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金剛經_第07片_台南同義宮_102/12/28
2015/01/19 22:21:32瀏覽1092|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金剛經_07_台南同義_102/12/28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講金剛經,講到第十分了,對不對?()。莊嚴淨土,各位找到了沒有?(找到了)。後學回去以後看自己寫的那一本講義,還真的是蠻深,雖然是解說啦,但都有一點文言文,所以假如說要這樣的解說內容,還真不容易懂。

我們就是要莊美威嚴我們自己的心地,那個淨土就是心地。我們要自己重視我們自己本身,每一個人都是佛、都是菩薩。所以只要我們看重自己,我們就會尊重別人,那這樣那個平等性就會顯現。所以六祖就講「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我們都缺少這個「德」,就是因為不平等、沒有平等的心。所以就是要從自己的內心做起,非常的清靜,對我們的心地非常有把握,就是健全我們自己每一個人的人格要很超越。我們要知道凡塵互相之間都會影響,而且也很大,那我們能夠以身作則帶領大家,我們剛才唱那個歌就有要帶大家回理天。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假如說心地都已經非常的清淨、非常的光明,那這樣就已經示現在凡塵帶領大家回到理天。

位前賢理天在哪裡?(當下),對!就在我們當下。所以我們就生活在每一個當下,當下都是光明、當下都是清靜。所以只要我們有起心動念,我們就迴光返照,看自己的念有沒有離開我們的本性、有沒有清靜跟光明。因為我們假如說能夠養成習慣,在起心動念的當下,就能夠掌握自己心的動向,這樣修道就非常有把握。所以我們了解到,一天一天時間很快,過年又要快到了,一年又要過去,這個天增歲月人就增壽,可是我們要瞭解說,過一天我們就減少一天,能夠在凡塵的時間就不是很自由自在。所以一定要把握我們都還有能力主宰自己時候,趕快把自性的光明都找回來。這個莊嚴淨土,莊美威嚴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地,我們佛性都是光明,我們要使祂發揮作用。

那麼這邊開始就「佛告須菩提」,這個經文有安這兩個字『佛告』,表示那個底下的意思是很重要,不能忽略就看過去。佛就就跟須菩提講,

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否」,所以我們瞭解到之前就已經有問過,如來有沒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有沒有說法。那這邊佛又重新再問,可是那個源頭不一樣,那個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在佛果角度來問;那這邊如來昔在燃燈佛所,那個是從「因地」來問。那果地回答跟因地,我們要了解到「如是因就如是果」因果是一致的,只要我們都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樣來修的話,就可以得到不生不滅佛的果位,所以這個因地就非常重要。

我們了解到說求了道,我們知道以往單傳獨授的時候,那個都是要修到功果圓滿才可以授記、才可以得道。那我們現在因為上天知道我們眾生越來越沉淪、越來越迷昧,所以都先讓我們得、才修。那我們要知道說,得了沒有修就不能夠成就。所以『得』就要努力『修』。那麼我們要瞭解,這個要自我約束(自己對自己要求),對自己要求越高的話,我們的成就就越大;那對自己的要求假如說很忽略、甚至不要求,一樣跟以往過生活,那我們一生很快一轉眼就過了。所以就是要能夠利用我們在凡塵的時間,我們能夠主宰的時候,趕快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出來主宰,讓我們所有的行、住、坐、臥,觸目遇緣全部都是佛的作用,全部都是佛性呈現,那這樣的話我們就已經可以免除凡塵的感染。

這個凡塵誘惑力量很大,像現在整個社會就在流行低頭族。所以我們到每個地方都會看到低頭那一種現象,那我們假如說沒有的話,會想說等到有錢去買一隻智慧型手機,就可以跟人家一樣流行,就不會被排斥在外。可是我們要知道,我們跟得上流行的話,跟到哪裡去了?是不是沉淪了,對不對?這個後學是聽說啦,說有一個低頭族一直在看他的手機,然後一直在走路,然後走走,剛好前面有一個洞(窟窿)他就掉下去了啦,整個人都不見了,到哪裡去?所以各位要瞭解,這個不是說很離譜喔,是真的喔!因為現在你在馬路走,由其在北部真的是連走路都在低頭,真的啦!那個你看到你要閃避,你要躲著他啦,不然他跟你撞上,你站著不讓他的話他真的就撞上你了,所以整個社會的流行、潮流。那我們要瞭解我們要自己要有主張,不能跟著潮流,跟著潮流我們要瞭解說,就是帶我們到地獄裡面去,就是三惡道。

那我們已經求道了、修道了,希不希望去?都不希望了,對不對?所以自己要有主張,人家流行什麼我們要審慎一下,符合不符合真理,符合真理的話可以跟著流行。假如說它是違反了我們要自主能力,手機是被我們用的啦,我們能夠傳達訊息,我們不要被它利用,現在變成手機是主人,然後我們人就是奴隸、就是婢女,就是變成使傭人,就變成本末倒置。

所以佛就講我們眾生就是顛倒,該注重的我們都不注重,不該注重的我們非常注重。所以佛就一直講,我們該注重的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這個該注重。然後外相、萬象都是虛幻不實在,轉眼就滅,很快就不見了啦!不要被這個假相迷惑,因為我們都被假相迷惑,然後造了業就要受苦,是我們自己找來的,那我們可以免掉,可以回歸到我們清靜的、我們的本來,就是光明的佛地。

所以佛問須菩提說,你的意思怎麼樣?「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否」。那因為後學在講義裡面就有講,「不也」它是唯唯諾諾的說法,所以不應該有這兩個字啦!可是在明朝以後這兩個字就加上去,在明朝以前就沒有這兩個字。所以後學因為研究金剛經時間久,就會去找古書來看,而且那個大藏經裡面也有,就看了非常多裡面的意思,真的在古時候明朝以前就沒有這兩個字,不也。因為不也,那個是不決定的、唯唯諾諾那一種的說法;那這個是決定,「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各位前賢如來有沒有得?跟上次一樣,講「得」也不對,講「不得」也不對。可是各位要瞭解,那個是在果地上講的,那麼這個地方是在因地上說。如來昔在燃燈佛所,這個是在因地講的,那因地以法有所得否?有因地假如說我們就已經有那個所得的心,要了解到,我們有所得的心,就已經沒辦法進步啦!所以我們現在的凡塵也是一樣,只要你一個法門,你有成就了,那有成就了以後,你就會很高興,然後會住在這成就裡面,一住在成就裡面要再往前進就很困難,就不容易了。

所以我們要瞭解中間的過程有所得,那個是給我們信心,說你的方法是正確,不要住相,我們住在所得現象上,那個害自己,我們要知道這個道理說凡塵一切都無所得,所以我們看佛經它最後一定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所以要把這個決定義、決定的道理、決定的真理了解,說我們圓滿菩提了,然後歸無所得,歸納到最後都無所得,只是讓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到原來的樣子,都無所得。假如說我們有所得的心,就是住相,住相心就不清靜,不清靜就不光明,就沒有辦法真正的得到最上乘的佛法。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歸無所得,都無所得,才是正確啦。

因為我們佛性,各位前賢我們佛性住在哪裡?因為我們研究過楞嚴經,那佛有跟阿難講,阿難說我們的心就住在身上,那佛就問阿難說既然是住在身上,那麼你的五臟六腑、然後指甲頭髮生長、筋轉脈搖你都能夠看到。那我們知道沒有一個眾生可以看到自己的五臟六腑、可以知道爪生髮長、可以知道筋轉脈搖,都沒辦法知道。所以佛就講你說我們的心住在身上,無有是處(就是沒有一個地方是對的),可是啊我們世間的人大部分也都認為我們的心就在身上。那阿難被釋迦牟尼佛一破除了以後,他又想另外六個地方,那六個地方所在,不要說阿難一問佛回答,就是我們一聽也知道是不合啦!哪有心在身外、哪有心潛在眼根、哪有心在中間,都沒有,那一切無著,那更不對!

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知道,我們的心在哪裡?各位前賢,我們的心在哪裡?哈哈~真的喔!我們研究六十八集的楞嚴經,到現在還不知道我們的心住在哪裡?所以我們從經的本文來說『心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沒有內,沒有外,沒有中間,所以我們的心『無所不在』這樣了解了嗎?(了解)。心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就是無所不在。所以我們的心沒有住的地方所在,我們讓祂住,心就死亡了,就沒了啦!就不是原來的心,就變成我們生滅的心。

那原來的心祂非常靈活、非常奧妙,不管是我們眼看、耳聽、鼻聞、這個嘴巴說、嘴巴吃、身體接觸、意念思索,全部都是佛的妙用、全部都是真心所在啦!這樣有寬廣嗎?()。非常寬廣,所以我們要瞭解,我們的心能有靈知的作用,凡心所在,一切了了分明。各位現在眼睛看的形象是不是了了分明,是不是心,對不對?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所用的就已經是真心。

可是假如說落入我們思維(我們去想),有企圖、有自私的觀念,那個就落入生滅,就是識心啦!就已經變化無常,可是我們的真心祂都在。縱然你起識心的時候、起生滅心的時候,我們的真心一樣在,並沒有離開,只是我們沒有去理會祂而已,不理會啦!不管祂!我們管的是對我們有利的生滅心,那對我們那一種無知無覺,我們對無知無覺的真心,真的很無情,都不重視,我們都不重視祂。那要知道那個無知無覺,祂是永遠都跟隨著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沒有一秒鐘離開,只是我們不理會祂。

我們就想一想看,生活之中是真心多、還是我們識心多?生滅心比較多,因為都會實際的對我們生活產生影響。可是要知道那個都是生滅變化、都是無常的,沒有一個常態。可是直心祂是「常」,不會變,你管祂、你不管祂,你知道祂、你不知道祂,祂都一樣不會變。所以這個不會變的,才值得我們追求,那會變的就很快一下子就變化啦!所以我們要瞭解凡塵事變化無常,你現在重視的隔了一段時間,你不一定還重視。現在對你很有用的,隔了一段時間不一定對你有用。所以知道說我們的識心太過強了,這樣我們就顛倒,不生不滅的真心都不重視,我們重視的就是我們生滅的識心,這樣的話我們就落入六道輪迴。

所以我們只要找回不生不滅的真心(常住真心)。所以後學都跟各位說,陪各位成道成佛,你沒有成,後學再來陪你們。那為什麼能夠有這一種心願,就是了解到真理,真理裡面啊,『常樂我淨』。那個成佛了以後,這個四個德自然的跟著。那常呢?就是常住真心,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

樂是超出苦樂的樂,沒有苦、沒有樂,那個樂才是真正的樂,我們要了解到會有苦啊,是我們的主觀意識,苦樂都是主觀意識啦!你認為苦啊,在別人看起來很享受,你還是苦。那你認為樂,雖然別人看你很勞累,可是還是很快樂。所以這個我們要瞭解到,凡塵都是對待。那我們已經超越對待,沒有對待,沒有對待的快樂才是真正的樂,你在樂的時候,真正的到達『常樂我淨』那個狀態,縱然你到三惡道去,造業的去是受苦,那我們不是,就是救渡受苦的眾生。三惡道的眾生啊,他最容易聽話,我們在凡塵有身體自由自在的時候,不見得說很努力要求法來修道,沒有,可是在三惡道時候,他就知道,很苦,知道苦他就會往善的地方去行持。所以三惡道的眾生很容易渡,反而是我們在凡塵的眾生不容易,會被現象誘惑,現象一誘惑了以後,我們就迷了,就跟隨著現象走,不跟現象走的話會被人嘲笑,說我們跟不上時代啦!

各位前賢跟得上時代了嗎?現在時代是要回理天的喔,跟得上了嗎?(跟得上)哈哈!這個一定要跟得上,這個時候你跟不上回理天的時代,那往後沒有機會,所以現在就已經、就是我們能夠得道的最後機會。所以這個修,就非常的珍貴,我們就是要努力的修。真正你能夠一勞永逸,就是覺得說別人眼光之中看來比較勞苦,確實不會啦,只要你心境都改變了,一切都改變,不會說苦啦!各位修道苦嗎?(不會)

所以剛才就講苦樂無定,沒有決定的。那我們只要啟發,我們內心之中我們自在(自由自在)那個真心佛性,我們的快樂是無法言語,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說,真的很快樂。後學領悟了以後都一直說,縱然晚上蓋著棉被睡覺的時候都會偷笑,各位有沒有蓋著棉被偷笑,哈哈!還沒有啊,那還不知道真理的可貴。我們要瞭解說,能夠知道真理了,又能夠接受上乘佛法,到達真正的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最高的佛法。你看這個都很難得喔,我們很難能夠聽到最上乘的佛法,畢竟我們現在是末法時期,不像正法時期很容易,一聽佛講經說法,就馬上成就啦,不用再等、不用在修,就已經可以到阿羅漢、就已經很理想。可是我們說現在聽法了以後,要馬上成就阿羅漢,各位前賢可不可能?對自己沒有信心喔,阿羅漢就是已經領悟到無生法忍。

各位領悟到無生法忍了沒有,有沒有?無生就是不生,不生就不滅,不生不滅的佛法,最高的佛法然後安住不動叫無生法忍。我已經都領會到了我們佛性不生不滅那個本體,都已經領悟了,然後安住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上不動了,不動心,這樣就叫做無生法忍。各位得到了嗎?(得到了),哈哈!所以各位就可以知道說,是不是要自己努力的?(是),所以這個就是要自己努力。我們在生活之中、凡塵的生活,我們要瞭解到,一樣變化無常啦,我們只要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可以遮風蔽雨就可以了,然後再追求就是要心地光明,再追求就是要所有眾生都跟我們一樣,都是很快樂行善的生活,這樣不要等到以後歸空才成就啦,我們就在生活之下就已經成就了。

所以當我們已經真的對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有把握,那就是已經得到無生法忍。因為我們的慧命祂不會滅,祂永遠在,也不會生,沒有生,沒有滅,沒有形象,不會變化,只是我們的認知都還不夠,那要努力的認知,在真理方向多加強,那認知夠了以後,我們的那個心就很堅定,對修道、成道成佛就沒有懷疑。

所以我們在研究金剛經,金剛之身,身如金剛、心如虛空,虛空也是金剛啦。各位就是要了解,各位前賢,虛空會不會變化?(不會),像不像金剛?(像)。虛空就是金剛,所以我們心如虛空,因為虛空可以容納萬象,我們的心一樣可以容納萬象萬事,我們平常都沒有去體會、沒有去認識。那我們體會認識了,身、心,都好像金剛,就不枉費我們研究金剛經。

所以瞭解說這個因地很重要,「因地心」我們開始修道的心叫因地心。「因地心,不生不滅」,然後到果位的時候,佛的果位一樣不生不滅,就一定可以得到。

那麼須菩提就回答說:「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所以我們瞭解我們之前就講過,因為他在文字裡面都包含那個意思在。假如說他只有一面的意思的話,那須菩提是解空第一,不會在這個時候,佛再來問他這麼淺顯的問題,而是他有包含這個「於法實無」在這個法裡面已經都沒有法相、都沒有住相,所以實在是無啦!這樣了解意思嗎?可是下面就是「所得」,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現在都還是眾生,沒有法來修的話,我們沒有辦法成就,所以要、要有『法』來修,只是我們有法修已經到達這個法的最高點了,這個時候一樣要把法去掉,這樣了解意嗎?(瞭解)

所以後學就講金剛經是不容易懂,就是在它不是只有文字表面的意思啦,它有背後的意思,那我們能夠了解那個背後的意思,然後跟字面上的意思相應對,這樣就能夠契入我們的金剛本性,就能夠進入。所以能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夠得到了以後才能夠成佛成就了,可是我們住相,心不清淨、心不光明,所以不能住相。已經成就了,不能住相,這樣了解意思嗎?(瞭解)。很明顯了喔,對不對!

我們還是眾生的時候,要,要有法才可以成就,可是我們執著這個法,就變「法執」。那有法執,我們就了解,我們修道兩個障礙,一個就是「我執」,一個就是「法執」。我們已經把我去掉,身體的我,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啦,終究都要還給天地,所以這個身體不是我。那佛在開始講經說法的時候,都教弟子們修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那個觀身不淨就是要我們不住相,不住在我們相上面,因為你只要了解身體是很骯髒不住相,那不住相了以後,ㄟ我們要脫離我相就很容易;那假如說我們住相,尤其各位都經過青年時期,青年時期的時候對那個男女之間的情慾是看的重要,所以只要看對眼了,為他生、為他死都很願意,對不對?沒有人敢回答,哈哈都不對嗎?ㄟ真的有哦,讓你看上眼了為他做任何事你都願意,可是只要你內心產生意見,你有意見了,他再為你怎麼服務、他再怎麼寵的你,你都討厭,對不對?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這個都是變化無常,沒有常態的啦。所以我們要瞭解說,當你回頭來看一看以前,怎麼對情愛那麼重視啊,你就會笑自己了,啊,真夠笨,笨不笨?哈哈!可是我們都希望笨啦,走入大家走的道路,都是這樣的過生活。

那我們有求道、有修道,完全都是要改變,了解說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永遠都在,不會因為我們這個身體而產生的變化,我們到三惡道去佛性也跟我們去,我們有福報到天道,佛性也跟我們到天道去。所以不管在哪個地方佛性都跟隨著我們,因為無所不在,這樣瞭解嗎?(了解)

我們剛才說佛性不在內,不在外,不住中間,是無所不在,就是這樣啦!每個地方都有,你縱然坐飛機到外國去,你也不用帶佛性去外國,那個地方就有你的佛性在。後學都講,後學從基隆下來也沒有帶下來啊,祂自然就有,佛性是遍滿整個虛空,無所不在,身體是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沒有一個人可以賴皮不還的啦,一定都要還給天地,那當我們身體還給天地時候,各位前賢「我在哪裡?」,我們在哪裡啊?所以就知道修道的重要,假如說我們沒有啟發佛性當家,一口氣不在,馬上沒有路可以走,你要到哪裡去你會很茫然,不知道要往哪裡走,因為都沒有路。

那我們在修道時候已經了解真理,說我們慧命不生不滅,然後我們在修的時候又一直朝著行善去做,又不記在腦海,那這樣祂光明,所以我們一口氣不來,我們的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清靜光明,我們知道該往哪裡走,這個條條大路都是通理天的,都可以走,可是啊假說我們現在可以做的時候,我們不做,不啟發佛性當家,要了解喔!一口氣不來,那可是不好玩的,為什麼?沒有辦法走路,沒有路,要去哪裡啊?所以我們的習俗一有親屬斷氣了,就馬上請誦經團來誦經,為什麼要請誦經團?因為經就是徑(路徑),那一誦經了以後,就告訴那個亡者,你要往那裏走,在指示他的道路,所以他一聽到經文以後,他就被經文指引,可以知道說要往那裏走。

所以我們要瞭解我們在世的時候啊就可以做,我們一直對真理追求要透徹了解,了解真理了以後,我們又努力的在生活之中,二六時中,二六是十二時辰(二十四小時),時時刻刻都守住中道,二六時中,各位前賢這四個字就是告訴我們修道啦,二六十二,十二個時辰(二十四小時),然後時時都守住中道,中道就是不生不滅的的佛性本體。所以二六時中,我們在生活之中就可以做,都可以整天都在我們佛性本體之中,所以你越做越習慣,就自然而然就呈現,不用你再起心動念、不用你再另外的思索,祂自然就有

那我們假如說,這個可以做的時候,啊!不做!那等到一口氣不來,唉!想要再做已經來都不及了!所以在生活之中,我們就要努力朝著真理的方向前進,使祂清靜光明,就是莊嚴佛土,莊美威嚴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地都使祂能夠莊美威嚴,這樣各位聽的懂了嘛?知道意思了喔!

所以莊嚴淨土,就是要我們自己本身能夠努力,不是外表形相的莊嚴,就是我們內心的、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莊美威嚴,就是人格很健全、很清高,不跟隨凡俗一樣,就是內心要很「篤定」。

各位前賢內心有沒有很篤定說我一定回去理天,有沒有?(),對啦!一定要有,因為理就是道理,道理的天,就是我們佛性的天,我們佛性不生不滅那個就是理天,所以我們這個理、氣、象都俱備啦。

我們現在住的地方五趣雜居地,我們都講六道輪迴,他沒有把阿修羅列入。所以叫五趣雜居地,就是我們住的地方,天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都住在這個地方,所以雜居就容易行功立德,容易勸化別人修道,我們勸化別人修道功德非常大,所以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不是,哦蓋了非常大的寺廟,那個蓋的硬體沒有我們引進軟體的重要,蓋了很大,沒有人,沒有人要進來修也沒有用,所以人很重要,就是要朝著渡化眾生、成就眾生這個方向努力,要使所有眾生都是心地清靜光明,這樣我們努力方向就確定,那我們這樣的努力等到一口氣不來就不用煩惱,絕對,你要到那個地方條條大路都可以通理天,都走得很自由自在。所以我們了解,在我們得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都得到,已經得道了,可是啊我們都沒有把祂發揮,都沒有加強認識啦,所以就覺得離我很遙遠,我們要修到說,耶!就在我生活之中、就在日常所有處理一切的現象之中,全部都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要這個樣子。

那麼底下呢佛又問,「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菩薩有沒有莊美威嚴我們的心地。所以這邊我們了解到,我們前面在講那個是「因地」要修的時候要找對心,要找那個不生不滅的心,那麼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心的本源』,莊美威嚴我們的心地。可是我們要瞭解說,落入那個形象的莊美威嚴,就已經喪失原來的本意,所以就在實質的方面努力,所以須菩提就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這個「即非」就不是在形象方面,就進入佛性本體。底下那個「是名莊嚴」,「是名」的話就是進入形象。所以即非就是沒有形象,是名就已經有形象。

所以我們進入「性」的時候,那個叫做即非。我們心性已經莊美威嚴了,我們心性都已經做到了,那個就叫莊嚴,已經做到了,可是不能落入形象,不能住相。所以是名莊嚴,就是進入形象,『是名』是形象,有形有象。

我們就是了解到,我們現在佛性也是很靈敏,你只要看到人家的表情動作,聽到人家的語言,你就知道這個人的程度高或低,心地好或壞。各位有沒有這個感覺?()對!所以我們修道佛性的靈敏度一定增加,靈敏度會很強,遇到一個人你看他的外表形象,你就知道他的內心,他的心地好不好,你一看了就會知道,雖然我們沒有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可是那個畢竟是我們佛性的本能,就是佛性本來的功能作用,祂本來就有。所以我們要瞭解,只要把祂整個都發揮,佛性的功能作用非常大,可以轉移整個天地,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可以轉移四大部洲,就是東聖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和北俱盧洲可以把它轉,我們就會想說又不是樊梨花,哈哈!可是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有這個功能,因為整個凡塵現象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生發出來,所以就了解到我們要我們佛性生發的東西,把它轉個地方那是很容易的事,不會困難。只是我們現在努力修的方向,就是要進入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還沒有說要使祂發揮功能作用,因為發揮功能作用畢竟都在形相啦,那形相都變化無常,都是假的不真。所以我們了解說,重點先掌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重要,先掌握這個。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就可以知道說,佛的心目中沒有分等級,沒有說你是眾生,我是佛,沒有,他說諸菩薩摩訶薩,菩薩就是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薩埵就是有情,有情的眾生已經覺悟了就叫做菩薩;那摩訶就是大,大薩、菩薩,菩薩中的大菩薩,我們所有眾生在佛的眼光都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以跟佛都平等沒有分別。

應如是生清靜心」,就是要這個樣。如是,我們之前講第一分的時候,就有講如是我聞,那個如→真如,如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是→就是當下,一切事究竟堅固。如是已經從本體出來的清靜心,我們從佛性本體然後產生的清靜心,我們可以了解說在我們生活之中離我們的原來,那個菩薩摩訶薩的應生清靜心,那已經差別很大,我們在凡塵的生活已經攪混了,把我們攪拌的五顏六色啦,都已經不清淨。所以這個地方鼓勵我們就是要生清靜心,使祂恢復光明整個本來光明佛性都呈現。

那麼底下就講「不應住色生心」不要住在形相產生那個生滅心,把那個六塵分成兩個來講一個色,一個生香味觸法。所以瞭解說,我們對色(形相)就很容易住相、很容易著形相,所以特別對色強調,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這個前面一直講,說不應該住六塵生心,那重點就在下面這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我們一般都會引用,說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凡塵的一切所有都不應住。我們就瞭解說,連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也不應住。後學都一直在講的時候,可能各位有一種誤解說,有、確實有那個東西在,然後在一個地方。各位前賢要了解到,我們的心無所住。可是啊,因為不是說在一邊,假如說我們只有有研究到萬法皆空,這樣萬法皆空就是應無所住,這樣的話會進入頑空,就是空到什麼都沒有,所以他底下趕緊說「而生其心」。

各位要了解到非常重要,要連在一起,應無所住是空,而生其心是有,空跟有合在一起,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這樣了解嗎?(了解)

道德經開始的時候,「常無、常有」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常有」常住的有,跟常住的無,所以我們要瞭解到,底下所接的「常無,欲與觀其妙;常有,欲與觀其徼」,就是無跟有兩個要合在一起,常無跟常有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跟這句完全一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我們可以說,已經證悟的聖賢他們都是一樣的,講出來的文字角度不同而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各位都記得。然後講常無,欲與觀其妙;常有,欲與觀其徼。

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常無跟常有兩個合在一起,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祂是同出,一起出來;然後異名,不一樣的名稱,有跟無不一樣的名稱。然後有也玄、無也玄,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以那個眾妙之門就是我們求道那個點的所在啦!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我們追求的我們都已經得道了,可是一定要深入研究知道祂的本體狀況,然後我們能夠回到本體狀況,讓祂發揮功能作用,我們就不要在中途之間,很多都是會在中途裡有法門修持,然後就有成就,然後心就住在成就的那個裡面,就不進步了。

所以我們了解,常有、常無跟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空;生其心就是有,就是跟道德經是一樣的,這樣了解嗎?有沒有融會貫通()。就是把它融會貫通,說我們在凡塵就是要無所住,一切都不住了,已經空其所有,全部都空了,然後而生其心,在無之中然後生其心「有」,這個有就是「妙有」;然後空就是「真空」;真空妙有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都得到了,就叫做『無生法忍』,就已經進入阿羅漢,了解說已經四果,得到第四個果位,那四果都離相,就已經進入『無諍三昧』,無所爭啦。各位前賢日常生活之中,有沒有跟人家爭執啊?所以就沒有達到無諍三昧,那個無諍三昧,後學就講他不跟人家爭,因為真理裡面沒有爭,祂是絕對的,沒有兩邊,所以離開那個爭。

我們要了解到須菩提修無諍三昧,他更進一步守護別人的心,所以我們在修道的時候,後學那個時候了解說,守護自己的心都很困難了,還去守護別人的心,要使別人都不起心動念,別人都不生氣容不容易?(不容易),不過這個是由自己的言語、自己的行為動作,引起別人的起心動念、不滿意,那個就沒有修無諍三昧啦!所以後學說,這個就是要你對自己能夠嚴加的約束,你所有的言行都符合真理,別人不會起心動念,這樣就叫修無諍三昧。,還真不容易。

所以須菩提他每一次要出去托缽,就先打坐、然後進入禪定,去看要他托缽的對象,對他有沒有意見,有意見他就不敢去托缽;那這個對他說,這個可以布施給他,他才去。喔!真的不容易喔!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當你有辦法進入禪定去看看你要接觸的現象是什麼樣的心態,是不是已經蠻有功夫了,對不對?(對)。所以你在生活之中你就可以試驗,當一個人來了,他是什麼樣的意見、什麼樣的觀念,那你應該要怎麼樣應對,大概你都會知道。所以我們修的愈能夠進入佛性本體,祂發揮出來的功用,愈不可思議,甚至於你整天會遇到什麼人、什麼事,你早上就知道、到晚上的事,絕對喔!因為北部就有人可以到這個狀態。所以只要你努力,在日常生活之中去掉妄想雜念,然後守住常住真心,能夠做萬緣都放下,然真的萬緣都放下了以後,再做耳根圓通,更容易把整個佛性都拉到整個虛空,跟虛空融會,這個時候你的功夫就一天一天,你只要累積,時間的經過,你累積,你自己會有所得心,可是不要住喔!有所得心的時候,那個是給你:說你修的方法正確,一定可以成就,這樣就好了。不要住在那個現相裡面,一住在現相,我們再進步就困難了。所以要先了解、知道。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這個就是報身(果報身)。所以這邊佛就跟須菩提講,譬如有人,身就好像須彌山王,須彌山是我們四大部洲最高的山。那能夠有須彌山的身(報身、果報身),就是已經有成就了。所以我們了解到,前面都跟我們講一切都無所住,都不要住,才是真正的生清淨心。那麼這邊佛為什麼會講,有果報身的呈現?就是我們了解說,因果它是一定的定理,只要你修就一定會有成就。所以能夠修到須彌山的果報身,就表示你這個功德也是很大。那我們要了解佛的果報身,是有千丈之高(一千丈之高),我們凡夫看不到,可是菩薩祂可以看,看那個佛的果報身。那我們要了解說,無相(都沒有形相),我們的法身(佛性本體)那個形相也一樣有這麼大,不只有須彌山王,還整個跟佛一樣千丈之高。可是要了解,凡落入相,有形相,就會變化,有形相就有生滅。所以無相才是我們重視的。所以這一分它是莊嚴淨土,就是要我們、使我們的心地,都能夠清淨光明,最重要就是在我們心地的清淨光明,自然而然我們就有果報身的呈現。

後學在後天寺廟打坐的時候,就看到後學身的高,身的胖大概有我們房間那麼胖,高大概有三層樓高,然後看到的時候,整個心臟都快要跳出來,因為沒有看過這樣,喔!怎麼會這樣!很害怕。所以後學見到老前人,第一個問題就問這個,那經過老前人一指示了以後,後學就把它整個都放掉(所有在後天廟學得全部都放掉),就是追求性理心法、最高的佛法。假如說那個時候沒有放掉後天廟的成就,現在就沒有機會跟各位結緣。所以後學那個時候就是有一種要追求最上乘的心,就只有這樣,所以漫漫長夜,經過這麼久的時間,三十年耶,各位假如說追求一件事物經過三十年,都還沒有成就的時候,一定放棄。那後學那個時候倒是有堅持的心,就是要追,看看到底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是什麼樣子?有沒有看到?所以假如說各位說有,看到!那個是妄言(講假的);那假如說,沒有,那也妄言。假如說沒有真正了解的話,後學也沒有勇氣來這邊講課,所以要了解為什麼敢各位說,保證我們能夠成道成佛,就是對我們不生不滅佛性的肯定,就是能夠知道說,耶,成佛是甚麼樣,要怎麼成。那後學就從理、從相、從做,都清楚明白交待,要我們怎麼做、要我們怎麼樣去進行,都明白的說,都不會慳吝聖法,不會說留一手,留著自己做,不會,只要後學了解,全部都講,把那個內容都闡釋,讓各位也一樣知道、一樣可以做、一樣可以修、一樣可以成就,都可以的。所以我們了解說,那個果報身我們就不要去管它,那自然會有,往後會愈來愈呈現愈多。

於意云何?是身為大否】須彌山王的身到底大不大?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所以我們就了解,佛說,是以佛的角度來講;非身,不是我們身體的身,所以已經就進入性;是名大身,就是相,因為他有修就有那個果報身,好像須彌山王的果報身那麼高大、整個呈現,這個就是屬於形相,相。所以只要我們修,果報身就一樣有。就是我們凡人眾生都不修,一樣有果報身啦!各位知道我們果報身是什麼樣嘛?就是我們現在這樣啊!我們現在這樣就是果報身,就是要我們累世所做的現在都呈現出來,就是這樣,我們都有。所以了解這個是自然、自然而然呈現。所以你就可以了解到,為什麼每個人都是七孔,為什麼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就了解到,我們的果報跟我們所做的有關係,我們累世所做到這一世呈現的時候,是什麼樣的身體狀態都有一些一定。

◎第十一分無為福勝

無為(無所作為),就是沒有企圖,沒有我們的私心。那個無為屬於已經可以從佛性發揮出來。無為福勝,那個福勝過於一切。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這個用恒河來比喻。恒河中所有的沙數,恒河裡面有非常多的沙。如是沙,在恆河中的沙,一粒沙又當作一條恆河,這樣了解嘛?恆河的沙已經非常多了,對不對!那一粒沙又等於一條恆河。

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否?】那個恆河的沙多不多?這個是比喻數量的多。那也是說我們用凡塵的財施,不管你數量再怎麼多,都比不過這樣的比喻,就是比喻的有形有相的已經到達頂點了。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既然是以一粒沙等於一條恆河,那現在的恆河已經多到沒辦法算了,那何況其中的沙,這樣了解意思嘛?這個比喻真的是讓我們都沒辦法用算的啦,一粒沙等於是一條恆河,那個恆河已經多的不得了了,那何況河裡面的沙,那更多了,對不對?所以我們就很少用這一種比喻的方式,比喻到它比有形有相的多。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現在釋迦牟尼佛跟須菩提講,我現在實言(實際的語言),就是實相來告訴你,假如說有善男、信女(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就是用七寶,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那個河跟沙已經不得了了,那現在用一粒沙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各位就可以想像,這個比喻已經多到不得了了,對不對?都沒辦法算了!這個非常多!所以一粒沙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然後三千大千世界的裡面都是用七寶(最貴重的東西)來布施,以用布施。

得福多否】那麼得福多不多?我們就了解到,用這麼多的七寶來布施,得到的福那真是沒辦法計算的,對不對!沒辦法算的!所以這個是講有相布施的多,非常多,多到已經沒辦法計算。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就回答,甚多,只有兩個字可以說,很多!就是甚多非常多!世尊,就是回答釋迦牟尼佛。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所以我們就了解說,善男、信女於此經中,各位前賢,經中在指什麼?它指哪個方向?後學最常講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經中,這樣了解了嘛!所以善男信女於此經中,在這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乃至『受』,我們能夠接受,各位接受自己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嘛,有沒有?(有),都接受。然後『持』,就是拿出來用,我們有沒有用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有)。所以各位就可以了解,一個受、一個持,就有麼大的意思在。我們能夠接受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又可以拿出來用。持,就是要拿出來用。能夠受、又能夠持,就是於此經中,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

然後四句偈,後學就有說有一本大乘金剛經論,因為後學有帶來大乘金剛經論,那開始的時候也沒有準備要講解、講說,可是道親看了以後就鼓勵一定要講,那個不講,金剛經的意思沒辦法整個透徹了解。所以我們還是等待印好了以後,大家看,看了以後,覺得說要講的時候,我們再講;那假如說看了以後,覺得裡面都很淺顯,很容易看了就懂,那不用再說。就由我們各位決定啦!因為拿來的那一本因為已經不見了,那後學回到北部再找,再找一本我們在北部印,北部印好了以後,……(前賢:還沒印好,找到……。)因為後學在北部(那本)比較小,不是用打字出來的,是舊的再翻印的,那因為拿下來那本是重新打字的,從那個小本、已經有很多黑點,又再重打字,然後就拿下來,我們先印了以後,各位看,看了以後要不要講由各位決定。確實裡面有的很淺,一看就容易懂,可是某一些還是像後學寫的講義一樣,有一些是文言,不講說的話還不容易懂。所以各位都有一種,你若照書念,我拿回家自己看,都有這一種心啦!不知道說裡面的內容,假如說沒有經過解說就是不容易懂,雖然是看,有看沒有懂!所以我們研究真理就是要懂、要知道,為重要就是知道!

所以這邊受持四句偈: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四個四句偈。就是我們修道的一個過程,先讓我們的身都空了,知道身就是父母所生,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都要還給天地的,先把身空了。然後再空心,心變化無常,我們在凡塵用的心都是生滅心,所以凡塵的心我們一口氣不來它就沒了。然後空性,讓我們知道我們性的靈敏,沒有形相,知道整個都沒有形相的存在。然後空法,我們法是要讓我們修,那成就了以後,法就不要了。

所以祂這個四句偈就是一個修道的過程,讓我們都能夠修到成就。所以重點都在整個努力都在修道,一生之中所注重的就是修道,沒有顛倒啦!那我們眾生都顛倒,修道不看重,身體看的很重,結果一口氣不來,哇!整個都沒希望了。所以只要落入經典,佛都一直鼓勵我們要修,能夠成就、能夠成佛、成菩薩,這樣就脫離苦海。凡塵喔!各位前賢,不好玩!凡塵好不好玩?真的年歲愈大體會愈多,不好玩,身體生老病死,這個現象生住異滅,都沒有一個常態,都沒有不變的,凡塵都會變、都一直變,變得我們很難適應。所以凡塵要玩,成道以後再來玩,等到成佛了要玩再來,還沒有成不要啦!還沒有成的時候努力修,讓自己能夠成到成佛!等到已經成道成佛了,要不要來,那個時候再來發心。

所以用四句偈等,【為他人說】,這個已經自覺了,那為他人說就是要覺人、覺他,自己已經完全都領悟了,不著重自己領悟了自己解脫就好,又要為他人說,就是渡化別人、成全別人。所以我們就是瞭解到,能夠渡化人就好像,耶!我們幫助別人,當然受幫助的很高興,可是幫助人的人最高興了。那個只要有布施的人就可以體會。受到布施當然高興啊,可是你能夠布施的人能力強,更高興,就這樣。所以我們要自己了解,要為他人說,要把這個真理能夠傳遍。所以老師一直鼓勵大家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我們成道成佛,那我們確實啊!只要努力研究就可以,一定可以成就!而且都鼓勵我們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實現,能夠請出佛性當家,不要給六根作主,這樣的話怎麼會不成呢?絕對成的啦!

所以後學第一次看到楞嚴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若去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後學就是因為把這個它最重要的部份,把它熟記,一次後學就把它記下來,那一直到現在後學都一直反覆的能夠去思索,有沒有照這樣做?是不是我們都循諸色聲,逐念在流轉?喔!不要!那個在六道輪迴。然後曾不開悟,就是不曾開悟;性淨妙常,我們的性本來就很清淨,本來很奧妙,又常住;然後我們不循所常,不追循著我們常住真心;然後逐念流轉,都一直流轉。所以就促成我們就六道輪迴了,就已經在六道裡面;然後生生雜然流轉,每一生每一世不一定都是人,有時後會落入三惡道,有時候會到天道;那雜然,就是不一定是那一個道;那流轉,六道輪迴;若去生滅,最重要這一句話,去生滅,我們凡塵的所有生滅去掉;守真常,我們常住真心,真的、祂不假,真心常住,你守住、守真常;常光就現前,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常光,我們要了解,我們常光就現前,你有常光的時候你在看凡塵事就一目了然,這個是怎麼樣變化的、這個人是他詐騙集團要騙你的,你一看一目了然,所以我們那個常光現前的時候,你就是有功夫啦!我們的根、塵、識,那個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應時就銷落,銷落沒有了;我們的想跟相(形相)為塵,然後你的認識跟你的凡情為垢,這個塵垢;然後二俱遠離,都遠離了;則汝法眼,見法之眼;應時清明,已經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無上知覺就是佛啦!為什麼不成?絕對成!

所以我們就了解,你假如說把這個能夠背下來,又知道裡面意思,然後你又實際的去做,這樣的話我們的人生就不會說:晚上下班回來,吃飽飯以後,坐在電視機前面看八點檔。不用啦!你那個時候你就:『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然後一直反覆的,你在腦海之中去思索,那這樣你很充實,就不會無聊!因為我們要看八點檔就是無聊,就是麻痺神經,那我們神經不要麻痺啊!你麻痺了以後,那個很清靈的佛性就污濁了啊,污濁了以後就沒辦法發出光明、不清淨,我們就喪失本來,那喪失本來起惑就造業,因業就受苦,我們自己找罪受阿,對不對!

可是現在要各位吃飽飯了以後不要看電視機、不要上網,容不容易?會給自己找藉口,我看到新聞就好了,新聞過了以後,啊!還有下一檔還不錯,再看一下。我們都是在這一種因循,自己找理由、然後自己原諒自己,這樣的過生活,很無奈。所以我們要瞭解到,一定要當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佛性當家,自己就是主人。各位前賢,當你已經可以自己作主人的時候,你可以吃的少、睡的少,精神好;可是我們現在都吃得多、睡得多,精神不好。所以要了解說,當你一直佛性當家,陽,我們是在培陽,陰就減少。所以陰很濃的時候,你很昏沉,要睡。那陽很足的時候,你精神好不用睡得很長。所以我們要瞭解到,假如說我們昏昏沉沉的時間長,表示我們陰濃,那不好啊。那假如說我們精神都很好,可是也吃不多、也睡不長啊,那表示你陽多。那我們人就是半陰半陽,一半一半,所以晚上屬於陰的時候,很平常的過;白天屬於陽的時候,也很正常的過。那鬼魂就不一樣,鬼魂假如說是陽的時間,他在凡塵沒有到地獄去,他就很難過。尤其那個下雨(白天的時候下雨),那個一滴雨就好像一支針,扎到他的身體,我們被針扎了都很難過,對不對!那個鬼魂就是那個樣子!那為什麼不到地獄去呢?他有原因啦。就是有一些…,嗯!我們要了解到,假如說你是非常大的不甘願,那你就真的死了以後不願意到地獄去,要在凡塵,要把那一個害他的人生禽活捉,抓到地獄去,你有這一種那個很堅定的志向,你就可以達到,真的那一個人就被你抓走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意志非常厲害,所以我們修也一樣借用意志努力修絕對成就啦!好像講完了喔!哈~!

◎第十二分尊重正教

尊重就是平等,大家都平等。所以佛在教導眾生得時候,佛祂也降低祂的那一種分別心,沒有分別心,所以才菩薩摩訶薩。所以我們就是要互相之中尊重。可是我在凡塵落入現相,很快分別心一下子就來了,就很難到達尊重。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看佛經裡面都會講說,某某菩薩已經無量無邊的佛世界,祂都已經供養,那要瞭解到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佛被他供養?就是我們眾生、每一位眾生都是佛!那他,尊重,他就是每一個眾生他都尊重,就是已經供養諸佛,這樣了解嘛?(了解)。

不然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到現在才兩位佛,釋迦牟尼佛跟彌勒古佛,才兩位佛。那要無量無邊的供養諸佛,那個已經不是說沒有,是說我們累生累世之間要供養那個佛的機會,都不是很長、很方便。所以我們佛經上它不會騙人,那為什麼會講已經供養無量無邊的佛?就是所有的眾生,眾生都是佛,那所有眾生他都尊重,雖然他的意見不同,可是我都尊重他的人格。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在反對別人的時候,反對他的意見,不反對他的人,人都是平等。所以我們要知道,身份有總統、有街民不同,可是佛性都一樣,所以都尊重。

我們有時候就是了解,這個從內心深處產生的尊重,很不容易!就是不瞧不起別人!那我們有時候只要是他比較邋遢的、比較不莊嚴的,我們就會瞧不起,這個就喪失這個尊重。所以要了解,那個供養諸佛的機會就減少了,那我們就尊重所有的眾生,所有的眾生都是佛,我們都尊重,這樣了解嘛?(了解)。在生活之中真正的能夠做到,很不容易,對不對?我們可以選擇那個我們所瞧不起的人,去跟他相處,然後試著看尊重他,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呈現?你也會感覺到,因為你尊重了,他也一樣尊重你。所以那個都是相對的。那凡塵都是相對的,那我們就是要找到絕對的,那絕對的就只有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剩下都是相對、都是相對!

所以佛就講,生死之中,我們生跟死之中,有中道。那後學看到那一段的時候,『阿生死就生死,怎麼會有中道?』原來啊!生死之中,生跟死是我們現象的呈現、跟現象的消滅,現象的呈現、現象的消滅之中,它有中道。這樣各位聽出來了沒有?有沒有?中道是什麼?對啦!講大聲一點,講的怕怕!中道就是佛性本體,為什麼會生?有佛性本體;為什麼會滅?有佛性本體。所以生死之中,它有中道。所以後學看到那段,就想了很久,生死之中有中道?那因為中道就是沒有兩邊,那生死都已經是兩邊,那兩邊的中道,它是什麼?啊!佛性本體啦!佛性本體不生、祂也不滅,也不死、不生也不死,是不是中道!後學有寫一張講義,可是喔,假如說沒有再詳細的回去再找一下的話,也不知道那個很早之前看過的,那因為有印象,所以把它講出來。

尊重正教,所以那個正教就很重要,正確的教導我們成佛成道!正教,正確的教導,就是正確的方法可以成佛、可以成道,那個才叫正道。所以我們瞭解到說,尊重正教,要尊重,每個人都平等,然後正確的教導。不是講那個使人損失錢財的,有一些修了一個法門有成就以後,他就要收費來教人,那個就是要知道說,為了名利啦!不是為了人家成道成佛。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能夠『隨說』:隨文而說、隨處而說、隨機而說,我們是瞭解到,已經是對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非常了解,非常透徹的知道,所以才能夠隨說是經,各位前賢知道,是經是什麼?(佛性本體),就是我們佛性本體,能夠隨說了,能夠隨說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乃至四句偈等】又可以我們知道、肯定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自己知道。又可以引導眾生,那個四句偈等,就是要引導眾生成道成佛。

當知此處】就是隨說的地方所在。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一切的世間,所以我們了解說,你能夠渡化眾生成佛,那個天地之間是所有的無形都要擁護、都要供養。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就是間:世間。所以我們了解,佛在講經說法都非常的詳細,你看世間兩個字祂就全部解說,世:過去現在未來;間就是方位: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就是間。所以我們了解,就是時間跟空間,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時間、空間。那宇宙,各位就瞭解到,空只有一個,我們在空裡面把它分了,有十分、有三世。那我們就被這個三世十方侷限,侷限在裡面。那現在我們研究就是要透徹知道,這個空間時間,我們的佛性都不被它約束,我們就是自由自在,可是只要我們住心,就是心住了,住在過去、或是住在未來、或是住在現在,你就被三世攝受,三世已經把你攝受,三世既然攝受就有六道輪迴,有過去式、有未來式、以現在式。那我們假如說不住相,不住在過去、也不住在未來、也不住在現在,沒有三世,三世攝受我們不住,沒有辦法把我們攝受,所以我們就已經自由了,所以就看自己認知啦!你認識知道,已經過去就過去了,不管是得意的、還是失意的,就讓它過去,不要去回顧回想,那這樣的話你過去心沒有了;那未來還沒到,我們的身體要用未來,佛性不用,佛性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因為現在不住,你說現在,現在又過去,現在,現在又過去了,它沒辦法住下來。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三世攝受我們不住了,我們就不用六道輪迴。那假如說我們有住在過去式,被某某人欺負,一直記在心上,那就是你已經住在過去世,那有住在過去世,那就有未來、就有現在。那三世已經攝受我們,你六道輪迴就逃不了!所以我們很少研究咧,不知道這個道理,阿我在想而已啊!不知道想是很厲害喔!我們就是一念妄動才落入凡塵,我們不想的話就已經回去了啊!所以要知道說,想是很厲害!

所以空閒的時候不要胡思亂想,因為想就是業,那我們要當一個英閒閒(台語),很閒的仙,就怕當不住,閒不下來,很多比較業障的,太空閒他都沒辦法生活,就是要找事做。所以我們了解,要調整自己的心,不管是什麼狀態之下,你都能夠安樂祥和,就是清淨,你清淨的本心,光明就有。

所以我們就了解說,你研究裡面,很多你要去做的,都在我們研究的裡面有說、有講,那我們知道怎麼做,怎麼做了以後我們就有所遵循,可以遵循了以後,就對以後自己要走的路,了了分明。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努力的去實踐、實際的去做。假如說以往都再看電視的,現在可以減少,當你心都還沒有穩定的時候,最好都不要,因為我們會被它影響。看電視、看新聞、看報紙、看雜誌,多少都會被它影響。那假如說我們不看的話,就不被它影響。那我們就可以觀看久一點的整個現象,可以說我們看電視、我們看報紙、我們看雜誌,都是垃圾。這個很多記者要攻擊了,你這樣講都沒人要看。可是我們真的把它歸類,真的都是喔,在我們人生那個從我們無始來,一直到無始以後,這個過程、所有發生的這一些事情,都是變幻無常、都不值得我們去重視,都很快就過了,我們現在很重視,隔了一段時間,整個思想都不一樣了,真的整個都是垃圾。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光明清淨,就是被這一些五顏六色攪的很污垢(很黑)。

所以我們就盡量不去接近,當我們那一種首楞嚴定還沒有出來的時候,就盡量不去接近這一些。那等到你的首楞嚴定出來,你要做什麼都沒關係,你已經有定力了,外面的影響不會影響到你內心的深處,這樣就可以。可是我們在會影響的時候,就盡量不要接近,不要接近我們定有,有定力處理事情就很圓滿,當我們心搖動的時候,這個處理事情就會不完整。

所以在這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世間的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阿修羅道在這邊,它還是列入三善道,三個善道裡面又把阿修羅列入。可是有的經典就不把阿修羅列入,因為阿修羅是每一道都有,不管天道、人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全部都有阿修羅,所以佛就不把阿修羅列入善道,所以祂都會講五趣雜居地,只有五個,阿修羅不在裡面。所以我們看那個動物,那個有的動物心地很惡劣,可是有的動物就很善良。所以我們就了解,那個阿修羅道就是心地不好,很喜歡戰鬥,所以另外的經典並不把阿修羅列入三善道。那麼這邊金剛經還把阿修羅列入善道。

那麼講說,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都應該來供養,這個能夠發現自己不生不滅佛體,又可以夠渡化眾生,用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來成就眾生,這一種人世間的三善道應該來供養。

如佛塔廟】就好像佛在塔廟裡面,那我們眾生都恭敬佛,進去塔廟裡面恭敬佛。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所以這邊就何況有人,那樣子做的就經很殊勝,何況有人,他盡能,這個盡,就是盡其一切。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我們在凡塵之中,用那個全部的心力才能夠講『盡』。我們盡,能夠受、能夠持,受持,受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持用我們的佛性本體,然後又能夠讀、能夠誦,讀誦。所以受持,大部分著重都是在自利;然後讀誦,就是要利人,利益眾生、利益別人。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就是要知道這個人已經成就,就是現在就已經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各位前賢,這個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是什麼法?是什麼法?(佛性),所以各位還是沒有很大的信心,都不敢肯定。這個最上,就是佛;那第一希有,也是佛啦。所以第一希有之法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啦。這樣了解嘛?那祂因為我們都會講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是,所以祂現在改一個名稱,就改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就是要我們能夠去除掉文字,不住在文字相,那不住在文字鑲了,我們就可以進入實際的狀況。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這個經典所在之處,在哪裡?就在我們的那個地方。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是最明顯,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在的地方。這個地方則為有佛,就是有佛。

若尊重弟子】就好像弟子在尊重佛一樣,那樣的來尊重經典所在之處。

那我們還剩下三分鐘,各位前賢有問題嘛!

剩下約3分鐘提問題。

 問:劉講師麻煩您再解釋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無生就是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滅,沒有生沒有滅的那個法,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你住在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人就是安住不動啦!你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安住不動叫做無生法忍,我們求道就已經可以得到了啊!就已經到阿羅漢,到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要成佛的一個最基本的關鍵,一定要得到無生法忍,才可以成阿羅漢成菩薩然後成佛└

   我們要了解那個是最根本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做無生,無生就不會滅,無生無滅的法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我們能夠安住不動就是忍,那個忍,忍耐是忍的別名,它的總名叫安住不動,忍耐就是忍的另外意思,那個忍的意思,因為佛祂講沒有眾生,沒有眾生的話就沒有侮辱的人,也沒有受辱的人,沒有人侮辱也沒有人受侮辱要怎麼忍?所以它那個忍是安住不動叫「安忍」,無生法忍就是我們把我們自己的佛性安住都不動,都把祂顧好這樣就叫無生法忍。這樣了解嗎?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合,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提供分享,感謝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https://onedrive.live.com/?cid=93f6cb7e149d1059&id=93F6CB7E149D1059%21105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2031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