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話說良知
2008/09/06 21:44:36瀏覽56|回應0|推薦0

話說良知

送交者: 汗血寶馬


人類如何才能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上求得生存?不知道經過多少年代的探索和思考,人們終於意識到只有依靠群體生活;不但抗擊天有不測風雲的自然災害,抗擊 其他生物的侵害要依靠群體,而且種植和創造生活資料也必須要依靠群體。因此群體生活便成了人類生活的保障,並由此而產生了群體意識。其實,早在人類初期, 甚至是動物初期,就有了群體意識。動物們無不認識到群體生活是生存的唯一保障。


人 類既然誕生在這個大地上,作為宇宙中特殊的一員,人類從自然界中攝取物質營養,採用的是一種能動的方式,不但直接攝取自然界中的現成物質,而且利用自然界 中原有的物質原料,創造自己所需要的新式物質,由此就形成了他的獨特屬性,這就是思維與精神。這種能動的方式即是勞動,勞動產生智慧並推動智慧的發展,由 於勞動的需要而構成人類社會,社會的存在引發出社會意識。人類既然有了思想和情感和精神,就想瞭解生存著的這個宇宙、這個世界,並由主觀走向了客觀。他要 在生活的實踐中不斷思考,不斷探索,尋求生存的方法。由此,人類的存在便不再是自然的了,這其中有了主觀因素的支配,由自然而然地活著,變成了為了逃避危 險而活著,為了求得安全而活著。由於人類的發展,人們不可能一開始就瞭解所生存的這個宇宙、這個世界的神奇性,因此群體生活便成了人類生活的保障。這一步 的邁出,人類社會就出現了小邦國乃至大邦國。而國家組織的建立,則是人們共同的需要。因此,國家的發展壯大,則是人民生活的保障。


人 類自從有了思維以後,就開始思索:如何才能讓自己身體的感官能獲得最大的愉悅。於是,食物、衣物、房屋、車輛舟船等被相繼發明出來。然後這些東西就越來越 精細,越來越符合人們的需要,越來越使人們離不開。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這些欲望換句話說就是需要;需要吃、需要穿、需要愛、需要名利地位等。而人的 這些需要一般來說是沒有止境的,是無法滿足的。明明一盤菜就可以下一頓飯,但總想要十盤八盤的,吃得豐富一些。明明愛一個人就可以了,但總想愛她十個八 個,愛得浪漫一些。這些都是“需要”的過度、過份!而獲得更好的東西,即可以滿足人們身心的愉悅;於是人們的欲求心就越來越強。


尤 其是西方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私有制的畸形發展,西方社會鼓吹自我、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的思潮氾濫,使人們忘掉了群體存在的必要,忘掉了政府存在的必要, 同時也忘記了人與人之間“愛”的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說,人類在逐漸喪失自己的“愛”的良知。然而,人們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必須要維護群體,為群體的利益 而活著而勞動,而付出自己的熱血和生命。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人類智慧的增加,人們只考慮了自己的生存,而忘記了人類需要依靠群體和環境才能生存。


然 而,正因為人類本性當中有善的因素,人們才會彼此相互親愛,人們才會有團結的思想,人類才會組成社會。如果沒有,人類也就不可能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而依 然還和其他動物一樣,是猩猩猿猴。兩千多年前的告子說:“食色,性也。”其實告子也已經知道了飲食和愛人是人的本性,求得飲食是為了繼續生存,因此可以說 飲食是人所能生存下去的能量;而“愛”“人”卻是人之所以生存下去的動力。這就是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的關鍵。其他動物可以沒有“愛”而孑然一身,獨自浪跡 天涯;如果人沒有“愛”,那就痛苦萬分了,也就活不下去了。換句話說,人類為了求得飲食而必須勞動,因此可以說是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但事實上人類卻是因 為“愛”才創造了人類社會。因為,一個人想要被人愛,首先要去愛別人,只有付出愛,才能得到愛的回報,才能組成家庭、家族乃至人類社會。


地 球就是在我們人類的欲求中不斷被開發、開闢、開拓,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不斷地破壞自然環境,破壞水土結構,破壞其他物種的生存環境,非洲大沙漠等等沙漠 化、石漠化地區在西元前都曾是水草豐美的地區,正是為了人類的“生存”的需要,如今才是荒蕪遍野。一開始是人類向大自然挺進,自豪得不得了;而現在卻不得 不一步步後退,讓位給沙漠,讓位給日益惡劣的環境。當人類都不得不擠在一堆的時候,劇增的人口又會使有限的生存環境、生存空間遭到嚴重的破壞。無可諱言, 現代生態環境已經被破壞得很嚴重了,已經開始嚴重地危及了人類自身的生命,人類有必要喚醒自己的良知,共同來維護我們所生存的這個環境,人類才能繼續發 展。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中國古人就認識到 這個道理,這在《周易》、《周禮》、《國語》中都可以看到,他們禁漁、禁獵、禁伐的思想,相對於今天來說,仍是先進的。所以中國古代輕工商、重耕讀,是有 一定的道理的。人就是這幾十年,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不行呢?為什麼非要以破壞環境來使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才是先進的科學生活方式呢?才是先進的科學技術呢? 現代科學技術確實使得我們的生活舒適而且方便了,可這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舒適與方便,因為化學物、化學廢氣、煤炭燃燒的廢氣、石油燃燒的廢氣、核燃料的 廢氣等等,都在日益破壞著我們賴以生存的大氣層以及土壤和水資源。一旦我們生存的環境失去了自我調節的功能,我們就必然要眼睜睜地看著我們自己死去。


再 說良知,按照達爾文的“物種進化”理論,人是由猩猩、猿猴進化而來的,那麼,在猩猩、猿猴的社會裏,有沒有善惡觀念呢?回答是有!它們善其同類而惡異類, 善異性而惡同性。那麼在猩猩、猿猴以前的動物,又有沒有善惡觀念呢?回答亦是有!這就說明,在人類進化為人之前,善惡觀念就普遍存在於動物之中。人類進化 為人之後,善惡觀念更得到加強,隨著人類識別能力的提高,是非曲直觀念、羞恥觀念、恭敬觀念、惻隱觀念都一步步產生,爾後聖王興,則人民更趨向於為善!至 私有制產生,並且畸形發展,人性才逐漸趨向惡的方面。雖然,私有制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必然,但在這其中,如果多提倡惻隱、羞恥、恭敬、是非之心,使人們趨 善避惡,那麼人類社會就會穩定發展。


人的智慧來 源於人的價值觀念,而人們的價值觀念又受著風俗習慣的強大影響,人們從小就被身邊的各種風俗習慣所薰陶,故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而這些價值 觀和世界觀則決定了人的智慧。通過學習,人們可以改變舊的、原有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確立新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因而就增長了智慧。而智慧的增長,則可以 讓人們對行為方式有更多的選擇,從而才有好的、善良的、符合不同社會行為規範的行為方式。再說得明白一點,一個人只有資產階級的價值觀、世界觀,他會有無 產階級的智慧嗎?反之亦如是。或者說,一個人只有農民的價值觀、世界觀,他會有科學家的智慧嗎?他會有科學家的行為方式嗎?他會遵守科學家的社會行為規範 嗎?


尤其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調私有制,以私 有制為根本,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只顧自己的私有而不顧國家的大有,不顧人類的大有。其實,人們沒有弄明白,人類若是失去了人類的大有,人們的私有也就不存在 了。就象一個國家一樣,國家都不存在了,國家頒給你的爵位、財富還怎麼能存在呢?


先 秦儒家的主要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等人認為,行為的善惡在於人性本身的善或惡,並主要以“義”——行為方式的是否作為善惡的標準;功利論者是以有利還是有 害作為善惡的標準。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倫理學思想家們,往往從人的自然本性說明善惡的來源,把能否使人得到快樂或幸福作為善惡的標準;持唯心主義哲學觀 點的倫理學思想家則從善良意志、絕對觀念等抽象精神中引申出善和惡,並以此作為善惡標準。恩格斯指出:“善惡觀念從一個民族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時代到另 一個時代變更得這樣厲害,以致它們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32頁)。在階級社會裏,善惡觀念從根本上說具有階級性,各個 階級都以自己的階級利益及其社會行為規範作為行為和評價善惡的標準。在一些社會公共生活的活動中,不同階級的人們也具有某些共同的善惡觀。馬克思主義倫理 學認為,評價善惡,最終必須以是否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為標準。


要 徹底消滅人的欲望是不可能的,最起碼人類要欲求食物與空氣,使自己能得以生存。所以私有制不可能取消,但人的需要、需求應該維持在中間,既不要有過高的要 求,也不能明明有這個條件而非要去過苦行的、低賤的生活。這個儒家的中庸思想與老子的“知足常樂”是同一個道理。所以,人的精神狀態良好,心態平和,即使 生活得簡單粗糙一點,卻也是快樂的了。那麼,人們滿足於既得的或容易滿足的目標,樹立起“仁、義、禮、智、信”的信念,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維護群體、維 護家庭、維護民族、維護國家,就能使自己身心的愉悅能夠保持得長久一些,人的這一生也就是快樂的了。人生難道不應該是快樂的嗎?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