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略談先天無極門的武學修煉體系(2009-08-29)
2012/01/17 16:50:54瀏覽582|回應0|推薦0
略談先天無極門的武學修煉體系

秦剛
作者簡介:南開大學醫學院博士畢業,現留學德國。


筆者癡迷武術已有多年,曾師從南開大學武術家高老師習散打,繼而又跟隨全國散打冠軍、軍警格鬥教練張先生習自由搏擊術,後由於機緣巧合得以結識先天無極門傳人陳 太平先生,並有幸添列先生門下,研習中華傳統武學。經太平師言傳身教,眼界大開,對武學有了全新的認識,深切體驗到中華傳統武學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本文意在將得自我師的教誨及個人的心得體會整理出來,使廣大武友同道對本門武學有總體的認識;如能從中得到些許助益、啟迪,我願足矣!

一、先天無 極門的養生體系

技擊的威力歷來都為習武者所重視。有人講“技擊是武術的靈魂”,實是一語道破技擊在武學中的地位。然而技擊的威力應如何修煉才能得到呢?那些蠻練、硬練的 方法是得不償失的。人體作為生命有機體,能量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人體對外界刺激的耐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肆意挖掘人體潛能,就會對身體構成 極大隱患。年輕時氣血旺盛倒還不明顯,待至步入中老年氣血衰弱時潛在的隱患便爆發出來。此時,燈油耗盡,悔之晚矣。這絕非危言聳聽,觀一些武術、技擊名 家,年輕時武藝超群,步入中老年便疾病纏身,往昔雄健體魄盡失,甚至英年早逝,頗為值得深思。筆者認為,武學修煉必須以保持身體健康作為前提,也就是說, 習武必須注重養生。

其實,高層次的傳統武學歷來都是養、煉並重的。太平師曾言:“本門武學是集養生、技擊、心性修煉為一體的綜合修煉體系。養生是武學修煉的基礎,養淺則武學 修為淺,養深則武學修為深,養煉二者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如果沒有強健的體魄(絕非單指外形上的強健),上乘武學就如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根本無從談 起。”

先天無極門 作為傳統武學的一支,歷經數千年先賢的智慧結晶,建立了系統完整的養生理論,並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在本門武學修煉中,始終把養放在突出的地 位,使養煉密切結合,做到養中有煉、煉中有養;針對某些煉法對身體的潛在的負面影響,分別採用相應的內養之法,消除身體潛在隱患於無形之中;不僅如此,對 那些由於煉功不當已造成的身體外在的或內在的損傷,也有相應妙法給予有效治療。武諺講:三分煉,七分養;由於本門武學修煉始終遵循這一科學原則,所以本門 先輩在練就高超技藝的同時,無不是身體健康、得享高夀。

先天無極門 的養生體系是深深植根于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這片沃土中的。古老的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先人用以認識、解釋宇宙萬物生髮變化的認識論,其中蘊涵了 樸素的唯物論及可貴的辯證法思想,它們被廣泛應用在養生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在這一點上,養生學與中醫學是頗有淵源的,可以講,養生學直接移植了中醫學的理 論、實踐,納入自身體系之中。在醫療養生的層面上,雖然採用陰陽五行學說闡釋人體生理病理並應用於診療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但是在今天卻曆久彌新,對於維護 現代人的身體健康仍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傳統醫療養生卻往往能創造奇跡,令人驚訝!以我師太平先生為例,他始終熱衷於對傳統藥療、食療驗方的發掘、整理 工作,經艱苦努力,成果頗豐。經他提煉的藥方,雖組成成分極其普通,但對於關節炎、風濕、類風濕等現代醫學難症療效甚佳,如用藥同時再配以適當按摩推拿之 法,則幾可達手到病除之功效。目前,此藥方已經得到大量臨床檢驗,為很多病人解除了痛苦和不便。更為神奇的是,我師還搜集到一些食療妙方,對於治療白血病 有很好的效果。可見,傳統養生文化確是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筆者目前師從南開大學朱天慧教授,致力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投影這一世界前沿課題的研 究。現代科學發展日新月異,研究手段不斷豐富,對於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已達到細胞乃至分子水平,對於弄清疾病病因、合理診療無疑是革命性進步。目前,本 實驗室已引入了當今世界最為先進的分子生物學技術,試圖闡明淋巴細胞白血病癌基因的異常表達及下游調節機制,從而為臨床早期診斷、治療提供依據。由於工作 需要,筆者廣泛接觸了世界範圍內癌症基礎研究及臨床治療的最新動態,結合自身工作,筆者發現,雖然對於癌症天空已作出大量研究並獲得了相當豐富的試驗結 果。但我們對於其機制仍缺乏深入的理解,臨床治療上更是缺乏有效手段。之所以如此,主要源於人體的異常複雜性:依據現代遺傳學理論,人體共含有大約十萬個 基因,這數萬種基因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組成了極為精緻、細密的調節網路,通過時空上有序表達而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可以想見,一旦這種內在的平衡被打 破,將導致一系列紊亂,由於現代醫學秉承西方科學還原論的方法論思想,慣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直接、局部思維模式,所以面對癌症這類綜合性疾病,難 有突破。其實科學界的的有識之士已意識到,對於高度複雜、有序的系統(例如人體系統),其整體機能並非是各局部的簡單加和;整體一旦分解為局部,便不再等 于存在於整體中的相應局部。針對目前的分子遺傳學研究,有學者建議在開展分子水平研究的同時,也要注意探求、把握整體規律,將宏觀與微觀結合起來。這實際 上與傳統醫療養生理論不謀而合:在被尊為中國傳統文化淵藪的〈周易〉中即強調系統不但是整體的,而且是動態的,是動態中的整體、動態中的協調。在此基礎 上,中醫五行理論、髒象理論、十二經絡理論以及方劑學君臣役使組成原則等,皆用系統的結構和觀點把握人體的生理病理規律。傳統醫療養生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 及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整體觀),注重人體內平衡以及與體外自然屆的平衡,強調各方面的調和統一。如果現代醫學界能認真借鑒傳統醫療養生文化中精髓,積極 研究、開發傳統治療學中的寶貴經驗,那麼必然會帶來巨大的突破!

如果說,以上所講藥療,食療都屬於一種被動的,外求的保健方法的話,那麼氣療是屬於一種主動的、內求的健身方法。這也正是先天無極門養生體系中的精髓,武 學修為想達上乘境界,氣的修煉是必不可少的。“氣”可以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有人認為“氣”先於天地而生,為宇宙萬物的本質,當然,“氣”也是構成生 命的基礎物質,所以,我國歷代養生家無不重視“氣”的修煉。本門亦不例外,並形成了獨特的煉氣程式。我師講煉氣要經歷三個不同層次。首先是臟腑周天(臟腑 混圓)的修煉,可通過站樁、盤架、靜坐或行功並配合意念作用實現。此時煉就的“氣”存在於皮膚肌肉層內、骨髓筋脈外,全身上下貫通,周身佈滿整體混圓之 氣。這種整體混圓氣可以滋養全身筋肉,調節周身氣血,從而達到健身目的。第二個層次是修煉經絡混圓。經絡學說是有人在醫療、養生實踐中不斷充實完善而形成 的,認為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道路,具有運行氣血、濡養全身的作用;經絡內聯臟腑,外聯關節,使人體五臟六腑與筋骨皮肉聯為有機整體。經絡混圓之氣可通過 行功及靜坐修煉,並講究自然功成,不需外加意念誘導,這與世傳氣功靠意念導引疏道經絡有所不同。煉成後,可體驗到體內十二經脈對應于十二時辰運轉不息, “如環無端,轉相灌溉”,人體肮腑、各組織器官以及筋骨毛髮皆能得到必要營養,使之維持在正常生理功能狀態。經絡混圓氣已不同於第一層次的肮腑混圓之氣, 它可循經脈自主運行,也可受自己定向支配,這樣當某一臟腑出現病變時,便可有針對性地導氣至相應經脈,調節氣血平衡。能煉至經絡混圓的層次,可以說身體已 發生了顯著變化,其健康狀態已非常人可比;但這並不是上乘境界,還需進行第三層次即丹道混圓的修煉。只有此步修成才可真正達到氣入骨髓,實現筋、骨、髓、 肌、皮、肉合一的境界,丹道混圓以靜坐為主要修煉形式,具體又分為聚丹、化丹、神丹三個步驟。聚丹煉至將全身氣血所蘊含的能時凝聚于一點(丹田),並對其 進行提煉,使之發生質的變化。然後將聚集的能量進一步濃縮,愈練愈小,直至化於無形狀態,這一步即為化丹,此時產生的無形的物質便是丹道混圓氣,這是一種 高質量的“氣”,與前兩層次的混圓氣有天壤之別。最後進入神丹階段,將丹道之氣注入骨髓、筋脈,使能量還於機體,從而由後天返先天,身體發生脫胎換骨的變 化,自此陰陽諧和不違自然之道,百病不侵。

對於“氣”的實質,科學界已探討、爭論多年,至今仍莫衷一是。但不可因此就否定“氣”的客觀存在。雖然煉氣聽起來“玄而又玄”,但其修煉是有法可循的,每 一步均可得到切實驗證。以上略談了傳統養生文化的主要範疇,只有親身投入到傳統養生實踐之中,才會對人體自身產生全新的認識,並領悟到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的精髓。

二、先天無極門武學技擊修煉
傳統武學技擊的威力來源於其科學、系統的修煉,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首先是勁力的訓練。技擊離不開發力,無力如何發?如果自身沒有渾厚的勁力作為基礎,技擊的威力就無從談起。傳統武學勁力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並非單指自身 本力。這不是說身體本力不重要,但它只是武學勁力的其中一種,單靠本力,是根本不可能達到上乘武學境界的。打個比方說,牛雖然全身肌肉發達,卻只能從事耕 作的粗笨勞動,老虎雖無肌肉隆起也不從事勞作,卻能雄居百獸之王。上乘武學就是要追求老虎在搏鬥中所發揮的強大威力!無極門武學中,勁力有幾十種之多,但 它們都是建立在整體混圓勁的基礎之上的;而混圓勁的獲得又必須依靠混圓氣的修煉。為什麼這樣講呢?傳統武學認為氣是無形的、卻是含有能量的物質,勁即是通 過一定的形體動作及內在變化將氣所蘊含的能量發出的過程。這種勁也即人們所講的內勁。從這可以看出,養生體系中的混圓氣的修煉直接服務於技擊,構成技擊訓 練的基礎。養與煉是無法分開的。

對於混圓氣的修煉,前文已述及,需經歷臟腑混圓、經絡混圓及丹道混圓三個不同層次,而樁功作為修煉臟腑混圓氣的有效方式,歷來為各派武學家所重視。所以各 派傳統武學中基本都有樁功的訓練,雖形式上不盡相同,本質上卻殊途同歸。

一般而言樁功修煉包含站樁、行樁、化樁三種境界,由於層次不同,具體要求也有所區別。站樁是在靜止狀態中實現中和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培養人體內在 潛能,蓄力於體內的過程。同時,站樁可以提高人體抗擊打能力及發放能力,還可以鍛煉神經末梢,增加反應的靈敏度。在站樁修煉中,採取了意念假借、內視視想 及精神放大等三種精神誘導方法。意念假借是在假想身體與外物相互作用時(例如意想兩手抱球於胸前),體會身體所發生的相應變化。然後,在意念假借的基礎 上,利用內視觀想的手段體察自身表皮、肌肉、筋、骨、髓的變化。而精神放大,即是意想自己頭頂藍天,腳踏大地,身體充塞於天地之間。在實際站樁過程中,意 念是非常豐富的,每個環節都互有區別,各盡其用,本文不能詳談。先天無極門的樁功,為充分發揮人體潛能,將勁力有效調動起來,在上述意念誘導訓練的同時更 注重丹田開合及周身氣血鼓蕩。這是因為丹田乃氣機發起之源,只有充分啟動丹田,才能實現身如氣囊,力貫周身。通過站樁,可達到內外三合(即神與意合、意與 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並可促成六面平衡之力,周身相爭相抗,不偏不倚。行樁,是在運動中通過單式習練將站樁中生出的六面平衡 混圓力發揮出來,並在此基礎上產生整體八面螺旋力,使肢體在運動中八面生力,任何方向上皆可打可化,運轉自如。化樁,是在站樁、行樁的基礎上,行走坐臥始 終處於樁態,全身任何一點皆具八面螺旋力,無形無象,只有神意猶存,初步接近後天返先天的境界。

待站樁煉至有一定基礎後,便開始修煉先天太極拳,這是先天無極門的特色拳法。先天太極拳通過特定的十二單式進行訓煉,沒有固定套路。修煉先天太極拳,講求 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丹田內轉帶動周身旋轉,做到全身一動無不動,節節貫通,以至周身混圓一氣。在無意念導引下便有效修煉了經絡混圓氣,這是其妙處所 在。通過各單式的習煉,尋找球身合一、有球似無球、無球似有球的境界,全身無處不螺旋,任何一個動作無不建立在各關節循圓形軌跡運轉的基礎之上,動作緊湊 協調,螺旋纏繞,內氣充盈,神氣合一。另外,由於對內在之圓的把握,周身自然具備了八面螺旋力。

先天太極拳雖僅有十二個單式,但在各式習煉純熟之後,便開始綜合演練(即第十三式)階段,可將任何一個轉捩點或任何一個起式拆開與其他各式連接,各勢之間 隨意穿插相承,自然而然變化出多種拳法、無數種套路(需特別指出的是,這絕非社會上所宣傳的自發功)。起初尚屬有意識的修煉,隨意而行,意到氣到;在有一 定基礎之後,便可隨勢就勢、隨勢而變,隨勢而發,不再通過大腦支配,正所謂無形無意,這也即是化樁所追求的境界,是對太極陰陽之理更為深刻的領悟。

在煉就了整體混圓勁之後,便進入到發力訓練階段。此階段即是訓練各種勁力的合理發揮運用,一次發力中往往暗含多種勁道的變化(先天太極拳,通過十二單式運 轉,便訓練了堋、履、擠、按、採、挒、肘、靠、沾、粘、隨、化、開、合、松、沉、截、驚、引、擰、裹、鑽、翻、伸、縮、領、虛、托、推、揉、勾、掛、彈、 抖、摧等數十種勁力)。發力訓練需經過空練發力、接觸性發力及運動中發力三個階段。空練發力主要體會發力時對自身整體平衡的控制及力的起落點變化。接觸性 發力是由空練過渡到擊打實物,體會發力時的相應變化。待到運動發力階段,則訓練如何在對方不斷運動變化中仍能高速度、高密度地進行適應性發力(在進行發力 訓練的同時,還必須配合一些輔助功法,在此就不再詳談了)。

有了勁力及發力基礎後,便可進入綜合體現拳學素養的實戰應用階段。體會實戰中各種速度的變化、肢體運物的軌跡、攻擊角度及“時間差”。等等,逐步做到傳統 武學在實戰中講求的“得機得勢”,“人背我順”。

在此期間,還要體會身法與步法的相互統一、密不可分和推手是過渡到實戰的最佳橋樑等。先天太極拳的推手修煉分為找勁、粘手、接手、合手等步驟,並不只停留 在泊勁、找勁、摸勁的初級階段。推手實際是將實戰放慢的過程,是樁功、步法、拳法綜合運用的檢驗方式,可為日後的實戰奠定堅實的基礎。先天太極拳的推手沒 有單推、雙推,不在化圈、挽花中練,而是隨勢走勢、靈活性極強,並能很好保持自身平衡本能。它主要是在近距離通過肢體與對方相接觸的一瞬間搶點、化力、控 制對方,將以前所學的各種拳法、擊法靈活運用,強化實戰中的本能反應,做到攻防合一。

對知勁懂勁、高速度、強力度、多變化有了一定體認後,便可過渡到實作階段。先天太極拳的十二個單勢動作雖簡,卻蘊含了各種擊法、各種變化。初習技擊時對於 攻守皆有相應的要求,存在一些基本技擊模式,通過這些基本模式可以有效驗證以前所學內容的功效。然後在一系列輔助訓練方法的配合下,逐步過渡到“打點不打 勢”的層次。此時主要訓練在接觸點上的變化,即:無論引、化、擊、發,都要根椐對方力點大小及速度快慢作出本能調節,“何處粘連何處擊”。

以上,概要論述了先天無極門武學體系中先天太極拳的修煉內容及程式。與其他高層次傳統武學相同,先天太極拳必須經教師耳提面命、口傳心授方可獲得真髓,其 內涵僅靠文字是很難表述清楚的。但只要嚴格遵循具體的訓練方法,腳踏實地,用心體悟,就一定會學有所成,以有形至無形,以至功臻先天本能之上乘境界。就會 超越“武”的極限,擺脫“術”的束縛,最終達到以武入道、以武演道的境界。這絕非虛言,筆者願與同道武友共勉!


(摘自《武魂》)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link&aid=60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