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2 12:30:50瀏覽634|回應0|推薦9 | |
引用文章回覆常怡師姐混亂有兩種: 凱評,看到明徐師姊的留言,我是挺難過的。我還是要說: 你只具有坦承的勇氣,偏偏沒有面對問題的勇氣。更不要說解決.... 你坦承自己無法面對慈雅師姊, 你也坦承沒有辦法跟老婆相處下去, 你也坦承工作現況不佳...... 你面對自己的內心,是很坦承,你說的都很對,你不想再壓抑,但你解決了什麼? 你做出來的決定偏偏是迴避,這不是很奇怪嗎? 自己的混亂不解決,卻還忙著管台北同修練鬆身法的種種。這樣對嗎? 你的工作和家庭都等著你去面對,先搞定自己的麻煩。
看到你的留言, 心情免不了是一陣起伏, 知道你的關心, 也謝謝這一路上來你給予我的諸多啟發, 也許你看的是對, 但此時我無法再多做任何解釋, 畢竟要面對自己的還是自己, 我也無法按照誰的期待來完成誰的期待, 你說是吧。 如果要以這樣檢測, 那麼當初我是否要去想你跟你婆婆的關係為何到這樣的地步? 你又為何要如此做? 形成一件事的原因與背景, 通常是來自很多互相牽連的因素, 各人有各人不同面對的方式與做法, 時間一直在經歷, 當初我所見到的,我所認為的, 也會隨著時間有所改變, 只是後來不去注意,未曾了解後續, 才有以以前認知或體會的想法再繼續看待其他的人事物, 我的混亂不代表我在某些部分不清楚, 我說過,寫下來是一種面對與釐清的方式, 要解決問題,首先是要先面對, 我正在這麼做,但我為何要成為其他人的期待? 就像在道玄裡,進進出出的人很多, 當初的我也會這樣的認為, 哎呀某某人很可惜啊, 現在修的不好,如果在怎麼樣或怎麼樣, 那就更怎麼樣了, 是的,總是看其他人很容易, 看自己就會有選擇性的逃避。 因為有網誌的記錄便利, 將自己曾體會過東西,留下一個腳印, 讓自己在迷失時,有可提供回憶的管道, 以及進行深一層的思維。 還記得為何會有機會就跟你請教某些事嗎? 因為你對於事理的分析與預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這應是來自於你在工作上的歷練, 這也是我所獲益良多的地方, 你告訴了我可以這麼去思維, 不必受任何角度的侷限, 這是以前我所無法想的到或不去碰觸的的地方, 所以我在進行問題的剖析時, 我去回想以及試著找尋問題的根源, 沉靜下來時,不以情緒來主導時,是歷歷在目。 所以如果以你的角度來看, 會認為我只是面對而無法解決, 那麼你怎麼知道我沒有在解決? 我使用的解決方式, 難道就一定要符合你心中的期待? 你所看到的迴避就一定是真正的迴避? 就像在五年前的一個深夜, 跟有位早期一起練鬆身跟太極拳的師兄深談, 那時聽完覺得十分震驚, 當時的他說到我是盲目的相信師父, 也說是師父害了我, 讓別人一輩子踩在腳底下, 也建議我跟他在台北的師傅學習太極拳, 但我知道我要學的是甚麼, 那時他問我跟老師學了這麼多年來學到了什麼? 因為他在我身上看不到他認為的東西, 五年後,他已經找尋到他自己認為對的路, 而我也拜師五年了,我學到了什麼自己明白, 一個是有而一個是空的法門, 所以學習無為的功法, 當然不是求有為主,不是求現象為標的, 是在過程中一路學習如何捨, 因為內在質的改變只有身歷其中的人才能體會。 這也是當初他們師兄兩位無法明白的地方, 如果當初他們繼續學,拜師後才有教到動功三, 才有後續其他精采的功法出現, 這也是當初我堅持要學下去的原因。 『所以評判一個功法之優劣,需深入後,方可得知。』 這句話再數年前曾聽師父說過, 在筆記中記下來,到現在體會仍然深刻, 如同要了解一個人或了解自己,我想也是一樣的吧。 所以在這幾天師父與w先生的對談裡頭有講到一段, http://blog.udn.com/omhon/guestbook 『非是不以對答,其實答案已在其中矣, 只是你不曾微細體會與思惟, 你有認真探討我的功法嗎?』 是啊,我有認真探討過師父的功法嗎? 所以參與共修, 我的內心是希望得到這樣不同的激盪來激勵自己, 但個人的認知不同, 無法永遠站在相同認知的水平線上, 是我太執著了, 一直認為一定要將自己體會的鬆身法心得分享給大家, 現在隨緣吧, 既然你認為我的麻煩沒解決還來插手共修的事, 那麼暫時我就不出現囉, 呵呵,這也是一種隨順吧,哈! 但如果有其他同修不嫌棄, 歡迎你們來找我, 一同探討學習鬆身法的心得。 我十分的樂意分享的。 祝大家道業精進囉! 奕真合十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