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串連】關注:北縣迫遷溪洲部落
2007/12/14 18:23:53瀏覽488|回應0|推薦0
在台灣,以種種美麗、大寫的理由,由上而下迫遷驅趕邊緣群體的居住聚落(通常是違建,因為經濟困境),已經稀鬆平常,甚至到了若無激烈衝突,則媒體和閱聽人都不一定有興趣的地步。

所以,我們更要盡力把我們知道的、將發生的、被掩蓋曲解的訊息,靠著張貼、轉寄、串連傳遞出去,希望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行動。
這也是對他人、對社會沒有貢獻的我,唯一能盡點力之處。



溪州部落自救會網站

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家在何方

【苦勞報導】《都原‧都市邊緣》搶救溪洲 肉糜官員:孟母三遷越搬越好
【苦勞報導】《都原‧都市邊緣》搶救溪洲 北縣政府為公園迫遷溪洲原住民
原住民新聞雜誌:河岸人民
溪洲樂生共盼 只住自己的家
12月16日禮拜天 溪州部落後援會成立大會
12月15日~16日 [課程]聚會、發想、行動



(相片轉載自立報記者胡慕情相簿)

【溪州部落自救會聲明】

我們要就地居住權

溪洲部落在新店溪畔形成至今已經 30 年之久,近年台北縣政府為了河畔綠美化,將部落圈劃為公園用地,以致我們胼手胝足打造的家園,將於今年 (2007) 年底面臨政府無情的拆遷,嚴重威脅到我們的生存權。

面對政府的拆遷計畫,我們不放棄繼續住在這裡的可能性,幾年來一直提出就地居住的訴求,也持續長期以來的原鄉部落經營形式,深耕部落環境。原住民族基本法(28條)政府對於居住原住民族地區外之原住民,應保障及協助安居的權力,我們期待政府再一次傾聽,重視我們的就地居住權及其所產生的文化效益,以達雙贏。

以下就三方面來說明我們的訴求。

一、為什麼要就地居住
面對拆遷,政府提出的是「臨時安置」,傾向兩年的安置期,對我們來說仍然是不知道未來在哪裡。後來雖然提出尚有爭議的「以租代購」,但立法上緩不濟急,對我們來說沒有實際用處。我們要求就地居住,並沒有法律問題與安全問題。雖然這裡近年被劃為行水區,但我們遠在此之前即居住在這裡,而將來堤防將建於河川與部落之間(堤內),除無安全上的問題外,堤內河川地變更建地也非史無前例。

二、如何帶來文化效益
政府向第十河川局爭取到的 1 億 5 千多萬元經費打算讓這裡成為公園,試圖打造溪岸風光、親水空間媲美宜蘭的冬山河。但我們要請政府慎重考慮,何不將這個原住民部落,結合自行車道路線,以原住民文化帶來觀光及文化效益,使其得以永續經營。

三、是否有公平性顧慮
或許有人認為,這是否有公平的問題。首先,我們住在這裡,並無礙於都市發展計畫。其次,由於這裡以原鄉部落形式經營,使許多單親家庭、獨居老人及因建築業蕭條而頓失生活依據的人,在這裡可以得到左鄰右舍的照顧,等於代替政府負起社會照護的重擔,這是現代建築無法提供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求的就地居住權,並不是要無條件得到土地,而是以租或買的形式向政府要求合法就地居住。

雖然拆遷在即,但不論就法律或效益來看,此地並不是非拆遷不可。我們希望政府可以正視在地人的意願,改變做法,讓我們有就地居住權。

溪洲部落自救會
召集人:Kinhong(張慶豊)0919-374991
執行長:Osay(章金妹)0921-973998
E-mail: shijou_tribe@ms96.url.com.tw


【相關說明】

溪洲部落與行水區
這一帶的河川寬度明明沒有太大落差,地圖裡溪洲部落這帶的河道卻較寬,被劃為行水區。溪洲部落位在河裡嗎?並不是這樣。溪洲部落旁的土地之所以不在行水區,之所以在地圖裡不以河川範圍呈現,是有故事的。

這裡劃為行水區之前,政府曾對這一帶施以土地放領。部落兩旁的土地都在當時為漢人領走,而不諳漢人做法的部落居民則未能把握時機得到土地,也因此才有現在爭取就地居住權的問題。

相關法律條文
* 原住民族基本法28條
政府對於居住原住民族地區外之原住民,應對其健康、安居、融資、就學、就養、就業、就醫及社會適應等給予保障及協助。
* 水利法78條(民92年公佈)
河川區域內,禁止下列行為。
* ……四、建造工廠或房屋。 水利法施行細則142條
行水區乃指
1. 已築有堤防者,為二堤之間之土地。(堤外)
2. 未築有堤防者,為尋常洪水位達到地區之土地。(約兩年發生一次之洪水)

溪洲部落的文化效益
1990年之前溪洲部落由新店市公所輔導開設傳統服飾製作班,之後又在議員及其它單位協助下開設婦女編織等傳統工藝訓練,加上部落居民平時就以傳統採集野菜烹食,並常以傳統美食接待外來團體,所以在發展部落產業方面已有相當基礎。

在歷史的脈絡中,新店溪畔曾為平埔族群所居住,之後也有泰雅族等居住在此,近50年開始有部分阿美族移居至此,自過去秀朗橋下的溪園部落遭政府強制拆遷後,僅剩溪洲及小碧潭兩處阿美族聚落。

我們就在生活中傳承文化。阿美族的語言、文化若以政府現行的強制、利誘方式學習,僅能習得淺薄的文化概念,而無法真正落實扎根。讓孩子們活在文化中,是能活化傳統、深入學習的方式。這也是部落近年來試圖從文化斷層中努力的方向。

我們不願意導向式的觀光發展影響部落生活,但仍能開放部分區域,提供外來的朋友們在休憩中了解部落生活及阿美族文化。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arch&aid=145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