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談心理學
2008/04/12 23:31:42瀏覽2894|回應0|推薦6
現代心理學的演變史看來,雖然心理學領域過於龐大而使所有心理學家未 能協調出一個通用的典範;但是心理學仍然有非常明顯的典範革命之現象,足以 讓研究者看出心理學史上人論的流傳(李安德, 1992)。



1、心理分析學派的人論:



從佛洛依德開始了心理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典範,雖然每個心理分析學者的內 容相異甚大,然而他們有一種共通的思考方式。他們認為人是一種充滿能量的動 力系統,一但能量被引發,就需要使用種種行為加以發洩。佛洛依德認為人的基 本能量是生之本能,也就是性驅力,因而把人類種種行為皆解釋成性驅力的作用 。相對的,與佛洛依德決裂的大弟子阿德勒則認為人有基本的『自卑結』,促使 人發展『力爭上游』的基本驅力,據此產生各種生活風格(Style of Life)。新 近的社會心理分析學派,則以社會互動為基本驅力;例如Horney、Sullivan與佛 洛姆(Fromm)皆主張社會或文化帶給人們基本焦慮,因應基本焦慮而產生各種不 同的心理活動(Pervin, 1993)。



尋找人類基本驅力這樣的思考方式,隱含人類受到基本驅力所操控這樣的思想,這意謂著人類自己的主智功能是很薄弱的。也就是說,人類有沒有能力透過理性或靈性的力量扭轉自己的行為來擺脫基本驅力的影響?這與心理分析學派的思考方式是衝突的。所以,尋找基本驅力這種心理學研究方法,不是人的本質,只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之方法。我們可以運用該方法得到的心理現象建構人論,卻不能直接把基本驅力套用成人論。



2、行為主義學派的人論:



在科學實證主義的影響下,行為主義思潮曾襲捲美國心理學界一段不短的時 間。這種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論是『制約』(conditioning),意謂著無關的刺 激透過得到酬賞或懲罰,可以產生持續的行為模式。因此該心理研究的基本思考 方式是人類是徹底受到環境塑造的人論,行為主義大師Skinner並據此精神寫出 一本『自由與尊嚴之外』(Skinner, 1974),強調環境的制約才是這些人性本質 的基礎。



如此強烈的環境決定論當然無法得到多數人的同意,所以行為主義不如心理 分析學派一般可以影響到文學、哲學與藝術領域。當然,一個完美的Skinner box 或許存在,但是,誰是那個可以主宰眾人而將眾人放入Skinner box的人? 這就注定了如此強烈的環境論是無法形成有意義的人論。當然了,行為主義研究 中對各種學習定律的發現,一樣是確實存在的心理現象。



3、人本主義學派的人論:



在存在主義與現象學的影響下,人本主義心理學一反過去心理學典範嘗試符 合實證科學與化約主義的傾向,轉而強調人的主觀性與複雜性。人本主義對人性 有許多假設,簡而言之,他們認為只要給人類一個完全安全的處境,人類便可以 自動自主地產生對個體最有利的行為與思想。至於如何產生最安全的處境,他們 主張要給予不帶評價的、溫暖的、關懷的、尊重的、非指導性的環境(Rogers, 1942)。



這種思考方式假設了人是一種自給自足的有機體,而且人活著就是為了達到 自給自足的圓滿地位。Rogers(1942)主張的案主中心治療法,便是認為給予人安 全的環境他便能自發地解決心理困擾,這便是說明了人的自給自足; Maslow(1954)主張的人性需求理論,將自我實現視為人性的最高需求,這是假設 了人活著是為了達到自給自足的圓滿地位。在這些思想中,個人的心理調適成為 重心。



後來的人本主義近一步發展成超個人心理學,進一步指出個人不只有心理上 的自我層次,還有靈性上的真我層次(李安德, 1992, ch 8)。雖然超個人心理學 進一步把更多人性面貌納入心理學研究範圍,然而其思考方式仍然是自給自足的 有機體。只不過是說,人本心理學裡的人論,自給自足的人是追尋自我的運作; 而超個人心理學的人論,自給自足的人是追尋真我的運作。一個是自我的滿足, 一個是靈性的滿足。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dyyoung527&aid=1778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