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08 23:02:13瀏覽2365|回應0|推薦0 | |
劉芳村講師_金剛經_第1片_台南同義宮_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今天講金剛經,各位都有聽過了有沒有?(有),大部分都有聽過。因為我們寄下來在台北講的CD、MP3,也都寄蠻多下來。所以本來沒有準備要講,因為大家都聽了、知道了就好。可是還是很多前賢一直說在這邊要講,因為才有DVD可以看,很多都要金剛經的DVD,我們說沒有在台南同義宮講的話就沒有、就沒有拍攝。那我們按照原文講,各位什麼版本都可以啦!只要你有金剛經的書,各位都有嗎?(有),沒有這邊還有,還有前賢帶過來。那後學也有寫一本,寫下來的、也都是坐著寫會比較完整,講的會有角度兼顧不到。那我們就開始講金剛經。 金剛經的整個名稱叫『摩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總共有十個字,可是我們都有簡略的習慣,所以就講『金剛經』,把那個全文都沒有背誦下來。那我們從那個經的名稱就可以大致瞭解那個內容。那從摩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從那個開頭摩訶。 摩訶就是大,非常的大、大到無外(沒有外面了,已經大到無邊無際),然後沒有內(內不見)。所以摩訶,我們一般都稱為大,比較容易講,摩訶是梵文。那我們瞭解到身體就是四大,那個大就是摩訶,那身體是水火風土,水火風土充塞整個宇宙虛空,就是摩訶。所以我們一般講四大,還不知道那個大的代表有那麼寬廣。所以了解說摩訶,就是非常的大,大到已經沒有外面,因為我們在這個太陽系裡面,說到大已經超出太陽系,是整個宇宙,非常寬廣,有無量的佛世界,光我們四大部洲我們就認識不透了,東勝神州、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廬洲,這個四大部洲我們就已經沒有全部都認識,因為北俱廬洲的眾生平均壽命有一千歲,那我們在我們這邊要想活到一千歲,真的不能想像。我們活到五十、六十以上就老化了,七八十就快走不動了,不可想像說活到平均壽命一千歲喔!所以有更多的、也有少一點點。所以我們瞭解說我們南贍部洲眾生壽命是最短。東勝神州有五百歲。西牛賀洲兩百五。北俱廬洲一千。我們南贍部洲一百。所以以這個四大部洲來說,我們都是夭壽,就壽命不長。 接著講金剛,摩訶金剛,我們都時常聽到,那也很少去瞭解到金剛整個涵義,雖然說凡塵金中之剛是最難得的物質,可是祂是以這一種凡塵最難得、最堅固的東西來比喻。是比喻我們金剛之身,我們每一位都有金剛身,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那個就是金剛之身,各位認識了沒?(認識了)。很不容易對不對?我們要瞭解說要認識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就是金剛之身,就是不會被破壞的,我們的金剛之身不會被破壞,所以我們要瞭解,我們就是很少啟發我們金剛本體來應對凡塵事。 接著般若,有時候我們在應用的時候會代替金剛,般若就是妙智慧,所以我們瞭解說,有時候我們會說般若本體,那般若本體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以有代替金剛的味道。因為般若我們接受的比較容易,那金剛要接受好像比較硬梆梆的,所以般若。那我們要知道,般若是佛性本體所生發,所以我們要進入般若就是要摒除凡塵所有的一切,凡塵的所有一切摒除了以後,才有般若妙智慧的產生。那我們只要啟發般若妙智慧,我們有般若妙智慧了,我們應對凡塵事就綽綽有餘,而且都不會造業,是從我們絕對的金剛之性生發。那所以瞭解我們凡塵一切都不可得,一切都是空,這個智慧就是叫般若。 那瞭解到凡塵沒有一法,這個就很值得我們進去追求,凡塵沒有一法能夠永遠存在、也沒有一法會遭受破壞。所以般若的妙智慧就靠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實際的體驗、實際的應用。 我們開始都從心意識進入,所以後學說我們明心見性,明心的部份先從我們日常生活所用的心意識,我們心意識就是已經日常在用,那它是我們佛性的功能,所以不是敵人,不要把它看成不可接近,應該是非常親切啦,只要我們認知它是功能,不是本體,這樣就可以。這個也叫做般若、叫做智慧。所以在凡塵我們應用智慧的時候是非常的多,因為本身就是可以作一個實驗體,什麼樣是恰到好處?你能夠在凡塵的生活每一個都恰到好處,就是應用般若。那已經有了,雖然不擁有那個名稱,可是你有實際的般若作用。 所以重點就在我們自己親身體驗,瞭解說凡塵一切都是虛幻不實在,不管是有形的形相或是無形的事情,全部都不可得、都得不到。你想要擁有那個都是虛幻,我們縱然能夠賺到整個世界,我們一口氣不來又還給世界,要知道一切都不可得,那既然都不可得我們就不要固執,固執都害我們自己。我們要在凡塵能夠生活得很快樂,一定要圓融、一定要跟真理相合,這樣我們生活才會圓融,才會快樂,不要等到以後成道啦!我們現在就已經可以。所以啟發我們的般若就已經到達佛的四德,叫『常樂我淨』。那我們現在本身都具有常樂我淨。可是我們都還沒有認識得很透徹。 常:常住真心,這個我們要瞭解到,祂已經脫根脫塵、離身離境,不在我們的身上、可是也不離開身上,我們不要把祂侷限在一個小的範圍,所以我們在凡塵的生活就是要保持非常的快樂。常住真心,只要我們都作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常住真心就呈現,我們成佛就是常住真心,使我們成佛,所以每一個都有,只是認識跟不認識而已,我們的常住真心,常。 樂:就是快樂。這個快樂是進入沒有對待的,因為凡塵的快樂就有痛苦,可是常樂我淨,成道以後常樂我淨的樂,是絕對的快樂,因為沒有兩邊,是一個絕對體,祂產生的快樂是從內心、從佛性、從金剛本體出來,所以那個快樂都永遠在。那我們都會被我們的妄見蒙蔽,我們的見解不正確,我們看到、聽到,六根接觸六塵,所產生的念頭都是生滅不停,我們被這一些生滅的掩蓋,所以快樂顯現不出來。那其實你只要把這一些,為什麼證悟了以後,祂有辦法就是再深入凡塵來渡化眾生,就是已經體會到樂,快樂,不管在三惡道、不管在凡塵、不管在天道,祂都是快樂、非常快樂,沒有對待的,所以我們都具備,那我們要在生活之中去體悟。 我:不是身體四大假合的我。我們身體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都要還給天地,所以這個身體不是我。所以我們要瞭解到,教得時候四念處第一個,觀身不淨,那個是要讓我們不住相,身體骯髒不住相,因為我們很容易住相,所以觀身不淨重點就是讓我們不住在形相、不住在身體上,我們就可以脫離欲(男女之間的關係)。所以佛就講,『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所以我們要有這個認識『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這樣各位瞭解嗎?可以聽得懂喔!所以瞭解說這個佛的果位,四德:常樂我淨,我們都具備,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可是假如說你在外面聽到,『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人家會說你神經病,所以這個『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要在我們自己的心中確立,不是要在嘴巴講出來,是要在自己的心中確定,『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那麼這個很有關係啦!只要是你確定了『你就是如來,你就是佛』,你在做事的時候,你有一些行為你就不敢做?為什麼?因為佛、如來不是這個樣子的!所以這個就是最好的修持方法,因為已經回歸到本位了,『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已經沒有變化了。不像我們有身體,生生死死,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六道輪迴沒有斷絕的時候,那已經能夠進入如來、進入佛,那整個生活也就不一樣,所以這個是最好的自我勉勵方法,那也實在符合真理,所以在日常生活時時提醒自己『我是如來、我是佛』,那這樣的話,各位想想看,行為會不會改變?(會),你要跟人家爭論的時候,會怎麼樣?啊!佛不可這樣!對不對?就會自我期許、自我鞭策。那確實啊,我們就是如來、我們就是佛。 所以後學說,那個華手經記載,釋迦牟尼佛說:『如來不與世間共諍,世間與我諍』。當我們不瞭解真理的時候,以為釋迦牟尼佛不跟我們凡人爭,那我們凡人都要跟佛來爭。那當我們瞭解真理,啊!每一個人都是如來,我們的如來都不跟世間爭。各位瞭解喔!那個世:過去現在未來;間:東西南北。想想看,過去現在未來東西南北,是不是都要跟我們的佛性爭?爭權柄啊!那如來會不會跟它爭?絕對不會。所以我們的本性修養很好,那我們在實際生活方面修養都還不夠,都會跟人家爭執。所以要勉勵自己,不要落入凡塵的塵垢,凡塵事都是變化無常,很快就變了,要記得:不要跟人家爭執!我們有很多不對的地方,我們都不知道、我們都不承認,那藉著人家來跟我們提醒的時候,自己反省,有沒有過錯?這樣修道就很快啦!就很容易改毛病去脾氣,貪嗔痴都去掉,恢復清淨的我們佛性本體。 所以那個底下那個,淨:常樂我淨,各位都清淨了沒有?啊!怎麼不敢回應!還都很黑、黑濁嗎?所以淨,就是要了解到,三點水一個爭,淨,清淨。我們已經到達清淨的狀態,我們都有,常樂我淨,都具備啦!都沒有缺!可是我們都不知不覺,都不知道。所以我們瞭解說,啟發般若的時候,耶!你看,就可以把常樂我淨拉到生活來,在生活裡面應用,絕對就是不一樣。 所以我們瞭解說,摩訶金剛般若,祂已經就把我們要研究的金剛經意思都包涵。有沒有?這個回去的時候再看後學寫的金剛經,現在你一方面看,聽得也不詳細、看得也不詳細,所以我們就專注在講得內容裡面。 般若有了以後,最重要就到達波羅蜜,那波羅蜜就是祥和的境界。那因為我們都說凡塵是苦海,所以都把波羅蜜比喻到彼岸,就是已經到達清淨的彼岸,已經到岸了、已經渡過中流,已經到達彼岸了,所以波羅蜜就是祥和的境界。那後學有聽過從印度回來的道親講,他們就講說,印度他們做完一件事,或是跟人相見相遇的時候,他會講波羅蜜!波羅蜜!那當時他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在講波羅蜜?那不是經文裡面所說的嘛,到彼岸!他們就是有一種有一點祝福祥和,我已經回到家、溫暖的波羅蜜,就是那個意思。那我們就是瞭解到,波羅蜜,祥和的境界,重要就是要祥和。那我們在凡塵祥和的氣氛有時候就很容易被破壞,那我們自己本身就是要把握,時時刻刻都在波羅蜜的狀態、就是祥和。 那底下的經,第十個字經,經就是能詮之文、所詮之法。詮就是解釋。能夠解釋的文字、能夠解釋的法門,就是經。上契諸佛所說的真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具備了貫、攝、常、法,四個義理。所以我們瞭解那個經,貫串我們應該瞭解的真理,讓祂不散失;攝,攝受可渡之機,可渡的眾生令他解脫;常,就是盡未來際,萬古不易其說(不變易、不更易祂的說法);法,盡十方界,應遵其軌(按照軌道來行持)。這個就是經、名的涵義。那因為經名祂具備了整部經的精華,所以有時候我們光從經名的稱呼就會瞭解到經的內容。 像老子說清淨經,那後學都講你光清淨兩個字記下來,清:一塵不染;淨:一念不生。這樣大概整個清淨經的內容都離不開這個範圍,清淨,都已經到達了。所以這個經就很重要,就是我們要走的路、路徑。經就是徑,路徑。這樣各位瞭解意思了嗎?摩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知道了嗎?這個就已經蠻好的。 那我們就開始講經文,那麼經文後學都習慣性用三個階層、三個層次來講,第一個層次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第二個層次就是性理心法;第三個層次就是修持的境界(就是我們的心境)。那我們就開始講第一個層次(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字面上的意思我們先瞭解。然後再講第二個層次的性理心法;然後再講三個層次的心境(就是修持的境界)。 那開頭就是如是我聞,那我們先瞭解如是我聞的由來,如是我聞怎麼來的?釋迦牟尼佛要進入涅槃的時候,阿難是侍者,侍奉釋迦牟尼佛,然後阿難哭的已經沒有意識了、很傷心,都哭倒在地。這個時候阿那律就勸阿難,那我們各位前賢假如有看到我們活佛老師註解的這一本金剛經它裡面記載就是須跋陀羅,說須跋陀羅勸阿難問佛,可是後學在涅槃經看的時候,不是須跋陀羅,須跋陀羅是釋迦牟尼佛渡眾生的最後一個,他有一百二十歲,是修外道,那因為佛要進入涅槃了就跟阿難講,你去跟須跋陀羅講說我要進入涅槃了,看他有什麼疑問要趕快來問,不然涅槃了以後就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那因為佛跟阿難講,須跋陀羅跟阿難有五百世就是父子,所以你講的話他會聽,所以就跟阿難講,要阿難去傳達。那須跋陀羅一聽了以後,耶,就真的趕快來見釋迦牟尼佛,那所有問題釋迦牟尼佛都給他回答,所以要求說收成弟子,所以最後一個。最早渡的就是憍陳那。那須跋陀羅被渡化了以後,要求釋迦牟尼佛不要進入涅槃,因為世間眾生瞭解真理的還不多,要繼續教導,可是佛默然、沒有答應。因為要祂有那個講出來的話、要按照祂的話去做,本來釋迦牟尼佛要多留凡塵四十年,那跟侍者阿難講,說我要多留在凡塵到祂那個時期的壽命一百二十歲,所以祂活到一百二十歲,連續講三次,阿難都惦惦(台語),沒有邀請、沒有說請佛在四十年,等到佛講三次以後,阿難出去辦事,那個波旬魔王就進來,請佛進入涅槃,那佛就答應來年三月我就進入涅槃,然後波旬得到佛的承諾出去了以後,阿難回來了,然後佛就跟阿難講,我來年三月我就要進入涅槃,阿難聽到以後說,我都還沒有學會咧你怎麼要走了,不行!不行!要留!佛跟他講,我剛才說三次你都不留,所以我已經答應波旬來年三月要進入涅槃,那我什麼時候講話不算話。 阿難就很傷心,所以被大弟子迦葉罵臭頭了,佛要留四十年你怎麼不留,我被魔蓋住整個心,整個把他蓋起來讓他沒有反應,不然阿難一留的話,佛就又多住四十年,結果沒有,佛有意要多留四十年。因為在佛那個時期眾生的壽命是一百二十歲,我們現在是降到大概七十歲,我們現在眾生的壽命是七十歲。那愈往後愈降愈低愈少,會少到只有十歲,那十歲以後我們就瞭解到,都是物極必反,然後又經過很長的時間我們又一直增加,最長的壽命是八萬四千歲,我們眾生最長的壽命八萬四千歲,各位想想看,八萬四千歲?什麼時候結婚?五百歲。所以我們瞭解,我們現在若等到五百歲結婚,還沒到就死掉了。 所以那個時期的時候,阿難一聽到來年三月就要進涅槃就很傷心,可是真正的佛已經答應波旬了,所以就是要真的進入涅槃。那有菩薩就問佛,不是可以自己作主嗎?菩薩就問。佛就回答,佛假如說常住在我們凡塵,我們凡人不會重視佛法,永遠都在的話不會重視,什麼時候都有不用那麼急啦,所以就要進入涅槃,那進入涅槃我們眾生會急了,佛在的時候有佛可以問,佛不在我們要問誰啊?所以就會趕快努力修道,這個就是佛的目的。 所以我們要瞭解到,那個進入涅槃我們不說死亡,就是因為祂還可以呈現、還可以再示現,所以祂是自由自在,要示現就可以來看看哪個地方就可以示現,然後要回去祂就馬上可以回歸本位,我們都沒辦法啦!我們都被業力推來凡塵,我不來!我不來!不來不行,你造了業一定要來還業,只要你還清了就回去了。這樣瞭解嗎?我們還清了沒?我們不但沒有還清,又造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又造了很多業,而且很多都是我們不承認的,我們自己做錯自己都不承認,這個才嚴重。假如說我們知道錯,不做,那就好了。可是我們都不承認啊!我們到社會去問問社會人士,那個魚肉你不要吃,哎喲!這個就是要給人吃的。你吃魚肉合不合理?可是我們凡人會認為不合理嗎?不會啦!他一定跟你辯個三天三夜,要辯贏你。所以我們就瞭解到,真的要凡人都能夠遵守真理,還真不容易耶。那要從自己本身做起,我們不跟眾生結惡緣,各位就想想看,我們身體受一點點傷害就痛苦的不得了,對不對?你把牠殺了,殘不殘忍啊?然後煮來吃。然後我們人死了,裝在棺材裡面,哎喲!動物死了裝在我們肚子,肚子就變成棺材,每個人肚子都變成棺材。所以我們真的要符合真理,講出來很容易,你做的話其實也不困難,只是我們的習慣性(習性)就是難改、很難改,沒有辦法改。各位有沒有改自己的脾氣毛病啊?不敢回應。 所以那個釋迦牟尼佛就答應波旬要進入涅槃,到時間一到的時候,阿難就哭得已經沒辦法了,阿那律就跟他講趁師父還在,有四件事情你趕快去請問、請佛指示,這樣以後我們才有辦法遵循。 第一件事:師父在的時候,以師父為師,那師父不在,要以誰為師? 第二件事:師父在的時候教我們修持方法,那師父不在的時候,以何為住(就是要用什麼方法來修)? 第三件事:有變心的弟子,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處理?就是以何為法。 第四件事:以後集結,經文的起頭應該用什麼文字? 就是這四件事,阿難聽了阿那律跟他提醒了以後,他就問釋迦牟尼佛。 那佛就回答。 第一:用戒律為師。那我們瞭解說以人為師,人有看不見的時候、人有不知道的時候,以戒律為師是最高明的、最能夠真正達到實質的目的。我們瞭解到,自己有沒有遵守戒律自己是最知道的,對不對?所以以戒律為師那個是最好的修持方法。那後學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不用去找什麼戒律、什麼戒律,只要我們良知良能告訴我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可以做就符合戒律,不可以做就破戒。那有一些比較微細的我們可以自己訂。比如講我們晚上有吃宵夜、有吃點心,那我們建立自己的戒律,我現在開始晚餐以後就不在吃了,這樣容不容易遵守?就很容易。可是你假如說很習慣的人容不容易?要戒掉還蠻困難喔!可是只要你建立了,自己建立的戒律自己遵守,那個是最親切的。然後比如說你喜歡喝酒,你說,這個酒假如說要加在藥物裡面的那還可以;那假如說是喝的,假如說寒冷的地區,那他還有一些喝一點點,都有這一種習慣。那你假如說自己建立不要喝,那遵不遵守你自己最知道,那這樣的話就可以改掉我們一些不良的習慣。不良的習慣我們用這個方法,自己建立,說我哪一個行為我都很習慣,可是不合真理,我要把它戒掉,我要改進,那你建立了以後,自己遵守起來就很有力道。所以,以戒律為師這個就是最好的。 那第二個以何為住,就是要用什麼方法來修道?這個也是很重要,修道要有方法。所以佛就講四念住,各位知道嗎?四念住。大部分我們都知道,我們凡塵所流行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它的意思就是要我們能夠不對凡塵貪戀。 第一個觀身不淨,那我們對身的愛已經很深重,我們已經對身體產生愛戀,那觀身不淨就可以摒除我們對身體方面的愛戀。所以後學都講,在印度他們修行的以往都有一個屍體林,就是人死了以後沒有埋葬也沒有火化,都拖到屍體林放著,要給野獸吃,就是布施給野獸。那所有他們在印度的修道人就去觀察屍體的變化。所以我們要瞭解說,人不管你長得怎麼樣,只要死了,經過兩個禮拜它就膨脹,我們台灣話罵人膨肚(台語),那個膨脹整個皮膚都很光亮,然後再過一個禮拜,破了、已經撐開了,就已經血水流出來了,然後血水流出來裡面的肉蟲在吃,所以我們身體裡面都是蟲,蟲在吃肉。那把肉吃光了以後剩下骨頭,剩下骨頭以後又風吹雨打,風化了,一陣大風來一吹,哇!不見了!人在哪裡?不見了!去哪裡啊?不知道!所以那個四念處的觀身不淨就是要我們瞭解我們的身體就是這個樣子,不淨。 第二個觀受是苦,凡塵所有給我們的感受一切都是苦,沒有樂,也要我們去觀那個受。所以後學之前就有講,一切不受,凡塵給我的,我都不受,雖然我處理,可是我不讓它進入內心,心裡面沒有,保持心裡面沒有骯髒。所以觀受是苦。 第三個觀心無常,就是我們沒有一個常心,都一直在變化、心一直在變化,而且很快。所以後學說我們要明心,就是要先明這個心,這個心明了、知道,一切都是不實在的,因緣聚會才有,因緣消失心也跟著消失,所以一直到沒有心了,全部的心都沒有了,我們常住真心才會呈現。 所以司空山本淨禪師就講,你要問道、還是要問佛?他說佛跟道有什麼不同?你要問道的話,無心是道;你要問佛的話,即心即佛。這個都很明顯,就是瞭解,我們無心了,凡塵所用的心都沒有了,就是道。我們凡塵所有的心都去掉了,就是佛性、不生不滅本體,就是道。所以講的很透徹。然後即心即佛,我們所有的生滅心都沒有,真心出來,那個心就是真心,常住的、永遠都在的,那個就是佛啦!我們就是要那個!我們找到那個!就成道成佛!絕對沒有問題! 所以只要你萬緣,萬緣都是心,你把這個萬緣的心都放下,沒有了、沒有心了,就是道!那個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你的本體你在那個時候(萬緣放下的時候),祂才會呈現,你萬緣都還有,祂跑不出來,被萬緣覆蓋。等到你所有的生滅心都已經沒有,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所以涅槃經裡面,釋迦牟尼佛修菩薩道的時候,為了八個字『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祂可以捨身,就是身要捨給釋提桓因,釋提桓因變一個羅刹(就是鬼)來跟修菩薩道的釋迦牟尼佛講,我們凡塵所有一切諸行都無常,所有凡塵的一切都無常,那等到我們的生滅既滅,寂滅才會現前。所以你所有的萬緣、所有的心,放下,各位在日常生活體會,萬緣放下就是我們的心都放下,為什麼說哎喲!都放不下呢?很多前賢都跟後學講,哎喲!萬緣放下都放不下啦。我們要知道,要督促自己,萬緣都放不下,這個時候不放,我們一口氣不來要不要放?(要),還是要放!早一點放比較好!你早一點放有不同的路。你假如說不放的話,你這個苦、這一生苦的還不夠,還會六道輪迴再來、再苦,所以就放,能夠放、放,能夠放盡了,就是道!你全部都放下,那個就是我們常住真心。 所以各位要瞭解,常住真心,就是要萬緣放下以後才呈現,那個心就是佛,即心即佛是在講這個心,不是在講我們現在日常生活用的心,日常生活用的是生滅,那個心不是佛,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常住真心就是佛,我們都有,只是我們都被我們自己的煩惱覆蓋、都被煩惱蓋住了,出不來,那出不來可以成佛嗎?可不可以啊?出不來就不能成耶!所以我們要勉勵自己,放、放下、放下,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我一定要放下,讓我的如來、讓我的佛都呈現。這個很重要的,重不重要?非常重要。所以觀心無常,第三個無常心。 第四個觀法無我,在法界裡面沒有我,沒有一個個人的我,沒有這個我。所以有我那個是大我,是整個宇宙都是我,那個才是。所以觀法無我。可是我們想想看,假如用這個四念住來修持的話,可不可以成佛?可不可以成啊?所以後學都很感嘆,我們整個凡塵都沒有在推廣上乘的四念住。到現在都沒有聽到,各位都知道嗎?後學有講嘛! 第一個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你的身體不管是性、不管是相,身體的形相、身體的性都跟虛空一樣,所以這個時候各位就可以瞭解到,我們修到我們的身、我們的心都跟虛空一樣,你看已經是修到已經超越現相,對不對?超越現相。所以那個時候不是在說你不要貪戀你的身體,已經不是了,已經是進到觀身性相猶如虛空,你的心性、你的身體都跟虛空一樣,已經是空性了,整個虛空都是我們佛性。所以這一點各位要特別知道,我們看到、聽到、聞到、感覺到、摸到、想到,整個、我們整個虛空界,我們看的、我們聽的、我們聞的、感受的、想的,整個虛空界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我們就是很久很久也沒有聽到有人這樣說,所以不瞭解,都以為我們佛性都是在身上,沒有把祂整個延伸到整個空間,所以萬法皆空,空性即是佛性,你看是不是已經提高一個階層。這個萬法皆空,所有的法祂到最後都是空的、空,這個空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的本體因為如來藏,如來含藏萬相萬事、山河大地都在我們的佛性本體裡面,祂可以呈現現相,可以收藏回歸到本體。 所以我們要瞭解到,不要小看我們自己,現在人身難得已經有身體可以修,把脾氣毛病貪嗔痴都全部除掉,恢復淨、清淨的佛性本體,能夠這樣努力我們就沒白來了,我們這一個元會又被我碰到上天大開普渡,可是我們都沒感覺啊!很痛苦!每天哀阿!哀阿!各位前賢痛苦嗎?說不會是騙人的。可是我們要瞭解到,那個哀,悲哀,誰在悲哀啊?你深入研究,那個哀的發出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往後在哀,要高興!要高興你看我還會哀。你看三惡道我們最容易去想到寵物,牠會不會哀?會不會?會啦!你若打牠,牠會哀啦,呱呱叫。所以我們就是要瞭解到,這個哀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所賦給我們的作用,你才會哀,你不會哀就沒救了。這輩子去掉了,下輩子再來。所以我們在凡塵要瞭解到,我們這個苦你把它追到底,耶!竟然是佛性本體耶,就是佛性本體,可是我們在…(聽不清楚)的時候都體會不到,不會去體會,不會體會誰在哀啊,不會。這樣瞭解嗎?往後記得喔!在哀的時候,很痛苦的時候,你就要趕快,唉呦!這麼好耶!我的佛性都還這麼鮮明!鮮不鮮明?(鮮明),很鮮明喔!愈痛你愈會體會。 後學以前不是講嗎,那個腳底按摩,那個時候後學剛領悟到的時候,因為身體不好,那個腳底按摩每個地方都痛,痛的哀哀叫,可是後學就體會說,唉!我有一個不痛的,怎麼這麼神奇啊!一個身兩個覺,那個痛覺的是身,我們身體的神經,你假如說有去弄牙齒,你抽神經抽出來,你請那個牙科醫師讓你看,好像塑膠一條一條,你把它抽出來以後不痛了,神經不見了,所以要不要重視它,生滅的啊要不要重視它,可是我們都被生滅的搞得很悽慘。所以知道喔我們超出,要知道說我們心理作用會超出我們的身理,你的心很堅強的話,你的身體雖然都很衰弱,可是你做出來的事情絕對勝過別人,那個已經就是心理非常的健全,可以發揮。 那尤其後學都是 上天慈悲要給我體會,所以那個時候後學幫前人開車,身體都沒辦法負荷了,都是用意志、意念,因為大姑都不坐不熟悉司機開的車,一定要後學開,後學實在是爬不起來、站不住,也還要再開,不管是往北、往南都要跑,所以後學就體會到,意志力支撐的,都是用意志撐下來,沒有意志力沒辦法,然後真正到後來垮下來是什麼原因?就是心裡放鬆啦!因為有道親買一部奧迪(四個圈) 所以我們瞭解到說,那個心理重要啦!心裡有下定決心了,真的就可以克服,身體就不用睡午覺了。然後後來看人家睡午覺就會笑,可是真的要你說有睡午覺的習慣,說不睡的話很難過,不過你有意志你只要撐過一個禮拜就好了,就習慣了,就不會。然後不睡午覺的時候老前人再來看到後學,惦惦(台語),嗯!奇怪咧!我有睡我沒睡你又沒看,怎麼會知道咧?好像我寫在臉上。所以我們從這個小事裡面就知道,你修持到一個階段以後,都有那一種我們說的那一種神通、感應都會知道。所以後來老前人住在感恩樓,因為感恩樓只有兩個房子,右邊是老前人,左邊是後學住,就只有我們兩個住,還生活蠻久的時間。那大部分都是用默契的啦!就是要做什麼事情都不用講,自己就會知道,所以也學了一些老前人的日常生活一些習慣,可是後學出來講以後很少講這個,各位好像是很少聽到嗎對不對?很少講這個,因為有時候我在講這一個事,人家會說你在靠老前人的勢(台語),可是我們這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要不要?就不用這一些嗎!對啊!你就是從真正的佛性本體發揮出來,完全都不一樣,都不同。所以後學都說在感恩樓,老前人一直在講我們活佛老師要他推廣六祖壇經,講給後學聽,我不知道那個時就有意思說要後學來傳播,還真的到這邊來就是講六祖壇經第一部,還有那個表文的事情也是在這邊說,都是事先在感恩樓裡面先演練,然後現在真的是事有前定,都有那個固定的。好像那個時候也承諾要講金剛經對不對?有沒有?(有)承諾要講,可是因為後來大家都有拿到北部講的CD以後,我就沒有準備要講了。那好像也是今年(102年)心血來潮想去台中講課,講一段時間以後既然台中有辦法講六祖壇經,那我們(同義宮)這邊也來講金剛經是這樣來的,尤其我們這邊前賢,介紹後學過來講的那個劉講師一直要後學講金剛經,我都沒有答應。說已經大家都聽熟了啊,熟了就好,各位有聽過了啊!跟後學現在講的有沒有一樣?沒有這麼囉唆啦!這是想到才突然講出來。 第二個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就是我們的受,外面環境給我們的感受,它不在我們的身內、也不在我們的身外、也不在中間,各位前賢在哪裡?在虛空!所以我們的受,我們都會遇到事情對不對?我們都有感受對不對?那我們的感受各位前賢,我們當時遇到事情的感受,是誰在感受?我們都會說我們自己本身,然後就產生喜歡討厭、產生煩惱,有沒有?那佛就告訴我們修持的方法,觀受。凡塵的所有外境、外相,給你的感受,它不在你的身體裡面、也不在身體的外面、也不在中間,它在虛空,這樣有沒有解脫了?你看喔!我們遇到事情,只要你不把它擺在心內、也不擺在心外、也沒有在中間,都已經處理掉了,事情都已經過了!所以後學就推廣說,事來則應,然後事去則靜,這樣的話我們內心裡面沒有煩惱的因子,就是煩惱因沒有,沒有讓你煩惱的地方所在,因為你都能夠處理的很好了,整個都在虛空,這個是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 第三個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我們的心只有名字而已,連心的性、連心這個字的性也沒有,已經離開啦!這樣在哪裡?虛空!所以佛教的上乘四念住,真的要我們成道成佛,不是那一個開始前面修的四念住。 第四個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沒有善法、也沒有惡法,那這個是什麼法?就是無法,沒有法,虛空! 所以這個四念住就已經讓我們真的能夠成就,可以成道成佛!所以我們瞭解說第二回答阿難的提問。 那第三個有變心的弟子應該怎麼處理?那後學看涅槃經,佛是沒有說默擯!可是我們現在流傳的就是兩個字『默擯』默,靜默。所以後學想說要這樣來跟大眾講比較容易瞭解,默就是隱惡揚善,他不好了,你不要到處去宣揚,假如說他不好你到處去宣揚,我們人都有一種習慣性,你若說我不好,我就更不好,反正都不好了咧。那你假如說都默、都不講,他還有反省改過的機會。都沒人知道,我這個做的不好,那我就改過來,就可以讓他有改過的機會。那個擯,就是摒除在佛門之外,你已經在修道了,那你被摒除在佛門之外就是沒有成佛的機會,那個是最嚴重的啦!所以我們瞭解說一定就是不要犯到大的戒律。 第四個問題,集結的時候經典應該用什麼文字?那佛就講用『如是我聞』。所以我們為了要講這個如是我聞的由來大概也講半個小時。不過各位就是聽得更詳細一點,這個由來是這樣來的。如是我聞,我們在講性理心法的時候再詳細解說。那各位也都有看過後學書面資料、cd的片子,也瞭解裡面的意思。 那在字面來講如是這個經典是我阿難自己本身聽到的,不是道聽塗說,就是我本身聽的,那因為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阿難才出生,然後到奉侍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已經經過二十年,那二十年期間佛在講經說法阿難沒有聽到,那佛有講,阿難沒有聽到的有一位宏廣菩薩會來說,那後學到現在都還沒有聽到這個法師的呈現,宏廣菩薩會來講阿難沒有聽到的經。所以我們瞭解說那個如是我聞,就是起信,要我們相信這個經是佛所說的,如是我聞。所以有時候後學都講,以前後學都很發心,那個經文都又用背的,把那個整個都背下來。 那一時,就是講經說法的時候。那我們瞭解到每個地方的記載的那個時辰,方式都不太一樣,所以不特定指定是哪個時候。可是後學看整個大藏經的過程,在講楞嚴經是在六十三歲(釋迦牟尼佛六十三),那從般若22年談來說,因為我們現在所研究的金剛經就是般若部。那般若翻成中文總共有七百六十卷,那大般若有六百卷,大般若比較多。那我們瞭解到五百七十七卷就是金剛經,我們要全部研究的話,我們一生的時間都不夠啦!所以古時候的大德把這一部抽出來流通,所以以這個時間來算應該是在釋迦牟尼佛六十八歲,講楞嚴經是在六十三,所以這個比楞嚴經還晚五年,比較晚,所以我們研究過的楞嚴經那個早,因為有那個波斯匿王六十三歲,那波斯匿王跟釋迦牟尼佛同年,那就知道六十三歲,釋迦牟尼佛六十三歲講楞嚴經。那麼以22年般若談,來算金剛經是在六十八。所以我們先瞭解一下背景。 佛在舍衛城,這個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祂出生的時候就可以東西南北上下各走七步,出生出來就會走,所以很稀有對不對?一般也都沒有去提到這個事,那後學是看涅槃經有詳細記載,那佛就想說我假如用這種方式來渡眾生的話,眾生不會聽,眾生會產生:你有佛骨、我們眾生是眾生骨,就會定位。所以祂就示現跟凡人一樣,嬰兒爬不起來、也不會走、也不會吃,然後就開始一生的教化。所以到後來長大了,遊四城門就講生老病死,然後半夜就偷跑出去修道,我們都一般這樣記載。可是假如說你整個研究下來的話,這個都是示現,祂是故意要給我們人來學習的。假如說祂用化生的、用神通的,那這樣眾生接受就比較困難、也比較狹隘。那跟眾生都一樣的話那個接受程度會比較高。所以這個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然後在舍衛城就是波斯匿王國都的名稱。 然後那個祇樹就是祇陀太子所布施的樹木;給孤獨園就是給孤獨長者所布施的花園。所以我們講到這邊還是要講故事,那個給孤獨長叫做須達,那須達他就是累世之間好布施,非常有名,那非常有名他布施的心都超越一般人,那釋迦牟尼佛就要試探他的心夠不夠堅定,在每一次他煮飯煮熟的時候,就派弟子去托缽,他都把煮好得飯布施給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然後他再煮、煮好了,祂又派弟子去托缽。所以就試驗他的心,到後來他整個家產(整個家裡的財產)都已經布施光了,然後再算一算剩下財產,又去買米回來煮,又煮熟了,然後又來托缽,你要不要布施給他,你會跟他說我要留著自己吃?沒有喔!那個須達就是這個給孤獨長,他一樣就是有來托缽就布施給他,喔!都自己餓肚子耶!所以他那個布施的心就是堅固,不會為了外境改變,所以他後來賺錢,各位就可以想像喔,賺的錢竟然把他儲存成金磚塊,那他的兒子要娶媳婦的時候,他到一個國度聽到釋迦牟尼佛在講經說法,他聽了就很高興,就像釋迦牟尼佛要求,你到我們那個國家去講,那佛跟他講,你去找一個地方適合佛去講經、然後也適合大家能夠聽講。 然後須達一回國以後,他就到處找,找到祇陀太子的花園,這一塊最適合了,然後就跟祇陀太子說你這個花園來提供給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然後祇陀太子他既然已經是太子,未來就是國王,他哪會重視這個外在的事,他就講說你把我的花園用金磚鋪滿,我叫把他賣給你,結果這個須達就真的回去搬金磚來鋪他的花園,把花園鋪滿喔!你看他富不富有?所以各位要瞭解,那個布施的果報不可思議!竟然讓他賺了那麼多錢,就鋪滿他的花園,所以叫給孤獨園,給孤獨他布施給一些貧苦的人、救濟那一些貧苦的人,所以給孤獨園長者,這樣稱呼。然後因為花園裡面的樹木,我們金磚都鋪不上去,然後祇陀太子那個時候有一點後悔,說我怎麼真的把花園賣出去,我又不缺錢用!可是感受到須達的那一種誠心,因為他後悔啊!給孤獨說不行,你太子未來一 與大比丘眾,這個大比丘就是要瞭解,比丘跟大,那個大就是摩訶,已經修到最起碼都是20以上,你10、20那個比丘都還不能夠稱大,你到20年能夠當上座,請上座,那個上座,你要坐那個比較高的位階都20年以上,所以我們道親都很幸運,不用等到20年都能夠研究到深的經典,你進入真正的佛教信徒,你按照規矩20年都還不能夠研究經典,所以你要接近喔,耶!不行。那我們想一想,最有活力的時間都浪費在早晚課,日常功課,那個是磨練我們的身心,可是我們經過這一磨練心大概都不見了,那我們要知道說,現在真的時機不同,這麼簡單容易就可以接受到上乘佛法。所以這個大比丘,所以下乞食以養生命,上乞法以養慧命。所以養慧命重要啦!不生不滅的;養生命只有一生而已,很快身體不呼吸了,就沒了。可是我們的慧命是永遠都在,所以這個比丘。 千二百五十人俱,這個老前人就講喔,他說每一次講經怎麼都一千二百五十人啊?就是領悟啊!各位把它寫寫看,領悟怎麼寫?一,兩點(一千二百),五,底下一個口,一千二百五十。這是老前人說的。因為在真正集結的時候就確實有這一些人,不過還不是只有一千二百五十,還更多,只是這個是概略的說法,當然我們不接受一些另外的講法也可以。那我們也有講說一千二百五十,就是我們那個性。悟根性就是我所另外去講解的,你信不信都沒關係,因為它確實那個時候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人。 爾時,世尊,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已經到達食時(吃飯的時候),著衣持缽(穿衣服、拿著缽),入舍衛大城乞食(進入舍衛大城裏面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我們了解到說乞食不超過七家,這邊雖然說沒有記載,可是我們看這個經都是連貫的,由上面一直連貫下來,那後學曾經特地到新竹全部都是寺廟的那個山,去問和尚跟尼姑,佛說乞食不超過七家是什麼意思?他說是佛制定的戒律,我說沒有含意嘛?他說沒有。那我就很失望,我撥空來問、從台北這麼遠到這個地方來問,問不到答案。可是要問這個真的沒有人研究,也就沒有答案出來。可是後來後學自己想,自己用想的,我們不是有七孔嘛!七家就是我們七孔!乞食不超過七家!因為那個佛經裡面有記載,假如說超過七家你都乞不到飯食,就不能在乞了,你就要餓了!所以他們有乞食到很多的,就要分一些給沒有乞食到的人吃,就是有這樣的!就是不能說你這一次乞食多,我把它留起來下一餐吃,不可以喔!都不能留!都是要把它解決掉。縱然比丘的同伴都已經有了,你就要布施給飛鳥或是走獸,給牠們吃你不能留!所以這個戒律蠻嚴格。那因為祂是要他們身邊都不留一物,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所以真的要你都空其所有,所有你都空了,你才會專心修道,你假如說有外物,你會有罣礙,就是會心去想,那你什麼都沒有了,空其所有,這是他們的戒律,所以我們假如說去研究戒律,再來看這一些現在的和尚尼姑,你就很多意見,這樣就不好啦,為什麼,我們都會看人的缺點,所以後學也不去探討,只是概略的知道就好、我們概略的知道。 那我們了解說釋迦牟尼佛進入於其城中,次第乞已。因為須菩提跟大迦葉他們的作法不同,須菩提是捨貧取富,他說富有的人,他的福報快要用完了,所以我要接續他們的福報;然後那個大迦葉捨富取貧,富有的人他已經都富有了,不用在種福給他們,可是貧窮人太可憐了。那佛曾經就講他們兩個心雖然很好,可是作法會惹起人家非議!你這樣做專門都去取富的話,人家說你貪吃!你專門取貧的話,人家說你行為奇怪,不知道有什麼企圖,容易引起人家猜疑!所以佛都告誡他們。那釋迦牟尼佛自己本身以身作則!所以次第乞已,你看兩個次第,就是one by one,一個接一個,不能跳的,不管富有、不管貧窮,一家挨一家,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各位前賢你看喔,這個還至本處,都已經乞食完了,七家乞食完了,是不是要回來了?回到本來的地方,然後就吃飯。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各位就是可以了解,這個字面上的意思比較容易懂!對不對?所以後學剛進入修道的門檻時候,啊!這個是在講什麼!就瞧不起它!不看!就著重在道教,參禪築基。然後後來也研究儒家,綱常倫理!那後來在看到佛經,第二次看的時候,怎麼跟第一次看的不一樣,一樣的文字怎麼我的感受都不同。所以我們剛才講的是字面上的意思。 ☉然後我們開始講性理心法。性理心法這個 如: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要修就是要修到這個如,如如不動,真如實相,就是這個如。所以這個如涵義非常寬廣,如,你能夠修到如就對了、就正確了!如,沒有兩邊、沒有對待。各位可以看後學那個書面資料,如是我聞講解,那個因為比較早期,在台北皓德佛堂講,那講的時候,當時就是有道親把他抄下來,用文字書面上的資料,當時候後學說會住相啦!不要印!後來想說可以不同角度的幫助眾生、利益眾生,才把它印出來!各位有看到嘛?沒有看到的話我們這邊可以再印,也可以燒錄CD,張拙悟道偈跟如是我聞CD。所以那個就已經講得很詳細。那現在因為後學都沒有在看,所以講的是從記憶裡面挖出來,所以後學就講,再講金剛經對自己挑戰,因為有講過了,不能再講比以往還差勁。 是:是就是當下。一切事究竟堅固,就是是,就是當下。所以也有前賢問說:當下跟現在有什麼不同?我們可以分別了嘛?當下,萬年前、萬年後都在我們當下;現在,它有分過去、未來。所以現在就有三世。那當下沒有。 所以後學就講達賴喇嘛跟我們佛學博士在紐約對談,他就把那個講的就很透徹了!可是真正看得懂的也不多!因為佛學博士一直在發表理論,達賴喇嘛就舉手,然後佛學博士就請他講,說:我可以問問題嘛?佛學博士說,等到我講完了你在問。然後達賴喇嘛第二次又舉手,然後我們台灣佛學博士就請他講,問題是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 所以當時後學是在電器行的外面觀看,然後很多人就說達賴喇嘛記憶怎麼這麼不好,馬上講就馬上忘了。那第一次旁觀的就講,達賴喇嘛打斷人家講話沒禮貌!可是後學看到是很震撼!因為達賴喇嘛意思說你這樣長篇理論,對眾生的幫助不大,你要告訴眾生當下,那個當下。所以你看表現出來的就是當下,也沒有過去,要問都已經過去了啊!所以你看凡塵的習慣性,哎呦!記憶怎麼這麼不好、跟他要表現的真理,真的就不同角度了。剛才要問剛才已經過去了。所以各位前賢,若已經過去的都不要去拉回來,過去已經過去了,你很得意的它不會再呈現,那你很失意的你第二次傷害。所以都讓它過去,不管好的、不管壞的,都過去就好,就沒有過去心!然後未來,你計畫趕不上變化,所以你也不用,我們佛性不用,身體要啦!身體你要計畫,可是佛性不用。所以我們就當下,活在當下,我們每個當下都是具備萬萬年,每一個當下都具備萬萬年,所以,是,當下。 我:那我們剛才講過了,就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就是我,不是身體,身體是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所以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才是真正的我。 聞:當我們還沒有修正的時候,我們返聞自性(就是把所有注意力收回來),然後發揮我們的聞性,從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生發的聞性。然後等到我們已經確定了常住真心,已經都能夠很熟悉、能夠掌握,這個時候使我們的佛性聞達十方。先回聞、返聞自性,然後等到我們功夫夠了,使祂聞達十方,這樣了解嘛!文字不用多啦!幾個字就好了。所以光如是我聞,就把我們整個修道都含在這裡了!所以你看那個我就沒有空間的限制,這麼寬廣! 一時,就是沒有時間的障礙,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現在,一時。那我們的佛性就是這樣,沒有空間的障礙、沒有時間的約束,自由自在。可是我們現在都沒有體會,空間也限制我們、時間也限制我們。對不對?空間,我們在台灣台南;時間, 佛,就是我們本身,不生不滅的佛性是佛,我們性理心法不是在講這個是釋迦牟尼佛,這樣知道嘛?佛就是我們自己。 在舍衛城,舍衛城就是我們佛性居住的地方。然後祇樹,給孤獨,(以上劉講師比手勢)體會嘛?獨一無二的啦!知道嘛!我們得到的那個,獨一無二的,你看奧不奧妙!給孤獨長者,獨一無二的。 與大比丘眾,我們一個念頭一個眾生,只要你起心動念,全部都是眾生,所以不要起心動念。可是後學說我們在凡塵現在離那個已經都進入修道軌道狀態都還有一點距離。所以我們先用方便法門,之前跟各位講不要怕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以後,我們把它分兩個層次,一個是人心危殆不安;一個是道心微妙難見。然後我們把那個危殆不安的人心都拋掉,就是我們起心動念的內容,不管想什麼、不管什麼念頭,你都把它拋掉、不要它,然後迴光返照來看念頭從哪裡生發出來、從哪裡生念頭出來,各位見過嘛?有沒有見過我們念頭從哪裡生出來!那個喔,你看到念頭生發的那個,就是佛性本體!所以要了解到,心臟不會生、頭腦也不會生念頭,佛性本體才有能力生發念頭!不然我們假如說一口氣不在了,身體都在、心臟也在、頭也在,能不能生念頭?不能了!所以生發念頭,有能力生發念頭就是佛性本體,所以親不親切?因為生發念頭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那我們時時刻刻都跟祂在一起,有沒有?只是我們差在哪裡?生發念頭以後,我們被念頭的內容綁住了,那我們都去追內容,內容都讓我們煩惱,都一直在內容裡面打滾!對不對? 問:做萬緣放下邊聽CD,到最後連身體也消失了,耳根也沒聽到,接下來該如何做? 答:我們要了解到這個萬緣放下有沒有辦法聽CD?你在聽CD是不是緣,你要萬緣放下還聽CD,這樣是在攀緣還是在萬緣放下?所以我們做功夫要『一個法門』要專注的做,萬緣放下的時候你就不要再有其它的事,能夠做到身體不見那個是很理想,為什麼?因為已經快要進入到我們那個佛性的領域,佛性寬廣整個虛空,所以不只有身體而已啦!我們平常把祂侷限在身體裡面,其實祂很寬廣,你能夠做到身體不見表示你的佛性已經可以拓展到整個空間出來了!那個是好現象阿!可是你一面萬緣放下一面聽CD那就已經不對了!還要再怎麼做,這樣一定要稍… 問::已經聽到沒有聽到了 答:已經聽到沒有聽到了喔?那個是意識,你已經沒有聽到了,那個時候要了解到已經變成心意識,心意識,已經變成心意識作用,你心意識在朦朧狀態,就好像我們快要睡著那個時候的樣子,那個不是功夫拉!不要這樣做,一定要專一,你做萬緣放下就不要再聽CD,你要聽CD就專門聽他怎麼講,聽CD裡面的講法就好。 劉講師慈悲加強詳細解說: 因為不敢留太多時間給大家提問,為什麼?都不敢提出問題來問,其實問題是很多啦!因為我們瞭解修道都沒有問題了,就沒有結,已經沒有打結了就是很順暢,很通了都沒有打結,已經通了修道就很容易,我們修的時候就怕障礙,怕有事情阻塞,那都沒有了是最理想。 可是真正回歸一下還有問題,有時候就是不敢問啦!個為有沒有聽到外面的車聲?(有),誰聽到的啊?(佛性)對,所以你看我們的佛性這麼寬廣,(救護車聲音)一叫了我們佛性就在那邊,所以你看你用你的耳根「聞性」,知道的「佛性本體」,那你分別喔這就是救護車啦!分別了以後變「耳識」→就是聞啦!就不是佛性。 所以佛性是讓你聽到就好,不要再分辨,你分辨了又落入生滅,你沒有分辨就是佛性本體,這樣會了嗎?只差一點而已,你去分辨了就變成心意識,那心意識生滅啊,可是佛性不生不滅。 你看靜悄悄聽到也是佛性啊!聽到靜悄悄對不對?(對)所以我們那個佛性不生不滅,聲有,我們不是生出來的,聲沒有,不是滅,沒有,還在,不然的話我們怎麼知道靜悄悄?就是因為聞性還在。 那假如說我們分別喔這個就是救護車,走過我們的前面,那個叫心意識→那個生滅的,差一點點對不對?所以我們在做耳根圓通的時候,你就是要瞭解說我們脫根脫塵,『不用耳根』(耳根是六根之一根),也不用聲塵(聲塵是六之一塵),不用了,已經佛性出來了,離身又離開環境,離身離境,這樣了解嗎?好下課! 我們有聽張拙秀才悟道偈可能有接收裡面有一個觀念:「脫根脫塵、離身離境」,我們的佛性脫根(脫離我們六根,就是不在六根裡面),離境(也不在六塵裡面),佛性離緣獨立(離開所有的因緣然後獨立的),這個很不容易體會。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合,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許多前賢慈悲佈施分享,感謝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2.https://onedrive.live.com/?cid=93f6cb7e149d1059&id=93F6CB7E149D1059%21105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