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像耶穌那樣禱告──台灣人最需要的解藥。
2008/01/14 22:48:18瀏覽383|回應0|推薦0
像耶穌那樣禱告

■ James Mulholland 著  真意 譯

序言∶耶穌與雅比斯

一個美麗的春天的傍晚。門徒們圍坐在篝火旁邊。整整一天,他們聽耶穌的教導,看耶穌的醫治,現在他們想弄明白耶穌的話語到底是什麼意思,他的大能到底從何而來。他們正討論時,耶穌從暗處來到他們中間。

門徒們靜了下來。他們知道剛才耶穌一定是在什麼地方祈禱。幾乎每天的早上和晚上,耶穌都要到一個隱秘的地方祈禱,與父神交通。祈禱後,他常常會對門徒有新的教導。但今天晚上,耶穌只是凝視著篝火,靜靜地坐著。這樣的晚上通常是耶穌回答問題的時刻。

湯馬士一直在等待這樣的時機。他清了清嗓子,說:“主啊,教給我們怎樣禱告吧!”

耶穌微笑了,答道:“你們禱告的時候,當記住是對誰講話。不要為了讓人聽而禱告,相反,要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使你可誠實地面對神。當更加專心聆聽神的話,而不是讓人聽見你的話。當記住好的談話包括說和聽。

“你們禱告的時候,當記住是對誰講話。不必試圖用華麗的辭藻、神秘的模式或有口無心的重複來左右神。這種方式是自私的,想哄騙神去做你要他做的事情。禱告不是要得你所想要的,而是領受你所需要的。當記住,在你禱告之前,神已經知道你的需要了。

“你們禱告的時候,當記住是對誰講話。當作這樣的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耶穌講完之後,接下來是一陣令人不安的沉寂。門徒們面面相覷,盼望再有人提出那個問題。湯馬士看到大家都在盯著他呢,於是他只好又清了清嗓子,問道:“主啊,你真的讓我們這樣禱告嗎?”

耶穌說:“湯馬士,你為何疑惑呢?”

湯馬士答道:“主啊,我們每天早上都是用的另一個祈禱文啊。我們是這樣禱告的:‘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

耶穌鄒起了眉頭:“你們覺得這個禱告文比我教你們的更好?”

湯馬士忙回答:“主啊,別誤會!你教我們的祈禱文非常好,但是我們已經背會了另一個了,而且,它挺靈的!”

耶穌環顧其他的門徒,問道:“你們都是這樣的看法嗎?”

猶大回答說:“主啊,自從我們用這個禱告文禱告後,咱們錢袋中的錢越來越多了。”

約翰補充說:“主,我並不是要批評,但是,加利利之外,誰知道你是誰啊。咱們求神擴張你的境界又有什麼不好呢?”

彼得也插話說:“主啊,我特別喜歡‘不遭患難,不受艱苦’這兩句。”

耶穌收斂了笑容,說:“讓我把話講清楚:若你們要跟從我,就當舍己,背起你們的十字架跟從我。猶大,我差你出去時,告訴你要帶上金銀了嗎?”

猶大低下頭說:“沒有。”

“神不是供應了你們所需的嗎?”

“是的。”

耶穌又問約翰:“約翰,我已經對你說了多少次了:我的國度不在這個世界上?”

約翰把臉偏向了一邊:“我記不得了,有好多次吧。”

“我要你記住我的這些話,你可以把這些話寫下來記住:我的國不屬這個世界。”

“是的,主。”

耶穌說:“彼得,你愛我嗎?”

“當然啦!”

“你愛我能愛到為我捨命的地步嗎?還是更喜歡‘不受艱苦’的活著呢?”

“主啊,你知道我寧可為你死!”

“彼得,可你連我教你如何禱告的話都不要聽啊!”

耶穌站了起來,傷心地搖了搖頭,便又消失在黑夜中了。他感到他更加需要禱告了。那天夜裏,他的許多門徒都悄悄地溜走了,他們說:“這又是一個‘甚難’的教導,誰能聽呢?”

第二天早上,耶穌起來後,發現篝火旁只剩下十二個門徒了。他問道:“你們也要離開嗎?”

彼得答道:“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

┅┅

這當然是一個虛構的發生在兩千年前的故事。但不幸的是,這個故事卻真實地發生在今天諸多的教會和信徒中間。過去幾個月來,基督徒們在議論著一本薄薄的小冊子《雅比斯的禱告》。這本書竟然在紐約時報最佳暢銷書單上名列前茅,連其作者魏肯生也為此書瘋狂的暢銷而震驚。許許多多的信徒在背誦著這篇含義不清的、三千年前一位叫雅比斯的人所作的禱告文。許多人深信這篇禱告文是帶來成功的範文。

美國大地上,激動萬分的會友把牧師拉到一邊,說:“你要用這個禱告文來禱告啊。它改變了我的生命!”這樣的見證讓人無法質疑,尤其是其中含有一篇“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的禱告文的時候。在一個物質主義他濫、自我中心盛行的文化中,這樣的禱告當然是吸引人的了。

許多牧師竟然也完全採納這樣的建議。他們以這個禱告文為系列講題,在主日崇拜中逐節講解,並把《雅比斯的禱告》一書,人手一冊,送給全體會眾。他們根本不去理會作者發出的“此書目的不是為自私正名”的警告,反而鼓勵會友們每天早上要用這個禱告文來禱告。

不幸的是,他們沒有去思索教導一個自我中心的群體每天重複“賜福於我”所帶來的危險,不以為使祈禱與成功聯姻是一種妥協。也不去思想把禱告變成要得我們所求之物的手段,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在瘋狂追求自我的浪潮中,他們忽視了最顯而易見的事實:雅比斯的禱告不是主耶穌教給我們的禱告。

的確,雅比斯的禱告很大程度上是與福音的核心和耶穌最注重的教導唱反調的。它所代表的是自我的擴張,它抵擋主耶穌當年要門徒“舍己”的教導,而“舍己”直到今日仍然是神對所有基督徒的呼召。雖然魏肯生先生是試圖讓人正確使用雅比斯的禱告,但其結果則使本來奄奄一息的成功神學死灰復燃。他忘記了耶穌為什麼不用雅比斯的禱告來教導自己的門徒。

雅比斯錯了。

公正地說,雅比斯和聖經都沒有把雅比斯的禱告當做模式要求別人效仿。我們當效仿的禱告文記錄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是我主耶穌教導門徒的祈禱。人們把它叫作“主禱文”,而我寧可把它稱作“耶穌教我們的禱告文”。這才是一篇你我要常常祈禱的禱告文,雖然不必是一字不漏,不必是合聲背誦,也不必是每日清晨,但每當我們需要思想和神的關係以及和世界的關係時,就當用此文來祈禱。

本書旨在鼓勵跟從耶穌的門徒用主教給我們的方法禱告。這樣的禱告提醒我們是在向誰禱告。這種禱告旨在尋求神的旨意,而不僅僅是尋求神的祝福;它注重的不是我們自己的需要,而是這個世界的需要。這樣的禱告可以改變我們,因而也能改變世界。

我邀請你重新思考耶穌教我們的禱告。我不能保證你物質上的祝福,我也不能許諾你財富、權力和影響力的擴張,也不能保障一個“不遭患難、不受艱苦”的生活。當然,盼望這樣的結果是追求神跡,而不是要禱告。如果你願意得到你所想要的這些東西,那我就無法提供了。

然而,如果你已經厭倦於追求那些並不能滿足你需要的東西,也不願再敲叩那些決不會對你敞開的門,我勸你靜靜地坐下來,聽聽彼得所說的“有永生之道”的那一位的話語。他並沒有給我們所謂的花樣或模式,他只教給我們這些簡樸的話語:

我們在天上的父,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願你的國降臨;
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第一章 你們禱告的時候

幾乎所有我認識的人都禱告。有人作謝飯禱告,有人在清晨禱告,有人睡前禱告;有人在教會裏禱告,有人在猶太會堂或伊斯蘭的清真寺裏禱告。有人對“阿拉”禱告,有人對“亞威”禱告,有人對馬利亞或聖徒禱告。而有人只奉耶穌基督的名禱告。有人是門徒,每日都會禱告,還有人大難臨頭時才禱告。我有一個朋友說禱告根本不管用,但一日醫生查出他肺部有一個黑點時,他便禱告了,“總沒有壞處吧!”他說。

耶穌明白人需要禱告的傾向。當他教導門徒們如何禱告時,他以“你們禱告的時候”開始,而不是說“如果你們要禱告”。耶穌知道每一個人最終都會需要禱告的,他也知道我們會濫用禱告。

耶穌說:“善人從他心裏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裏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路加福音6:45)禱告是人心靈的視窗。我們禱告的內容顯露出來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神;我們口中的禱告暴露了我們的自私和對神的誤解。

大衛禱告說:“願他的年日短少。願別人得他的職分。願他的兒女為孤兒,他的妻子為寡婦。願他的兒女漂流討飯,從他們荒涼之處出來求食。願強暴的債主牢籠他一切所有的。願外人搶他勞碌得來的。願無人向他延綿施恩。願無人可憐他的孤兒。”(詩篇109:8-12)他這篇禱告顯出他心中的憤怒和苦毒,它似乎還想暗示神是詛咒我們的仇敵的神。雖然它真實地反映了大衛當時的心思意念,但並不是一個蒙神喜悅的禱告。

雅比斯的禱告當然比大衛的這個禱告高了一個層次,但雅比斯的禱告也是更多地表現了自己,而沒有彰顯神。他禱告:“甚願你賜福與我,擴張我的境界,常與我同在,保佑我不遭患難,不受艱苦”(歷代志上4:10)。我們當怎樣看待一個在一句話中用了四次“我”和“我的”的人呢?他的自私比大衛的忿怒更令人羡慕嗎?他認為神會偏愛他,而大衛盼望神發怒降災,二者哪一個更正確呢?太多的人禱告時,緊盯著的是神的詛咒或祝福,而不是神自己。

與禱告的內容一樣,我們對禱告的動機也要慎思明辯。我曾上過一個主日學課程,這個班每次下課時都用這樣的禱告文結束:“我們彼此離別以後,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鑒察。”(創世記31:49)我不知道這個班的學員是否知道他們重複的這段祈禱,實際上是拉班和雅各害怕自己一轉身,對方就會刺自己一刀而作的禱告。這樣禱告的動機是出於自衛,而不是出於愛心。

以憤怒、自私、不信任為動機的禱告不是禱告的樣板。我們祈禱讓別人受詛咒時,正暴露我們缺乏恩典和憐憫。我們祈求個人得祝福時,正暴露我們的自私。當我們相信某些話語或行為會帶來某種效果時,我們把祈禱當作了神符。當禱告成了我們有求必應的手段時,我們是把上帝當成了匆忙記下我們所點的功能表的侍者。這樣的禱告很有問題,因為它暴露了我們心靈和思想中的缺陷。

大衛的一個禱告是:“神啊,求你鑒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試煉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裏面有甚麼惡行沒有,引導我走永生的道路。”(詩篇139:23-24)我們應當把這個禱告當作禱告之先的禱告。它指出人們會很容易以不純的動機作不合適的禱告。大衛在這裏求神教導他如何禱告。

耶穌的門徒也是這樣請教耶穌如何禱告。門徒們並不是不禱告的人。虔敬的猶太人每天要作兩次SHEMA禱告、18次其他的禱告。門徒們請教耶穌如何禱告時,他們不是要學習一個新的禱告儀式,而是要學習一個端正的禱告態度。

我成長的過程中,常常聽到我的牧師說:“讓我們進入禱告狀態!”這不僅是一個“不要講話了,我們要禱告了”的更委婉的說法,也是要大家安靜、準備禱告的邀請。那麼,什麼是正確的禱告的態度呢?

正確的態度遠遠不是禱告時是雙目緊閉、還是雙膝跪地,是舉手仰望、還是俯伏在地的問題,這類爭論沒有什麼意義。正確的態度不是華麗的詞語或恰當的模式,也不是姿勢正確、語言流暢,而是謙卑和信任。我們能全然信靠嗎?特別我們處在人生最失意的時候,我們還能信靠神嗎?

不純動機的禱告有很多種,其中耶穌特別斥責的有兩種:自義的禱告和自私的禱告,他稱之為“假冒為善的禱告”和“外邦人的禱告”。這兩種禱告暴露了我們的驕傲和小信。我瞭解這樣的禱告是因為我也曾這樣禱告過。

自義的禱告

自我有記憶始,我就開始了自義的禱告。從小爸媽就鼓勵我每餐之前謝飯禱告,我總是緊握雙手、閉上眼睛背誦:“神真偉大、神真好,感謝臺上的食物,阿們!”有時說得太快就說不清楚,聽上去像是說方言。晚上我會禱告說“現在我要睡覺了,求神保守我的靈魂”。我作這些禱告是為了媽媽高興,而不是對神講話。我們開始的許多禱告是為了取悅人的。

我幼年時去的教會裏,每個主日必要以主禱文祈禱。每次我們都是同聲背誦,結果就成了眾人異口同聲發出的一個沒有感覺、沒有思想的聲音。我發現當大家同聲背誦時,我就是嘟噥點別的詞句也沒有人注意。雖然我背會了主禱文,但卻忘掉了它的含義。因此,我們的許多禱告是毫無意義的。

青少年時期的我特別喜歡即時自發的禱告。我很善於用辭,能很快製作出一個給我身邊的人印像深刻的禱告。人們會議論我的禱告。我也開始注意聽別人的禱告,學習他們禱告的用詞和感情;我發現這些能夠滔滔不絕禱告的人被認為是屬靈的好信徒。我的禱告雖然華美,但很空洞。我們中許多人,特別是像我這樣在基督徒家庭中長大的人,學會了禱告,但卻是自義的禱告。

而自義的禱告不是正確的禱告,它的動機是驕傲和虛榮。我這樣禱告時,我以為神會垂聽給人印像深刻的禱告。當然了,我並不真的介意神是否垂聽。這種禱告的真正目的是要給人好印像而不是取悅神。這類禱告完全是與“我”有關:聽聽我的禱告吧,看看我多屬靈,對我有個好印像吧!

耶穌把這類禱告叫作“假冒為善”的禱告,因為它是表演而不是禱告。“假冒為善”這個詞的希臘詞根的意思就是“演員”。自義的禱告是虛空、無意義的,耶穌斥責它,因為它不是禱告而是表演。

耶穌講過兩個人在殿裏禱告的故事。其中一個實際上相當於今日的長執或主日學老師。他的禱告類似這樣的內容:“全能的神啊,創造天地的主,你是全能和神聖的!謝謝你為我造了清潔的心,謝謝你救我脫離兇惡,賜我比人更多的祝福。謝謝你容我在教會中事奉,既可使用我的屬靈智慧,又能在金錢奉獻上有份。”

另一個人相當於古時的毒品販子或皮條客。他縮在聚會廳的最後一排,生怕人注意到他。他深深地垂著頭,不想讓人看到他滿臉的淚水,他的禱告也只有一句話:“主啊,赦免我!”

耶穌總結說:“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加福音18:14)第一個人的禱告不是呼求,而是表演;但神並沒有坐在前排為演出鼓掌,而是在後面聽那個卑微、誠實的人的微聲。

我記得我所作的第一個真誠的禱告。我23歲時,太太對我說,她不再愛我了,要與我離婚。那一天我低頭啜泣著禱告說:“神啊,挽救我的婚姻!”

那一時刻中,我全然仰望著神自己。我不再精心雕琢詞句,也不再去想是否被別人看見或聽見。我平生第一次如此迫切地求神聽見我的呼求,也急切地想聽到神的回音。神說話了。他讓我看到自己的罪,這些罪把我的婚姻帶到了死亡的邊緣。此後的幾個月裏,他指給我挽救自己婚姻的途徑。我學習到祈禱不是力圖影響神,而是讓神影響我們。

我們的禱告室裏,常常充滿了喧嚷的禱告聲,我們相信我們的話語會感動神了。事實是,神聽到的是我們的心聲,神決不輕看的是謙卑、誠實、從內心發出的祈禱。的確,這種禱告才是神回答的禱告。一個詞語精心雕琢的禱告若不是從真誠的心裏發出的話,這樣的禱告是毫無價值的。

一個主日,我講了一篇我們應該他濟窮人的道。我以一段非常感人的禱告作結束,我禱告求神讓我們作他的手臂。這個禱告給人印像至深,全會眾都以“阿們”的聲音回應我的禱告。但不久,我就發現,我的禱詞是優美的,但心卻不誠。

當我在教堂門口與最後一位會友握手話別時,一位年輕的婦人走進了教會。她遲遲疑疑地問我是否可以幫助她解決一些食物。我真盼望我能告訴你,我的第一個反映應該是感謝神,他聽到了我的禱告。然而,事實是我已經忘記了剛作過的禱告,我正在想太太晚上做什麼飯,正在盼著下午可以好好休息一下。

那婦人眼含著淚告訴我她的孩子正在挨餓時,內疚感──而不是愛──使我送給她一些食物。她正要離開時,對我說:“神借著你回答了我的禱告。”

那一刹那間,我突然想起了我作的那個流暢的但卻是虛空的禱告。我意識到早上我們兩個人都在禱告。我的禱告是自義的,而她的卻是謙卑的、發自內心的。她在求神,而我只要“加深印像”。她盼望神回答她,而我沒有任何盼望。

我自義的禱告常常以“阿們”結束。一旦我的禱告可以給神和人“深刻印像”,我便以為大功告成了。我已經得到了“獎賞”,不須再等神的回答了,我的禱告只是單向的。直到我的偽裝被剝去,我的驕傲被擊破、被對付了的時候,我才能聽到神的聲音。因為聽到了神的聲音,我才更加專注於聆聽神,而不是對神說。

自私的禱告

我應該拋棄的不僅是自義的禱告。我一生中大部份的禱告還是自私的禱告。沒有人這樣教我,它完全是自發的。小時候我為玩具禱告:“親愛的上帝,給我一個大兵 Joe(一種兩軍對壘打仗的玩具)和滑冰鞋!”12月份,我就對聖誕老人求,其他時間向神求。我的父母親也教育我不要為自己想要的東西禱告,要為自己需要的禱告,不要只為自己禱告,也要為別人的需要禱告。他們提醒我不要作自私的禱告。

你可以想像,當我長大成人後,聽到某些牧師暗示說我父母的教導是錯了的時候而感到的震驚。這些牧師將自私神聖化,為貪欲求祝福。他們鼓勵人為玩具禱告。不過,這些玩具已經變成更大的房子,更豪華的車子,更盈利的股票了。

他們的資訊是誘惑性的,且披著宗教術語的外衣:“你是國王的兒子,你應該過著王子一般的生活。”“上帝想讓你健康、富有(healthy and wealthy)。”“上帝祝福他所愛的人。”他們可以用聖經來辯護:“又要以耶和華為樂,他就將你心裏所求的賜給你”(詩篇37:4)。“你們祈求,就給你們”(馬太福音7:7)。“你們若奉我的名求什麼,我必成就”(約翰福音14:14)。如果你心裏極想得到你夢想已久的紅色Corvette(小跑車),你禱告,並以耶穌的名義宣告這小跑車是你的,它就會是你的。禱告就是成功的手段。

自私的禱告的動機是貪婪。當我作這樣的禱告時,我以為神只會應允那些會使用神奇術語的人。我真正關心的是如何讓神給我我想要的東西,我想的是怎樣左右神而不是更加認識神。這樣的禱告是以“我”為中心:祝福我,保守我,關心我。

耶穌把這類禱告稱為“外邦人的禱告”,因為這樣禱告像是外邦人拜偶像。把任何事情放在超過神的位置上就是拜偶像。自私的禱告就是要得神的祝福而不尋求神的旨意,它是得罪神的,因為它只是想控制神。

我們渴望得到某種神奇的或神秘的方法來確保我們的祝福或安全。如何才能影響或控制這些出自神的、或出自非神的改變我們命運的力量呢?人們能採用的方法,簡單的有抽籤算命或戴個護身符;複雜的有解讀塔羅特紙牌(一種占卜的紙牌),還有每天早上禱告“雅比斯的禱告”。迷信和宗教的共同之處比我們可以承認的更多。

尋求祝福和保護並不是最近才有的現像。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中的天災人禍,饑荒、死亡,於是我們得知:必有某種力量在掌管,而這種力量不喜悅我們。我們怎樣取悅他們、賺得他們的祝福和保護呢?每一種文化都企圖影響這種人類無法控制的力量。我們把自己文化中的這種企圖稱作“宗教”,而把其他文化中同樣的企圖稱為“迷信”。

雖然我們尋找神的途徑不同,但大多數宗教都認為神(或神明)是充滿敵意的,我們必須平息他的怒氣;神的恩典是要付代價的,神的祝福和保護是需要獻祭的。原始文化中,人們把手工製作的像徵物或酒、菜擺在粗製濫造的偶像前獻祭。當我們基督徒在嘲笑這種作法時,卻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和神學。

儘管我們已經超越了把動物(有時是人)獻為祭物的時代,許多人還是懼怕神的忿怒,要尋求途徑賺得神的祝福。我們堅持相信有什麼秘密的模式可以取悅神;一旦我們找到了它,就可以成功,可以受保護。對許多人來說,禱告就是一個平息神的忿怒、控制神的方法。我們已經太成熟了,我們不再用牲畜或物質來獻祭,我們要尋求一種能夠取悅神因而可確保我們祝福的禱告。這樣作,我們把禱告貶低為一個自私的行為。

這不是什麼新問題。以色列的先知們一次又一次地斥責這些試圖控制神的禱告詞。以賽亞宣告了神對這種禱告的審判:

耶和華說:你們所獻的許多祭物與我何益呢?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經夠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悅。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惡的;月朔和安息日,並宣召的大會,也是我所憎惡的;作罪孽,又守嚴肅會,我也不能容忍。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們多多地祈禱,我也不聽。(以賽亞書1:11,13,15)

耶穌當年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他上十字架的前幾天,進了耶路撒冷的聖殿,趕出了在那裏賣鴿子和牲畜的。他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馬太福音21:13)這並不意味著人們不在聖殿裏禱告。說不定每天有上百人在那裏禱告。人們對財富的貪婪污染了禱告和敬拜的真正意義,耶穌因此而心裏焦急。

這種扭曲的宗教一直持續到今日。許多人在傳講一個成功的福音:作某種禱告、宣告某種應許就能保證你富足;他們把神充分供應的經文歪曲為特殊恩待和祝福的保證。他們許諾為他們奉獻的人健康、幸福、物質的祝福,宣稱為他們奉獻得越多,得到的祝福也越多。他們常常為自己的財富和奢侈辯護,說那是神揀選自己的印證。他們似乎在說服你:一個人是可以服事兩個主──金錢和上帝──的。

與大多數基督徒一樣,我有能力抵制這些十分露骨的自私的禱告。我會很快識破那些渾身珠光寶氣、站在金錢的祭壇上傳講著追求祝福的靈驗模式的傳道人。因為耶穌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

宗教的貪心只不過是另一類的貪心罷了。

而令我不忍心捨棄的是“再多要一點”的禱告。在一個以財富作標準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與否的文化中,要捨棄多求一點的禱告實在困難。當有人問豪沃得.休弗斯多少錢才能使他滿足時,他答道:再多一塊!我很容易使自己相信我所想要的就是我所需要的。我很自然覺得自己收入增多時,需要也隨之增加了。只為自己的禱告對我頗有誘惑力。

我的自私的禱告和自義的禱告一樣,一“阿們”就結束了。我說出自己所求的,對話就結束了。我從未想到神給我的回答是“不”,也沒想到神為了我真正的益處,他會要我捨棄自己的私欲、犧牲自己的利益。當神可以賜給我他的國時,我卻在求一個小玩具。直到掩蓋我自私的屬靈外衣被剝去──我認識到物質財富不能使我滿足、我的貪婪得到對付的時候,我才聽到了神的聲音。一旦聽到神的聲音,我便不再執著於自己的私欲,而是更加尋求神的旨意了。

自義的禱告和自私的禱告兩者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我”。它們是以“我”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這些都不是正確的禱告。端正的禱告態度不是表演,也不是試圖控制上帝。禱告是把我們的恐懼、憂慮、擔心、問題帶到那位全能者面前。禱告的關鍵是:不要告訴神我們想要什麼,但要領受我們所需要的;不要因有難處才去找神,而要聆聽神的聲音、順服他的帶領;不是尋求自己的意思,而是尋求神的旨意。在一個人人都可以隨心所欲的文化環境中,明白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禱告不是關乎“我”,而是關乎神。

合宜的禱告

耶穌告訴他的門徒禱告時“不要”作什麼後,他又教給了門徒禱告的模式。他說:“要這樣禱告。”注意他並沒有要求門徒逐字禱告。他只是告誡他們不要像假冒為善的人那樣故意顯露,也不要像外邦人那樣喋喋重複。他給我們的是一個禱告的模式,其內容包含了我們與神的健康的和令神滿意的關係,以及我們與世界的關係。耶穌鼓勵我們像他那樣禱告。

像耶穌那樣禱告帶給我們的結果遠超過“成功”。那真摯的禱告會潔淨我們自義的心靈,除去我們自私的動機,會糾正我們尋求神時虛假、不當的途徑,以及人與人溝通的途徑。它提醒我們最容易忘卻的:我們與神的關係及與世界的關係。

像耶穌那樣禱告提醒我們在對誰禱告。神不是敵意的神,禱告並不是在說服一位冷漠無情的主,不是要影響一個固執的主人,不是要左右一個猶疑不定的統治者,也不是求告一個吝嗇的老闆。禱告就像是孩子撲進了父母的懷抱,父母親深知孩子的需要。神愛我們,我們可完全信靠他會滿足我們的需要。

像耶穌那樣禱告提醒我們,作為神的兒女我們在世上的責任。神並不遙遠,他就在這個世上作工。禱告不是一一列出我們不滿意的和所要求的長單,而是要我們把這個單子放在一邊,然後去謙卑地尋求神的國如何降臨,神的旨意如何才能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禱告是誓約,而不是陳訴。

像耶穌那樣禱告提醒我們是弟兄姊妹。神造我們,也愛我們每一個人。神同樣愛每一個子女,禱告不是要得塊大一點的餅。禱告是聆聽神教我們如何無私的活、無私的愛。我們得祝福的目的是要成為他人的祝福。

像耶穌那樣禱告提醒我們,我們需要被赦免,也要赦免他人。神賜恩典,他也盼望我們給人恩典。當禱告中沒有認罪求赦免、也不能赦免別人時,我們便忘記了與神關係中的最大障礙了。禱告最需要的是恢復我們與神的關係及與他人的關係。

最後,像耶穌那樣禱告提醒我們,依賴錢財、信靠物質祝福是一個誘惑。神的兒女不應該把安全感建立在股票和債券上。我們的財寶存在天國。禱告是我們對神的依賴,我們需要神救我們脫離金銀的誘惑和貪欲的試探。

像耶穌那樣禱告是立志開始一個新的生活。禱告與生命的關係正如婚約與婚姻的關係。禱告不是一個征程的終點,反而是起點。禱告所愛戀的是對象,正是耶穌所稱的“父”。

(本文為《像耶穌那樣禱告》一書的序和第一章,(Praying Like Jesus: The Lord's Prayer in a Culture of Prosperity. 2001 by James Mulholland, HarperCollinsPublishers )本刊獲准翻譯出版。如訂購英文原著,可聯繫: www.harpercollins.com。)

--------------------------------------------------------------------------------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