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金剛經_第6片_台南同義宮_102/12/21
2015/01/14 16:50:49瀏覽1284|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金剛經_6_台南同義_102/12/21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講到第九分。我們上次有說大乘金剛經論,因為還沒有印好,道親都一直說要、要講,那一本很淺顯,那後學說要不要講,各位拿到書看了以後,再來決定說要不要講。那我們從第九分,一相,就是凡塵的所有萬相,萬相都已經融成一相,各位前賢,一相是什麼相?(實相),我們要了解一相,凡塵的所有融成一相,那這一相就是無相(沒有相)。所以只要是落入形相,它都會生滅,那無相就不會變化。所以我們把凡塵的所有萬相,因為萬相都是因緣聚會才有,因緣消失就沒有了,所以叫無相,一相叫無相。

◎第九分一相無相

那我們上個禮拜有講88使跟81品,見惑跟思惑,各位還有印象嘛?(有)。那個見惑有88使,我們斷盡了見惑以後,就得到初果叫須陀洹。所以修道的第一個果位就是須陀洹,那能夠得到須陀洹就是已經進入聖賢的末流,叫入流。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入流,已經進入聖賢的行列,只是最後啦,聖賢的最初階,那個最小的位階,就是須陀洹。入流,進入聖賢的末流。那我們要瞭解到,它經文就解說,無所入,我們要了解說是修的功夫,那麼修的功夫已經可以不入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不入六塵就已經進入聖賢的末流,已經可以列入仙班,已經有進入成道的位階。所以我們要了解,不入六塵是一個初階(第一個果位)。那我們在凡塵因為很容易住相,所以它經文就講,無所得。所以我們了解不入六塵,就是不會說在心裡面:我已經是須陀洹的果位,不會有。就是把這個須陀洹初果的果位也拋開。可是我們要知道,我們都還進入六塵,那就沒有須陀洹的果位啦!

所以我們一直從開始都講,我們要請佛性當家,不要請我們六根當家,那這個已經不入六塵,就是不給六根來當家。那在我們做,就是觀念問題,因為我們的六根都有既得利益,它已經很深根蒂固,要把它除掉、不給它權柄,它會擋不住,會抗議。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會感受到我們的理跟欲兩個在交戰,很不容易勝,我們的欲望很強,我們的理智都不夠。所以就教我們,不要進入六塵。只要我們不入六塵了,我們六根就不會想要當家,因為進入六塵了,有形有相,有所有的一切,我們很容易就想得到這一些六塵的實質內容,那這個時候六根就一定當家。所以我們啟發佛性,要佛性當家,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個就是要非常大的理智,那要有實踐的力道、要督促自己做,實際的做,請佛性當家,發號施令。那我們所有的一切都聽佛性的話,這樣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

可是我們就是瞭解到,最困難就是這個轉移(權柄要轉移),把六根的權柄轉移給佛性,沒有很大的那一種恆心毅力,真的轉不過來。那轉不過來我們很可憐,就在六道輪迴,我們現在都人道,有辦法聽上乘佛法。假如說我們淪落三惡道,最好的畜生道,畜生道最好了喔!牠沒辦法,連聽上乘佛法都不可得,那不可得就不可能修,不修就沒辦法成道、成佛。所以我們要知道說,人身難得,我們人的身體雖然說帶來很多煩惱、很多讓我們痛苦的事,可是畢竟我們要借假來修真,借著身體來修正佛性,使佛性恢復本來光明。我們現在在凡塵六道輪迴太久了,佛性都不光明,都已經黑暗一片,那我們已經研究了上乘佛法、已經明心見性,就一定要督促我們來實現,實際的做。

那實際的做第一個就是把權柄交給佛性本體,要祂來指揮。那後學就講過啊,假如說我們用激烈的手段一定要佛性當家,那六根會反撲啦!我們會抓狂,那個程度就那麼厲害。那假如說我們用溫和的方法,先一半給佛性當家、一半又給六根,這樣的話,六根它不會一下子就反撲,那我們就可以安穩渡過這個階段,然後慢慢的時間久了,我們的六根自然知道自己不是主人,主人是佛性本體,那這個時候就已經全部權柄都交給佛性本體,這個就最理想的修持方法。那我們只要做,都有答道的時候,不怕慢,只怕站。你站著不動,都不努力去做的話,就沒達到的一天。那慢慢的做沒關係,有辦法達到。而且我們要了解到,這個真理的實踐都需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這樣才踏實,才真正的我們可以修證成果,真的是可以成就,絕對沒有疑問。

所以我們研究到一相無相,開始的須陀洹果位就是不入六塵,把88使見惑全部都斷盡了,沒有身見,我們由身體引起的見解,那個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了。所以它沒有實際的體性,我們的身見沒有實際的體性,都是我們佛性在當家,佛性在發號施令。可是因為我們六道輪迴這麼久,已經不知不覺要六根來當家,就變成已經習慣性,不用經過思索就習慣這個樣子。所以這個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威脅,就是我們的習慣性。不知不覺就會落入舊的巢穴,不知不覺就已經走回頭。那我們督促自己慢慢的,一步一步按照真理來實踐,那我們過得非常踏實,一定可以到達。所以不要由身體引起的見解去做,沒有身見了,那個五利使已經去掉一個了。

然後第二個邊見(二邊之見),我們時常都會落入兩邊之見。像上個禮拜後學就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各位當時怎麼回答?(有),那有怎麼成佛啊!所以好像後學設計陷阱,這個答案不管你怎麼回答,都不對!為什麼?你沒有修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能成道。可是你執著,說我已經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到達究竟,有這一種心,不能成道、不能成佛。奧不奧妙?所以你回答出來,後學都說錯!不正確!所以這個叫兩邊之見。說得了,錯!說不得了,錯!那什麼才對啊?很奧妙喔!所以要瞭解到,已經確實的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確實的修到究竟,可是關鍵就在把它拋掉(你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拋掉)。這樣的話,已經修證了,一邊堵住了;然後拋掉了,另一邊堵住了。沒有兩邊,沒有兩邊之見,這樣知道嘛?

所以我們凡塵,你好人還是壞人?好人一邊,壞人一邊,我們都有啦,有時候當好人,有時候又當壞人,所以我們兩邊之見都具備。可是我們要怎麼選擇?就是我的出發心完全都沒有自私、沒有企圖,這個就已經脫離兩邊。這樣了解嘛?所以我們在凡塵的生活,時常都是兩邊,然後我們不要產生邊見(就是兩邊之見都不要產生),就是要保持中道,那個中道就是跟真理相符合,這個中道只要你行持,雖千萬人吾往矣!不會錯,沒有兩邊之見。所以我們凡塵,各位就可以容易了解,我們都在兩邊生活,都一定在兩邊生活,那個要保持中道,就是要有智慧。

我們能夠知道,凡塵的所有兩邊都是從佛性生發出來,那我們回到佛性的本體,就已經可以去除兩邊,沒有兩邊之見,沒有兩邊之見我們沒有私心、沒有企圖,那這個時候,我們就容易把握『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就完全跟真理相符合。

所以我們研究,一定要自己深入真理之中,很多都不是很淺顯的問題。我們心存善,那你一直都行善,我們就在一邊;然後遇到景象,是有惡的時候,我們怎麼辦?不會處理了。我們一般都是善,會處理,惡就不會處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迴光返照,返照去探討這個事的結果,它到底是歸屬是善呢?還是惡?像我們教導孩子,他偷竊,然後我們沒有加以教導,而且又反方向稱讚他,各位前賢,這個樣子以後會怎麼樣?我們小的時候偷小的物件,那你大的時候那就會犯到跟性命有關的事。所以你看那個對待,你說善去對待,錯了!一定要惡,甚至於打他、罵他都是正確。所以這樣的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惡,你怎麼可以那麼兇惡對人啊!可是它的結果就是教導他,你現在不加以警惕,往後你會犯了很大的法律、要判死刑的。

所以我們台灣話比較好講:『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是不是很通順。就是你小的時候你做錯了沒有人教導,這個時候要當惡人、壞人來教導,那個正確的咧!所以我們就是看到他的結果,現在不加以教導,往後他一定會犯國家的法律,那個時候來不及了,你再教導來不及了,就是要在他犯的時候來教導,所以要當惡人、壞人這樣。所以我們在這個時候一講起來,你做壞打人、罵人,不一定是壞,這個防止他以後犯更大的法,是好事。我們易經裡面就有講過,你把他懲罰,就是腳鐐會傷害腳的趾頭,那個對他是好事;那等到那個刑罰、刑具已經加到我們整個頭上,會傷害耳朵了,傷害耳朵就是傷害整個頭腦,那這個時候他已經沒有藥可以救了,就犯了國家的死刑法律。(易經:屨校滅趾,無咎;何校滅耳,凶

所以我們在凡塵我們看都是兩邊,然後對與錯我們不要落入主觀意識,你認為對,不一定啦;你認為錯,也不一定啦。所以我們就要詳細的加以了解,到底這個做法到最後的結果是怎麼樣,能夠去追到它最後的結果,這個就是智慧、就是般若妙智慧。那你有這個智慧來凡塵來凡塵處理事情,都是真正的超越善惡的善,我們凡塵善惡是兩邊,那你超越兩邊,那個已經是最上乘的。那我們就是要追求那個超越兩邊的。那我們在凡塵一切都是兩邊,很容易就落入一邊,不知不覺啦。

所以後學之前有講,我們假如心裡面有疑心(懷疑),會產生什麼?記得嘛?忘了!疑心就會產生顛倒,顛倒就會產生放逸(就是放肆,沒有約束自己),然後放肆了以後產生無明,無明了以後產生慳貪嫉妒,是不是愈來愈嚴重?所以我們就是不能有懷疑。生活要瞭解到,從相信自己不生不滅佛性開始,然後相信所有事情,看透萬法的實相,那個實相不會變化,會變化那個就虛相、假相,實相不會變。所以我們就要看到實相,萬法的實相。我們了解『萬法皆空』,那空相已經歸屬到我們佛性本體回來了。空性就是佛性,萬法皆空,空性就是佛性。我們的佛性為什麼是空?因為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們佛性充塞、充滿整個宇宙虛空。

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就是要拓展自己的視野,看的很寬廣不是很狹隘。我們現在凡塵因為大家都落入利害關係,所以都心很狹隘,很喜歡計較。那假如說我們拓展心胸,看的非常寬廣,那個時候你就覺得說不必要計較,你計較都是多的啦!引起跟人家相處有摩擦,不圓滿。所以我們要瞭解到,生活的態度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握的,我們要怎麼樣生活,是要快快樂樂呢?還是要在跟人爭執之中過生活?都我們自己作決定,自己選擇。那我們回顧一下,我們以往生活是跟人家相處圓滿的多呢?還是跟人家相處口角的多?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有不稱心如意的時候,那想想看不稱心如意由何而來?怎麼來的?就是我們心裡面的視野不寬廣,我們看的很狹隘,那自然我們就會跟人家爭執,那個都是沒有意義的啦!那過了以後你在回顧一下,哎呀!當時讓他就好了嘛!為什麼要跟他爭呢!都是事後諸葛亮。這個事先不知道,事後了以後才想,應該是要讓人。我們要了解在凡塵,什麼事都是無常變化啦,很快就變了,緣聚則生緣散就滅,很快就過去了,所以真的要保持心境的愉悅,很重要。

所以我們講到初果須陀洹,一定不要有身見、不要有兩邊之見。然後也不要有戒取見,那個戒取見就是我們取不合理的修持方法,那個我們不要、要去掉,不合理的修持,我們了解到,那個久了都會受到大自然淘汰,這個是第三個。

那第四個見取見,我們的見解,我們說我已經領悟了、我們說我已經證悟了,這個都叫做見取見,在見解上我們都用不實的方法來騙自己,說我已經領悟了、我已經證悟了,這個都騙自己。你實際了,真人不露相,他實際有那個功夫,他絕對不會炫耀,他一定韜光養晦,深植德本,不會就是一直自己稱讚自己,不會。所以我們了解沒有見取見。

最後一個我們最要防止的就叫邪見。那個邪見,我們講沒有因果。那個凡塵在講因果都是LKK,可是真的是這樣嘛?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假如說跟人家宣揚沒有因果,那這個時候,他要做好事、還事壞事?(壞事),既然都沒有因果了,做壞事也沒關係,對不對?所以那個不能說的,你說沒有因果,那個要進入無間地獄(就是阿鼻地獄),不可以那樣教人。我們要知道凡塵的所有一切,都是在因果之中,我們都是因因果果、果果因因,這樣反覆一直在輪迴,所以絕對有因果。那假如說講沒有因果的人,後學都講,他也不要吃飯、也不要呼吸,我們吃飯有沒有因果?(有),你吃飯了才能生存,對不對?所以吃飯是因,生存下來是果;你呼吸,能夠呼吸了,我們才能夠活,能夠活。各位,有沒有因果?(有),你說沒有因果,飯也不要吃了、呼吸也不用呼吸了,死翹翹了!就是他死翹翹,有沒有因果?還是在因果裡面啊!

後學都說假如你一直主張沒有因果,那你在街道你白眼看人,黑眼珠跑去隱藏,用白眼來看人,你會怎麼樣?一定很悽慘的,對不對!我們哪喜歡受人家白眼,那個台灣話叫瞪人。我們都知道那個很殺人的,你用白眼睛看人那個殺傷力很厲害,怎麼會沒有因果,喔!很厲害的,都有因果。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因果的牽連不是說馬上,它有的甚至是來世才呈現果報,那我們不能夠種下那個惡因。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素食、要持齋啊?就是不種惡因、我們不種惡因。各位就可以了解,釋迦牟尼佛都一直講一失人身、萬劫難復,為什麼都一直講這兩句話,就是因為我們在生的時候,我們一天,各位就可以想像,社會人士大魚大肉一直吃,他一天吃了多少的性命?他要多少生多少世來還?那我們不跟這一些眾生結惡緣,你看畜生牠也會跑、也會走,是有生命的,你把牠殺了來吃好殘忍喔!所以天地的大德曰生,那你殺生就是最殘忍的、最違反天地,那我們不幫兇。我們雖然沒有殺,可是很多都有吃。各位就可以了解,我們在還沒有清口之前,吃了多少性命?算了沒有?假如說那個小嬰兒要吃很小的魚,我們台灣話就叫吻仔魚,我們吃了一碗的吻仔魚多少生命?要幾生幾世來還?牠沒有那麼慷慨說,沒有關係啦!我喜歡給你吃,你盡量吃!有沒有人這樣的?一定是咬牙切齒,好,你記得喔!你吃我多少生多少世,我要討回來!牠都一定是要討回來的,那我們跟他結了惡緣,我們能夠逍遙自在嘛?就沒辦法了!所以我們就不跟下等動物、下等眾生結惡緣,所以我們都清口。

所以以這個真理的角度來講,那個都是很自然而然,沒有勉強的啦!我們社會人士、記者、先生小姐,他會講,他信道的以後,怎麼樣怎麼樣都不敢吃有生命的,嘲笑我們!為什麼?這麼笨!我們倒底是笨、還是聰明啊?我們是非常聰明的,因為可以清掉托累。那個拖累沒有說,牠被你吃了就心甘情願,除非你得道,有德超我生,無德還我命,對不對!我們要了解到,一生之中所累積下來的德不能揮霍,一下子就把它全部用光光了。所以我們吃素應該要歡喜。那很多會說,唉!這個吃素食身體會不健康?吃葷的就很健康嘛?我們要了解到,那個都是觀念問題,只要真的你有德性了,那你吃啊!牠希望被你吃,你就能夠超拔牠,牠很高興。那假如說德性不夠呢,沒有辦法去還呢?那要用性命來還,這個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我們研究,不能說我們研究上乘佛法就已經高高在上,一樣,我們平等,跟所有眾生都一樣,平等,不管是總統、不管是街民,都平等的。所以佛菩薩祂都說你顯現的福報,地位高、有錢,那個是你前世、前前世累積下來的因,現在在享用;那假如說是街民、流浪漢都在垃圾桶裡面找東西吃,那個就是他缺少跟眾生結善緣,所以他遭遇就坎坷。那我們要瞭解到,只要他把果報都還了,不管是福報的、不管是很坎坷的,果報都還完了,恢復到原來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有的都一樣,沒有差別。所以要了解到,我們從開始一直講,講到第四分那個時候,就講到東方虛空、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整個空間只有一個,所有的空間裡面沒有名、也沒有相,沒有名相,可是我們把一個虛空就劃分,十個方向,就有名、然後就有相,然後有相又在十方之中,萬物萬事又呈現,然後我們又把萬物取一個名字,然後我們都很固定,什麼名字就是什麼名字。所以我們推敲到最源頭,沒有名、沒有相。沒有名沒有相是我們的本來,我們的本來沒有名、也沒有相。

那我們現在落入凡塵有名、有相,各位前賢借我們用的啦,假的,我們下一世還用這個名嘛?下一世還這個身嘛?所以啊!沒有名、也沒有相,名跟相都虛幻不實在,都是假的。那我們能夠了解,凡塵的所有一切都虛幻不實在,我們就解脫了,為什麼?不會束縛啦!因為我們都把一些形相、事情,把它固定化,然後我們就去接受它的果報,那這樣子是我們苦了自己,沒有研究真理,研究真理以後,所有我們的遭遇都是因緣聚會,然後產生,因緣消失就沒有了。那我們要瞭解到,包括我們身體都是因緣聚會,父母親結婚了把我們生下來,你回去的時候,問問父母親,你為什麼把我生下來?假如說已經當了父母親的人,兒子這樣問,你怎麼回答?你要跟他說,就是因為你一念妄動,所以才把你生下來在凡塵。你當時為什麼一念妄動?你不要動就好,不會生啊!你為什麼動?

所以我們落入凡塵那個因就是要了解,不是現在,是以前。那以前我們已經有前生前世,那麼這個已經造了很多業,我們需要這一生來還,那我們剛好非常湊巧來到這個時機,上天大開普渡,我們又得道了、又能夠研究上乘佛法,能夠瞭解到整個真理,源頭,我們從原來的本際(就是我們原來的地方),然後落入凡塵是什麼原因。我們在三山坡 老母把我們衣服都收回去、把我們趕下來,對不對?我們沒有看皇母訓子十戒嘛?(有),所以很多道親就問,哎喲! 老母那個時候為什麼把我們趕下來,現在又要我們回去,那當時不要趕就好了嘛?為什麼現在還哭著要我們大家都回去?沒有了解到真理啦!不是說 老母殘忍把我們都從三山坡趕到凡塵來,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我們假如說不起心動念,就不會落入凡塵。

那既然落入凡塵,我們就是要再回去本來的地方。那我們的本來地方,我們都從整個仙佛訓文善歌都告訴我們,非常的清淨,然後那個樓閣都非常的殊勝,可是很久沒有人清理了,都很多蜘蛛網,要我們趕快回去。

所以要回去,我們就要想說怎麼來?怎麼來就怎麼回去嘛!既然都是一念妄動而來,然後我把一念就轉成無念,沒有念了,沒有念就是正念,就是可以回到本來,簡不簡單?只要無念,都沒有念,簡不簡單?理是很簡單,做到是很困難!

因為我們都會起心動念,那後學又講,我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人心危殆不安,一個道心微妙難見。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起心動念沒關係啦,就是把內容(起心動念的內容)拋開,都不要,然後回過頭來看起心動念的根源,它從哪裡來,那我們回來看我們生發念頭的根源,就已經見到微妙難見的道心。能夠有能力生發念頭,除了佛性以外沒有其他,我們科技、科學說我們身體的頭腦那一部是管哪個行動、那一部是管什麼思想,我們都很相信嘛!都很相信凡塵科學家所研究、所探討的,然後我們都很信。可是我們用最簡單的方式,我們一口氣不來,我們還能夠起心動念嘛?那個時候不是整個都還在嘛?我們整個身都還在,那為什麼沒辦法起心動念。所以就是要知道,能夠起心動念就是佛性本體。所以我們迴光返照,不要管起心動念的內容,那個都使我們煩惱,拋掉、全部都拋開不要,然後我們看我們哪裡生念頭出來,那個能夠生念頭出來就是我們佛性本體,能夠找到我們根源了,就是這個成佛、這個成道,那我們已經找到就沒有疑問、絕對可以成就。那假如說我們修了很久,都已經二、三十年還沒找到,怎麼辦?這個還沒有找怎麼辦喔,安咧啦(台語,此時劉講師做打瞌睡動作),這樣就已經找到了啦,找到了沒?

所以我們要知道,當你正在朦朧狀態,那個時候絕對沒有兩邊,也不會作夢、也不會起心動念,那一種靜止狀態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奧不奧妙?可是當我們真的,這個時候(打瞌睡)!是已經身體太疲累了,需要休息,剛好借著這個,旁邊剛好又有人講話,不會胡思亂想,不會起心動念,哇!真的跟自己主人翁見面了,所以非常肯定。那自從後學開始講課以來,沒有反對各位打瞌睡,我都鼓勵盡量享受,喔,那個最舒服的時候,你要找都很難找到,你要找到你打瞌睡的時候,你說平白無事,來開始打瞌睡,絕對精神很好,對不對?那精神好的不得了,那個時候你是一邊,你精神很好是一邊,精神不好是一邊,然後我們剛好兩邊會合的時候,喔!到了,遇到,給我遇到了!就是這個!領悟了沒?所以要領悟我們的佛性本體,不是硬梆梆的,祂很活潑,所以我們就用很活潑的修行方式來修。所以我們去掉了身見,身體產生的見解,不要,這個都害我;然後邊見,兩邊之見,去掉,這個也不落入真理;然後戒取見,取不合理的修行方法,我不要,那個不會成就,所以去掉了;然後見取見,說我們自己領悟、自己已經證悟,哎!還沒,也去掉;然後說沒有因果報應,那個騙人的,也去掉。所以我們這個五利使很銳利的,我們要見道了,被它割斷,我們已經全部去除,所以我們見到道,見到道了,那個叫作須陀洹,須陀洹就是看到道了。那到阿羅漢就已經修道。所以這個是見道,那個是修道。那你得阿羅漢果,那個已經無學,無法可學,已經都沒有法可以學了,是成就了。

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凡塵在學都是『有』,有法、有因有果,都是有。所以我們在凡塵以三界簡單的來說,叫『三有』,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然後詳細的分有25有。各位有聽過嘛?後學有講過啦,可能也大家都很客氣,你再拿回去、帶回基隆,都是這樣,然後我又帶回去了,然後又來又帶下來了,然後再重說一次。欲界有六欲天,就是天道,天道有六個;然後人道有四大部洲;就已經6+410個。然後再阿修羅、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又4個,總共14個,欲界有14個有。然後色界,它有初禪、大梵天、二禪、三禪、四禪、無想天、五淨居天,色界有7個;然後無色界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四個。然後147425,總共25有。都在有、有因有果的裡面。

假如說有道親問你說,你今天去聽了能不能講給我聽聽看?你跟他講,有,我講25有給你聽,會不會!六欲天,四天王天最低,然後忉利天(33天),再上去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六個。以前後學時常講啊,說四天王天,我們凡塵五十年,它一天一夜;然後忉利天,它是凡塵一百年,它一天一夜,他都倍數成長;然後夜摩天,我們凡塵要兩百年,它一天一夜;再上去我們老祖師還沒有掌天盤的時候,掌管的兜率天,我們凡塵是四百年,它一天一夜;然後再上去樂變化天,我們凡塵是八百年,它一天一夜;再上去他化自在天,我們凡塵是一千六百年,它一天一夜;所以假如說在凡塵都利益眾生,他的果報可以到他化自在天,他要想回去熟悉環境再回來跟親朋好有講,他只有回去一天,結果我們凡塵經過一千六百年,回來的時候,哎喲!怎麼一個都不認是啊!那大家都跑去哪裡了?各位前賢我們一千六百年後我們跑到去哪裡?我們跑到哪裡去了?不會說我們跑到本際了嘛!就是原來的地點,就是佛的那個位階,所以我們已經回到本際,不是還在六道輪迴裡面,各位有沒有把握?上個禮拜後學就問,你已經成道回去本際了,願不願意再來?就沒有一個敢答應,好我再來!

所以當你研究真理,後學為什麼說一定陪各位能夠成道成佛?就是了解到,你已經進入常樂我淨,那個超出對待的景象,不管你是處在哪個地方,你都是常樂我淨。常,常住真心不會變化;樂,那個快樂超出我們凡塵的苦樂;我,不是身體的我,是整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我,所以這個,我祂常住的;淨,清淨,不會沾惹塵垢。那你進入常樂我淨,你就不管在哪個地方示現,在哪個地方你的形相出來,你都是常樂我淨,快快樂樂的!

這個苦,我們要了解,各位前賢,凡塵的這個苦從哪裡來?自己認定喔!苦樂沒有客觀的標準,都是主觀認定。你認為快樂,它就是快樂,縱然你做的工作非常的苦,你都覺得很快樂,所以那個樂,就是你自己內心自己認定;那你說很苦,你現在有很大的財產,很高的社會地位,你認為很苦還是苦啦,樂不起來。所以我們了解,凡塵你再怎麼富有、社會地位再怎麼高,一口氣不來,那個都沒了啦!是不是都假的,都是假的啊!所以我們了解,他這個也正在煩惱,112224,一直加,他還在加,各位有沒有在生活之中在加,一直加,一直增加,有沒有?所以這個增加叫做擁有,擁有就是負擔,那你有負擔、有擁有,你就放不下,那你要修,你說我沒有時間,你說可以逍遙自在解脫啊!他說,唉!那個來世再說啦,現在先解決眼前的問題。所以我們瞭解到,這個凡人啊,我們要即時的來修道,他是即時的行樂,哪一個比較聰明?(修道)。

所以我們要知道,凡塵認為是很正確的方向,我們修道不一定看他是正確。因為要了解到,他留給眾生是什麼?他這一生到凡塵來勞勞碌碌,是留下什麼。假如說沒有一點讓人懷念的,那你不是白來了嘛?所以我們修道就不一樣,自己快樂,我們也要使別人快樂,我們都時時刻刻都很快樂,是不是已經在佛的領域?就已經是在佛的世界裡面了,不用等到以後,現在的生活就很快樂。所以一定要記得,不要跟人家摩擦、發生爭執,那個都假的,不真,一定要放棄,才會快樂。我們講了一個小時,跟上個禮拜要下課的時間講的竟然是一樣。上次下課的時候就講到須陀洹,那我們現在也是講須陀洹,竟然又經過一個小時。不過我們就是要瞭解到,縱然都已經講完了,我們都無所得,都不知道在講什麼,這樣就沒有用啦,對不對?但是都講的很慢,可是我們了解,這樣對我們來講,喔!幫助很大,整個人生都改觀了,對不對?假如說我們接受到的,那個不是我喜歡要的,唉!去賺錢比較好啦!坐在這邊受苦。那假如說你得到了人生想追求的,最有價值的方式(生活方式),你已經能夠深入其中,那個快樂不是你賺錢能夠賺得來的,是從內心滿足出來,快樂是寫在內心深處,真的進入常樂我淨,所以這個就要靠我們自己努力,雖然有講那個助緣(幫助的因緣),所以一定要自己發心來修,才是主要的原因,那主要原因你已經能夠掌握,這個外緣又吸收,這樣子成道就絕對有餘,就絕對可以!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是不是對成道成佛有把握?我們還沒有研究之前,那個時候應該是說希望,希望我能成道、能夠成佛!不過當我們研究了以後,耶!真的可以耶!只要時間給我的話,我就可以成道成佛!是從內心產生出來的信心,絕對是不騙人的。

所以我們了解說最重要,生活之中一定要請佛性出來當家,還是歸到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已經不進入了,可是喔!這個一定要有沖天大志,不然喔!那個六塵誘惑力很大,很大,一直在誘惑我們。所以各位前賢假如說到北部去生活一個月,你在回來台南的時候,變成什麼?低頭族!你看社會的誘惑,那在我們台南很單純,都還不受到整個世界潮流的影響,現在跟人說你沒有智慧型手機好像已經跟不上時代。各位前賢我們跟的上時代嘛?(跟不上),啊!跟不上喔!那你要跟什麼?跟人家低頭喔?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希望別人都跟上我們,做什麼?成仙作佛!這個不是更高嘛?你低頭,你低個千生萬世都不能成道成佛,可是你研究這個來實行,耶!可以,可以成道成佛!哪個好?就是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好,能夠找到本來,找到我們原來的地方所在,就是本際。所以六塵害我們太慘,我們不要被它誘惑,它都在誘惑我們啊,那我們不要被它誘惑。所以這個不入,入流,我們就是了解進入聖賢的末流,已經跟神仙可以並肩而行,只是他的第一個果位名稱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然後釋迦牟尼佛又跟須菩提講,你的意思怎麼樣啊。

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否】這個斯陀含就是第二個果位。那麼斷盡凡塵欲界有六品,各位就是要瞭解到,88使是在欲界斷;然後81品它是分成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81品。六品,各位前賢就是要了解到,它每一個地有九品,那要經過離生喜樂地就是初禪;定生喜樂地,二禪;離開喜樂進入妙樂,三禪;能夠離念,那個清淨地,就已經是四禪。所以我們了解說,欲界的九品,每一地都有九品,所以九九就八十一品。那八十一品後面的七十二都比較容易,前面欲界的九品。它分成,假如說要詳細說的話,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就是要這樣算。可是我們聽過了解、聽過知道就可以。因為它跟我們講說思惑(思想上的迷惑)比較不容易斷。它是貪瞋痴慢,四個為一品。那已經到色界的話,它就沒有,到色界因為上界不行瞋,瞋沒有,就貪痴慢三使為一品。所以在欲界我們就是了解說,五趣雜居地(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五個眾生雜居(居住在這個地方),所以這一地有九品是最難離開。所以斯陀含先斷掉有六品,九品斷掉六品,然後還剩下三品,就是阿那含,阿那含又斷掉剩下的三品,欲界的九品分成兩次斷。那麼第一次斷六品的時候,那個時候就講一往來,就是一往天上一往人間,但是實無往來,只是那個名稱,是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否】那麼到達三果阿那含。這個佛也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啊?阿那含能過作念頭,說我已經得阿那含果否?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那須菩提回答說不也,不可以!『世尊!何以故』為什麼?阿那含為不來,名為不來;而實不來,所以只是它的名稱叫阿那含。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思惑(思想上的迷惑)比較難斷,在欲界就分兩次,一個第二果斯陀含,就是斷欲界的五趣雜居地六品思惑,然後剩下還有三品,那三品再斷了就阿那含。各位前賢這樣聽得懂嘛?所以初果須陀洹不入六塵;然後到二果的時候斷思惑;那初果是斷見惑(見解上的迷惑,就是我們起念頭那個見解)。然後從二果、三果,這兩個是思想上的迷惑,比較微細、比較難斷,因為我們在欲界貪瞋痴慢很強,要斷就不容易。那貪瞋痴慢我們欲界已經可以斷掉九品,就已經有三果的位階了,所以我們了解欲界才有那個瞋。那到達阿羅漢的時候,它剩下的七十一品就只有貪痴慢,只有三個,總共七十二品,八十一品已經斷九品,剩下七十二品,那在第四果的時候就斷盡了。所以我們了解說,第九分一相無相,就是我們跟自己在作對,自己去掉我們一些不應該有的,不應該有的全部都去掉,那到達阿羅漢。所以這個已經七十二品又斷盡了。前面欲界的九品竟然分兩次,一次斷六品、一次斷三品,那兩次斷盡就已經不來凡塵受生,不來了,凡塵已經不來了。各位前賢我們現在可以不可以說我不來了,可不可以?所以一定要自己修持,自己到達那個程度。上天要你來,沒有原因。所有的原因都是我們自己找的、自己做的,我們既然種了因,那個果報就一定要來,那我們都不種了,因都不種了,上天沒有理由把我們推到凡塵來,所以不來。那個不來是修證,已經斷掉見惑、斷掉欲界的思惑,思惑斷了以後不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這個第四果阿羅漢道。阿羅漢道已經進入無生,所以得到叫無生法忍,已經不在凡塵出生了,不生在凡塵。所以我們了解,不生在凡塵就是一定要自己努力,努力修持了以後到達阿羅漢道,已經修道位都已經到達了。所以佛一問,我得阿羅漢道不(否)?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須菩提回答,不能有我得阿羅漢道。假如說回答是有的話,那住相就沒有那個果位,有果位就是因為不住相。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為什麼呢?實無有法,實在沒有,實在沒有法,那個名稱叫阿羅漢。所以後學以前在解說,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它的涵義,各位可以把它了解說,它分成兩個,一個實無,一個有法。這一了解嘛!把它分成兩個,實無,實在沒有,然後底下有法,它的名稱叫阿羅漢。了解這個意思嘛?又是兩邊的啦!實無,是實在沒有,可是底下它是有法。假如說這個地方是決定的話,那應該是要這樣『實無法』,實在沒有法;可是它竟然說『實無有法』,有沒有聽出竅妙?就是不要我們落入兩邊,實無,然後有法,是不是兩邊?那實無有法,它叫做阿羅漢,這樣了解嘛!好像我們了解說研究金剛經真的不是吃豆腐的(就是很容易啦)。各位前賢吃豆腐容不容易?就很好入口對不對?(對),可是我們研究金剛經就不是很容易的啦!就是要了解它竟然含那個意思,就像我們在第五分的時候,後學不是講嘛,可以身相見如來否?須菩提竟然回答,不可以身相…。然後假如說決定的話,他就講見如來就好了、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對不對?為什麼又加一個『得』呢?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各位有沒有了解那個意思?那個意思懂了,後面這個你就懂啦!

不可以身相,然後見如來,這個就是我們住相啦!住相的時候見不到如來,可是我們要見如來還是要以身相來見啊!見身相的時候,這個時候已經不住相,已經瞭解到,如來指揮它一言一行,如來在指揮,了解意思嘛?這個了解很關緊要喔!我們現在要哪裡見如來啊?就是從人,不管是小孩子、不管是老人家,只要他會行動,那個會行動的是誰啊?(如來),是不是如來?所以我們要以身相來得見如來,只要你不住相,你就見到如來;可是你假如說住相,你就見不到如來。它兩個意思咧!這樣懂了沒?你這裡懂了,後面就懂喔!這裡不懂,後面就不懂!這樣了解嘛!

所以須菩提的回答,不可以身相,我們先把『得』不要講。『不可以身相見如來』,這個就住相啦,住相你見不到如來,就見到男的、女的、老的、少年的、漂亮的、醜陋的,這樣了解嘛,所以不可以,『不可以身相見如來』。

可是我們又把它念一次,就是『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那個不(先不講)。我們就『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就是小嬰兒會爬、還不會走路,那他為什麼會爬?就是有如來,對不對?所以還是要用身相來見到如來,這個時候見如來已經都不住相了,已經看到他的行動。所以你假如說了解,不住相的時候,你可以追到他的心,那個人有所動作,他要怎麼樣動作,你由他的身你可以看見,小偷想去偷人的東西,你從他的身、他的表現,你就知道他已經起心動念要偷人的東西,這樣懂嘛?你可以看到無形的佛性。各位有沒有這個經驗?所以你看到這個人他要怎麼做,他雖然還沒有做,可是你可以事先看出來,那個就叫見如來,你已經看到佛性,看到他的佛性,他心裡面的想像。所以我們要了解說,喔!原來我們住相了見不到如來;我們不住相了,所看到的都是如來。這樣了解嘛?有沒有一點點了解啊?(有)。

所以我們了解說金剛經真的不是吃豆腐,不是簡單啦!就是你要深入,那它的意思就是你要慢慢能夠咀嚼。把它咀嚼了以後,我們從第一分開始,你看都沒有講話啊,為什麼希有,就是它我們凡人要追求的最上乘佛法,從生活之中動作表現出來,佛不住佛相,佛沒有我相;然後佛要講經說法,不講話,沒有法相;然後要眾生努力修道,沒有非法相;你看那個是不是都要我們去體會?你體會了你就知道說,喔!原來真的是金剛耶!金剛之身,真的是呈現。沒有我相、沒有法相、沒有非法相,整個金剛之身呈現。你看不用講話咧,第一分它就已經這麼明白告訴我們。所以第二分,須菩提就馬上迫不及待去問,啊!我這樣領悟對不對?你看,他就講希有。那個希有在經文裡面出現,是很難得的。那我們金剛經的希有,有兩個地方。一個在第十七分,第二分是領悟的讚嘆;第十七分是言說以後的讚嘆,已經講經說法了,以後,啊!這個理怎麼這麼深啊!所以我們假如說,須菩提已經解空第一,那佛還問他,可不可以身相見如來?那須菩提又不是幼稚園,不可以身相見如來,那樣的話還叫金剛經嘛!所以我們就是了解到,住相了見不到如來。那你要見如來,還是要以身相來見,這樣懂了沒!就是你看我們的所有言行、我們的動作,都是從我們的佛性本體指揮,那你要怎麼做,真的就可以看出那個人底下要做什麼,那個就是見如來,你不住他什麼形相,你是見到他的意相,他的那個性是發揮要做怎麼樣的事情,你可以去看到,那個就叫見如來,已經見如來。

所以後學之前都時常說,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沒有能見、沒有所見,沒有能所就是已經真的見到如來。所以我們看人的所有表現,因為身體的四大假合,水火風土都沒有知覺性,那我們現在有知覺性,會說、會有動作,那個都是佛性在指揮啦,所以我們不看那個形相,形相有醜陋的、有美麗的、有老、有少、有男、有女,那個都是參差不齊,那我們看的是佛性,都已經看到他的表現,他的佛性呈現,所以即見如來。那這邊能夠了解這個道理。

我們到這邊來就可以知道到說,實無有法,各位前賢到底是有、還是沒有?(沒有),這個跟前面是一樣的意思。我們說沒有,那沒有怎麼成阿羅漢;我們說有,有你就住相了,怎麼成阿羅漢。所以說有、說沒有,都不對;可是,說有、說沒有,都對!後學不是教各位迷糊方法,不是的喔!是很清晰的喔!就是要瞭解到,我們已經到達所有的見惑、思惑都已經可以斷除掉了,那麼斷除掉這一種方法,你可以去掉見惑、思惑,這個法是很殊勝。可是假如說你覺得,喔!這個就是最殊勝,你不肯把它捨掉,那就成就不了阿羅漢。那你已經修的可以了,無生法忍了,你就成就,為什麼?因為你去掉了!這樣聽懂了沒?還是很迷糊喔!所以各位就是要把這邊的文字,跟前面那個第五分那個『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兩個來看。

『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是不是有兩個意思!因為都不住相了以後,就可以從身相見到如來、見到我們佛性,不管是小孩也好、大人也好、老人家也好,都可以從身看到他心的意相(心要做什麼、心想什麼),你可以從他的身體表現,你可以去了解,所以那個叫『見如來』。有沒有一點懂了?(有)。

所以我們研究金剛經,後學也是說這個是自我挑戰,為什麼?之前在斗南講五年的金剛經,那後來在台北也講,台北講的錄音帶、MP3CD,都已經寄下來給各位聽,所以各位都聽過了,已經聽過講金剛經,那後學又再講的話,就會拿現在聽的跟台北講的互相比較,那互相比較的話,各位就一定會說,台北講的好,同義宮講的比較差。所以是不是自我挑戰?對不對?所以很有勇氣,好!再來講!就是要各位了解,要了解為主要考量。

就是要知道我們身如金剛、心如虛空,會不會?身如金剛、心如虛空,那虛空之身就是金剛佛性。所以我們瞭解到,這個金剛,金中之剛,它是最銳利可以破除所有妄想雜念,而不會被妄想雜念破壞。所以我們在凡塵時間是很短暫,那我們在很短暫的時間裡面一定要找到正確的方向,努力就是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真正的能夠證,修證自己的佛性本體,這樣就成道成佛,就枉費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來了。那假如說我們又落入凡塵、又貪戀凡塵事,那這一生又浪費掉了。所以要努力修。各位前賢,幫幫忙!大家都成道了,我就不來了!(哈哈),你都不成的話,我都要再來,這個講話要算話啊!

那麼須菩提他回答,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假如說阿羅漢有這個念頭。

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就是著四相。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道,就已經著四相。所以我們就是在破除這個四相,有四相就是眾生,沒四相就進入聖賢的行列。所以這個四相我們把它濃縮,就變成能所。能,我能夠,就是我相;然後有我相,就有相對的人相;然後那個差別叢生,眾生相;然後連續不斷,叫壽者相。所以只要落入能所,就是四相。

那後學都一再講,我們要怎麼樣沒有能所?就是『篤定』。你篤定的時候,沒有能所。就是我們在家裡面做事,我們都希望家人能夠稱讚個一兩句,那個是內心的希望,嘴巴沒講,就是希望,耶!受到稱讚!結果家人都沒稱讚,有沒有失落?有一點點失落,我這麼努力的做,怎麼都沒有一個人稱讚,會有一點失落,那個就是能所,就有四相。那假如說,你守著你的本分,我應該要怎麼做、我就怎麼做,那這樣的話你沒有期待,沒有期待人家讚揚、也沒有期待人家說壞話,這個時候沒有能所、沒有四相。所以有四相跟沒有,都自己決定,自己的內心你很篤定,我做什麼就是什麼!然後假如說有行為不正確的話,我應該自己修證,這個就沒有能所。所以我們在凡塵的生活都差一點點,一落入期待的心能所就呈現。

作太太的在家裡面做的很辛苦,先生回來都沒有稱讚一句,一定又在肚子裡面罵他了。所以先生在外面辛辛苦苦賺錢,回到家了,怎麼家裡亂糟糟的,沒有整理好,也一肚子火!是不是這樣?我們生活的寫照。所以落入那一種既期待又怕被傷害,都是這樣的生活就一直過。

所以我們瞭解到說,不能有住相的心,說我得阿羅漢道,喔!我已經是阿羅漢了,那這樣就已經有四相,那四相的話是眾生,不是佛、不是菩薩,就是眾生。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這個釋迦牟尼佛說,這個須菩提已經得到無諍三昧能夠無諍,就是沒有跟人家摩擦、沒有爭執,無諍。所以我們就了解到,你要修無諍三昧,就是要守護別人的心,讓別人的心不產生意見。所以我們就會想,哎呀!我自己的心守護好就好了,哪管得了別人啊!可是你只要是修無諍三昧,你就是要守護別人的心。因為我們有時候,這個言行動作引起別人討厭,有沒有這個狀況?(有),我們雖然有時候很好心,不見得人家都喜歡。所以要修無諍三昧就是要守護別人的心,使他不起心動念、使他能夠很贊同我們的言行。

那須菩提就是修這個法門,因為他解空(解釋空的道理)最拿手,所以他知道這個空,我們眾生就是著有(著在形相)。所以須菩提他要出去托缽,都先入定,然後先去他要托缽的家裡先去探,探他托缽的對象反不反對須菩提,反對的話他不去了。可是我們大概沒有這個功夫。要先瞭解到對方的心意,然後你守護他的心。所以須菩提就講,假如說有一個眾生跟他講,我希望你站著,他就不敢坐。後學看到他這樣說,哇!那就變成木頭人!我希望你坐著,他就不敢站起來。很超過喔!所以我們了解,我希望你坐著,我就是要站起來,一定會故意的跟他作對!沒有像說須菩提無諍三昧,無諍,一切都不爭,已經到達無諍的正定,這個真的很不好修。我們很容易都有意見,都有跟別人不同的時候,所以要無諍很困難。

所以我們了解佛已經講須菩提是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在人的裡面他是第一的,最拿手的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就已經離開欲,已經沒有欲望。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在凡塵,這個欲望都很強,要我們都沒有欲望都很困難。所以我們了解說,又是第一、又是離欲阿羅漢。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名詞,阿羅漢、無諍三昧、第一離欲,這個雖然名詞不同,它的內容、內涵都一樣,只是須菩提更殊勝。

世尊,我不作是念】他自己表明他沒有那個念頭。

我是離欲阿羅漢】他是離欲的阿羅漢。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假如說我有這個念頭,我已經得到這個阿羅漢道。

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世尊就不會講須菩提是樂阿蘭那。這個阿蘭那,我們就是了解說,我們凡塵有很多就是講說『精舍』,各位有聽過嘛?(有),就是一個修道的地方,很清淨。那精舍就是阿蘭那。阿蘭那就是一個很好的修道地方。可是這個在這邊,阿蘭那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麼佛在講須菩提就是一個樂,行持自己佛性的一個行者。了解意思嘛?阿蘭那是精舍,很好的修道地方所在。可是它在我們研究性理心法上來講,阿蘭那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我們玄關,就是我們玄關佛性所住的地方叫阿蘭那。這樣知道意思嘛?說到真正的地方叫做精舍;說到我們心性就是我們的玄關,這樣知道嘛!可能在北部講的、以前所講的並沒有講的這麼詳細,那現在在同義宮又挑戰自己講的更詳細,更讓我們了解。

所以不管是講阿羅漢、不管是講第一離欲、不管是講阿蘭那,它都是在講成就的那個法、成就的方法。所以阿蘭那就是修我們佛性本來的地方所在。那講精舍的話,是說我們可以到那個地方去修比較容易成就,就有這樣的意思。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釋迦牟尼佛講,以須菩提實無所行,實在是都沒有做。各位前賢,須菩提有沒有做?(有),對!所以我們就是了解,須菩提實在努力的在修阿羅漢道,可是他已經把阿羅漢道全部都拋開。最殊勝的佛在稱讚他的,他也一樣拋開,不要。這樣才真的成就。那假如說,他已經接受佛講的第一的離欲阿羅漢,他已經接受了,那後來就不會講樂阿蘭那行者,就不會。那因為他可以拋開、拋開第一離欲阿羅漢,可以拋開,所以佛稱讚他,真的是要樂阿蘭那行,樂,就是很樂意、很高興、很快樂;那阿蘭那行者,就是已經自己佛性本體之行。所以須菩提就講,以須菩提實無所行,已經拋開了,心都沒有住相。所以講他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因為他全部可以拋開,所以就可以說他是樂阿蘭那行。這樣了解意思嘛?聽得都沒力了,講的怎麼會有力?(哈哈),聽到都疲倦了。

所以我們了解說,在研究金剛,要啟發我們金剛之身,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那個法身就是金剛之身,那祂可以克服萬難,可以劈開我們所有的妄想雜念,不會被妄想雜念打敗。所以我們就是要努力的修持。第九分了解嘛?好像我們講了很久喔!因為要斷掉見惑八十八使,然後又要去掉思惑八十一品,那由我們身見、邊見(兩邊之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這五利使很銳利的把我們見道的心斬斷;然後還有五鈍使(貪嗔癡慢疑),這個很鈍,就是我們要見道,都被這五鈍擱置了,斬都斬不斷,五鈍使。

我們在凡塵貪嗔癡慢疑,我們一般都以為就是貪最厲害,不知道是痴,痴就是無明,因為無明才會貪、無明才會瞋,所以痴是最厲害。那後學有講過,慢是驕傲,可是驕傲,那個以後你天上飛的,那個果報很明顯。那個疑,我們就比較少研究,所以佛就講,假如說你有疑心(懷疑的心),你就顛倒,你看什麼都顛倒了,那顛倒就放逸,放逸以後就無明,無明就慳貪嫉妒。所以千萬就是不要疑、不要懷疑,懷疑害我們自己。

還剩下十三分的時間,因為問題沒有那麼多,所以不用留那麼久的時間,因為要給各位提問,各位都惦店(台語)不要問。所以我們就研究莊嚴淨土分,第十分。

第十分莊嚴淨土

莊嚴,莊美威嚴那個淨土。那個淨,就是佛;土,就是地。佛地,佛就是心,土就是地,心地。莊嚴,莊美威嚴我們的心地。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否?】這個又是讓我們傷腦筋了。佛跟須菩提講,你的意思怎麼樣啊?如來往昔在燃燈佛所,於法,這個法,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所得否(有沒有所得)?這個不要再請大家回答,因為一回答,不管你說有、不管說沒有,都不對啦!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按照法來修可以成就。可是當你已經按照法修可以成就的時候,要把這個法也一樣去掉,就是最殊勝的法也要去掉,就是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聽懂意思嘛?這個法尚應捨,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殊勝的要捨,那何況非法,那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應該捨掉。所以我們就是瞭解到,金剛經之所以不容易懂,它包涵很深的涵義在。假如說於法無所得的話,不能成就;那麼於法有所得的話,是住相(住在形相),也不能成就。所以於法有所得以後,把所得心拋開,這樣就可以成就。這樣夠詳細了嘛!就講的讓我們就是有、有可依賴,可以遵循啦!就不會說這樣講也不對、那樣也不對。

那須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也是一樣啦!兩邊的意思。說釋迦牟尼佛在燃燈佛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然後所得,實無所得,了解了嘛?所以這個,後學說研究金剛經之所以不容易懂,就不是它文字決定的,是我們研究的人要深入。假如說沒有法的話,我們就沒辦法修持,一定要有法。那法修持已經到達最高程度的時候,要把這一些法拋開,不能住相。那假如說我們修到目的了還住相,就不成就啦!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大藏經裡面就講,祂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修到自己知道成就了,經過五百世,沒有一位佛給祂授記,就是沒有一個佛說你已經可以成佛了,沒有!那釋迦牟尼佛就很納悶,我都已經到了,怎麼都沒有成就的佛來授記呢?到後來祂才了解,原來祂住相,住在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祂住在個殊勝的法上面,祂知道了以後,把它拋開,拋開以後燃燈佛才授記,才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那個重要啊,就是你修了,一定要法來修,沒有法不能成就,可是你修到成就以後,你要拋棄所有的一切。

所以我們先滅我相,我相滅了以後,要滅法相,那個法相不滅成就不了,所以我們很大的努力,方向就是:我相、法相。然後我們現在借著水火風土的我(身體的我),假的來修真,先把那個我(水火風土的我)去掉,然後進入佛性的我。所以先把我相解決了以後,然後再來用法修,修到成就,那成就了以後,也一樣把那個讓我們成就的法也去掉,那去掉這樣的話,已經沒有我相、沒有法相,努力修沒有非法相。所以已經一空到底了,整個刹那現全身,這個我們金剛之身整個呈現,就出來了,就是這樣。所以須菩提就回答,說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然後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否?】菩薩有沒有莊美威嚴,佛就是心,土就是地,莊美威嚴心地。所以各位前賢,我們修道最重要就是心地,佛就是心、土就是地,心地。那我們要莊美威嚴我們自己的心地,就是看得起自己,就是自己要自己莊重。各位了解意思嘛!後學都會講,現在有的坐車,都會把那個兩隻腳,直直的就伸在坐的前面,後學就講那個沒有莊美威嚴他的心地,那個叫放肆。那個佛講我們之所以當眾生,就是因為這樣放逸,我們現在的名詞都講放肆,我們就是很隨便的意思,那個就是看不起自己。所以菩薩莊嚴佛土,就是我們啊,我們都是菩薩,我們要自己看重自己,自己要自愛。所以我們了解說,你很看重你自己、跟你看輕你自己,是不是很容易?兩個都很容易,對不對?非常容易啦!你要看重、你要看輕,都看你自己的心決定!

已經剩下三分鐘。給各位提問!

◎剩下約3分鐘提問題。

:請劉講師講解佛性不屬於無為。

:我們要了解到佛性,我們在凡塵的講法因為凡塵我們都是有為,有為:有所做為,我們有策劃有計劃,有所做為那個是有為法,因為有為法都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我們跟這個有為相對說無為,那我們要了解到無為是對有為說的,就像張拙悟道偈有沒有說涅槃生死等空華?有沒有?就是我們的生死然後我們追求涅槃,然後要了解到凡塵的生死,跟所追求的涅槃它是相對,相對的,所以兩個生死跟涅槃兩個平等,空中的華都是假的,我們了解說有為法,然後立一個無為法來我們追求,我們追求無為法,那我們要了解這個是依賴有為立的名字啦!有為跟無為兩個對立,所以無為跟有為就變成平等是一樣,雖然說名字叫無為,可是它也是在凡塵相對法裡面。

   那我們假如說真正的進入我們的佛性本體那個連那個無為我們也拋掉,沒有無為,所以有為無為都平等,是空中的華都不實際的啦!是這樣,所以我們要了解到看我們所講所知道的那個狀態,那個無為是什麼狀態,假如說我們八識成識智,那個就講妙觀察智見非功,就是見非有為功用,那個就已經是見到佛性的本體,所以那個就可以說祂是超越我們兩個相對的,超越相對的啦!相對它意思有為跟無為兩個是一樣,兩邊,那你要取中道,因為中道就把有為無為全部拋掉,那個才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提供分享,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2.https://onedrive.live.com/?cid=93f6cb7e149d1059&id=93F6CB7E149D1059%21105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2017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