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解放軍在吐蕃平叛的五年(中共觀點)
2008/12/12 00:46:44瀏覽23|回應0|推薦0

解放軍在吐蕃平叛的五年

本文來源《兵器知識》,文章作者國防大學教授、專業技術少將徐焰

1956 年至1961年,政教合一的藏族上層集團曾發動過血腥的武裝叛亂,最後被人民解放軍和漢藏群衆以艱苦的戰鬥平息。當時的參叛者包括受蒙蔽和裹脅的衆多藏民和喇嘛,其骨幹卻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英印當局訓練的康巴叛匪和藏軍,並利用美國空投武器和特殊地形進行了長期“遊擊戰”。解放軍在交通極其不便、人煙稀少的雪域高原通過五年的艱苦平叛,終於獲得了輝煌勝利,並由此獲得了高原作戰中使用各類武器的特殊經驗。

  藏區人均槍支爲全國之最,叛匪組織能力卻很低下

  藏傳佛教素來強調“戒殺”,近代西藏的僧俗上層集團卻同外國勾結,大量輸入武器裝備寺院、土司院落和藏軍。全國解放時西藏人口僅110萬,加上川、滇、甘、青四省藏區總計藏族人口不過200.整個藏區有槍卻近10萬支.20萬喇嘛中許多人也有武器。如算上大量腰刀等冷兵器,藏區貴族真可謂“武裝到了牙齒”。那些口喊慈悲、手撚佛珠的農奴主用的又是人頭骨碗、人皮鼓和少女的腿骨號,其野蠻和摧殘人權真是近代世界史上所罕見!

   1950年秋解放軍開始向西藏進軍.1951年達成了和平解放的十七條協定。解放軍入藏後,中央對其上層集團採取了長期等待的政策,爭取其和平改革,幾年內不改變農奴制度,也未收繳武器。反動僧俗勢力看到先進文明的進入對其黑暗統治形成衝擊.便在境外支援下發動並逐步擴大叛亂。19563月,川西康區的理塘叛亂打響了全國藏區叛亂的第一槍,此後雲南迪慶、甘南和青海藏區的頭人和反動喇嘛也率衆圍攻當地政府和駐軍,解放軍成都軍區、蘭州軍區被迫平叛。康巴和青海叛匪逃入西藏後.得到噶廈當局收容,從1958年起不斷襲擊解放軍駐藏部隊。19593月拉薩發生暴亂,標誌著局部叛亂發展到全藏區。

  藏區參叛人員主要分四大類:土司頭人脅迫煽動的從叛藏民、武裝喇嘛、藏軍、康巴叛匪。前兩類人數雖多卻基本屬於烏合之衆.各土司、寺院之間又矛盾重重,還因爭奪美國空投的盧比(印度貨幣當時在西藏通用)和武器經常火拼。原由英印訓練的藏軍雖有一定的軍事知識且有步、炮武器,卻攜家帶口保命心理嚴重,許多人同解放軍接觸較多也瞭解共產黨的政策,一遇打擊和喊話多數人便繳械投降。最兇悍的是康巴叛匪,長期生活于漢藏交界地帶,有械鬥傳統且有部分骨幹受過國民黨川軍訓練。康巴叛亂受打擊後有7000余名匪徒骨幹竄入西藏,美國中央情報局從中挑選部分人到關島和本土科羅拉多州建立“康巴遊擊隊營地”,由達賴的長兄當才活佛擔任翻譯進行訓練,隨後將受訓者空投回藏作爲叛亂骨幹。

  筆者曾詢問指揮過平叛作戰的一些老將領,他們認爲叛亂骨幹單兵作戰能力大多很強,使用的美制M1半自動步槍還優於我軍制式武器。叛匪野外生存能力強,隨身攜帶高熱量的糌粑酥油可維持一個月食用(解放軍攜帶糧食行軍只能維持一星期),一般在野外蒙上皮衣即可睡眠,又因經常打獵槍法較准,子彈打完後用皮帶夾石子投射也能傷人,還擅長腰刀格鬥。當時解放軍幹部因多數是戰爭年代出身,作戰經驗豐富,戰士卻多系服役不久的義務兵.內地士兵在生理上還不適應高原條件。許多當事者稱,平叛作戰“真比紅軍爬雪山還苦”。除發揚“老西藏精神”外,解放軍最大的優勢在於組織協同能力強。

  軍事集團的效率主要不在單兵素質.而在於整體力量協同。叛衆由頭人、活佛靠宗教和民族情緒煽動糾集而成,雖有美國空投的電信器材,也建立不起有效的指揮體系,作戰時得手一擁而上.失敗則四散奔逃。1958年秋冬山南澤當的解放軍一個連被上千叛匪圍攻.夜間院牆曾突然被美制TNT炸藥炸出大缺口,叛首叫喊著沖入,叛衆卻拖拖拉拉許久才跟上,結果解放軍已調來機槍和迫擊炮以火力封閉了缺口。解放軍小部隊外出遇伏擊時.如迅速組織好環形防禦,叛匪數量雖多也“啃不動”。叛衆圍攻時往往東邊沖西邊停,南邊打北邊無動靜,小分隊集中火力就能將其各個打退。當時叛匪雖以達賴作爲精神支柱,作風極爲野蠻,打起仗卻多是“一盤散沙”。衆多叛亂分子還沿襲宗教風俗和古老習慣,認爲沾染血迹會弄髒身上的護身符,神佛就不能保佑,因而對負傷出血的同夥不加救護,任其自生自滅.結果負傷的叛亂分子除被解放軍俘虜給予救治外,多數都因傷口惡化死亡。

  幾十年來,西方公開媒體總是引述達賴的謠言,誇張地宣稱1959年春“拉薩起義”時“中國駐藏軍隊有30萬,在拉薩有5萬軍隊”,以渲染所謂“鎮壓嚴酷”。其實瞭解軍事常識和西藏地理條件的人都會知道,依靠川藏、青藏兩條砂土路面的高原公路運輸,中國在藏至多能供養幾萬軍隊。當時美國中央情報局就計算,西藏可以動員lO萬“遊擊隊”,按反遊擊戰的比例至少需要30萬正規軍才能對付,中國在當地卻只能維持幾萬駐軍,打20年也不可能平定。隨後無情的事實卻是,解放軍除了原駐藏的六個團,僅僅增援了第54軍和蘭州軍區第11師,最多投入兵力不過6萬人,1961年底便徹底消滅了叛匪,其他四省藏區的叛亂在此前也全部平定。平叛鬥爭能很快取得勝利,最根本的原因是共產黨和人民政府以民主改革爭取到多數藏族群衆的支援。此外,解放軍的戰鬥素質遠遠優於叛亂武裝,步兵、炮兵、航空兵等兵種都有效使用了自身裝備並密切協同,這是獲勝的主要軍事因素。

  航空兵精神威懾起初有效,實彈轟炸最終打散叛匪 青藏高原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千米,山路難行,解放軍以有限兵力入藏後長期只能“守點保線”,叛亂發生後一些孤立的縣城遭受圍攻時陸路增援困難,解放軍剛組建不久的空軍便有效發揮了支援地面部隊的作用

  1956年春康巴叛亂發生後。一些縣城受到包圍,甚至無法出城到河邊取水。軍委決定調動空軍唯一的杜一4轟炸機團前往支援。杜一4是蘇聯仿照B29生産出的重型轟炸機,載彈9.最大航速558千米/小時,最大航程5 100千米,留空時間長達10小時以上。雖然杜一4這種螺旋槳轟炸機在現代戰爭中突防能力已顯不足,卻在藏區平叛中充當了空中主角。

著陸時多被撞成重傷,周庭彥

  只持一支54式手槍頑強抵抗,卻無法對付四面蜂湧來的叛匪,全機組都被大刀砍殺。地面救援部隊趕到時,發現烈士們都被割得肢體不全,慘狀令人髮指!

  藏區幾年空中平叛作戰的實踐證明,杜一4轟炸機是最有效的裝備。該機雖服役已久,卻有4台發動機,即使有一兩台發動機失靈仍可平安返航,在整個平叛期間全無損失。該型機載彈量大,機上安裝1023毫米口徑的航空機炮,能進行七八個小時的盤旋掃射,名符其實成爲“空中堡壘”。

  在平叛作戰中,地面部隊在高原難以攜帶重炮,叛亂分子經常依託石質的堅固寺廟頑抗,摧毀這類據點就要靠投擲重磅航彈。徒步追剿部隊難以隨身攜帶一星期以上的補給,需要大量空投。在茫茫草原追擊叛亂武裝又需要空中引導。解放軍航空兵在平叛期間連續出動,不僅完成了空投和引導任務,還以持續的轟炸掃射使大股叛亂武裝白天多不敢集中活動。經歷過國內革命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許多老戰士都說:“過去是我們‘頭上沒帽子’老挨炸,在西藏倒是讓叛匪嘗了我們有制空權的滋味了!”

集火射擊藥王山,炮兵團拉薩立首功

藏區平叛最關鍵一仗是19593月的拉薩戰鬥,解放軍炮兵發揮了火力骨幹的作用。因西藏地形條件特殊,平叛時西藏軍區只有第308炮兵團這一個由汽車牽引的炮團,裝備蘇式122毫米榴彈炮、76毫米加農炮和120毫米迫擊炮,充當了軍區的“火力拳頭”。

  1956年康巴和昌都叛亂相繼發生後,拉薩的反動上層同解放軍駐軍的關係隨之緊張起來,藏軍第2代本(編制相當小團)便長期佔據烏瞰全城的制高點藥王山並修築工事。當時西藏軍區大樓都在藥王山上的步機槍火力控制下,幹部們舉起望遠鏡就能看到山頭碉堡和備戰的藏軍,許多人抱怨“這簡直天天在槍口下過日子”。雖然中央政府對達賴及噶廈政權採取了仁至義盡的爭取,駐軍堅持不打第一槍,叛亂分子卻將忍讓視爲軟弱可欺,在美、印反華勢力支援下於19593 lO日發動拉薩暴亂,公開宣佈“起義”“驅漢”。

  31日拉薩暴亂發生時,7000余名康巴等地的叛匪湧進城內,上萬喇嘛和市民被發放了槍支並做了戰鬥編組.藏軍3個代本還逼近解放軍各駐地修築工事,甚至鐵鍬挖戰壕揚起的土都甩到軍區門崗內。此刻增援的第54軍未到,解放軍在拉薩城內只有第155團、第159團和軍區警衛營的十三個步兵連、一個裝甲車連和第308炮兵團三個營,兵力不足3000人,形勢非常嚴峻。軍區領導決定,一旦打響就要首先端掉藥王山,才能轉危爲安。

  拉薩平叛打響前,第308炮兵團就對藥王山上的各目標精確測定了射擊諸元。317日達賴在藏軍第1代本掩護下南逃,拉薩河邊的解放軍發現後,根據毛澤東5天前下達的“我軍~概不要攔阻”的命令有意放行。320 10時,面對城內叛匪的多方進逼攻擊,軍區譚冠三政委下達了“打”的命令。一聲令下後,第308炮兵團3發試射的炮彈就準確落在藥王山頂的圓形碉堡上,瞬間把這個叛軍指揮所炸飛。隨後的一小時內,幹餘發炮彈呼嘯著落到山上,所有碉堡戰壕幾乎都未及開火即被摧毀。11時後解放軍以第159團一個連向藥王山衝擊一小時後未遇抵抗即登上山頂,發現藏軍除被炸斃外已全部作烏獸散。

  解放軍佔領藥王山後,爲炮兵提供了俯視拉薩全城的觀測所,兵力上以少擊多就此有了準確的火力支援。20日下午,解放軍向叛匪聚集的達賴夏宮羅布林卡發起攻擊。炮兵根據中央關於不要損壞建築的指示,用 122毫米榴彈炮以徐進彈幕射擊的方式轟擊園內空地上的叛匪,以15米一個炸點逐次成一線推進。在猛烈火力打擊下,上千叛匪竄出羅布林卡,炮彈卻像長了眼睛一樣追著落下,炸得其人仰馬翻,拉薩城區的叛亂主力就此被粉碎。

  321日,解放軍轉入市內作戰,大昭寺、小昭寺和布達拉宮等堅固建築物成爲叛匪頑抗的據點。爲不損壞藏族傳統建築,炮兵只發射破壞力不大的120毫米迫擊炮的殺傷彈,採取警示性射擊以配合勸降,迫使大、小昭寺先後挂出白旗。22日晨解放軍圍攻布達拉宮,成爲摧毀城內叛亂精神支柱的關鍵。這座雄偉建築倚山而建,相對高度三百米,也是全城的一個制高點,盤踞其中的藏軍第6代本一部武裝喇嘛還向西藏軍區院內開槍發炮。爲了既不打壞建築又要消滅頑抗之敵,第308炮兵團參謀長苗中琴集中兩個步兵團的57毫米無坐力炮,在拉薩河北岸空地上瞄準布達拉宮向外開火的窗口實施精確射擊。重慶兵工廠産的57毫米無坐力炮,是二次大戰結束後仿美國製品試造成功的,於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大量生産。50年代後期解放軍全軍換裝蘇式系列武器,內地部隊淘汰了破甲威力不足的57毫米無坐力炮,西藏軍區部隊卻繼續保留。該炮包括三角架全重不過30千克,可兩人操作,必要時可扛在肩上發射,射擊精度較高,適合山地使用。對布達拉宮窗戶射擊的結果證明,不足3千克的彈頭對建築物破壞輕微,打入窗內一發卻能全部擊斃房內的幾名叛亂分子。經過約一個小時人稱“百發百中”的對窗射擊後,布達拉宮內800余名叛亂分子驚恐萬狀,于229時挂出白旗,一個個走下山來投降。解放軍進入布達拉宮搜索時,發現其內有各種槍械2500支,這個達賴居住的宗教聖殿實際上成了軍械庫。

  看到布達拉宮挂起白旗後,全城叛亂最後停止,許多被脅迫參叛者把白色哈達挂到戶外,並將槍支扔到街上。解放軍用卡車收繳槍支後對一般從叛者也不再追究。拉薩平叛結束後,叛匪分散到各地進行“遊擊戰”,解放軍重型火炮難以使用,平叛部隊就主要攜帶57毫米無坐力炮、82毫米和60毫米迫擊炮作爲支援火力消滅叛匪火力點。美國飛機也向西藏空投了幾批57毫米無坐力炮和60毫米迫擊炮,卻因叛匪缺乏複雜兵器的組織能力,作戰時往往出現炮、彈脫節和步炮武器分離,結果未發揮多少作用,到頭來都成爲解放軍的戰利品。

 雜亂武器中雖有精品,但標準化、制式化裝備最終佔優勢在藏區平叛作戰中,解放軍以航空兵、炮兵有力打擊了大股叛亂武裝,最終消滅分散“遊擊”的叛匪還要靠步兵武器。藏區參叛者人數和槍支數量都佔優勢,最終卻不是解放軍的對手,除了多數被裹脅者意志不強和戰術水平低外,武器雜亂也是叛匪潰敗的重要原因。

  從20世紀初至西藏解放前,藏區貴族主要向英印購買武器,同時也從青海、四川等地輸入。從1949年至60年代.美國又秘密向叛亂分子供應裝備,這使當地武器型號五花八門,步槍就有英、美、德、日和民國政府的多種産品,子彈口徑各異。藏軍購買量最多的步槍是英制李·恩菲爾德式,卻有跨度近半世紀的十幾種型號。參加過平叛的老前輩回憶,若組織火力雙方對打時叛匪大多淩亂不堪,不過其槍法較准的冷槍襲擊很具威脅性。康巴叛亂時解放軍穿著新發的55式軍裝,軍官戴大沿帽佩肩章,戰士戴船形帽佩領章,幹部往往很遠就成了射擊目標。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1958年以後全軍都改戴解放帽並全部佩領章,叛匪在遠處才難以分辨官兵。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1958年秋,竄入西藏的康巴叛匪恩珠倉.貢布紮西部從藏軍倉庫中得到20挺英國制MKl型“劉易斯”輕機槍(當時俗稱“壯筒式機槍”),火力大爲增強。該機槍由英國1915年開始製造,採用導氣式原理從上部由彈鼓供彈。該槍因比較笨重(空槍重11.8千克),二次大戰前即被英軍淘汰,卻仍有火力強、射程遠的優點。此時因受西藏貴族女性誘惑叛逃的第155團炮兵主任、大尉姜華亭又投奔貢布紮西,爲其充當參謀,這股匪部一時對解放軍駐藏部隊構成了較大威脅。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同年1218日和19日,貢布紮西、姜華亭指揮700余名叛匪伏擊了赴山南的解放軍第155團三個連的車隊。叛匪居高臨下以大批英制“劉易斯”機槍掃射,並使用了剛接收的美制M1步槍。在一面依山一面傍水的公路上,解放軍車隊難以展開火力,被動挨打,犧牲副團長、營長以下93人,負傷35.成爲藏區平叛作戰中最嚴重的一次損失。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從1958年到1961年,美國向叛匪空投了數千支步槍,主要是二次大戰至朝鮮戰爭期間生産的“伽蘭德”M1半自動步槍。該槍産量高達550萬支,被稱爲20世紀軍用步槍研製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世界上大量裝備部隊的第一種半自動步槍。在美國“基爾營”受訓的康巴叛匪試用了各種步兵武器後.聲稱最喜歡M1半自動步槍,其優點在於有效射程可達千米,因精度高可作爲狙擊槍,彈倉裝彈8發且射速較快,在雪雨等惡劣條件下也能正常使用。該槍主要缺點是重達4.37千克,所用7.62x63毫米長形步槍彈也較重,體質差的人攜帶不太方便。平叛部隊繳獲該槍後許多指戰員也很欣賞,卻因太重和沒有相配的子彈,只好棄之不用。

  美國向藏區空投和偷運的其他步兵武器,主要有加拿大制的英式“布倫”輕機槍、英國“斯登”式;中鋒槍,這些二次大戰時的著名武器卻不大受叛匪喜歡。“布倫”機槍主要缺點是太笨重,子彈供應也困難。“斯登”衝鋒槍有效射程不足百米.在植被很少視界開闊的高原上不能遠距離開火。解放軍對繳獲的這類武器也不屑一顧,連民兵都不能裝備而只當成廢鋼鐵處理。

  參加西藏平叛作戰的解放軍部隊,都按50年代全軍統一的蘇式標準配備步兵武器,包括仿“納甘”步槍製成的53式步騎槍,仿“波波莎”4143製成的5054式衝鋒槍.仿“德普”1927式製成的53式輕機槍,仿“郭留諾夫”重機槍製成的53式重機槍。除了;中鋒槍與54式手槍通用51式手槍彈外,其他槍械統一使用53式槍彈。雖然上述武器都系蘇聯二戰裝備的仿製品.卻形成了標準化、序列化,有利於組織火力和統一供應彈藥..解放軍同叛匪作戰時除遇伏吃過一些虧,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形成有效的遠近程火力配系,並有充足的彈藥保障,從而能確保在交戰中壓倒槍械雜亂、彈藥不足且多不能通用的叛亂武裝。

  蘇聯研製的輕武器有一個傳統,便是結實耐用、價格低廉,雖不如美國和西歐槍械精良卻威力不小,解放軍在藏區平叛時使用的裝備也表現出這一特點。當日寸步兵裝備最多的53式步騎槍外觀粗糙,遠距離射擊精度卻很好,其全重3.92千克,彈匣容彈量5發,在高原使用故障少而很可靠,有較粗彈殼的“大屁股”彈殺傷力也不小。不過此槍靠手動槍機射速很慢.近戰時往往來不及再裝彈就同叛匪短兵相接,只好以刺刀搏鬥。50式和54式衝鋒槍分別重3.63千克和33千克,彈匣容量35發,近距離火力較猛且使用可靠,缺點是百米外精度很差.在視野開闊的高原上難以射擊遠距離目標。當時解放軍步兵班都配有步騎槍和;中鋒槍兩種武器,才能在作戰中取長補短。一些參戰人員通過實戰感到,應裝備一種遠端精度好又射速較高的自動槍,60年代初56式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的列裝終於滿足了這一要求。

<!--[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  西藏平叛作戰時解放軍屢屢在公路上遇伏,沒有裝甲防護的汽車常常處於被動挨打的窘境,這也使國內軍工部門開始研究如何讓步兵乘裝甲車作戰的問題。1959年春。六一八廠和成都金屬結構廠以改裝方式緊急製造出國產第一種輪式裝甲輸送車,編號爲533式,並于同年夏秋投入西藏的平叛和運輸。該車利用蘇聯嗄斯一157汽車的底盤,再焊上6毫米鋼板作爲防護,並配備一挺12.7毫米機槍,可裝載10人。該車型投入高原使用後雖能防範叛匪的槍彈,卻暴露出動力不足、裝甲薄且越野性能差的弱點,只能臨時使用而未作爲制式裝備,不過它的研製還是開啓了國內裝甲輸送車和步戰車研製的先河。

  1956年至1961年的藏區平叛作戰,是人民解放軍在漢藏進步群衆支援下同國際反華勢力操縱下分裂勢力的一場決戰。其中在西藏地區從1958年至1961年進行的平叛作戰,解放軍消滅了2.3萬名叛匪,招降了7萬名受蒙蔽和脅迫參叛的群衆。多年來西方媒體經常引用達賴散佈的謠言,胡說什麽當時“有120萬藏人被殺”,若果真如此西藏早就沒有人了!解放軍在作戰中也付出了1551名犧牲、1987人負傷的代價(不包括其他四省藏區平叛的傷亡)。當時戰鬥中的亡、傷比例遠超過通常作戰情況下的1314,其主要原因一是遇伏時叛匪都要殘殺傷員,二是高原自然條件惡劣造成救護難度大。

  西藏乃至整個藏區平叛的勝利,維護了祖國的統一並推動了西藏的社會進步。當年在分裂圖謀失敗後,藏區有叛亂分子及其家屬數萬人逃亡,達賴在印度建立了所謂“流亡政府”,康巴叛匪則在尼泊爾建立了騷擾內地的基地。經過幾十年繁衍,國外流亡藏人至今已有十幾萬人,其中以達賴爲首的一些人仍受國際反華勢力豢養,繼續進行分裂活動。事實證明,反對西藏分裂勢力的鬥爭將是長期的任務,回顧歷史上的平叛鬥爭至今仍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實戰是檢驗武器效能的最重要標準。高原戰場條件以及平叛一類的作戰,都有其特殊要求,對於如何使用防暴型或震懾性、殺傷性武器也應進行有區別的分類研究。想有效達到既制止分裂又要爭取各民族和諧的政治目標,在平叛、防暴一類軍事鬥爭中應努力爭取受蒙蔽群衆和打擊頑固分子,爲此需要進行相應裝備的研製和特定戰法的研討。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