做的事情都是凡塵事,我們一合掌已經沒辦法做凡塵事,都把凡塵事拋到背後,然後我們一合掌都把良知良能,把我們的良心拿出來,所以各位前賢,這個合掌,假如說你有那個習慣喔,別人假如說對你很生氣,你看他一來了以後,你對著他(合掌),這樣會怎麼樣?他的氣都消了,他想要罵你跟你吵架都吵不起來了。所以我們瞭解,那個有把那個良知良能掏出來,都良心呈現,然後把凡塵事因為你沒辦法做了,都放到背後,所以背塵、合覺,我們有這個動作就有背塵合覺的意思在。各位前賢,我們平常是背塵合覺還是背覺合塵?(背覺合塵),我們都是背覺然後合塵,對不對?我們違背自己的良知良能,然後都跟凡塵事合在一起,是不是顛倒?(是),有沒有顛倒?(有)。後學剛開始看釋迦牟尼佛講我們眾生顛倒我都很不服氣!說眾生在哪裡顛倒,都嘛站的很正、坐的很正,哪有顛倒?後來愈來愈看愈研究,還真的還是顛倒咧!還顛倒的很厲害。所以我們就要瞭解真理,就是不要顛倒,要背塵合覺,跟覺性合在一起。我們只要覺性都啟發,祂屬於良知良能本來就有,不用我們去修持祂就有了,不修祂就有了、祂就已經有了。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把祂體現,讓祂呈現在我們生活之中。

『恭敬而白佛言』所以這邊你看喔!身語意業皆清淨。合掌恭敬,合掌我們身業清淨;恭敬意業清淨;而白佛言就是語業清淨;身語意三業都清淨了。

希有所以假如說我們第一分沒有了解到,佛所表現的上乘佛法,這個希有就沒有來由,無緣無故說一個希有,這個希有在金剛經只有兩個地方。一個在第十七分有一個希有,一個就在這裡(第二分)。那麼這裡的希有就是領悟的讚嘆!然後十七分那個是言說(經過佛解說以後)的讚嘆!這邊是領悟,領悟佛在傳授最上乘佛法,所以就講希有。假如說我們前面不了解,這個希有就是空的!怎麼會希有?很平常的事。

我們看前面的經文:『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個講世尊,從那個稱謂裡面就有涵義,世就是我們凡塵所尊敬的;然後講到如來,如來就進入性分了;所以我們看佛經裡面,它每一個稱呼都有涵義,世尊、佛、如來。不同的稱呼有不同的涵義。這邊先希有以後,就講世尊,然後接著就講他領悟的內容,『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這個護念就是保護的念頭。那我們每個人都會用到,希望我們的家人平平安安,這個就叫護念。各位有沒有希望我們家人平平安安?(有),所以這個叫護念,可是我們都要起心動念才護念。像剛才後學沒有問之前,我們有沒有希望家人平平安安?(有),就是沒有在心中出現。所以祂加一個善,就是你不起心動念就已經在護念。那假如說我們起心動念才護念,那就不叫善,那已經就在平常的應對之中。然後善付囑,這個付囑用嘴巴叮嚀交待,我們也是一樣會跟小孩子說:你出去要小心喔!過馬路要看車子喔!那個叫付囑叮嚀交待。可是加一個善,就是沒有講,沒有講話已經叮嚀交待。所以須菩提已經體會,釋迦牟尼佛已經在善護念、善付囑,那因為佛祂沒有分別心,所以我們都是稱菩薩、摩訶薩,都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以瞭解到,須菩提已經體會了,體會說佛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已經在護念、付囑。所以當下就請問釋迦牟尼佛他體悟、領悟的對不對,所以這邊就這樣講下來。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所以各位前賢這邊一樣先從世尊,這個是跟釋迦牟尼佛有一點請求的意思,然後就降低了,以為我們看到諸菩薩,就以為說不是在講我。所以須菩提就降低只要是善男信女,善男子善女人,都已經包涵。所以我們看經就是要了解到,前面上面那個諸菩薩摩訶薩,那個是屬於所有的、都是平等,我們不管是眾生、不管是佛,性相都平等,沒有分別的。可是因為我們自己眾生有分別心,所以須菩提在問的時候包涵的範圍就是要講的廣泛一點,諸菩薩講完以後,再講善男信女。

善男信女已經發,各位前賢,這個『發』就是發現,善男信女已經發現。後學看所有經典註解,都沒有像後學這樣解說,它說我們沒有發心。可是我說這本來你就有的啊!這個你的心、你不生不滅的真心你本來就有啊!你只是沒有發現而已。然後這個『發』是發現了。所以符合真理,就已經『發』,發現了。

阿,是無;耨多羅,就是上;三,就是正;藐,就是等;三,正;菩提,就是覺。所以整個連下來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最上、沒有比它更高,我們的佛性就是最上的,沒有比這個佛性更高的,沒有,所以是無上。然後正相平等,我們所有眾生不管你是怎麼樣的形相,因為我們了解眾生因為造業、所造的業不同,所現的相也不同,那麼現相不同,他的佛性都一樣,所以正相。

我們就是了解到,無上的正等正覺,正相平等,所有不管是顯現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全部正相平等,無上正等,然後正覺,這個覺是正的,是能夠讓我們回歸本位的,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最高的,正相平等,不管我們在哪一個地方呈現現相,他的佛性都是正相平等,然後我們修到可以回歸本位的那個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邊我們就是了解,一般你像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那他們的覺就不是正,為什麼會特別又加一個正覺,就是我們的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才是正覺。那假如說你已經是心外取法,那就不正了,心外取法。所以各位前賢,為什麼叫外道?道之外。整個天地都是我們真心,山河大地也是真心呈現,所以你把山河大地看作是外,這個叫已經是心外,那你心外去認定那個是我們佛性以外的東西,這個叫道外,所以反過來講叫外道。所以外道並不是說,喔!很可怕那一種會害人的外道,而是心外取法,都叫外道!這樣了解嘛!

整個天地都是我們真心,這個我們研究過楞嚴經就講的非常透徹,整個都是、連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所以最難接受大概是這個,啊!天地萬相是萬相,我是我,怎麼會是我的真心?我們因為這樣分別所以當眾生,有一天當我們了解,啊!真的咧!我們的心跟外面的境一如,『心境一如,不患思維,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未之有也』,有沒有?忘了喔!很久沒複習了喔!

所以我們了解說,我們最難接受就是外境跟我們內心,它竟然是一體的,沒有分別的,外境跟內心是一體,只要你能夠去領會到心境,心我們內心,外面的環境,心境一如已經到達一真法界。心境一如,然後不患(我們不去)思維,不患思維,然後這個心境一如,但不馳散(不要讓它散掉了),然後積之歲月(你累積歲月),而不心開未之有也(絕對你心開了,一心開了,啊!我就是天地!天地就是我!心開)。以前都有講啊!都忘光光了喔,所以我們就是了解,要多聽,你聽久了喔,你會習慣、你會思索、你會去實際的去實踐,那你知道了、實踐了,啊!真理就在你身上。祂就不會消失了。那假如說你沒有實踐,聽是聽,這個利益不大。那你實際的做,哇!那利益就真的很大!整個轉凡成聖!真的已經都整個變化。

這個形相,我們現在都先離相,先把相(相都是假的、變化無常)我們先離開,離開相我們已經進入性,然後進入性了以後,我們對性已經透徹了,這個時候再回過來看相,有性必現相,所以見相即是見性。各位了解嘛?我們先離相,離相就是佛,你離開形相了你就是佛。可是你一直離相了以後,離到已經究竟了都不住相,心對所有形相都透徹了解它變化無常,那麼這個時候你再回過來,已經對佛性掌握了,然後佛性發揮了,這個時候,你再來看相,有性必現相,所有的相都有性,所以這個時候見相就是見性,很玄喔!有沒有?就是我們要了解到,修到見相就是見性,那已經就是很高程度了!已經是一體了!天與我是一體的,沒有分的。所以我們修到沒有分別心就成道,可是現在我們分別心這麼強烈,是不是離成道還很遠?

那我們努力,努力的方向就是先離相,先不住相,因為我們住相了以後就是凡夫,就被形相影響、被形相左右。那你都離相了以後,佛性才會發揮,已經都沒有相了,沒有相,離相即佛(離開形相你就是佛),所以那個時候佛一出來以後,佛出來都不拒絕形相,所有的形相都是由性然後呈現,所以這個時候見相就是見性。

所以後學都鼓勵我們一定要薰習,這個道理可以說都很少聽,那你真的要透徹了解,所以後學都講,假如說沒有聲音請一位代替後學講個十分鐘,啊!都沒有人敢!都不會講!其實也不會啦!後學一直在想說有一聽應該讓各位發表心得,期不期待?啊!都惦惦喔(台語),期不期待說有一天我來發表心得?研究性理心法四年以後有什麼心得把它講出來,你講出來可以幫助很多人耶!就是了解說,我們在凡塵打拼的那個狀況,然後轉換,追求的方向已經完全不同,我不追求凡塵的財富,不追求凡塵的物質享受,我要追求我佛性能夠回到我的本來地方,已經都完全不一樣咧,而且這個是從內心產生的信心,可以、絕對可以!那個是多大的不同啊!真的是超凡入聖,我們平常光講講超凡入聖,怎麼超啊?各位就是要了解到,就是我們這樣子實際的來做,先離相(你都不住相了),離相就是佛了,這個時候已經到佛的狀態,佛性都呈現,然後再回歸到凡塵,入聖記得回凡,已經回凡了以後,啊!只要有形相,它都有性,所以見相就是見性,已經見到佛性了,你看多麼不同!對不對?所以我們就是要努力追求,這個只有自己追求,不會天上掉下來,也不會別人給我們,不會,要自己努力做,啊可以做到,那一定就是要堅定信心,正確、努力的方向正確,就要一直堅持。各位前賢聽的懂嘛?(聽的懂!)可以啦喔!所以我們是接受真理的薰習,只要你一直聽一直聽、聽久了,你就會那個時候跟人家講,山河大地就是我的真心,沒有聽過的人說你神經病,可是只要研究過性理心法,他會說喔!你怎麼修到這麼高了!已經整個境,心跟境合成一體了,心境一如,那個是修持的過程,心境一如,那到達最後的狀態,就是天地跟你、天人合一(天跟你已經合成一體了,都沒有分別)。所以我們人最可貴就是這樣,不然你看看我們這個身體四大假合,有哪個地方可貴!就在我們對凡塵的影響、對凡塵留下的典範,有沒有到達你自己能夠追求到很高的狀態,然後又教導所有的人一起來追求,這樣的話我們就不白來凡塵這一趟,就很有價值了!所以後學都發心說,因為後學跟台南同義宮非常有緣,只要你來研究,後學都保證你成佛,你沒成後學再跟你來,只要你六道輪迴後學跟你來,渡你到成佛為止!那你們就要認真修耶!(哈哈)。

就是真正我們可以達到的,只是過程比較要堅持一點,不能放鬆啦!我們自己假如說放棄自己了,那個佛菩薩也沒辦法啦!沒法度!你自己放棄了,祂要救你都救不了。所以一定要自己發心,說我回歸本位、我要成佛、我要成如來!這樣才可以啦!現在所有已經有證悟的都又下凡打幫助道,所以只要你一點發心,祂就幫助你,所以我們現在是最好的時期,這麼好的環境,再不修就太可惜了,良辰一過不回來,所以我們要把握

所以我們已經發現我們的無上正等正覺,已經發現我們常住真心,各位發現了沒有啊?(發現了),因為有前賢來聽聽,中間又缺席,然後又來聽聽,又有新的這樣,所以回答都不敢肯定,有啊!發現了!不夠力,還沒有很肯定啦,所以要自我鞭策,要加強。

『云何應住?』這個後學看原文,它是『應云何住』;在第十七分才『應云何住』;因為金剛經兩個地方『云何應住』跟『應云何住』,這個很少有人把它提出來討論,那後學是看一個叫江味農,他特地把這個『云何應住』跟『應云何住』提出來,那後學就覺得他的觀念就非常符合真理。因為須菩提一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之中,都把無上正等正覺(把我們的真心佛性)呈現,那當我們也發現自己的常住真心,那麼這個發現的時候,應該怎麼樣使祂能夠住?留下來,怎麼樣才不會消失?

然後再第十七分是言說以後,說不能有所住,心一有所住我們的覺就亡,我們那個住,我們只要是住(住相),我們的佛性就不見了,這樣了解嘛?所以說一點都不能住啦!可是喔!剛發現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希望祂留著(住下來,不要不見)?對不對?所以這邊我們一般都是『云何應住』。這個『云何應住』是在第十七分。那這邊應該是印『應云何住』。各位這樣了解意思嘛?後學研究金剛經可以說非常久的時間,差不多算二、三十年都是在研究金剛經,所以裡面都滾瓜爛熟的,所以有時候一講,後學就講說只要原文就好了,不用版本。那各位看後學寫的那個(講義),那個是後期的時候,後來才寫的,之前沒有,都沒有講義,都沒有寫。那有的不是道親、一般的社會人士,看到後學寫的金剛經就會說,哎喲!裡面講的很好耶!就能夠接受!那個因為是坐著慢慢寫,所以後學寫好了以後,也沒有拿那一本來講,那一本就是要給各位在家裡的時候,慢慢的去體會,那在講解的時候就是講大意,重要的重點,我們能夠抓的住,那裡面的詳細細目,就各位可以回到家的時候,慢慢的加以研究、慢慢消化。那因為好像有的人都還沒有喔?有嘛?有的沒有喔?因為剛才就有再問說是不是再印?我們準備再印,再印給大家都有!雖然我們沒有拿來講,可是你拿回去看,絕對收穫良多,絕對會有幫助啦!我們想修道的話,這個就是很正確的一個方向,那裡面講的都幫助我們,在真理方面的了解、在修道方面的行持、然後在效果呈現的時候怎麼樣來應對,都有交待,所以都很踏實。

那須菩提他的意思就講,我已經發現了無上正等正覺那個真心,應該怎麼樣使祂能夠都住下來,那我有妄想心的時候,『云何降伏其心』,我有妄想心的時候怎麼樣來降伏?這個就是須菩提的意思。

那佛就回答,『佛言:善哉!善哉!』第一個善哉,善契如來本心,因為佛要傳最上乘佛法,這個在凡塵就一直是佛的心願,可是時機還沒到,眾生的根器還沒有成熟,講聽不懂,也沒有用!那到這個時候,因為有須菩提的領悟、請求,佛就有機會可以把最上乘佛法,能夠傳授的出來,所以善哉!善契如來本心!

那麼第二個善哉,因為須菩提已經領悟,沒有說只有他領悟就好了,那一千兩百五十個人這一些他都不管,他還是請求釋迦牟尼佛能夠說那個內容,所以第二個善哉!

就跟須菩提講,『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已經就在護念,付囑。在生活之中就已經護念、付囑,所以各位前賢,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在生活之中,佛已經都在保護著我們、叮嚀著我們、交待我們,就是要回歸本位。各位就可以想想看?假如說釋迦牟尼佛用言教,弟子們我教你們努力修道你們怎麼都沒有遵從,破壞了,我教你們修道,我相鮮明;教你修道,法相鮮明;你們都沒有努力修,非法相鮮明;這樣各位有沒有體會?(有),不能講耶!你看你一講了以後,就整個都不一樣了。像後學一直在講說我們台灣佛學博士跟達賴喇嘛在紐約對談,我們那個佛學博士一直在發表高論,達賴喇嘛就舉手,然後他請他(達賴喇嘛)講,我(達賴喇嘛)可以問問題嘛?他說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然後達賴喇嘛又第二次舉手,他又請他(達賴喇嘛)講,問題是你講完了我(達賴喇嘛)都不知道要問什麼。才沒兩分鐘,我們以為達賴喇嘛怎麼記性那麼差。可是那個裡面要了解到,等到我講完了,我相;講完了,法相;有我相、有法相,那個生滅,那生滅的你教眾生利益不大。然後第二次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因為那個達賴喇嘛表現沒有過去心,要問的已經過去了,沒有過去心,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那個很小的一個動作,主持人也不知道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可是我們看的人就知道說,原來是要我們能夠當下,不要我有相、不要有法相、不要有生滅。然後不要有三心(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你不要有。我們不容易做耶!我們都會想過去,不管是很風光的、不管是很挫折的,我們都會想,很風光的它回不來,很挫折的我們二度傷害,所以過去就讓它過去,已經就過去了,那未來還沒到,我們策劃是身體要用,佛性不用,佛性不用你策劃,因為你的策劃趕不上變化,所以那個都不要;那現在,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過去了;現在,過去了;它不住,住不下來,所以沒有三心。那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所以沒有、沒有。所以沒有三心四相我們當下,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一萬年前、一萬年後都在我們當下這一個正念之中,你看,就在當下,所以我們學真理就在我們當下,我們活在當下,具備了萬萬年,就已經這麼寬廣,可是我們不研究不知道啊!所以一定就是要研究、要了解。

那從字面上來講,我們都非三心掃四相,那個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好像看起來都不太容易融入生活,可是只要我們用比喻來講就很容易知道,『能所』兩個字。比如說,我能看,能看的就是我相,一定有所看,所看就是人相,然後你所看不是一個景象(很多),那個叫眾生相,然後你連續不斷地看,叫壽者相。你看就很鮮明了。

我能夠聽,能聽的就是我相,一定有所聽,所聽就是人相,所聽又差別叢生叫眾生相,你連續不斷地聽叫壽者相。所以只要落入能所,都是四相,這樣容不容易了解?很容易對不對!這樣生活裡面我們都已經知道了,只要能所都是四相。

那我們什麼時候能夠沒有能所?所以這個就差別非常的小、很微妙。比如說在家門口掃地,我們假如說是為了自己的環境清潔,沒有能所啦!那你假如說,你在掃地會有人在讚美,就有了(能所),那你期待人家誇讚,那假如說沒有誇讚你就很失落!沒采我在掃(台語)!所以我們了解到,這個就是我們的心啦!你要做到沒有能所,那個心就是一個當下,當下你該如何你就如何,人家稱讚、人家諷刺都不影響到你,容不容易?還不容易喔!所以我們了解說,這個道理我們就是從自己的心理建設、都已經很健全,我們人格很健全,然後發揮出來,自然而然你就不用去顧忌到外面怎麼樣的風評,符合真理的你就不用再去顧忌了。假如說人家講的,我們也稍微聽一下內容,他是站在哪個角度,譬如說我們求道了,只要不反道敗德,歸空了都身軟如棉,然後就有的前賢就是在講,要給道親印證,有求道就是身軟如棉!然後有人看了竟然是講反話,把他抓起來測(台語),喔!怎麼講得這麼誇張,說死掉能夠測(台語)那也很搖擺(台語),那個能夠成全很多人!只要你是從正門出去的,身軟如棉!這是我們求道的印證,所以那個就不用怕人家說壞話、說反話。可是我一聽了,心裡面有一點會難過啦,怎麼好的,他把它看成壞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很多也都會遇到,我們的觀念,只要是對眾生有幫助,大體,你說那個是侮辱大體,會嘛?它大體很高興你把它抓起來測(台語),這樣我才有功德,那你若惦惦(台語)、死掉硬梆梆,一點功德都沒有,對不對?所以後學一聽到以後,真的有一點難過!怎麼會反方向呢,應該是很好的,怎麼會說成是壞啊!

各位就可以想像,我們前人們從大路過來語言不通,為什麼有辦法傳開?就是這個,印證。我們這一些歐一桑、歐巴桑,有的年歲大了一歸空以後,喔!身軟如棉才傳開。所以他們就講,那都在騙人的!你去給人家騙!我都實實在在!為什麼?我吃了這麼老了,沒有看過死了會軟趴趴的,都是硬梆梆啊!那能夠軟趴趴那個就是真的不騙人。所以我們了解到說,求道跟不求道有什麼區別?區別很大!你修的在怎麼好,你沒有求道,佛性正門沒有打開,你就是硬梆梆,打開了就是軟棉棉!一個印證!所以我們能夠一路走過來都是受到很多的辛苦,就是有這個真理支撐著,我們才能夠修的很踏實很快樂。

底下佛就跟須菩提講,『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諦聽就是諦實的來聽,我們要了解到喔,一般我們都會有主觀意識,那佛在講經說法只要是你有自己的意見、自己有主觀意識,佛就不講,佛就祂就不講了、就會沉默。那個目健連神通第一,他就會趕快進入禪定,然後去找、找會場裡面,誰有自己的意見、不諦聽的,然後他已經找到了,出定了以後,就走到那邊把他那個領子抓起來拖到外面去,然後一拖去以後,佛就開始講了。不諦聽就不說,所以就有禪師把諦聽作這個偈語,『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意中,聞法踴躍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為說』,有沒有聽過?(有),沒有啊!我以前都有講過耶!怎麼你沒聽過,後學寫的那一本也有、有把它寫下來。

就是聽者端視如渴飲,你要聽佛講經說法就是眼睛端視,好像我們渴了要喝茶。然後一心入於語意中,全部的心就進入佛所講的語言、意義裡面。聞法踴躍,非常的高興,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為說,那個就是諦聽的偈語。所以諦聽當為汝說,不諦聽就不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以這邊又是一段很棒的經文!善男信女,已經發現無上的正等正覺心,然後你發現就應如是住,就是你發現了這個心,你就住在這個心,如是住。然後假如說有妄想心的時候,如是,就是用這個,發現無上正等正覺的這個,來降伏你的妄想心,答案都出來,有沒有?(有)。可是因為這個是領悟的、領悟的讚嘆,那個須菩提!所以底下還有一千兩百五十個人,所以須菩提聽到以後說『唯然!』,就已經全部都知道了!可是又希望『世尊!願樂欲聞』,這個就是須菩提的發心,就是希望我們來聽一聽裡面的意思。願、樂、欲、聞,希望來聽一聽釋迦牟尼佛講它詳細的內容。

◎第三分大乘正宗分

金剛經分成上下兩半,

【上半段】從第3分到第16分,叫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境就是環境,看的見環境,然後我們在環境都不住。然後彰,彰顯;般若就是我們佛性的智慧;彰顯以彰般若正智,這個般若正智整個都彰顯出來。那麼分成兩個小段,第一小段:從第3分到第8分,的示無住以生信,的確的告訴我們一切都無住,讓我們有信心;第二小段:從第9分到第16分,推闡無住以開解,推闡,一切都無所住,然後能夠了解裡面的意思。

【下半段】從第17分到第31分,心明無住,以顯般若理體。境有形有相,心就已經無形無相,那心明無住,然後以顯般若理體。前半段,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所以一個是先把我們的智慧彰顯出來。那下半段就已經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那一樣也是分成兩個小段:第17分到第24分,就是深觀無住以進修,深深地觀察一切都無所住,然後我們努力來修道。第25分至第31分,究極無住以成證。究,研究到極點;究極無住,一切都無所住;然後證、證悟本性。

然後三十二分就是流通分。第一分是境緣事相。第二分是當機讚請。是整個金剛經的結構都圓滿。那我們就講境明無住,以彰般若正智的前半段:的示無住以生信,的確的告訴我們一切都無所住讓我們有信心。

佛告須菩提』,佛經裡面有安這兩個字『佛告』,就表示很慎重。底下的經文不要忽略的看過、很慎重。

諸菩薩』,這個菩薩就是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薩埵就是有情;有情的眾生已經覺悟了就叫菩薩;那摩訶薩,摩訶就是大,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以佛看我們眾生每個眾生都是大菩薩,沒有分別心啦!可是我們眾生的分別心就很濃厚,佛是佛,我是我,就沒有辦法融乘一體。所以這邊我們先了解說,佛也稱我們眾生都是菩薩

應如是降伏其心』,我們看前面,須菩提是問『應云何住』,怎麼把那個真心住的下來,可是佛的回答,它住要怎麼住都沒有說,就講說怎麼樣來降伏我們的妄想心。所以應如是的降伏其心,就是要這樣子的來降伏我們的妄心。

所以底下就是如是的、裡面的內容,『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所有,就是我們凡塵會生的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叫做眾生。這個眾生之類,就是很多。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所以這個眾生的種類,後學有特地寫一張講義,那我們要把眾生的種類詳細了解。還沒發喔!還沒發!我們還有二十分鐘,因為我們要瞭解到,佛這一種降伏我們的妄心,就是有一種很微妙的涵義在裡面,我們從我的身體來降伏我們的妄想心不容易,所以佛就讓我們心擴大,擴大到整個眾生之類,那麼整個眾生之類以後,把它們都渡;滅就是滅它的妄相;度就復回覺性,滅度。這樣子能夠回過來看,我也是眾生的一份子,就是已經把自己融入在眾生之類裡面,那這樣要降伏我們那個妄想心就容易。假如說用自己的主觀意識要來降伏我們自己的妄想心,降伏不下來,可是只要我們心量一擴大,擴大到整個眾生之類,所有眾生之類我都要使他們成佛,然後回過來看我自己,啊!我也是眾生的一份子,這樣就很容易降伏我們那個妄想心。所以我們因為是研究透徹啦,了解到說眾生是如何的狀態。

(底下是講義內容)

標題:諸佛經所言眾生種類  有三界    六道      十二類生

◎眾生之意,是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其體本不生,其所生皆是假相、幻相、不迷不住即可歸真。

諸佛經所言的眾生種類,有講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有講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然後十二類生,因為卵生、胎生這個就是十二類生。眾生之意,是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其體本不生。所以我們眾生,我們的體就是佛性本體,佛性本體不生啦,所以不生不滅。會生會滅的是我們的業累積來的相。所以眾緣,很多緣積聚而顯現的生相。那麼其所生皆是假相、幻相,我們生出來這個形相都是假的、不真。不迷不住即可歸真。我們不迷這個身體、不迷這個行相,就可以回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三界=凡夫生死往來的世界分三

一、欲界:有食、淫二欲的有情住所。上至六欲天,中人界之四大部洲,下至無間地獄。

二、色界,色為質碍之義,有形的物質,有身體,有宮殿,且物質殊妙精好,以離食淫二欲的眾生住所。此界由禪定淺深、粗妙分四級,稱四禪。

三、無色界,此界無身體、無宮殿、無物質,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無方所、非可定,但就果報而言,在色界之上,謂四空天,又名四空處。

先講三界,凡夫生死往來的世界分成三個,

第一個欲界,有食要吃飯,有淫男女作愛,二欲的有情住所,上至六欲天,中間我們人的四大部洲,下面到無間地獄全部都有,有食跟淫這兩欲的世界。

那麼第二個色界,色為質碍之義,就有形有相。有形的物質,有身體,有宮殿,且物質殊妙精好,以離食淫二欲的眾生住所。所以在色界已經沒有吃飯跟淫欲。那麼此界由禪定淺深、粗妙分四級,就稱四禪,出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禪都不用呼吸了。

那麼第三個無色界,此界沒有身體、也沒有宮殿、也沒有物質,唯以心識(只有剩下心識)住於深妙的禪定,無方所、非可定(沒有地方所在、沒有一定),但就果報來說,在色界之上,叫做四空天,那麼又叫做四空處。

六道,眾生輪迴的道途,天、人、阿修羅、畜生、地獄、餓鬼,亦名六趣。眾生乘業因而趣之。

六道,眾生輪迴的道途,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也叫做六趣,趣就是往。往這個六道。眾生乘著這個業因而趣之,就是有造業一定要去六道輪迴。

十二類生,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者,變化眾生,成十二類。起因於一念妄動,薰變之相,是由無明妄力之故,故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由習氣內熏,發為六塵,塵必對根,根塵相對,識生其中。六亂妄想,熏成業性,業因既成,業果必隨,故感十二類趣生之果,十二類生,以四生為一聚,三四十二,不出情、想、合、離,更相變易。卵胎濕化為一聚。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為一聚。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為一聚。

十二類生,以三世跟四方,過去式現在式未來式,東西南北,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三四十二、四三十二,十二類是這樣來的。起因於一念妄動,因為我們在本位,佛的本位一念妄動;然後薰變之相,薰變以後;是由無明妄力之故。故於狂華,就是我們看到空中有花;湛精明,是我們佛性本體狀態;無因亂起,那個狂華在我們佛性本體沒有原因,已經起來了;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因為這個味,然後知法),所以我們就是了解說,六塵一起,我們六根、六塵、六識都呈現。由習氣內熏,發為六塵,塵一定對我們的根,根塵相對,然後我們識就生其中,六根、六塵、六識,三六一十八,十八層地獄。六亂妄想,熏成業性,業因已經成了,業果一定隨後。故感十二類趣生之果。那麼十二類生,以四生為一聚,三四十二,不出情、想、合、離,這四個。這個情想合離它會更相變易,它就會變更,這個情想合離。卵胎濕化為一聚。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為一聚。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為一聚。所以我們瞭解,都是情想合離。

這個想,卵因想生;胎因情有,所以想情。濕以合感,合;化以離應,離。各位就可以想,這個卵生,想就有了。胎生因為情。濕生,水底的動物就是合感。化生,就是離應。所以我們瞭解,情想合離一直變幻。那我們詳細看它內容。

卵生:卵因想生,想性輕舉,故多能飛。魚鳥龜蛇,氣剛飛揚鳥,氣柔沉滯魚。卵生具四緣,父緣、母緣、自己業緣、與父母合,再加煖緣,而得受生。

胎生:胎因情有,情性沉重,故不離地。人畜龍仙。情正而豎立人仙。情偏而橫行龍畜。具三緣:父..自。

濕生:濕以合感,乃以業力,合濕成形。含蠢蝡動,覆為含蠢,翻為蝡動(趨勢之輩,惟利是圖,翻覆無定)。

化生:化以離應,轉蛻飛行,即脫故成新。如蠶化為蛾,脫行為飛;雀化為蛤,脫飛為潛,皆喜新厭舊。

卵因想生,想的性輕舉,故多能飛。那個卵生大部分都會飛。魚鳥龜蛇,氣剛飛揚就是鳥。氣柔沉滯就是魚。卵生它具備有四緣,父緣、母緣、自己業緣、與父母合,再加煖緣,而得受生。這個就是卵生。

胎因情有,情性沉重,故不離地,胎生都不離開地。人畜龍仙。情正而豎立人仙。情偏而橫行龍畜。具三個緣:父緣、母緣、自己。

濕生,濕以合感,乃以業力,合濕成形。含蠢蝡動,覆為含蠢,翻為蝡動(趨勢之輩,惟利是圖,翻覆無定),那個就會變成濕生。

化生,化以離應,轉蛻飛行,即脫故成新。把那個舊的脫掉變成新的。如蠶寶寶化為蛾,脫行為飛;雀化為蛤,這個我們一般都會說,耶!麻雀會變成蛤,好像比較少看到。脫飛為潛,已經脫離那個飛行潛入水中,它們都是皆喜新厭舊。

有色:有色情而合,是休咎精明。休咎=吉凶。精明=日月之精華,星辰之明耀。在物為螢火、蚌珠。

無色:無色情而離,是空散銷沉,是四空天,滅色歸空,遍緣散亂,銷除七轉識,沉淪空海,旋風魃鬼等。

有想:有想想而合,是鬼神精靈,神鬼=嶽瀆城隍,魑、魅、魍、魎;精靈=山、海、風精,祠廟土地。

無想:無想想而離,是土木金石;是土木金石,精化土木,神為金石,癡心凝結,但以頑念,化作頑物,根性流浪凡塵。

有色,有色情而合,就是休咎精明。休咎就是吉凶。精明就是日月之精華,星辰之明耀。在物為螢火、蚌珠。

無色,無色情而離,一樣事情想合離。是空散銷沉,就是那個四空天,滅色歸空,遍緣散亂,銷除七轉識,沉淪空海,旋風魃鬼等。

有想,有想想而合,是鬼神精靈,神鬼=嶽瀆城隍,魑、魅、魍、魎,所以這個我們就瞭解到,魑魅魍魎人煙稀少的地方它就出來,人潮眾多它都不見;精靈就是山、海、風精,祠廟土地。

無想,無想想而離,是土木金石;是土木金石,精化土木,神為金石,癡心凝結,但以頑念,化作頑物,根性流浪凡塵。

非有色:非有色情離而合,是水母等。本來非色相,假借外物,成己之色,不能自用,如水母因蝦而得行,蝦因水母而有托。

非無色:非無色情合而離,是咒詛厭生。邪咒召喚顯靈異,隨厭禱而作祟,聽人驅役,乩壇樟柳鬼等。

非有色,非有色情離而合,就是水母等。本來非色相,假借外物,成己之色,不能自用,這個因為水母因蝦才能夠走,蝦因為水母然後有寄託。

非無色,非無色情合而離,是咒詛厭生。邪咒召喚顯靈異,隨厭禱而作祟,聽人驅役,乩壇樟柳鬼等。

非有想:非有想想離而合,是蒲盧等。世間背理背親,謬襲他宗,納彼從我,相承繼嗣之報,蒲盧,亦名踝贏,俗稱細腰蜂也。《詩經》云: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螟蛉青桑蟲,蜾蠃運泥作房,負桑蟲納其中,咒祝曰:類我類我,七日化為其子。桑蟲本非有想,欲成蜾蠃之相,因其咒故,遂成其想,是為異質相成(此皆好為誣罔誘取他人財物,納為己有之報)

非有想,非有想想離而合,是蒲盧等。世間背理背親,謬襲他宗,納彼從我,相承繼嗣之報,蒲盧,亦名踝贏,俗稱細腰蜂也。《詩經》云: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螟蛉青桑蟲,蜾蠃運泥作房,負桑蟲納其中,咒祝曰:類我類我,跟我一樣跟我一樣,七日就化為其子。桑蟲本非有想,欲成蜾蠃之相,因其咒故,遂成其想,是為異質相成(此皆好為誣罔誘取他人財物,納為己有之報)。就是已經落入那一種不很理想的行相了。

非無想:非無想想合而離,是土梟破鏡。原為懷怨抱恨,圖害而來,殺心不止,殺業俱生,反托至親之人,行至怨之殺害,前世受人至恩至愛,反而負恩仇害。非無想相非無恩愛之想,後父母竟遭其食,恩愛斷絕,是為無想。出乎意外,流轉國土,如土梟(貓頭鷹),附土塊以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此雖報怨,實屬逆罪。梟鳥名食母,破鏡獸名食父。黃帝欲絕其類,使百祠皆用之。(破鏡獸狀如虎豹而小,始生還食其母)

非無想,非無想想合而離,是土梟破鏡。原為懷怨抱恨,圖害而來,殺心不止,殺業俱生,反托至親之人,行至怨之殺害,前世受人至恩至愛,反而負恩仇害。非無想相非無恩愛之想,後父母竟遭其食,吃父母,恩愛斷絕,是為無想。出乎意外,流轉國土,好像土梟(貓頭鷹),附土塊以為兒,及破鏡獸,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兒子長大把父母吃掉,此雖報怨,實屬逆罪。梟鳥名食母,破鏡獸名食父。黃帝欲絕其類,使百祠皆用之,黃帝要把整個都斷絕掉,所以叫我們百姓在祭拜的時候,把它殺來用,就讓它不見。(破鏡獸狀如虎豹而小,始生還食其母)

佛言: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只因起心動念,一念妄動,遂有世界、眾生,倘若一念不生,即是如來。所謂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皆簡明扼要,惜人捨簡入繁,入海算沙,徒勞無功。活佛老師亦言:常明般若妙心,勤持智慧利劍,了悟真法,明澈假景,廣眾福田,勤行宣化,應知大道,重在心法,直指真性,頓悟上乘,見性明心,說方便法,循循善誘,指明覺路,導出迷津,廣行功德,渡己渡人,共成正覺!

(另言:三教心法,溯流同源,今之修道者,多重儒經,而於釋道經典,鮮能解悟,勉修者借經悟道)

佛言: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圓滿光明,離開所有名相,沒有名也沒有形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只因起心動念,一念妄動,遂有世界、眾生,我們倘若一念不生,即是如來。所謂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不是從別人的地方得到,自己就有)。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皆簡明扼要,可惜人捨簡入繁,入海算沙,徒勞無功。活佛老師亦言:常明般若妙心,勤持智慧利劍,了悟真法,明澈假景,廣眾福田,勤行宣化,應知大道,重在心法,直指真性,頓悟上乘,見性明心,說方便法,循循善誘,指明覺路,導出迷津,廣行功德,渡己渡人,共成正覺!(另言:三教心法,溯流同源,今之修道者,多重儒經,而於釋道經典,鮮能解悟,勉修者借經悟道)

◎剩下約3分鐘提問題。

:如何是緣起性空?

:各位前賢這個我們要了解到因緣會合,會形成相才會形成事,緣起,它本來的性就是空的,緣起性空,各位前賢您看父母親結婚把我們生下來,這個是緣起,可是要了解到這個身體生下來的本身,這個性是空的,所以這個緣起性空講我們凡塵所有的一切,只要是落入形象、落入事情它都是因緣聚會,都是空的、都是假的、都是變化的,這個就是緣起性空,不要執著。

下課!

END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合,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許多前賢慈悲在幕後默默佈施分享,感謝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https://onedrive.live.com/?cid=93f6cb7e149d1059&id=93F6CB7E149D1059%21105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20102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