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11片_台南同義宮_98/12/12
2017/08/09 06:14:29瀏覽2141|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11片_台南同義宮_98∕12∕12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

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

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我們上次講到「舍利佛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維摩詰經裡面有關舍利佛被維摩詰念的那一段,就是摩維詰跟舍利佛講「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就是他的坐不正確,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目標,所以維摩詰就跟舍利佛講要怎麼樣才是宴坐,就是靜坐的意思,安然而坐

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

就是我們現在在凡塵不要顯現我們的身、不要顯現我們的意,不要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顯現我們的身跟意,懂意思嘛?就是我們在凡塵私人的情緒,所表現的一切都把它去掉,沒有在三界顯現我們私人的意念、私人的情緒都沒有,這個是靜坐的目標。我們在靜坐的時候,就是不要在三界顯現我們的身跟意,因為身的顯現就是業力把我們推到凡塵來,才有身的顯現;意就是我們的私心,所以不要在三界現身意,就整個融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這個才叫做安然而坐。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

諸威儀就是行住坐臥,我們在凡塵的所有一切要顯現,我們顯現諸烕儀的時候不起滅定,就是內心在在滅定之中。滅定就是滅受想定,把凡塵的所有受、凡塵的所有想,都把它滅掉,沒有凡塵的受、沒有凡塵的想,都沒有了,然後我們進入定,就是我們在凡塵能夠修最高的定力滅受想定」。現在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大迦葉就是進入滅受想定,在雲南的雞足山中等待彌勒祖師下生。進入滅受想定,不用呼吸,也不用吃飯,可以很久,那個都不可思議。我們的內心要到達那種狀態,不起滅定,然後顯現諸威儀,就是我們顯現行住坐臥的時候,外面的所有行儀都是自然而然從佛性本體所發揮,內心全部都在本體之中。

第三個就是「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

就是不把道捨掉,也不把佛法捨掉而現凡夫事,顯現凡夫的事情,可是內心都守在道、守在佛法,是為宴坐。這個全部都走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

第四個就是「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

就是對凡塵的一切見解,我們都不起心動念,然後修行三十七助道品。三十七助道品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的最重要目標,四十九年所講的離不開三十七品

(一)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二)四正勤(很正確的努力精進):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

(三)四神足(我們要神通的基本功夫)

1、欲神足:要有強烈的欲望

2、勤神足:精進

3、心神足:心專一,不能散亂

4、觀神足:所以四神足是我們六神通的基本功夫,第一個要有強烈的欲望,就是我們要強烈的走入不生不滅真心佛性。

(四)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五力信、精進、勤念、定、慧。

(六)七覺支(七菩提分):擇法、精進、喜(前三屬於慧)、輕安、定、捨(屬於定)、念(慧太多人會輕佻,定太多人會昏沈,中間用個念來調解,使定跟慧平均)。

(七)八正道

1、正見:正確的知見。

2、正思惟:思惟不是妄想,是要我們進入道的。

3、正念:正念就是沒有念頭,我們不起心動念就叫正念,我們有起心動念叫妄念邪念,都不正,起心動念就是無明,我們不要起心動念就沒有無明。

4、正語:正確的語言,講出來符合真理,不符合真理就不要講,現在的人為什麼都沒有德性,就是被我們嘴巴破壞掉了,都沒有口德,亂講話把德都用掉了消失了,所以講話要跟真理相應。

5、正業:身口意三業都與道相應,都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

6、正命:正確的生活,賺錢的來源都是很正當,正命就是我們正確的職業,正確的賺錢方法。

7、正精進:是要朝不生不滅的佛興去努力,那個才是正精進。

8正定:就是我們已經可以從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正定。

所以三十七助道品,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我們從日常生活都能去修行,從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加起來三十七,一般我們都會嫌它是小乘佛法,因為佛在講經說法是没有定法,所以剛開始教導修道的弟子,那個時候的說法確實都是小乘佛法,因為很容易去做,很容易接受。可是修到後來要進入菩薩道的時候,一樣也是這些三十七助道品,它可以到達最上乘。最上乘一樣都是三十七助道品。

   像四念處,後學有講過最上乘的,開始修時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可是修到最上乘的時候,文殊菩薩問釋迦牟尼佛,在大乘佛法裡,四念處是怎麼解釋?佛就講:

(1)觀身性相猶如虛空,就跟觀身不淨不一樣,觀我們身的性,觀我們身的相,跟虛空一樣。

(2)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沒有內外,沒有中間,受在哪裡?沒有受。我們現在在凡塵受都很厲害,我們對凡塵給我們的一切給,我們去接受都很強烈,不管是景象、事情給我們接受,我們遇到的時後,都當成天蹋下來,都是很大。可是我們要了解不管形相、事情也好,它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因緣聚會呈現讓我們去接受。所以因緣呈現本身就已經虛幻不實在,我們去接受都把它當成是實在,差別就在這裡,不知道它是虛幻不實在。所以虛幻不實在的事情,我們不要那麼的以實在的來對待它。

所以我們能做到一切不受,凡塵給我們的一切,都不接受。既然不接受凡塵給我們的一切,就不會產生喜歡討厭,不產生喜歡討厭就沒有取捨,沒有取捨我們就不造業,不造業也就不會受苦。

   所以我們從真理世界就可以解脫了,因為我們都把凡塵的現象當成是真的,不知它是假的。我們研究真理以後,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實在,都是假的,它是緣聚則生緣滅則散,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身體是父母把我們生下來的,借著天地的水火風土眾緣借我們用,所以存在,可是百年後都不存在了,緣滅就散。所以不要把身體當成是實在的,都要還給天地。把身體當成實在的,我們著重在身體,不會著重在佛性。如果已經透徹知道身體是假的,是借我們用的,我們就會借假修真,借著假的身體把不生不滅的佛性整個都呈現。整個佛性呈現,我們就著重佛性,把所有權柄都付給祂,由祂來指揮我們的生活就在真理世界,跟佛沒有兩樣。  我們要了解我們本來就是佛,我們之所以沒有成佛是我們自己障礙我們自己,我們被我們的知見、知覺障礙,只要是從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都虛幻不實在,我們都要放掉我們的內六根,外六塵,中間的六識,全部都放掉,放掉以後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就呈現,那個才是我們要追求的,而且祂也沒有一秒鐘離開我們,只是我們都不認識祂。各位要認識了喔!以前我們有講「真人不講理,處處隨著你,睡時伴汝眠,醒時隨汝起,你不認識他,他卻認識你,有朝看透他,諸佛皆歡喜」。

真人不講理

  因為一講理就落入對待,我們的真人是絕對,沒有對待,講理了以後落入對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說各有理,所以真人不講理。

「處處隨著你

 不管行住坐臥,佛性都隨著我們。

睡時伴汝眠

 睡覺時陪伴著我們睡覺。

醒時隨汝起

你醒過來,他陪你起來。

你不認識祂」

不認識真心佛性

祂確認識你」,佛性認識你,都給你用。

有朝看透他」,有朝一天我們看透祂

諸佛皆歡喜」,又多一個佛出來。你看透他,你就成佛了,很親切對不對?所以我們的佛性並沒有一秒鐘離開,只是我們都不讓祂出來當家。

   我們現在誰在當家?我們嘴巴要吃啊!要說啊!我們因為被六根佔據在當家,所以主人不生不滅佛性都出不來,就是因為這個樣子,我們被感官已經佔據了,所以造了很多業,感官一旦一口氣不來,它不負責任,身體、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意念、拍拍屁股走人,佛性要出來收拾善後,所以我們要把佛性請出來當家。容不容易?請佛性出來當家容不容易?

   眼睛看到不合真理,就不要讓它繼續看;耳朵聽到不合真理,不要讓它去聽;鼻子聞到香味、嘴巴喜歡吃,不合理的,不要讓它吃,可以嗎?真的可以就會捨掉很多不必要的結惡緣。我們吃魚吃肉,牠們都很不甘願,我們吃了牠以後要還債,划不來,雖然聞到蠻香的炸雞排,現在很多人胖得不得了,都是吃那個。鼻子聞到嘴巴就想吃,腳就在走,走去買,有沒有發現誰在當家?要不要再讓它當?不要了,就是要請我們主人出來當家。不可以!

   吃人半斤就要還八兩,不要跟牠結惡緣,不要吃了。牠也是眾生,我們弱肉強食,我們比較聰明會把牠殺來吃,牠就倒霉,現在中正紀念堂在展出世界最大的恐龍,恐龍要吃誰?我們願不願意給牠一塊肉吃?不願意!你給我記住,有一生我一定要把它討回來的,所以不要跟眾生結惡緣。在凡塵的時間很短暫,不過百年,一轉眼就過去了。我們在短短的百年之中造了好多的罪業,怎麼知道自己在造業?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很多都沒有符合真理。我們有時候是知道不符合真理,可是哪個地方不符合?還沒有研究出來,是知其然還不知其所以然。我們要了解研究性理心法,讓我們能夠明心見性。心明因果就不昧,見性成佛就無疑。後學都一再講,絕對是這樣。

再講最後一個,「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

   為什麼維摩詰會講不斷煩惱?煩惱是我們佛性生發的功能作用,我們不要把佛性的功能作用阻斷(就是也讓佛性的功能作用去發揮),那我們不斷煩惱,可是可以進入涅槃(不生不滅),我們可以不斷煩惱,進入不生不滅。

   日常我們在做觀照的工夫,要了解觀照是觀照佛性本體,不要觀照我們生發的念頭。如果觀照生發的念頭,會愈觀念頭愈多,就變成心愈亂。假如我們觀照佛性本體,因為那些念頭是從本體所生發,只要把本體照顧好,生發的念頭不要管它,它自然而然就不見了,為什麼?因為你回到本體了。什麼時候需要觀照念頭呢?雜念,就是我沒有去想,可是它會跑來,就要觀,雜念是我們六道輪迴太久的一種習慣性,變成我們不想它就來、不想它就來。我們想來的叫妄念,妄念我們很容易就把它去除,可是雜念不想它會自己跑來,那個就要觀照的功夫。

觀照就要好像在看家一樣,顧在家裡不要讓小偷來偷東西。各位會不會看家?連看家都沒有自信喔,不知道,我在看家小偷來不知要不要讓他進來(哈),那個雜念就好像小偷。小偷要進來了,要不要讓它進來?不要讓它進來。小偷看到主人在看家了,他看一看就離開了,因為偷不成。因為太強了,沒一下子小偷又來了,又在看主人在不在?主人又坐得好好的在看,他又走了。第三次又來了,看一看主人還在,又走了;第四次主人疲憊的話,他就進來了。不疲憊的話他又走了,只要你這樣一直看一直看,看到小偷覺得,不用偷了,一定偷不成。到最後力道就愈來愈弱,次數就愈來愈稀疏,你一直堅持這樣看,它就沒了,雜念就被你清掉了。這樣清會了嗎?知道妄念跟雜念的分別嗎?妄念是我們用力去想,雜念是不想它自己來,這樣會吧!

以後就知道怎麼做。「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維摩詰對舍利弗講,你的宴坐錯誤。他只有在林中打坐,維摩詰就能夠看到他的內心,你看多厲害!我們修持就是要走入真理,真理世界是相通連的。所以維摩詰一進入舍利弗的心裡,他就不是在真理裡面,所以維摩詰就知道他做錯了,所以就跟舍利弗,被六祖拿來引用「舍利佛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就是在講這一段。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淨,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淨,有人教人家打坐靜坐,要看心要觀淨。不動不起,從此置功,就是這樣的努力一直去做。迷人不會,迷昧的人不知道真理,不知道裡面錯在哪裡。

便執成顛

   就會一直執著他那樣做是正確的,結果後來就有毛病產生了。所以由打坐產生的毛病,醫生都沒辦法治療。從打坐產生的病,要自己從打坐把它救回來。方法釋迦牟尼佛也有教,記載在大藏經裡,就是打坐以後有毛病要怎麼樣來治療。如此者眾這樣的人很多。

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這樣教人都是大錯,所以自己錯了沒關係,不要拉了一大堆人一起到地獄去。我們要了解行、住、坐、臥都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就是在真理裡面,全部都是正確,沒有錯的。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利;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師示眾云,六祖又開示給大家聽。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正教沒有頓法跟漸修

人性自有利鈍

人的性分之中有利有鈍,利鈍是我們累生累世的修持,假如每生每世都在修,根基很利;假如每生每世只有追求凡塵的快樂,追求現象,這樣他的根就很鈍,利鈍就是這樣來的。我們不要管,以往的已經過去了,三際心不可有,不管以往怎麼樣,我們現在把握,把握我們當下佛性都俱足。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

假如我們覺得自己還不是很清醒的時候,我們漸修,漸漸的修,往善的方向漸漸的修。悟人頓契,領悟的話馬上就契合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當下即是圓滿俱足。自識本心,我們要認識自己的本心,不是向外的,是向我們自己內心的。自見本性,我們要自己見到自己的本性。即無差利能夠自識本心自見本心,不管是迷人、悟人,都沒有差別,都是一樣的,只要進入佛性,成功都是一也,全部都一樣。所以立頓漸之假名,頓漸名稱是假的,是給我們看看我們應該怎麼調適自己,符合自己的修持方法,怎麼來調適。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六祖就講頓教法門,從上,就是有傳承,一代一代的祖師傳承,以來,以沒有念為宗旨。有念念成邪,無念才是正。無相為體,沒有形相,不生不滅的佛性沒有形相。

無住為本

我們不能住,假如心一住,覺性就沒有了。心住了,就把心縮小,住在哪個相,就縮小在那個相的範圍裡,所以無住為本,無所住,我們只要心都無所住就是正確。只要心有所住就已經錯了,非住,住在不對的地方,像我們想要有一個房子,我們整個心思就是在房子範圍裡,非常的狹小;那我們無所住,房子只是安身立命遮風避雨。我們佛性是非常寬廣的,只要我們都不住,我們的佛性自然跟無限的寬廣合在一起,所以無住為本。所以在生活之中要都無所住,真的要在日常生活時時刻刻體會,我們很容易住相,一住就不知道離開,都取相,所以煩惱就跟在後面來了。

所以我們能抓到六祖講的重點,無念為宗旨,無相為體,沒有形相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無住為本,一切都無所住,所有都無所住就是正住,正確的住就是無所住,全部都無所住就對了,若有所住就不正確了。本來我們是很寬廣的,整個宇宙虛空都是我,都是如來,都是佛。我們一住了以後就變成小小的一個眾生,不住的話就整個都是真如本體,一真都一切真,所以無住為本。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

無相就是我們在形相可以離開形相,就是形相不住,不取相。就像我們身體是有,可是身體是假的,是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它是假的,所以我們可以離開身體。我們真心一離開身體後,可以跟虛空合在一起。所以那時後學才教各位修耳根圓通。按照經文去做就正確的耳根圓通,我們做熟了以後再來講那一張講義,那更能透徹更能完整的呈現。所以後學為什麼一直想燒DVD給各位?就是可以反覆看反覆聽,那片大概是第七,反覆看,看看耳根圓通怎麼做?有印象嗎?看了就有,晚上回去放出來看,就是我們講講義的隔週那一片,就有詳細講怎麼修?按照那個最基本的方法然後進去,不是有說達賴喇嘛跟台灣的一個高僧對談嗎?就是那一片裡面講的。因為現在科技產品很便宜,DVD新的一部機器才九百多元,去買一部來看,可以學怎麼樣成仙做佛,我們有詳細說,只是還沒聽詳細而已。

   以往我們看電視都是吸收我們身體的精華,我們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入在螢幕,劇情演出來讓我們笑讓我們哭,演得很投入,看得人也很専注,那時你在旁邊吵他,有事跟他講,他說「不要吵,正好看的時候」,跟我們現在看這個,是教我們怎麼樣成仙做佛,是不一樣,那個是教我們放心,這個是教我們收心,怎樣把心收回來。那個很細腻,很關鍵的地方要抓到。抓到就會做,就可以成仙做佛。想不想?沒有強烈的意願啊?凡塵這麼好玩嘛?凡塵不好玩,有沒有看2012,有的看了,有的還沒,很恐怖,以前有一個明天過後,有沒有看?明天過後變怎麼樣?那個是很短的時間一秒鐘温度下降十度,我們人體受不了。現在我們一天下降五度就唉唉叫了。南部天氣真好!北部下大雨,後學是撐著雨傘穿著夾克下來的,然後一直脫脫脫到…,回去還要一層層加,再撐雨傘回去,北部都在下雨還下得很大很冷,不像這邊這麼好命,出門都不用撐傘,在基隆你家沒有十幾把傘,不是基隆人,出門好天氣,回來下雨再買一把吧!隨便一拿家裡都好幾把傘,南部真好!出門都不用煩惱,夏天是有點熱,不過這時還好,人在福中要惜福,不說各位還不知道基隆下大雨很冷,下了三個月,很多人臉都綠了,很多小孩子都哭了。為什麼?沒辦法出去玩。

這裡環境很理想,很適合我們修道,時時刻刻都把我們心收在腔子裡面,反照自己的本性,這樣般若妙智慧才會生發,有般若妙智慧,我們就會處理所有的事情,處理得很完善,不會造業,一定要努力。

無念者,於念而無念

   時時刻刻在我們的念頭裡不要起心動念,在念裡沒有起心動念,就是覺,我們佛性本體就是覺,時時刻刻都保持覺

無住者,人之本性無住,無所住,就是我們人的本心。

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

這個就是無住。無住的時候,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來就是無所住,無所住的原始狀態,現在落入凡塵在世間的善惡、很美的很醜的,不管是冤家親家,或是言語觸刺欺爭之時,講話總要刺激人,不講好聽的,都是讓人難過的話,對那一些我們都並將為空,都是空的。

各位前賢,語言是不是空的?抓得到嘛?抓不到,所以將它當作是空,沒聽到,有聽到但不放入心坎裡面,這是最理想的處理方式。不然把那些別人罵我們的話,都把它帶在心裡,這樣難不難過啊?罵的一定沒有好聽的內容,記著的話很難過,不要放在心上,並將為空,它是空的

不思酬害

就是不去想怎麼樣報復。我們之所以為人,頭頂天腳立地,就是有很清高的人格,所以不要像小孩打架一樣,你一拳我一拳,你一顆石頭我一顆石頭,這樣在打架。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六祖很喜歡用念來講佛性本體,就是在我們佛性本體之中,我們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

我們不要去想以前的景象,不思前境,過去已經過去,再怎麼想它都不會再回來。不管如意、不如意我們都不要在意,都是空的,很快就過了。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念頭一個接著一個名為繫縛,就被三世攝受,被過去世攝受、現在世攝受、未來世攝受,變成綁死死的。

於諸法上,念念不住所有的萬法都念念不住。即無縛也,念念不住就沒有束縛。

此是以無住為本

   所以都很重要,無念為宗旨,無相為體,認識到佛性沒有形相,無住為本,無住為我們的根本,一切都無所住,當我們心裡有煩惱,當心裡有事情來的時候,我們就要想無所住,無所住的時候這些煩惱、事情就會被我們對真理的理解消除掉,就沒有煩惱了,也沒有事情了,就進入真理世界。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却;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

  於所有的景象上,我們心不染(就是心不進入)。相都是假的,因緣聚會才呈現,所以在諸境--所有環境形相上面,我們的心都不感染,不染五顏六色,曰無念,就沒有念頭產生,不起心動念。

於自念上,常離諸境

   在我們的自念上(就是我們在知覺上,佛性本體上,常離諸境,離開所有的景象,只要落入景象我們就離開。

不於境上生心

   我們不在看得見的環境上面生心,一生心了就有喜歡討厭,就有取捨,就有造業的業因在,所以境上不生心,不起心動念,不落入喜歡討厭,沒有取捨,不造業。

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却一念絕即死

   這就六祖不要我們凡人打坐最主要的地方,就是百物不思。

念盡除却

   所有的念都除掉,不要它,這樣叫做「一念絕」,念絕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都不要,全部都不要,這個叫做死了。別處受生,然後已經到別的地方去受生了。所以我們不能走這個路線,百物不思,就是讓佛性的功能作用都發揮不出來,它發揮出來就要把它打死,就等於打死我們的真心佛性。所以六祖就講一念絕,已經就死掉了,已經到別的地方受生了」

是為大錯

   我們追求的方向最明顯的錯誤。學道者思之,我們要學道一定要想到這個問題。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假如不認識成佛佛法裡面的義理,我們自己錯了還可以。更勸他人,就不行了,自己錯了沒關係,勸他人也這樣做,就是拉他人也下地獄了。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六祖又特別說,為什麼立無念為宗旨?因為我們人嘴巴講說已經見性了,心中還沒有,還是迷昧的人,因為在有形有相的環境上面有念頭。念上便起邪見起心動念都算是邪見,都是無明。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所有的塵勞,凡塵的勞勞碌碌,那些妄想都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在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來就沒有一法可得。

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

   假如我們有所得,妄說禍福,所以當我們般若妙智慧呈現時,也不要到處去煊耀。因為後學有講過,虛空之間有非常多的無形,有魑魅魍魎、有幽冥鬼魂、有凶神惡煞、有日夜遊神,還有一些是屬於比較正的,像山神、土地、王爺、媽祖,這些都比較屬於正神,都有全部都在虛空之間,假如我們煊耀,說自己有一些神通,這些虛空的幽冥鬼魂或是凶神惡煞,他有困難會來找我們要求幫忙,我們要了解所有無形的一樣也會遇到困難,佛、菩薩都沒有直接參與幽冥界的事情,我們有能力可以去幫助他們嗎?是不是沒有能力?可是我們顯現說你有很大神通你有很大的能耐,他就要找你幫忙,被他找上了會怎麼樣?吃不完兜著走,把你纏住了,看你要怎麼辦,你沒有解決,他就不放過你。這下子糟糕了,本來只是要煊耀而已,怎麼會知道惹來這麼多麻煩,當我們有某一些佛性的功能呈現的時候,不要煊耀,給我們信心知道有就好了,靜靜就好。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沒有念為宗旨。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坐禪品第五

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看心,亦不看淨,亦不是不動。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看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看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看心看淨,

即障道也。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

   我們要修持如如不動,看見別人,沒有看到人的是非過患。別人是有是非、有善惡、有過患,可是我們不進入內心。後學都一再講,別人修得好,功德很多不會分給我們,別人做得不好,造了很多罪我們不用去承擔。要不要去檢討別人?(不要),我們都時常坐著就會檢討別人,站著就給別人檢討。六祖說我們要修如如不動,就是不要看到別人的兩面,就是要記得人的好,不要看到人家不好的那一面。

即是自性不動,沒有看到人家的不好。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身雖然都不動,可是一開口就講人的是非善惡,這樣就不好了。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所以不要去講人家的好壞。與道違背,跟道相違背。若看心看淨即障道也,就會障礙我們修道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懺悔品第六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覩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

   這個蠻重要,我們自己在心裡面就要有這個戒香。自心中無非,自心中沒有是非、無惡,沒有罪惡、無嫉妒,各位前賢可能會想,我都沒有啊!但是內心隱微的其實有,沒有看見而已。

所以後學先講一個懺悔的小故事。寺廟的住持一直跟徒弟說:「我們每天就是要懺悔,要能夠感恩」。徒弟的心裡就一直很不願意,他心想我又沒做錯,為什麼一定要懺悔?有一天來了一個婦人,要求寺廟的住持說:「我要懺悔,因為我做了一個很大的錯事」。這時後住持就想利用這個機會來教導他的弟子。住持就跟婦人說:「好!我讓妳能夠懺悔。妳現在廟庭向前走二十步,然後向右轉又走二十步,妳拿一塊大石頭,來我這裡」。然後跟他徒弟講:「你現在也從廟庭向前走二十步,然後向左轉走二十步,然後彎下去找一顆小石頭,來我這裡」。

當他們都把事情辦到了後,師父就跟他們講:「你們現在把石頭回歸原位」,那個婦人一拿大石頭,馬上原位在哪裡,馬上就找到了,就放回去了。他那個弟子,拿那塊小石頭,放了老半天,放不到原位,不知道原位在哪裡?各位知道這個意思嗎?就是我們每天大的錯事,自己知道。小錯事不知不覺

徒弟就對師父說:「師父!我不知道原位在哪裡?」師父就跟他講:「我們人都是這個樣子,大的錯我們會很明顯知道。可是小錯不斷,我們都不知不覺,所以都不甘願懺悔」。以後各位願不願意懺悔啊?因為懺悔了以後,那些污垢才會去掉,不然它都會在。所以這邊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這個都不容易,要真正心裡深處都確實做到,名叫戒香。

二、定香:即覩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

覩就是看見,看見諸善惡的境相,自心不亂,名叫做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

慧香就是自心都沒有障礙,用般若智慧來觀照佛性本體,在這種狀態下,諸惡都不造;雖然所有的眾善都在修,可是心都不執著。長輩都能尊敬,晚輩都能夠體恤都能夠教導;對那些貧弱孤苦的都能夠體恤幫助他們,名叫做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

生活之中「攀緣」最不容易去掉,要人家好,要人家壞,那個都是攀緣,我們要學者隨緣,隨緣就是隨順著現象,不喜歡他壞,不喜歡他好,隨順著現象。我們喜歡他好,喜歡他壞,那個叫攀緣,攀緣沒完沒了,隨緣就沒有掛礙。各位還記得張拙那個偈語嗎?「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欲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生死涅槃等空華」,這是張拙的悟道偈,裡面的意思很好,我們有解說過。我們在凡塵的生活就是不要攀緣,我們攀緣會很多因果都攬上身來。隨緣不會把因果都攬到我們身上來,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記得要隨緣,不要攀緣,自心無所攀緣。

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要落入兩邊,住在兩邊都不正確,要中道。自在無礙到達自在無礙。名解脫香解脫自己要解脫。

五、解脫知見香

最難就是這個,把我們的知見都解脫了,因為都被知見障礙。所以都沒辦法讓我們回歸佛的本位。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我們自心既然無所攀緣,沒有攀緣善惡,也不可以沈空守寂,沈空守寂就是非生滅志,就是阿羅漢的追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我們要廣學多聞,就是學多一點、對真理要了解多一點。認識自己不生不滅的本心。通達諸佛的妙理。和光接物在凡塵和光同塵,跟凡塵一樣,應對進退之中都不失真理。無我無人,沒有分別心,所以這個不容易做就是我們分別心不容易去掉。直至菩提,一直到達菩提都是這個現象。真性不易真性不改變。名解脫知見香,解脫知見是最難做的。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覓就是尋找,自己心裡面去薰習。

又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又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三世罪,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罪業都消滅。令得三業清淨,身口意三業都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六祖就要在座的都跟著念。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前念、今念、後念都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所有的惡業愚迷這些罪,我都承認,我都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所以重點都是在永不復起,不會再去犯,不再做了。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最重要就是愚迷、憍誑跟嫉妒,我們眾生最嚴重的就是這三個

善知識!以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

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

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善知識以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六祖就加以解說,什麼是懺。云何名「悔」,什麼叫悔。懺者,懺其前愆,就是以前的不對,我都承認,以後不再犯了,所以懺其前愆就是懺。

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永遠都不再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就是往後不再做了。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現在已經覺悟了,絕對讓它永遠都斷掉。更不復作這個才是重要,如果有懺沒有悔,以往的懺都沒有用,全部都來,要本身去接受。假如說以後都不會再犯了,之前所懺的這些罪,因為沒有緣來配合,所以不現象就不用接受果報。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所以我們差別就是在這裡,承認以前錯了,可是以後不敢決定自己絕對不會再犯,就是那個心都不夠堅定。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因為後面沒有堅定自己的立場,遇到現象結果又重蹈覆轍又犯了。所以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所以那個不算懺悔。

 

◎剩下約15分鐘,提問問題

    【問】:請問劉講師,直心可否通達理天?

劉講師答:可以!我們平常在日常之中就要用直心,直心就是道場。道就是佛性,直心就是我們佛性的場所,非常寬廣,只要你直心時常用,它會進入身心,進入大悲心。你有了直    心、身心、大悲心,一條路就到菩提路,所以直心就可以到達理天。

   【問】:我們自己的知見跟心通的差別真的很微小,差在哪?

劉講師答:我們自己的知見跟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從小一直跟所接觸、所學的、所看到的、所經過的,都會一起融入成為我們的知見。從這些會形成我們的行事風格,它會慢慢的定型,假如我們沒有研究真理,不知道它跟真理的差別在哪裡?因為不知道會誤用,以為我們的知見就是正確,到後來就會自以為是,就會比較自大驕傲。假如我們的環境是比較富有的話,程度會更嚴重。假如我們能研究真理,知道凡塵的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緣聚會,有因有緣,因緣聚會才呈現,因緣聚會的東西都虛幻不實在,所以我們就不要把因緣聚會虛幻不實在的東西,就那麼固定呈現在自己心中。

    因為呈現在自己心中叫我見,我見很強,不容易聽別人的建言,人家別人怎麼勸我們,都不聽。這樣我們會迷失,自己都還不知道假如我們能夠時時刻刻都接近真理,接近真理我們自己會調整。調整不真的地方在哪裡?讓它都走入真理世界,這樣就很理想

    【問】:後學聽很多人研究佛經,他們會說彌勒祖師來臨的時候,還要好久好久,56億年後,我們現在說彌勒福音已經來到人間,剛剛劉講師也說伽葉尊者現在入定,等著以後彌勒祖師再來,所以這些他們誤解了。我們道場的講法跟佛經的講法,有沒有哪些衝突的地方?還是我們有需要解釋的地方?

劉講師答:我們要知道現象跟真理有某些地方的隔閤,有某些地方的不一樣。我們為什麼會講有迷、有智跟領悟,我們知道現在是彌勒祖師掌天盤,雖然還沒有以形相來示現給眾生看,可是現在已經是彌勒天,整個天盤是彌勒祖師在掌管。在掌管下,因為活菩薩以各種方式,各種形相,各種事情,讓我們所有眾生都能夠去了解、領悟、到達彌勒的真理世界是什麼樣的狀態,就在我們生活之中就已經呈現。不是要等到56億年以後,我們這個身體百年就不見了,能夠留下來的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佛性本體跟我們彌勒祖師的佛性並沒有兩樣,是一樣的。

    佛跟眾生,佛性是一樣的,既然是一樣的,我們就要去領悟,領悟到在我們身上就有彌勒祖師的影子我們就要去發揮彌勒祖師他所要辦的事。我們當彌勒祖師的徒孫,你就要去做啊!不是叫你在那邊等等,等56億年後再來做,不是那個樣子。要了解佛用各種不同的形式,不同現象,不同事情來啟發我們。讓我們能夠當下就了解,當下就已經是,不是在等那個56億年。我們凡塵尤其科學家,都是以眼見為憑,要眼睛看到才算,以現在人來說可以不用呼吸,不用吃飯,可以經過56億年,那已經是什麼?就是常住。

    我們不了解我們當下就已經是常住,常住的意思就是沒有來,也沒有去。我們來從哪裡來?我們從理天來,要回去理天去。要了解沒有來的地方所在,去也沒有去的地方所在,就已經是常住所以我們在說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十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跟未來世,過去世又有三世,現在世又有三世,未來世又有三世,合起來九世加我們當下一念,一世這樣叫十世。古今不離開我們當下這一個念頭。過去世它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現在世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未來世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九世加我們一念,十世,十世古今,古時候跟現在,就在我們當下一念。一念之中俱備萬萬年,所以56億年以後也就是現在。

   【問】  :電視都可以看到六祖壇經,他們不承認我們一貫道後來的十八代祖師。後學曾認識另一個教門的,他們是另外一套,六祖壇經以後不是我們的十八代祖,你認為呢?

劉講師答:我們在凡塵要了解,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見解。我們也不要去強辯,六祖也強調,道不在爭,不在語言方面去爭。要在實際的有功能、有作用、有本體呈現。這才是最重要。能夠讓大家公認的,上天指派一代一代的祖師,有傳承,我們都可以去考據,追尋。這個都不可以騙人的。要了解騙人的不會很宏展,它寬廣不起來。現在我們活佛老師最末後一著,所有的諸天仙佛都打幫助道,所以才有辦法國外辦得很宏展。假如不是仙佛在打幫助道,我們人哪有那個能耐。要辦得全世界都能夠普遍的話,那個不可能的事。

    所以這個是上天辦的事。我們是儘我們的能力去做,大家都把不生不滅的佛性修得很光明,恢復到本來。我們老師就是大濟公,我們都是小濟公,能夠渡化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這個是最重要。那個分門別派,我們倒不用投入那個心思,投入進去一肚子氣,不需要,我們就靜靜就好,他想當老大就讓他去大,都不用去辯論,那個都無關緊要。

    【問】 :劉講師好!劉講師在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跟這裡的「百物不思」有什麼差別?

答:我們剛才有說,念頭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因為真如能夠起念。他百物不思就是要把這個念扼止它。我們的萬緣放下,是放下外面所有外緣,並不是要把佛性的功能作用扼殺,這樣能夠分別嗎?「萬緣放下」跟「百物不思」是很不同的萬緣放下是不攀凡塵的緣,可是我們保持於諸法相都能夠了了分明,可是我們不起心動念。是很靈活的佛性,都保持在。那個「百物不思」是要把它扼殺,佛性的功能作用不讓它發揮。有沒有一樣?不一樣喔!我們要了解六祖為什麼那麼反對我們凡人去打坐,就是我們不知道,我們那個真如本體非常奧妙,我們假如能夠了解我們那個真如非常奧妙,它起心動念,所以不要去把那個念扼殺,不用,不斷煩惱進入涅槃。我們就是能夠了解本體以後,我們從本體發揮,那個才是正確。

你本體的功能作用都不要了,當然連本體也不要了。就是一念絕,這個肉體已經不在了,就要到別的地方受生。就是你這個佛性已經把它扼殺了,你這個佛性要到別的地生去受生。就是那個意思,為什麼六祖那麼反對我們凡人打坐,就是不知道真理,打坐就是錯的,愈坐就愈錯。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https://www.box.com/boxup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108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