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18 01:45:42瀏覽935|回應6|推薦56 | ||||
忽然想起小時的自己其實也挺有運動細胞的呀,幼稚園之前就會爬牆爬樹,小學時打籃球,國中時參加舞蹈社團,運動會時跑的也不慢,今天會走到對運動興趣缺缺的地步自己也很納悶。 一直是個被動的人,在運動方面我一點都不積極,縱然醫生千叮嚀萬囑咐的交代:持之有恆的運動對我的健康有極大的幫助與改善,但是我就是聽聽而已;僅僅是聽了往心上擱著,身體卻沒付諸行動,因為沒伴陪我運動。 多次央求老爺陪我游泳去,可是他不肯,他老說他的時間是用來賺錢養家的;又說他每天睜開眼睛之後的「動」著實不少,運動量早就夠了!這話聽來似乎很實在,問題是,他每天辛苦的勞動量是不小啦,但愉快的運動量等於零啊。老爺辯說運動與勞動的差別就在心境跟態度上──勞動時保持著愉快跟積極的態度進行著,那麼跟運動得到的效果是一樣的;反之,運動時若持著痛苦或被動的心情去消耗熱量,那麼跟做苦工有何差異?這話聽來好像有那麼幾分道理喔?我似乎被說服了! 每次跟老爺辯起來的時候總是辯輸他,於是乎我轉求兒子陪我游泳去,可是兒子卻說如果我有心運動的話,那就跟他一起跑步去吧,但是我不喜歡跑步,氣喘吁吁簡直像要命一樣,我好怕做過心導管手術的心臟又負荷不了這樣的運動量,這條小命提早被老天爺收了回去。 復健科跟心臟科的醫生都鼓勵我游泳,說我受過傷的髖關節跟骨盆不適合再練瑜珈,游泳比較適合我目前的體能狀況,可是我的伴呢? 真的很討厭自己這一點:為什麼運動時一定要有伴呢?難道不能跟「自己」作伴嗎?一定得這麼被動?如果真這麼被動,可否有種運動會讓我心甘情願搖擺身體扭動四肢? 其實如果不是因為舊傷反覆疼痛發作,得持續復健而停止練習瑜珈的話,那些年裡的練習資歷足以當個瑜珈小老師了,當初拜師的瑜珈老師老是替我惋惜著,我自己倒不這樣認為,因為當個瑜珈老師不是我的志願,但是,我很開心在學習瑜珈的過程中學會聽自己的身體如何說話。 學瑜珈的好處很多,除了肢體上的柔軟度與協調度之外,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心靈上的啟發,它讓我的心智從懵懂愚鈍中甦醒,深切的感受到內心的需求,當然這一切都得感謝我的瑜珈啟蒙老師林鳳儀小姐。 鳳儀老師不像其他瑜珈老師一樣要求做運動時動作絕對到位,也常常告誡我們不要跟其他同學比較,因為每個人柔軟度不一樣,動作上能達到的精準度不盡相同,但是老師會告訴我們,體位上若準確做的標準的話,身體上的痠麻或疼痛又會如何反映我們的對待,這一點對我很重要──我常常在汗流浹背維持某個動作時與我的疼痛互相陪伴著,從起先的咬牙切齒萬般忍耐,到後來喜悅的欣然接受這份痛楚與身體對話:「妳痛嗎?老師說痛則通,不通則不痛,所以妳痛嗎?痛啊!那就接受這份痛,感受這份痛吧,至少妳知道自己不是麻木不仁的,對不對?很好,加油喔。」我就這樣跟自己的身體溝通。 就是這樣,我從學習瑜珈的過程當中,由肢體上的每個伸展得知自己的體能上的極限,跟心靈上的自我覺醒,如此欣然的承受讓我蛻變成長,因此瑜珈對我來說不光只是運動而已,它更是心靈上的一種修持,雖然不能再做這種會讓我骨骼變形的運動,但是某些部位不在移位變形的顧慮下,偶而我還是會做些簡單的伸展操讓自己感受那份喜悅的痛感。 喜歡上游泳則是意外的收穫。當初因為聽從醫生的建議而學游泳時,很害怕自己半途而廢,因為我非常怕水。 小時候跟同學去游泳池玩水,捏住鼻子沉到水底練習憋氣時,被突如其來的登徒子在水中攔腰抱住,嚇的我在掙脫的當下喝了好多水被救生員救起來,雖然大難不死,但此後卻得了懼水症。 且說,結婚有了孩子之後,老爺帶著我們跟朋友們浩浩蕩蕩的一票人到高雄縣茂林鄉的某個山谷中烤肉,誰知道大人忙著烤肉談天時,我家四歲大的豪哥跟一歲大的維弟前後掉進水裡了,拿著烤肉要餵孩子吃的我一個回頭,只看見兩隻小手在水面上揮舞,另外一個小小身影只看見衣服顏色隱約漂在水上──我魂飛魄散忘記自己懼水,尖叫喊著兒子的名字後撲通就往水裡跳,這次換老爺跟著跳下水,另外一位大哥也下水......總之,那種害怕失去寶貝心肝的感覺讓我覺醒,往後掉進水裡起碼要懂得自保,後來兒子通通被我送去學游泳,看見他們從恐懼當中學會愛上游泳讓我心生羨慕,繼而跟進學會游泳之後,意外發現在泳池中前進的感覺與夢中飛翔的感覺雷同,此後我也跟著愛上游泳了。 說到底啊,看來我不是那麼排斥運動的,否則也不會此刻回想起自己的運動史時如此多話,只是話總有說完閉嘴的時候,閉嘴之後呢?唉......我還在想,誰陪我去游泳呢?要不,走路散路也可以。誰啦?誰陪我去運動,當我的鞭子,鞭策我這個需要運動卻又十分被動的人啊?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