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19 03:16:18瀏覽688|回應3|推薦9 | |
引用文章再混亂 混亂有兩種: 一種是在未有預期之下而混亂,那就要趕緊處理,不讓情況惡化下去; 一種是明知混亂還繼續讓它混亂下去,那真的就該反省了! 是的,師姐, 不知道要如何的說明, 但我只是想讓在混亂之中的我, 更釐清自己的方向, 因為不願再背負著壓抑的心情, 來把自己的負面東西給強硬的壓了下, 既然來了就學會清楚的面對, 所以你說的真對, 明知混亂還繼續讓他混亂下去, 我的確正處於反省之中, 但這樣的反省不是變成懊悔與自責, 我想為我曾經做過的一切, 明明白白的正視, 逃避是一件很累的事, 就像這次回去澎湖一樣, 其實我很掙扎要不要去找師父, 因為去找師父就有可能看到慈雅師姐, 我知道因為一些事情, 我還無法放下,但我還是去了, 去了也看到了,看到了也禮貌性的打個招呼, 但我知道那時我無法進一步的與她交談, 心中仍存有許多的冤怨與感恩的矛盾心情, 也就是這樣的心情我不願壓抑在心中, 我明白師父的慈悲, 師父舉了一些例子來提點, 早期的恒順,現在的隨順, 以及某位同修的精進, 其實是太過用意念了等等, 我才開始真正的明白, 因緣和合之中, 不同生命體因為同一個理由互相靠攏時, 也會為了不同理由而產生不同的現象, 由此產生了所謂的離心與向心力的出現。 才明瞭我心中的悶, 來自於想極力促成橫向的同修交流, 因為太急了,因為我是大師兄啊, 而忽略了每個同修在不同階段所體會到的東西也不同, 也無法勉強。 師父是否也在告訴我,放下這樣著急的意念, 精進自我才是重點呢? 如果是那麼就回到問題的源頭, 釐清楚自己在幹甚麼了, 那麼找到了根源, 後面所出現的現象也就迎刃而解, 如清風徐雲一般,這才是真正的面對。 就像推手一樣, 如果真的放下,真的鬆柔, 為何一搭手,就起反應了呢? 為何一搭手,身體就開始僵硬了呢? 明明鬆身法學習到一個階段, 可以透過推手來驗證身心的鬆柔程度, 那麼這麼多年來,卻只有寥寥幾個願意學習, 那又為何很多同修不願意好好的來學習這麼方便的方法呢? 又學醫跟修行有很大的關係, 但能一起互相探討的又有幾人? 這難道這不是有選擇性的學習? 鬆身法習練這麼多年來, 自己無法體會到,有沒有去了解是什麼原因? 是啊,這更是我的悶, 因此產生後來種種的法我兩執相, 更因如此讓我落入了不想再參與共修的迷思, 在台北很多次共修我卻不想去, 因為感覺無法再更進一步了, 有用心再練的就是那麼幾個, 動作錯的還是錯,講了N遍還是一樣, 就像在澎湖一樣,師父真的很苦口婆心, 同修們也許是習慣了,也就是自以為是澎湖同修, 動作就一定十分的標準?動作的標準又是來自於哪裡? 身無法鬆柔,難道在禮佛、拜佛時就一定能夠鬆柔? 這倒是讓我產生了一個很大的疑問? 所以很多會悶著的原因就是由此產生, 所以因為產生混亂, 讓我開始回想到最初最初的自己, 如何認識師父, 如何一路走來進入了道玄, 師父的一句話真真的點出了我當初無法找到的問題癥結, 如果我都會悶的話, 那麼師父要面對這麼多弟子, 不早就悶壞了, 早期的恒順,現在的隨順, 可以談論的,願意探討的,就分享, 不願意或目前無心,也不願勉強。 緣份就是如此。 但師父既然在每次的共修之中, 都有提到不同同修的修行特性, 與值得學習的地方, 那麼就去請益啊, 師父常提到早期學習鬆身法的我, 一直到現在,是怎麼學的, 那麼就來找我啊, 看我是怎麼體會的。 不然為何又要稱我大師兄呢? 師父提到的須菩提現象尤以山羊師姐為最, 那麼就去請教山羊師姐啊。 其他等等等。 有這麼多例子可以請益, 至於怎麼學就看個人了。 學不到或是體會不到的人, 自己看著辦吧。 台北的共修, 大師兄要出現囉, 動作不對的人,自己也看著辦吧。 最後, 對於師父的慈悲, 身為弟子的我, 當真無話可說。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