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6個必須懂得的理論
2021/06/13 21:17:28瀏覽777|回應0|推薦0
煙囪效應(Stack effect)
是指戶內空氣沿著有垂直坡度的空間向上昇或下降,造成空氣加強對流的現象。
最常見的煙囪效應是火爐、鍋爐運作時,產生的熱空氣隨著煙囪向上昇,在煙囪的頂部離開。
因為煙囪中的熱空氣散溢而造成的氣流,將戶外的空氣抽入填補,令火爐的火更猛烈。
煙囪效應亦可以是逆向的,當戶內的溫度較戶外為低(例如在夏季時使用空氣調節),氣流可以在煙囪內向下流動,將戶外空氣從煙囪抽入室內。
煙囪效應的強度與煙囪的高度,戶內及戶外溫度差距,和戶內外空氣流通的程度有關。
在高樓大廈的環境內,煙囪效應可以是令火災猛烈加劇的原因。
在低層發生的火災造成的熱空氣,因為密度較低,經電梯槽或走火通道內得以往上流動,使高熱氣體不斷在通道的頂部積聚,結果是使火勢透過這種空氣的對流在大廈的頂層製造另一個火場。
不單使撲救變得更困難,更會危及前往天台逃生者的生命安全。

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
是指透過引入強者,激發弱者變強的一種效應。
在挪威,鮮活的沙丁魚比急凍的要貴好幾倍。
據說在當地長期以來只有一艘漁船能做到將鮮活的沙丁魚帶上岸。
而箇中祕訣只有船長一人知道,而且始終沒透露半句。
船長離世之後,漁民在他的漁獲盛器中發現一條鯰魚東游西竄,沙丁魚為閃避它而改變其一貫的惰性,不停游動,以求保命,終得以存活下來。

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
是指在一個動態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將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且巨大的連鎖反應,是一種混沌的現象。「蝴蝶效應」在混沌學中也常出現。
「蝴蝶效應」是連鎖效應的其中一種,其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係、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改變,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
法律用語,是指當下對言論自由的阻嚇作用,即使是法律沒有明確禁止的。
然而,在一般情況下,寒蟬效應現在經常以法律或不明確行動施加不必要的負擔,來禁止合法的講話。
該詞詞源自美國法律,早於1950年使用,進一步明確使用,是在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小威廉·布倫南,用在司法判決中,作為一個法律術語。
在中文裡,將Chilling Effect翻成寒蟬效應,是源自成語「噤若寒蟬」。
蟬鳴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為蟬於天寒,不能發聲,乃以噤若寒蟬形容不敢作聲。
在討論言論自由時,人民害怕因為言論遭到法律的刑罰,或是必須面對高額的賠償,不敢發表言論,將導致公共事務乏人關心,被視為過度限制言論或過度維護自身利益的不良後果。

煮蛙效應(或溫水煮青蛙)
源於一隻青蛙被慢慢煮死的故事。其論述為如果將一隻青蛙放進沸水中,它會跳出來,但如果將它放進冷水中慢慢加熱,將會察覺不到危險而被煮死,這個故事經常被用來比喻人們不能或不願注意逐漸產生的威脅或對此作出反應。
雖然一些19世紀的實驗顯示,如果加熱足夠緩慢,那麼論述屬實,然而根據現代生物學家的研究發現這個論述是錯誤的:如果把青蛙放入水中逐漸加熱,它依然會跳出。

鱷魚法則(Alligator Principle)
是金融投資界非常著名的一個投資理論。
網路上所說的鱷魚原則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描述鱷魚的捕獵方式,另外一個是描述鱷魚的吞噬方式。
捕獵方式
鱷魚的理性表現在它絕對不去追逐很難得到的目標。
鱷魚的捕獵方法和6000多萬年前那些依賴自己的高速度奔跑追捕獵物的霸王龍等食肉恐龍相比,從表面上看似乎場面不夠壯觀、比較被動,但卻可以利用最少的體力獲得食物。
吞噬方式
獵物愈試圖掙扎,鱷魚的收穫愈多。
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並等待你的掙扎。
如果你用手臂試圖掙脫自己的腳,則它的嘴便同時咬你的腳與手臂。
你越掙扎,陷得越深;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務必記住:唯一的生存機會便是犧牲一隻腳。

羊群行為(Herd behavior),從眾效應或樂隊花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是指人們受到多數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動影響,而跟從大眾之思想或行為。
從眾效應是訴諸群眾謬誤之基礎。從眾效應又被稱為「跟尾狗效應」,也就像是跟在別人身後的狗一樣,自己不會作出決定。
(盲從)

刺蝟法則(Hedgehog Effect)
心理學術語
刺蝟法則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係,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係,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係。
刺蝟法則說的是這樣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在一個寒冷的冬季,兩隻困倦的刺蝟因為冷而擁抱在了一起,但是無論如何它們都睡不舒服,由於它們各自身上都長滿了刺,緊挨在一塊就會刺痛對方,反倒睡不安寧。因此,兩隻刺蝟就離開了一段距離,可是又實在冷得難以忍受,因此就又抱在了一起。折騰了好幾次,最後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紮。這也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

手錶定律(Segal’s law)
Segal’s law is an adage that states:
"A man with a watch knows what time it is. A man with two watches is never sure."
手錶定律是指擁有兩只手錶並不能幫人更準確的判斷時間,反而會製造混亂,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
手錶定理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行為準則或者價值觀念,否則那個人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木桶原理又稱短板理論,木桶短板管理理論,其核心內容為: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
犯罪心理學理論
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沒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
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佔領、定居或者縱火。
又或想像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如果無人清理,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為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
因此破窗理論強調著力打擊輕微罪行有助減少更嚴重罪案,應該以零容忍的態度面對罪案。

八二法則
柏拉圖法則(Pareto principle,80/20法則,關鍵少數法則)
約僅有20%的變因操縱著80%的局面。
也就是說:所有變數中,最重要的僅有20%,雖然剩餘的80%占了多數,控制的範圍卻遠低於「關鍵的少數」。
此一80/20的概念是義大利經濟學家柏拉圖 (Vilfredo Pareto) 在洛桑大學發現的,並於他的第一篇文章《政治經濟學》中說明了該現象,例如:義大利約有80%的土地由20%的人口所有、80%的豌豆產量來自20%的植株等等。
該原則在現今企業管理中廣泛運用。例如,「80%的銷售額來自20%的客戶」。理察·科赫(Richard Koch)撰寫了一本「80/20」原則,展示了柏拉圖原則在企業管理和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在數學上,80/20規則大體上跟隨著一組特定參數的冪定律分布(也稱柏拉圖分布),許多自然現象也呈現如此分布。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指科學界的名聲累加的一種回饋現象,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於1968年提出。
其名稱來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196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
馬太效應為強者愈強弱者越弱之現象,即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也是造就了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現實中就是指,只要獲得了每一點的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使之擁有更大的機會獲得更卓越的成就。

長尾(The Long Tail)
或譯長尾效應,最初由《連線》的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於2004年發表於自家的雜誌中,用來描述諸如亞馬遜公司、Netflix和Real.com/Rhapsody之類的網站之商業和經濟模式。
是指那些原來不受到重視的銷量小但種類多的產品或服務由於總量巨大,累積起來的總收益超過主流產品的現象。
在網際網路領域,長尾效應尤為顯著。
長尾這一術語也在統計學中被使用,通常應用在財產的分布和詞彙。

蟑螂理論(Cockroach Theory)
當首間企業站出來公布負面消息,市場相信類似的負面消息陸續有來,這就是蟑螂理論,情形好像一隻蟑螂出現,令人聯想到很多蟑螂已經藏起來。
當首間金融機構遇到因次按引起的資金流動性問題,市場便預期其他金融機構相類似的壞消息也會陸續浮現。

莫非定律(Murphy’s Law)
又譯為摩菲定律,具體內容是「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就一定會出錯」,指的是任何一個事件,只要具有大於零的機率,就可確定它終有一天會發生。
莫非定律的原句是: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在科學和演算法方面,與英文所謂的「worst-case scenario(最惡劣的情況)」同義,數學上用大O符號來表示。
例如,對插入排序來說,最惡劣的情形即是要排序的陣列完全倒置,必須進行 n*(n-1) 次的置換才能完成排序。
在實驗上,證明了最惡劣的情況不會發生,並不代表比它輕微的情形就不可能,除非能夠很有信心的推論事件的概率分布是線型的。
在文化方面,它就代表著一種近似反諷的幽默,當作對日常生活中不滿的排解。
莫非定律自古以來即有,如民謠所說:「麵包落地的時候,永遠是抹奶油的一面著地。」
I never had a slice of bread particularly large and wide that did not fall upon the floor and always on the buttered side.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isay168&aid=16376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