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父子相隱究竟為何:親愛的孔夫子
2010/05/27 12:26:14瀏覽1935|回應1|推薦4

中文奧妙無窮,簡單一字、一詞、一句可衍繹出數十種註解釋義。
歷代讀書人沉浸其中悠遊自得,過去是搏取功名,現在是引經據典,
掉書袋也好,合理化行為也罷,前呼後應,幾千年來集註釋大成,
浩浩然延展如萬里長城曲曲折折,也巍巍然堆疊如巴別塔指向穹蒼。
然而仰望浩翰穹蒼,星光稀微。

翻閱《論語子路第十三》,裡面有個極為古怪又饒富現代感十足的
公案『父子相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
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直在其中矣。”
』古怪的是這個公案因偷牽一頭羊而起,並沒有類
似禪宗裡頭具風動幡動的物理學與狗子佛性的生物學這般深度理論
基礎,卻引來諸多正正反反、加加減減的註釋,到2500年後的現
代,可以作為犯罪行為的代名詞,也可解釋為無罪法律的進步表徵,
甚至提供犯罪率上升及年齡層下降的解答。簡單的偷牽羊公案卻比
禪宗謎語複雜難解。

父子相隱究竟為何?取其二聲為,歷來註釋洋洋灑灑、族繁不及備
();取其四聲為,言簡意賅,就是為了那頭羊。為為之間,羊
主人可能想不透,一頭羊那來這麼多學問?

數了2500年的羊,親愛的孔夫子,您究竟語意為何?向來不嘮叨
而三言二語直接了當的您始料未及,所謂文明的演進是走入文字的
迷霧森林,自然素樸變成昏頭轉向,盡在細細節節裡找尋上帝或魔
鬼。崇尚人心復古的您,是莞爾,還是啼笑皆非?

隱,有作為的不作為與不作為的作為雙重意涵,像是莎士比亞在哈
姆雷特劇中:To be or not to be。作為隱者與不作為隱者的庶民
是不同,反過來說只是繞口令。當年中國文革的勞改下放,其隱又
有被迫於隱與不得不隱,因為隱晦不明,所以我們看到對沈從文刷
洗廁所馬桶亮晶晶的讚美文章,以及《往事並不如煙》與之後的禁
煙追捕令,順便一提,也有被迫隱於跆拳道體壇的鄭大為裁判。

隱,真正的作為與不作為,其實都是同一件事。作為羞恥的不作為,
不作為羞恥的作為而已。偷牽一頭羊本是羞恥的事,這麼丟臉,還
有什麼好說的呢?怕丟臉的人絕對幹不出這種事。2500年前的羞
恥是放在心底,2500年後的羞恥是印在氣球上和競選廣告裡,放
的位置不同,效果當然不同,監獄自然越設越多。一字隱,隱於羞
恥的篡改或遮掩歷史,羞恥於隱的開放集中營、接著在2010年勇
於承擔歐盟責任。

因為自己與孩子的顏面,羞恥不敢偷牽羊;因為自己與父母的顏面,
羞恥不敢偷牽羊。假如孩子真的偷牽羊,父母羞見他人,只好偷偷
躲起來;同樣孩子也羞見他人。《孟子盡心》的「竊負而逃」,也
是因羞恥而棄天下帶著父親偷偷地逃。當父母親的,有羞恥心以身
作則,孩子有樣學樣,就是最好的身教。親愛的孔夫子,這也是您
贏得正直聰明的眾弟子們終身追隨的祕密嗎?從『身正』、『不能
正其身,如正人何』、『行己有恥』、『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 
不善者惡之一路下來,您指出的道路卻在後人只見一字一句與繁
複的註釋中荒蕪千年。

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愛是不作害羞的事,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
理。相信耶穌基督也是如此教人不作害羞的偷牽羊的事,人會害羞,
無辜的羊就可以放輕鬆四處遛達不會走失了。古有遺風「路不拾遺、
門不閉戶」的孔夫子家鄉衰微了,現在倖存的只有最後的香格里拉
不丹王國。

《想像的共同體》作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2010/5/10
日在台大集思館的蘇格拉底(孔子同輩)廳演講,最後安德森對聽眾
說出他對國族主義與國家機器的省思:「最深刻、最真誠的愛國心,
是能為自己國家的行為感到羞愧;只有虛假的國族主義才懂得不知
羞恥。」古人用日常可見的羊說一個羞恥的故事,安德森則以龐大
的國家機器作為新時代的解說,同樣羞恥,知與知而不知,前者知
而隱─實在羞恥,後者知而不知故無隱而誇耀─不是不知羞恥。看到
國家機器偷走他人的羊,虛假的國族主義是不管這頭被偷的羊屬於
何者,除非自己的羊被偷了。通常為了歷史傳承的國族或國家機器
的廣泛利益,允許這隻羊、那隻羊...被偷來偷去,黑板上簡單十劃
的恥字,不過是用來譴責異己,相當好用,用完輕輕一擦,倏忽不見。

從父子恥於偷牽羊到羞愧於國家不公義的行徑,踏上這條孔子和耶
穌基督直指羞恥心的道路,我們依稀看見那群浩浩蕩蕩周遊的隊伍,
親愛的孔夫子,久違了。

 

註:歷來註釋有:1.朱熹《四書集註》的天理人情;2.上蔡先生的順理為直;3.呂思勉的恃其情相聯繫以為安者深;4.錢穆的人情與罪小;5.《梁書:南史•沈約傳》:懷情不盡曰隱;6.陳雲良教授的宗法倫理:社會行事的基本准則;7.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的引發竊盜者的『恥』心、個人的價 值自覺與人倫秩序並;8.張深切先生的重情主義;9.劉曉波先生的相互隱瞞;10.《白虎通義》:父爲子隱何法?法木之藏火也。子爲父隱何法?法水逃金也;11.皇侃《論語義疏》的自然至情;12.范甯:若父子不相隱諱,則傷教破義,長不孝之風,焉以為直哉;13.李炳南先生:出於天然,事雖屈,而理至直;14.《論語集解義疏》:父子天性。率由自然至情。宜應相隱。若隱惜則自不爲非;15.樊光:父爲子隱者。欲求子孝也。父必先爲慈。家風由父。故先稱父;16.孔子自解:舉直錯諸枉,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17.荀子《勸學第一》: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18.《韓詩外傳》:可與言而不與言謂之隱;19.《朱子語類》:凡《論語》言「在其中」,皆是反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本非直也,而直已在其中,若此類,皆是反說;20.唐.慧沼大師《勸發菩提心集》:大悲,以何為本?答:以直心為本。又問:大悲, 以何為本?答:以直心為本;21.《六祖壇經》: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22.鄭玄《禮記》注:隱,謂不稱揚其過失也;23.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親屬相容隱,即親屬之間得相互庇護犯罪也;24.范忠信教授的親親相隱;25.朱培蕾、林桂榛的親屬作證豁免權;26.萬光軍《孔子與父子互隱的再思考》:「孔子未必完全贊成魯國直者的父子互 隱」,有超越地域的局限(吾黨)與對直的跳躍式反思;27.民間見解:真性真情;古訓家醜不可外揚;親情的可貴、人間的溫暖;合理的事也 有可能不合法;徇私枉法;親情流露;28.陳玉芬〈父為子隱vs.法不容情〉的文革浩劫反思與楊邦尼的寬宥與隱蔽;29.蔣勳:父為子隱 子為父隱與家族共犯;30.助長中國貪腐索賄的幫凶:中國人民檢察院《檢察日報》的「腐敗父子兵」現象分析;31.90下期中考參考解答:孔子認為人應有情有義;32.夏傳才《論語趣讀》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族繁不及備載,有言在先,愛註釋的朋友,抱歉。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isgin&aid=4071067

 回應文章

blackjack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孔子真意
2010/05/28 20:07
當初看南懷謹替宰予晝寢翻案,現也有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案。

如果我說成: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父親因為兒子惡行而羞恥的躲起來呢?

說來說去,因為無法探求孔子真意,只好大家自由「觀落陰」了。
amisgin(amisgin) 於 2010-05-29 12:42 回覆:
blackjack幸會:
真意或許不是逗點落在何處,簡潔的文字底下,重要的是精神。
失去了精神,只是繞口令,迷失於文字堆疊的森林裡。
解讀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可能要先了解他的經歷,才了解他的精神。
眼前只見立場,引經據典盡掉書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