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23 18:31:33瀏覽1131|回應0|推薦1 | |
1889年意大利的杜林市街上,尼采抱著被鞭打的馬兒脖子哭泣,這位 理性哲學家的超人被不勝負荷的人性壓垮,自始之後精神崩潰。卓別 林(Sir Charlie Spencer Chaplin Jr.,1889年-1977年)《我所遇見的尼金斯 基》的回憶,提及1916年拍攝影片《醫療》(The Cure)時,最後一天的 拍片,為了避免戲劇演出效果被旁觀憂鬱的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 1890年-1950年)影響,演員照演,但卓別林吩咐攝影師不要裝上膠片, 在回憶裡,卓別林說:『我親眼看到,一個敏銳的心靈開始離棄這個 殘酷的、被戰爭蹂躪的世界,而進入到自己的夢境之中。』 塞氏與我等之輩從辦公室望向窗外,藍天白雲、各式建築物安靜聳立、 往來車輛、熙來攘往的人群…,每一個清晨的草叢上的露珠永遠晶瑩發 亮,在電腦與電腦連線間交織出正常的世界。偶爾一片烏雲掠過、救護 車鳴笛聲、地震、領導者一舉一動…變成我們打字的題材,變成『別忘 了帶紙巾』的禮節,為髒污、為喜極而泣、為不幸落淚而準備。這門 『超越人性的範疇』課程確實已非塞氏與我等之輩所能理解。 從1994年凱文·卡特自殺到2006年塞氏《Letters to a Young Journalist》英 文版發行,12年來這位資深記者沒有善盡記者本份,好好深入挖掘, 究竟一個願意死在現場(戰場)和為朋友擋子彈的人怎會『失去人性』 的真相?可以挖的更深,像是一位優勢膚色的人怎會同情不同膚色的 族群,這種深刻真摰的人性怎麼被播萌在黑暗大陸?從小不認同到後 來被毆打、隱姓埋名、試圖自殺以至鏡頭裡終身關注的是被烈日烤焦 的黑暗大陸,漫漫歷程他是怎麼一路走來?1994年肯·奧斯特布魯肯被 維和部隊bang-bang槍擊身亡,塞繆爾·弗里德曼在其大作四個章節加 後記裡,舉了二張戰地照片,卻漏掉了重要一節:做為戰地記者要如 何閃躲槍林彈雨?他們倒地最後一刻的鏡頭裡呈現什麼影像?遺書裡 記載什麼?這個章節有太多動人的故事。可惜了這本給年輕記者的指 導書。 … 凱文·卡特留下的遺書蓼蓼幾行: 『My mood is bad, no telephone ... ... no money to pay rent ... ... money!!! I have been clear-cut murder, corpses, anger, pain, hunger, injuries children, happy memories of entanglement of a madman, always the police, always butcher ... ... If I am lucky, I went to Ken ... really, really sorry everyone, the pain of life far beyond the level of joy.』 真的真的很抱歉,生命裡,痛苦遠深於喜悅。 蓼蓼幾行,彷彿方旗在《哀歌二三》裡這首《阿特拉斯》詩: 「 倘若你的負荷純屬多此一舉,你將如何 倘若你畢生的事業只是個愚行,你將如何 一滴淚由虛無落向無窮遠」。 16年後的今天,讓我們輕聲地說:「抱歉,親愛的兄弟凱文·卡特,我 們沒有忘記苦難,但還是繼續無比愚蠢地製造各種惡行,很抱歉,真 的很抱歉。」
從窗外望回來,室內清涼舒爽。理性的社會,我們安於行禮如儀、有 條不紊。凱文卡特這張《饑餓的蘇丹》照片打破了理性社會虛假的牆, 我們發現四海之內的兄弟匍伏跪地,再翻閱資料,大量文字與影像記 錄下的是數以十萬計的死亡和超過百萬人數的逃亡。剝開一層一層的 外皮,原來我們的理性是這般的虛無不堪。 作為自由攝影記者的凱文卡特正是透過鏡頭呈現那令他長期困擾憂鬱 的不堪,他的企圖,我們理解了。以白皮膚的外表、敏感善良的心地 生錯地方,最後同時成為白皮膚的同胞揶揄譴責與讚揚的對象,如此 錯亂的確錯亂不過。我們猜想,他要是有選擇出生地的機會,會選擇 種族隔離或是自由國度?脆弱的他大概會選擇後者,這個大概就像猜 想根本是虛無的,但種族隔離和自由國度並存與他的脆弱是真實的, 別無選擇的他選擇投入。 除了兀鷹、小孩、饑荒的土地,凱文卡特帶給其他的同業什麼啟發? 你不必因為沒有呼嘯而過的子彈、沒有親臨戰場、沒有捕捉最佳鏡頭 而挫傷,對人類愚行的抗戰,只是有人在前、有人在後,相互支援而 已。不管你站在什麼地方,拿起相機投入。往事實真相再深入一些。 如果你有機會跑到第一線,像凱文卡特,像其他你這個行業的先行者, 願你的雙腳敏捷跑的快,願你的心臟強而有力,禁得起苦難的鞭笞。 所謂的人性,只是我們的腳,我們的腳與其他動物的腳無異,所有的 動物都貼著地面走路,或爬或走或跳或跑。而憐憫的心,讓人類像樹 一樣,深入地底,深入我們的靈魂。 2010/5/24修改 …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