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10/02 19:22:19瀏覽5343|回應1|推薦8 | |
夜間上班、半夜下班,早上總是起不來。兒子由媽咪帶去上學前,爸比只是奮力張開雙眼,叫兒子起床、換衣服,開門送出去搭電梯,整個過程不到二十分鐘。 有一天早上,兒子走到門口,回頭搖搖手說:「明天見!」我很詑異,問他:「為什麼明天見?」兒子進電梯前拋出一句:「對啊,要明天早上才能再看到你啊,當然是明天見。」 我的心被狠狠抽了一下。 往後,兒子要出門,都會說:「明天見」。有一天早上我實在起不來,兒子到床前對著我喊一聲:「爸比明天見!」揹著書包跑出去追上媽咪,出門。等我張開眼睛,只聽到關門聲。 做我們這行,這是大家共同的生活方式。一位前輩說笑的告訴我,連續幾年,送小孩上學都閉著眼,好像在夢遊一樣,回到家倒頭再睡。我一直以為可以習慣這樣的生活。是的,我的確很習慣,直到兒子口中冒出「明天見」。 一星期七天,周六周日兩天可以陪兒子當爸比;所以算一算,扣掉自己睡到中午、以及兒子必須晚上十點上床,我一周當爸比的時間,最多就是周六周日的二十小時,再加平日的一百分鐘。多麼令人喪氣的答案! 甚至周六周日,兒子也很習慣爸比經常性的缺席,到了周六早上就會來問:「爸比今天要不要上班?明天呢?」如果答案是「要」,他會點點頭,只要求我和他一起幫家裡養的小老鼠更換籠裡的木屑。如果答案是「不要」,他會高興得蹦蹦跳跳,歡呼:「那我們有兩天可以在一起了耶!」 在兒子的心靈中,「爸比」的定義大概就是這樣,每天見面廿分鐘,周未假日看情況。但我想,如果捨去一些工作的時間,可以陪他更多時間,這樣的爸比是不是更好? 有一天中午,兒子吵著硬要吃迴轉壽司。他其實不愛吃壽司,只是喜歡看壽司在軌道上前進。我決定教他不能這麼任性,告訴他:「迴轉壽司很貴,要花很多錢;如果今天吃了壽司,下個星期六和星期天爸比就要去加班賺錢,不能陪你了。」兒子想了一會兒,做出決定:「那你下星期去加班好了,我們今天去吃壽司。」 我當場怔住,兒子的選擇讓我無所適從。原來爸比的陪伴,比不上迴轉壽司! 正要腦羞成怒的關鍵時刻,轉念一想,是我不對,怎麼可以把爸比和迴轉壽司放在一起讓他選擇?他早已經習慣不在家的爸比,眼前吃壽司很好玩,當然比較重要。 換個策略,我告訴兒子:「可是爸比不希望假日上班,想和樂樂(兒子的小名)一起耶!爸比覺得,我們可以吃得簡單一些,但一起玩的時間多一些;爸比去上班,也都在想樂樂啊!」兒子聽了,遲疑一下,回頭抱著爸比,聲音有些撒嬌:「爸比,那我不要吃迴轉壽司了,但是你趕快帶我去吃飯!我好餓。」 故事的結局非常圓滿,聰明的爸比,帶著失望的兒子去吃「迴轉飲茶」,轉來轉去的點心比迴轉壽司更多,兩個人吃不到三百元。兒子大樂,既有迴轉、又不太貴,還有下個星期假日,爸比答應不去上班。 帶著吃飽的兒子坐捷運回家。想著剛才的對話和轉折,心頭翻湧不止。要兒子在會賺錢的爸比,和有很多時間陪著一起玩耍的爸比之間做選擇,實在很殘忍;但我們大人是不是一直如此?花很少的時間陪孩子,但是可以為他花很多錢。在孩子心目中對爸比或媽咪的定義,不是孩子希望的樣子,而是大人刻意讓孩子造成的印象。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陪伴,但大人總努力讓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物質。大人在彌補心中虧欠,但也同時給了孩子錯誤的價值。大人當然可以說,「在一起的品質比時間長短重要」,那是因為我們不曾關心孩子寂寞的情緒和期待的眼神。 兒子完全不能想像,除了每天廿分鐘的相聚,爸比還能做些什麼;但是爸比可以想像,除了每天聽兒子一聲「明天見」,是還可以有更多。兒子不會嫌棄每天只有廿分鐘的爸比,但是爸比可以決定,要不要只給孩子一個這樣的爸比。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