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的人,誰都知道架子是練體,推手是練用,可是練體和練用是不是兩回事呢?要解答這個問題,得先明暸太極拳的體是什麼?用又是什麼?練體離不了十三勢,練用也離不了十三勢;除卻十三勢,沒有太極拳,也沒有推手。「十三勢」是掤、手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這也是誰都知道的,可是一般練太極拳和練推手的人,是不是注意到每一個動作的十三勢呢?當然有許多知道要在這方面注意的,但也還有不少人祇知道依樣晝葫蘆,不在這方面用心。不知道在十三勢上用功的,敢說練體得不了體,練用也得不了用;因此十三勢歌上說:「不向此中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練架子,是練推手所用的體;練推手,是練架子所得的用。可說整個的體都是用,也可以說整個的用都是體。照這樣說來,練架子和練推手,不是沒有分別嗎?有的,我把古人太極拳理論中屬於推手部分的條文,錄在下面,逐一加以註釋,再綜合起來作一個總結。並將我個人研究推手的經過寫在後面。
《太極拳經》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剛字是採取攻勢的意義,並非剛強之剛,並非剛勁之剛;例如推手的掤、擠的兩個動作,是採取攻勢的。柔字是採取守勢的意義,並非柔弱和柔軟之柔;例如推手的手履、按的兩個動作,是採取守勢的。剛柔不過是攻守對立的兩個代名詞,完全是用意的、用勢的,不是用剛強之勁來攻打的。
對方用掤、擠兩種攻勢來逼,我用手履、按兩種守勢去化解它,這個動作叫做走。順背是得勢與不得勢的區別,能保持重心則得勢為順,失去重心則失勢為背,例如我方用掤、擠去攻逼,意圖使對方失勢,這動作叫做粘。又說:「動急則急用,動緩則緩隨。」這是純採守勢的說法,學者不可誤認為是自己不作主宰,緩急隨人。須知攻擊在人,應敵在我,我能隨敵緩急,從容應付不失重心,可說巳盡太極推手之能事了。
又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渺。」太極拳就是一種軸心運動,所以《行功心解》上說:「身如車輪,腰如車軸。」既是身如車輪,則左重向左轉動,右重向右轉動,乃當然之理,容易明瞭;不過要練得嫻熟,得心應手,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又說:「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前三句皆是引勁落空之意,就是說如果他仰攻,我引得他更高,他俯攻我引得他更深,他直進我引得他更長。總之是順他的來勢引向空處,不抵抗,不截擊。第四句是說明退不得,彼進我退,便是自促,無論練架子、推手,都忌直進直退。《行功心解》說:「進退須有轉換」,便是說明不能直進直退的意恩。例如「摟膝拗步」的進,必須兼帶左顧右盼的姿勢。「倒攆猴」的退,也是 一樣要向左右轉換。其他一切進退的動作,都是如此;因為轉換便是以退為進,不是真退,真退就是敗了。所以古人拳譜有進、進也;退、亦進也的說法。
《紀效新書》上也說:「步步向前,天下無敵。」又說:「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就是說:推手須練到觸覺十分敏銳,就是一片鳥毛、一個蒼蠅那樣輕徵的東西,落到身上也能察覺。不許它停留站腳,因為鳥毛不到平穩的地方是不能停留的;蒼蠅的腳不能站穩,是不收斂翅膀落下的。這是極力形容太極推手之輕靈,絕對不許對方借力的意思。這是推手最重要的理論根據。
又說:「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是推手極嫻熟後的境界。推手的作用,主要是鍛鍊觸覺,術語謂之「聽勁」。就是利用兩手,尤其是十指的羅紋探聽對方動作的意向和勁路;而我則處處意在敵先,使對方來不及防禦。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鑫箸有《太極拳譜》,關於推手的有兩句話說得最好:「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神就是利用我手上的神經,探知對方的來勢再憑藉我的智慧,隱藏我的攻勢;這樣便到了「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