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看不到的毒奶討論(為什麼歐、美、中允許2.5mg/kg三聚氰胺檢出?)
2008/10/11 21:40:51瀏覽107|回應0|推薦0
三鹿之後續發展
作者: 合肥小甲蟲10/09/2008:

三鹿後續發展,出了這麽幾件事。按時間順序說。

首先,在各個國家機關和所謂第三方檢測機構的介入下,各乳製品企業紛紛打廣告說自己的産品沒有三聚氰胺,尤其那個“洋牛洋奶洋專家”的蒙牛往自己的包裝箱上貼了“本批次産品檢測合格,不含三聚氰胺”的小標簽。然後各廠家大打促銷牌,買一箱送一箱,平均算下來以前一盒500ml的牛奶大概要2到2.5人民幣,現在只要1.4到1.6了。雖然有市場信心因素在內,但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應出,以前的價格確實是虛高,內蒙古草場的産奶量産能過剩是事實。

然後,國際品牌終於出事了。雀巢的一個産品,奶源不是中國牧區,也檢測出三聚氰胺。不過,老牌資本家就是水平高,馬上請出某著名大學的一幫“專家”出來,給大家進行“科普”,說“三聚氰胺是自然存在的物質,奶産品微量含有是正常的”。理由大概是說,某些農藥在食草動物的胃裏會發生反應,産生三聚氰胺,然後隨排泄物排出弄到牧草上,又被牛吃進去,進到了奶裏,所以含有這個東西很正常。老牌資本家,果然臉皮夠厚,夠無恥。

接著,就是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大展露了。歐美幾個國家立即推出了奶産品的三聚氰胺安全含量標準,爲雀巢保駕護航。

要無恥,大家一起無恥,不能就讓你歐美無恥完了拿利益走人,中國政府於是也跟著一起無恥起來,推出了自己的三聚氰胺標準。

可是,歐美的就是好的,因爲他民主。中國的啥都不好,因爲他獨裁。馬上無數人來提問了,說中國推出標準後,是不是要把問題奶粉再兌點奶進去,把三聚氰胺的含量降低到標準線再拿出來賣啊?如此等等。

以前說過,田文華等雖然首當其衝,但在現在的法律體系內,"重大安全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還是不足以殺頭的.而且"蓄意投毒"的取證難度和定罪難度都相當大,黨內處分固然可以早早的開出來,刑事處分要定調還是很難的.這也就是"獨裁的黨"和"公平法制的司法體系"之間的區別吧.

但整個三鹿事件的重點並不在田文華是否殺頭,關鍵看點是:

1.市長提出的,社會穩定問題.
2.中國食品工業,尤其是乳製品行業及相關行業的市場信心問題.

第一個問題,首先有嚴厲的黨內處分在先,削減了人們的火氣(人們往往不是問共產黨怎麽不殺她的頭,而是問田文華怎麽還沒被清理出黨...).然後司法調查就這樣慢慢的取證啊調查啊陸續進行.跟著就來了神7和國慶,兩大喜事接踵而來沖淡了人們對田文華本身的關注,社會氣氛,尤其是事發地河北的社會氣氛趨於平淡,再加上國內已經沒有了激烈群衆鬥爭的基礎(現在的臺灣倒是有很濃烈的群衆鬥爭基礎..),社會穩定問題基本沒問題了.

第二個問題,國家採取了"有形的手"的措施.每天新聞都有一段奶製品質檢報告,"伊利等N家企業的XX批次産品檢驗合格,沒有檢測出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質"。不熟悉大陸的“新聞聯播”政治語言風格的朋友們可能覺得這就是一段簡單的“平安無事咯”的打更號子,實則不然。

大陸的經濟體系,是以官辦經濟體占絕對份額,各種經濟形式雜糅的世界最奇怪經濟體。戰略物資市場在大陸不存在任何市場信心問題,因爲産經銷三塊都是官辦經濟體本身;而奶粉之類的民用産品,産這一塊大部分把握在官辦經濟體手中,市場信心僅指買方信心。國家在九宮蜘蛛網上努力居中,對市場採取“政治指導,行政干預”的措施已經十幾年了,一直行之有效。所以,這次也沒有對三鹿等企業進行政策性保護,而採取了剝離不良資産(如三鹿的品牌),官辦經濟體吸收剩餘優良資産,政策扶持良幣的措施。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食品安全通常不成問題。因爲計劃經濟是爲政策生産,政策則按最低需求制定。因此,産量不是問題,什麽都不是問題,只要你不出問題,就永遠沒有問題。所以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生産,是“但求無過”的生産。食品安全問題,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會發生,即使是官辦經濟爲主體的大陸也無法例外。

食品安全問題,很多人都妄圖依靠一次偶發事件,通過各種方法折騰,噁心臺上的土共,噁心當今的虛僞政府,噁心資本家,來一次性解決,我向來認爲這是一種典型的機會主義思想。但前段時間群情激憤,若直斥其投機思想,必被扣上各種帽子,然後一腳踹到十八層地獄裏。歷史證明(如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米國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歷史),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長期問題,不可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只要劣幣能獲得市場,他就可能爆發並驅逐良幣。很明顯,直到現在,還有加拿大的楓葉事件和日本的毒大米事件,食品安全問題並非赤色國家所獨有。解決的方法,只有在市場條件下,在正確的政策和法律的規範下,讓良幣驅逐劣幣,優秀淘汰低劣,形成有安全問題必倒閉的資本格局,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因爲食品安全問題,歸根結底是逐利的資本主義本性導致的。

最後,分析一下,爲何那句打更號子要用“伊利等”爲主語。

大家都知道,大陸最大的兩家乳製品企業,就是伊利和蒙牛。這兩家把中國最優良的內蒙古草場霸佔了,並且依託原料來源充沛的優勢,在全國都佔有了相當高的市場份額。所以國家要拿典型企業做主語,必須在這兩家中選一家。但蒙牛,自從跟丹麥那個阿拉啥啥的公司合資後,企業的資本結構變化,使其性質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那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的重要國有資産”了,因此“伊利”成了主語的最優先選擇。“伊利”同時佔據“國有”和“少數民族”兩條理,再加上其本身的市場份額,不做主語不行啊!其他漢族省份的企業,跟蒙牛一起,一個“等”字蓋住了。

跟帖目錄:
1. 真TM的幸福,終於又能喝上我們熟悉的三聚氰胺和諧牌牛奶了! - 秋意正濃 10/09/2008
o 做中國人真是很幸福! - 悍然 10/09/2008
o 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 - 獨釣 10/09/2008
o 三聚氰胺can get into milk or meat by "nature" process - haha
2. 三聚氰胺怎可重獲進入乳品的“通行證” - 許莽 10/09/2008
3. 美國fda對於三聚氰胺也不是零控制/no_text - jojo 10/09/2008
o 不是零,也不會刻意比誤差範圍大1000倍 - 小雪 10/09/2008

原 帖 [ 0 ]

真TM的幸福,終於又能喝上我們熟悉的三聚氰胺和諧牌牛奶了!

日前,因奶粉事件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還正在調查之中,多少結石寶寶還在治療之中,三聚氰胺鬧得中國産品在世界上聲譽受損。孰料,日前有關部門說,食品中含有三聚氰胺是合格的!?

衛生部於10月8日上午11時召開新聞發佈會,專題介紹衛生部等部門公佈乳製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一事並發佈公告。

公告規定:
一、嬰幼兒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爲1mg/kg,高於1mg/kg的産品一律不得銷售。二、液態奶(包括原料乳)、奶粉、其他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爲2.5mg/kg,高於2.5mg/kg的産品一律不得銷售。
三、含乳15%以上的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爲2.5mg/kg,高於 2.5mg/kg的産品一律不得銷售。(10月8日新華網)

誰都知道三聚氰胺不是什麽好東東,難道還有合法一說。對此的解釋是:

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劑,禁止人爲添加到食品中。對在食品中人爲添加三聚氰胺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三聚氰胺作爲化工原料可用於塑膠、塗料、粘合劑、食品包裝材料的生産。

資料表明,三聚氰胺可從環境、食品包裝等途徑進入到食品中,其含量很低。爲確保人體健康,確保乳與乳製品質量安全,特制定三聚氰胺在乳與乳製品中的臨時管理限量值。

只是,有了這個“尚方寶劍”,誰會高興呢?

首先,在之前公佈的22家奶粉黑名單中,排在第21位、第22位的上海寶安利乳品有限公司生産的寶安力,含量爲0.21mg/kg,福鼎市成灌乳業有限公司生産的聰爾壯,含量爲0.09mg/kg。哈哈,有了這個新條令,這兩家奶粉看來連整改都可以免了,直接開足馬力生産,說不准說會拿新公告說事要求恢復名譽呢。

奶粉事件後,有關部門發佈了若干次質檢通告,批批合格,那不禁想問一下,如果這一段時間裏生産的各種奶都合格,是百分百地沒有呢,還是按照公告的標準有殘留呢?三聚氰胺可以從環境、食品包裝進入到食品中,爲什麽在供應奧運的奶品中沒有呢?爲什麽國外生産的奶粉沒有呢?難道國外生産的哪些乳製品不包裝,或者奶牛的生活環境不一樣嗎?……

想來也是有關部門用心良苦,要是真嚴格起來,是不是企業就做不到呢?作爲一項規定,如果開一個小口,就會有大坑在後面。完全禁止還來不及呢,現在竟然合法化了。在事關食品安全的問題上,難道是堵不如“疏”嗎?
如此,消費者就能恢復對乳製品的信心嗎?還有,國際社會就能對國產的乳製品放行嗎
重建聲譽靠降低要求,如此反思奶粉事件高興的又是誰呢?

秋意正濃10/09/2008 *** 回 帖

原 帖 [ 1 ]

做中國人真是很幸福!

那以後是不是蔬菜裏面要含有農藥才是正常的?非不能也。實不爲也!要平衡各方利益啊!

[ 2:80 ] 悍然10/09/2008 *** 回 帖

原 帖 [ 1 ]

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

應該借奶粉這個東風,一鼓作氣,把各種食品的摻毒標準都定下來, 讓大家放放心心的吃.

[ 4:77 ] 獨釣10/09/2008 *** 回 帖

原 帖 [ 1 ]

三聚氰胺can get into milk or meat by "nature" process

三聚氰胺is not only a industrial chemical, 它也是殺蟲劑環丙氨嗪在動物和植物體內的代謝産物。 Therefore, it can be "naturally" get into milk, and many other foods. It makes sense to have a standard for the max amount allowed. However, they should tell people where did they get those max limit amount.

By the way, in current environment, "蔬菜裏面要含有農藥才是正常的" is absolutely correct. Even you do not use any 農藥, the 蔬菜 and other food still contain 農藥 because there are many many 農藥 in ambient air and will and must be in any plants and animals on earth. If you have your blood tested for 農藥, I am 100% sure you will find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農藥 and many industrial chemicals.

Sorry, this is the fact we do not want to face but have to face it. Cheers and drink whatever shit it contains!

[ 5:820 ] haha 10/09/2008 *** 回 帖

原 帖 [ 0 ]

三聚氰胺怎可重獲進入乳品的“通行證”

乳品中究竟能否允許有三聚氰胺存在?這個問題在一度已經趨向明朗之後,突然又變得混淆起來。

10月7日,衛生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農業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佈公告,對三聚氰胺在乳與乳製品中的限量值作出明確規定,其中,嬰幼兒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爲1mg/kg,液態奶(包括原料乳)、奶粉、其他配方乳粉以及含乳15%以上的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爲 2.5mg/kg,高於限量值的産品一律不得銷售。10月8日,衛生部召開專題新聞發佈會,介紹這一規定的相關情況。衛生部官員及與會專家表示,在食品接觸的環境中以及通過包裝材料等途徑,可能有非常少量的三聚氰胺存在,所以不能規定是零,也不能規定不得檢出。

三聚氰胺“重新”獲得了進入乳品的“通行證”。之所以說“重新”,是因爲問題奶粉事件發生後,在大多數消費者的認識中,不含三聚氰胺是區分乳製品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就當下之特殊情形而言,甚至是唯一標準)。國家第一時間啓動的全面抽檢也證實了這一邏輯推斷——在公佈的抽檢結果中,“未檢出三聚氰胺” 的産品上“紅榜”,其餘上“黑榜”。非此即彼,涇渭分明。不存在以1mg或2.5mg爲界的概念。三聚氰胺帶來的巨大驚恐使人們不再願意花精力去研究科學層面的攝入量和危害性之間的關係,0.01mg的三聚氰胺也是三聚氰胺,已經深受傷害的消費者有權利堅決地對它說“不”。

問題奶粉事件的餘波還遠未平息,而正當全國上下乃至全世界都以期待的目光注視著即將到來的行業整頓風暴之時,五部委的這份聯合公告卻似乎在向人們暗示這樣一個資訊:乳品中存在少量三聚氰胺是不可避免的。這不禁令人疑竇叢生——迄今爲止的多次全面抽檢的結果表明,一些批次的産品檢出了三聚氰胺(數量各自不同),一些則“未檢出三聚氰胺”,既然有“未檢出三聚氰胺”的産品,就說明國內企業是有條件、有能力做到所生産的乳品中完全不含三聚氰胺的。那麽,我們爲什麽不能以“完全不含三聚氰胺”的標準來要求乳品企業呢?事實上,在昨天新規公佈之後,惠氏中國和蒙牛等企業就明確表示會以“檢不出”三聚氰胺作爲企業産品標準。由此看來,不僅乳品消費者痛恨三聚氰胺,像蒙牛這樣在問題奶粉事件中犯過錯誤、栽過跟頭的乳品企業也巴不得趕緊與三聚氰胺撇清關係,從此再無往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制定現在這樣一個限量值標準,未免倒顯得對我們的企業信心不足了。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問題奶粉事件嚴重挫傷了中國國民的情感和信心,甚至也一定程度影響了“中國製造”在全球範圍內的形象和聲譽。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要想挽回失去的一切,我們對行業的整頓、對産品質量和生産流程的監督檢查、對檢測標準的制定,等等,都只能也必須從重從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無論對於深陷危機的國內乳品行業還是負有監管不力之責的相關政府部門來說,這裏面的道理和啓發,都是不言而喻的。

雖然五部委新規中的限量值標準符合目前國際通行的相關檢測標準,但是不能不看到,僅僅是符合國際檢測標準還不足以徹底重塑市場信心,還不足以徹底剜除行業毒瘤,還不足以徹底消弭這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帶給人們的種種傷害——因爲,只要不“過量”,三聚氰胺還是可以合理又合法地存在於乳品中,繼續勾起我們的回憶……

所以,關於三聚氰胺的問題,不應該是一場討價還價的談判,而應該是一場從“零”開始的審判。也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還國內消費者一個交代,才能真正許國內乳品業一個未來。

[ 3:2794 ] 許莽10/09/2008 *** 回 帖

原 帖 [ 0 ]

美國fda對於三聚氰胺也不是零控制/no_text

[ 6:0 ] jojo10/09/2008 *** 回 帖

原 帖 [ 6 ]

不是零,也不會刻意比誤差範圍大1000倍
瞧瞧日本標準,中國標準是日本標準的一百倍。
[ 7:42 ] 小雪10/09/2008 *** 回 帖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