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蘇聯從東北撤軍與中國內戰的開啟
2009/02/15 09:39:32瀏覽5|回應0|推薦0

三、蘇聯從東北撤軍與中國內戰的開啟

 

史達林對華政策的根本目標是確保蘇聯在東北(還有蒙古)的獨佔地位,這就是說,是否援助中共,如何援助中共,完全取決於形勢是否對蘇聯實現其在遠東的戰略目標有利。因此,蘇軍在1945年底準備撤離東北,把政權交給國民黨的時候,仍然與中共保持著聯繫並秘密給以幫助。12月2日,隨蘇軍行動的周保中等人報告:蘇聯遠東軍指揮部願意知道我全滿實力及對東北方針,蘇軍表示在撤退前,在可能限度內一定給我物資幫助,但是講究方法,並儘量製造困難給頑。看來,即使在壓制中共時,蘇聯人還是留了一手。

果然,當東北局勢的發展使莫斯科感到威脅時,蘇聯的態度又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關於蘇聯對華政策的目標,副外長洛索夫斯基在蔣經國訪蘇前給史達林的報告中作了全面論述:第一,中國政府必須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第二,中國必須保證長春鐵路沿線的安全,在目前的混亂局面下,應提議蘇聯鐵路護衛隊保留二至三年;第三,不准外國人及外國資本進入滿洲我們不能允許滿洲成為另一個大國施加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場所;第四,必須在蘇聯積極參與滿洲經濟活動的情況下實現與中國在東北的經濟合作,為此就要控制一批合資公司,特別是船舶公司、航空公司和中長鐵路。但恰恰在這些問題上,1946年初呈現出一種對蘇聯的危險局面。

在中蘇經濟合作談判中,為了及早撤軍,減緩國際輿論壓力,蘇聯代表一再表示願意讓步,只要中國同意對所有重工業公司實現雙方合資經營,蘇方就會進一步採取行動,幫助國民政府儘快解決東北的接管問題。而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態度卻愈益強硬。1月26日他告訴中方談判代表張嘉璈,對經濟合作談判採取緊縮態度。於是,儘管蘇方代表斯特拉科夫斯基一再聲稱,莫斯科急於簽署合作協議,並非要在東北霸佔利益,而只是不願見有第三國再捲入,但張嘉璈始終堅持強硬立場:戰利品問題中方不予考慮,航空公司和輪船公司的問題也不討論,一切非金屬礦業不在合作之列,即使在合作企業,中方亦要求占51%的股份。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裏,蘇方堅持儘快簽訂經濟合作協定,方能最後撤軍,中方則強調沒有順利交接行政權,故無法談經濟合作,以至經濟談判陷入僵局。此時,美國也不斷向蘇聯施加壓力。 2月11日美國同時照會蘇聯和中國,對中蘇經濟談判感到不安,認為這與門戶開放原則會有矛盾,對美國的商業利益和威信是一種明顯的損害,並表示美國有意參與談判,在經濟合作方面採取共同行動。這無疑更加刺激了史達林敏感的神經。

不僅與政府的談判步履維艱,中國民間的反蘇情緒也突然高漲起來。在雅爾達會議召開一周年之際,2月11日,美英蘇三國同時公佈了有關遠東問題的秘密協議。蘇聯同意公佈協議,大概是著眼于對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佔領的合法性,而美英這樣做顯然是針對東北問題的。為了進一步逼迫蘇聯撤軍,美英在報紙上公開指責莫斯科違背雅爾達協議。這在中國引起強烈反響,一時間輿論譁然,廣大市民、學生紛紛湧上街頭,張貼標語,示威遊行,發表演說,抗議蘇聯在中國東北、新疆和內蒙的行為,要求蘇軍立即退東北。3月5日,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通過了《對蘇聯提出抗議,嚴重交涉限期撤退其東北駐軍》的提案。

3月6日,中國照會蘇聯,撤軍期限已過,蘇軍尚未完全撤退,要求蘇聯政府飭令即行撤退。4月1日,蔣介石在第四屆第二次國民參政會上發表演說,公開推翻東北停戰協定,宣稱 東北九省在主權的接收沒有完成以前,沒有什麼內政可言。東北的局面更加複雜,據蘇聯駐東北當局報告,國民黨與土匪勾結,煽動反蘇情緒,搗毀中蘇友好協會甚至蘇方的機構,蘇聯軍人和僑民不斷遭到騷擾、襲擊和殺害等等。馬利諾夫斯基還認定,張莘夫被害一案,就是土匪精心策劃的,目的在於破壞蘇中關係。面對如此局勢,莫斯科只得再次打出中共這張牌。

2月1日彭真報告:遼陽、鞍山、本溪三處蘇軍已正式將政權交與我當地民主政府,並由雙方簽字。該區以南(包括安東)蘇軍不再交給國民黨,對外暫不公佈。除旅順、金州完全歸蘇軍長期駐兵外,大連的副市長、區長及公安局長也都由中共幹部擔任。原因在於,該地區的煤鐵業及若干大工業,已由蘇方接收並開始經營,大連的工業也完全在蘇方掌握之中。不僅如此,在2月22日與外蒙領導人喬巴山談話中,史達林甚至同意外蒙可以悄悄地進行宣傳鼓動工作,以準備在興安嶺和內蒙古建立獨立的國家。顯然,史達林現在還是希望把政權(無論在東北還是內蒙)交給共產黨控制,以此來保證蘇聯的遠東利益。

有史料證明,此時中共中央已經瞭解到情況的變化,並考慮了新的方針。3月3日周恩來作為軍調處的中共代表,與馬歇爾、張治中(國民黨代表)來到太原視察。當晚,周召集當地高級將領開會,傳達了黨中央對當前情況的估計和戰略意圖。周壓低了聲音,把手攥成拳頭向下揮著:中央決定現在談不了了,要錘!不過,這離採取實際行動還有一段時間。莫斯科顯然有點迫不及待,看到中共沒有進一步的舉動,便提出了更加直接的建議。3月12日,東北局電告中央,蘇軍通知將於13日撤離瀋陽,希望中共軍隊迅速攻入瀋陽,而且凡紅軍撤退處都可打

然而,考慮到停戰協定已經簽字的背景以及軍事力量的對比,中共中央決定,不僅不去進攻瀋陽,瀋陽至哈爾濱鐵路沿線蘇軍撤退時亦不去佔領,甚至準備讓出已經到手的撫順、本溪、鞍山、遼陽等地,以交換蔣軍從熱河撤軍,並承認中共在東北的地位。看起來,此時毛澤東還沒有改變讓開大路、佔領兩廂,倚靠蘇聯、外蒙建立根據地,通過和談解決東北問題的基本方針。這種穩重的態度與此前莫斯科的立場變來變去大概不無關係。

蘇聯對於中共的猶豫不決、行動遲緩頗有不滿,因而採取了更加強硬的態度。3月中旬東北局報告:蘇軍批評中共對美國人太客氣了,更不應該同意讓國民黨的5個軍開到東北來。又表示,凡蘇軍撤離之地,包括瀋陽和四平,我可以放手大打,並希望我放手大打。為此,東北局要求在征得蘇聯同意後奪取四平街、哈爾濱,並進佔其他大城市及長春路支線小城市,逼迫蔣介石談判,甚至可以考慮奪取長春。與此同時,馬歇爾給東北停戰小組的指令規定,小組只能隨政府軍前進,政府軍有權進駐東北之主要地區,長春路兩側各30公里以內,政府軍單獨管理,蘇軍撤出地區中共軍隊不得開入佔領等,而對中共在東北的地位既沒有提及,也不願討論。毛澤東對此極為不滿,當即建議周恩來在談判中提出:承認政府軍進駐瀋陽至長春,長春以北應為中共軍隊的駐紮地區。對此必須堅持,即使談判全面破裂亦絕對不屈服

在這種情況下,中共的方針開始發生重大轉變。3月17日中共中央致電彭真和林彪:國民黨還不停戰,瀋陽以北長春路沿線的蘇軍撤退區,同意你們派兵進駐,以為將來談判的條件,時間愈快愈好。同日,毛澤東在批轉周恩來關於商談東北問題的報告上加了以下兩段批示:請東北局速與友方接洽,將整個中東路(包括哈市)讓我駐兵,永遠占住,不讓國民黨進駐一兵一卒。”“東北協定即將簽字,請彭、林速即佈置一切,造成優勢,以利談判。又在批轉周恩來商談東北問題三點意見的說明時指示: 請彭、林按照針鋒相對、寸土必爭與有理、有利、有節之方針,準備與執行小組進行談判。當天,東北民主聯軍一部即收復四平。

3月18日東北局再報:蘇方曾一再談北滿甚為重要,決不能允許國民黨接收整個長春路與礦區,故提議進佔哈爾濱和齊齊哈爾。中共中央當天回復表示同意。第二天,彭真又請周保中去長春直接與蘇軍交涉,要求他們於最近期間縮小駐區,儘量將次要地點讓我軍駐防,特別如延吉、敦化、吉林、牡丹江、佳木斯等地。3月20日,蘇蔣關於東北問題的談判已陷於僵局,中共中央則又進了一步,通知東北局,如果友人諒解,即可進佔長春。 23日更要求林彪立即動手大破北甯路及瀋陽附近之長春路,愈迅速愈廣泛愈好同時立刻動員全軍在運動中及其立足未穩之時,堅決徹底殲滅國民黨進攻軍隊,愈多愈好,不惜重大傷亡(例如一萬至兩萬人),求得大勝,以利談判與將來

一切準備就緒,蘇軍開始了撤退行動。此前,蘇方曾以發生瘟疫、冬季交通不便等種種藉口延緩撤軍,且遲遲不告知撤離時間,從而造成國民黨軍隊沿長春路北進和接收的困難。3月22 日,蘇聯使館突然通知國民政府,蘇軍將於4月底撤軍完畢。莫斯科的目的,當然是盡可能將東北政權交給中共,為此,雙方的配合日益緊密。3月24日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說明現在的方針是用全力控制長、哈兩市及中東全線,不惜任何犧牲,因此要求速與蘇軍交涉,在撤退時允許中共軍隊進佔哈爾濱、齊齊哈爾及長春。蘇方則通過周保中轉告,一旦條件具備,立即通知中共接管長春,同時告訴東北行營接收人員,因要防疫,不允許辦理長春交接手續。25日中共中央連續致電東北局,因停戰小組將于近日到達東北,需即刻與蘇方聯繫,請他們速從哈、長、齊等市撤退,中共軍隊必須在蘇軍撤退後一二日內控制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並以長春為首都。

3月底,蘇聯因重開經濟談判且似有進展而再次出現反復,以至中共在接管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三市的問題出現了一些周折。但事情很快就過去了,莫斯科在撤軍的最後時刻採取了兩面手法。4月3日,這邊是蘇聯政府答復國民政府,可先行通知各地撤兵日期,並協助中國接防部隊;那邊是蘇軍代表接連通知東北局,蘇軍將於15日和25日分別撤離長春和哈爾濱、齊齊哈爾,請中共軍隊立即前進至三市近郊待機,併入市偵察,以便屆時就近佔領。蘇方代表還解釋說,美國利用國民黨接管東北來反蘇,蔣介石利用美國來反蘇反共,蘇聯目前因談判不成受外交限制不能直接插足東北,但希望中共全力堅持東北,使東北問題懸而不決,造成美蔣被動。

為了讓中共順利接收長春,蘇聯對國民黨繼續採取麻痹戰術。4月13日蘇聯使館還信誓旦旦地向中國外交部重申,將通知具體撤離時間,並儘量協助中國政府完成接收任務。第二天,蘇軍就突然撤出長春,同時用事先約定的密碼通知了周保中。早已做好準備的中共軍隊隨即發動總攻,當天便佔領了機場兩處、市區一部,並於18日控制了全市。4 月19日,中共中央指示:東北局應遷長春,並考慮於短期內召集東北人民代表會議成立東北自治政府問題。同時,一方面向四平增兵,再打幾個勝仗,一方面用全力奪取哈、齊二市

蘇軍原計劃4月25日撤出哈爾濱,但毛澤東考慮到馬歇爾可能在此之前到達瀋陽,故於16日電告東北局,速與蘇方交涉,讓其儘早撤離。18日再次要求陳雲和高崗,速催友方從哈市立即撤去,以利我軍馬上佔領。此事萬急勿延。20日與蘇軍代表會面,高崗被告知,哈市蘇軍已定於25日撤離,無法再提前,但中共所需武器已經留下,進城後即可得到。此後,按照計畫,東北民主聯軍25日攻佔齊齊哈爾,28日進駐哈爾濱。一則佔有了相當的地盤,二則得到蘇軍提供的武器援助,中共此時的決心是:一切決定於戰場勝負,不要將希望放在談判上。4月26日與蘇聯大使會談時,周恩來告知,以前共產黨曾同意在滿洲問題上對國民黨作出一系列讓步,但是國民黨不願意停止反對中共軍隊的軍事行動。現在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共產黨不會再作出讓步。

然而,此時國共在東北的實力對比正在悄悄發生變化。由於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持,2月上旬和3月,全部美式裝備的國民黨精銳主力新一軍和新六軍,以及第七十一軍、第六十六軍和第九十四軍一部,都相繼投入東北戰場。東北國民黨軍正規軍的兵力,已由1月份的13.4萬人增加到28.5萬人。3月13日,國民黨軍隊進佔瀋陽,隨後兵分兩路,向南進攻本溪,向北增援四平。此時,林彪的主力部隊已苦戰三月,急需休整補充訓練,並適當調劑武器。四平中共守軍雖作戰英勇,但能夠指望的增援部隊只有一至兩個團。所以,儘管毛澤東這時提出了化四平街為馬德里的雄壯口號,但私下裏卻與林彪商議,爭取儘快停戰和談。

正在春風得意的蔣介石當然不願再給中共提供喘息的機會。就在5月3日蘇軍宣佈全部撤離中國的這一天,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飛抵南京。兩天後,國民政府宣佈還都南京。顯然是對中共的前途沒有把握,看到形勢逆轉的史達林此時又回過頭來向南京展開微笑。5月8日,史達林命駐華使館武官轉告蔣經國,說去年蔣介石曾表示願赴蘇訪問,現在史達林歡迎蔣介石前往莫斯科或邊境某地進行會晤。蔣介石現在想的是立即消滅共軍,對此當然予以拒絕。5月14日,新六軍攻佔本溪後,大舉北上增援四平。18日林彪下令四平守軍撤出戰鬥,國民黨軍隊進佔四平後繼續北進,23日不戰而進入長春。雖然此後國民黨軍隊因戰線過長,力所不及,而止步於松花江,從而形成國共兩軍隔江對峙的局面,但是在關內,蔣介石卻命令河北、山東、山西和蘇北的國民黨軍隊向中共軍隊大舉進攻,中國的內戰於1946年6月全面開啟。

 

簡短的結論

 

中國內戰的全面爆發無疑標誌著莫斯科的聯合政府政策在亞洲的破產,這大概是史達林始料不及的。史達林的本意是支持國民黨,利用共產黨,通過促成統一的聯合政府,保障蘇聯在遠東的安全和利益。但是,他既不瞭解也不能控制共產黨,更沒有想到國共之間水火不容,在蔣介石和毛澤東那裏,所謂聯合政府和停戰談判,都不過是為積蓄力量以利再戰而採取的權宜之計。國民黨對美國援助的依賴,也加深了史達林的疑慮,他不得不把重心向共產黨一方傾斜。筆者同意這樣一種分析:正是反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控制東北的共同利益,使中共與蘇聯形成了一種戰略關係。不過,蘇聯關注的中心畢竟在歐洲,而就全局而言,1946年仍然是史達林推行或極力維護與美國合作的一年。所以,莫斯科對於中國的內戰採取了作壁上觀的態度,只要與蘇聯接壤的地區能夠保留在共產黨的控制下,其他問題史達林恐怕一時是顧不上,也不關心的。

從上述歷史過程還可以看出,戰後蘇聯對華政策確實是多變的,不確定的。有學者用舉棋不定來形容史達林的對華政策,認為:1945年秋天,史達林的對華政策同他的歐洲政策一樣,既沒有明確的目標,又缺乏內在的一致性。筆者不能同意這個判斷。表面看起來,蘇聯對東北的政策似乎有些反復無常,但實際上這恰恰反映了史達林的一貫作風:目標始終確定而手段經常變換。對於蘇聯在東北的政策,當時在北滿工作的陳雲有很深刻的認識:蘇聯對滿洲的政策基本上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把瀋陽、長春、哈爾濱三大城市及長春鐵路幹線交給國民黨;另一方面,援助我黨在滿洲力量的發展。保持遠東和平和世界和平,是蘇聯這一政策的基本目標。某一時期由於國際國內條件的變動及鬥爭策略上的需要,蘇聯對於執行中蘇協定的程度,及對我援助的程度會有所變化。但蘇聯這些政策的本質,是一貫的,不變的。

至於中國內戰與美蘇冷戰之間的關係,通過國共美蘇四方在東北問題上錯綜複雜的相互關係可以看出,美蘇之間本質上的不信任狀態,影響了他們對國共兩方的立場,而國共之間的生死對立又反過來制約著美蘇關係的發展。一方面應該說,如果戰後美蘇之間存在真誠的合作,那麼他們是有能力制止中國內戰爆發的。另一方面,中共內戰的爆發及其延續,無疑成為美蘇之間進行全面冷戰的奠基石,也是冷戰在亞洲的預演。不過,如同文安立所說,就冷戰觀念的形成而言,中國的國共兩黨始終落在大國的後面。毛澤東和蔣介石直到1946年還相信,同兩個大國中的一個結盟並不意味一定要同另一個對抗。從這個意義上講,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沒有意識到,他們之間的爭鬥在亞洲打開了通向全球冷戰的大門。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