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先天氣質vs.後天教養~~孩子就是不聽父母的話
2012/06/23 12:35:33瀏覽6543|回應0|推薦16

        三歲之前媽媽說,六歲變成老師說,十歲都是同學說,成年之後老婆/老公說,老了之後兒子/女兒說

 

        前些日子,在一個小小的節慶活動中我看到了平時沒有機會觀察到的現象。這是一個兒童節活動,我和團隊夥伴們一起規劃了烤餅乾的親子活動。當然,孩子是負責把麵團壓成餅乾,而由職能治療師負責送入烤箱。在這個過程之中,我看到了不同組合的父母和孩子,他們可都是隨機配對出現,也都有不同的交互作用。我只列出特別會被注意到的。

        其中的一部分例子,當然這是活動中的一小小部分,無法代表所有的情形:

孩子

烤餅乾的時候—父母類型

   行為

消失不見

淡定旁觀

出一張嘴

事必躬親

處理善後

烤餅乾的時候

|

孩子類型

樂天派

孩子玩得不亦樂乎,治療師清理得滿頭大汗。

成為小幫手,一邊操作,一邊幫助其他人。

父母和孩子像朋友一樣,打打鬧鬧一起合作。

餅乾產量多,孩子主動爭取多的材料。

孩子不計算材料及空間,大肆發揮。

依賴型

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已經會做了,卻還一直說:我不會。

口頭禪[媽媽!你過來]

靜靜在一旁,看著家長代打

沒兩下,或經歷一點點挫折,便放棄。

衝動型

不管大家,照自己的意思發揮創意。

和帶領者分享團體注意力。

小口角。

大口角。

衝動完,就撒手不管了。

緊張型

一直看別人,遲遲不動手。一直到有人出手解救。

眼神會意,但孩子能自己完成。

再三確認/詢問,一有不對立刻求救。

自己不動手,卻一直指責父母做得不好。

父母做的好就完全不動手;做的不對就有如世界末日。

看節目型

參與別人的活動,而忘了自己的。

不小心看到父母,才發現要做動作了。

家長三催四請,孩子愛理不理。

活動儼然變成家長DIY”

家長有極佳的善後速度,而孩子只負責吃餅乾。

 

        在活動之中,這樣的插曲讓我驚訝。因為,孩子的行為完全顛覆在治療室中的模式。我想應該有幾個可能的因素:

(1)”老師父母是不一樣的,在老師面前講表現,在爸媽面前就不一定了。

(2)DIY的活動主權在孩子身上,但孩子不一定習慣擁有主權。

(3)在公眾場合向父母討愛,是一部分孩子在不熟悉的環境之中獲得安全感的方法。

(4)…其他因素。

 

        在我們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之中,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孩子在家裡就不是一個樣。當然環境不同、對象不同,孩子本來就應該有不同的事應方式。除了孩子之外,家長也是一個個體,也不可能因為治療時的建議而時時做出調整。而一連串的互動之下,就會造成孩子吃定父母,而父母束手無策的情況。

 

        的確,先天氣質會影響孩子處世的態度及模式,但後天的環境對孩子同有其助益。養育孩子沒有正確方式,只有比較好的技巧。在此我們提供一些方式,希望能為父母們增加一些想法。


    (1)
依照孩子的個性給建議
        不要給違背孩子本性的建議,例如:有些孩子看不過不對的事,如果我們一昧的命令孩子不要理會,是沒有效果的。到不如誘導孩子的領導氣質,使用多種策略達到正向的互動。所以,我們鼓勵家長可以多出狀況題讓孩子有問題解決的經驗。

    (2)觀察孩子如何參與,而不是陷入課程效果的迷思。
        一種米養百樣人,同一堂課中每個孩子都有生存之道,與其盡信宣傳單,倒不如觀察孩子是如何和環境互動的。

    (3)我們期待的,就是孩子現在做不到的,所以對於自己的期望,家長應該更有策略地逐一規劃。

    (4)清楚孩子需要愛的方式
        每個人須要愛的方式不同,如果孩子喜歡對著您天南地北的瞎扯勝過眼前您準備的美味便當,或許孩子需要的就是傾聽。如果這時您卻一直等待孩子仔細品嘗您的愛心便當,我想這時雙方都會落空。這時我們建議規劃一下時間,讓談天的時間能移到檢查功課或簽聯絡簿時。

    (5)家長也要有充電時間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您的生活中有太多事務要處理,但是孩子<只要處理你>,這也是讓孩子天使變惡魔的原因。所以,對於家務管理/照顧孩子/照顧自己都要平均,才能讓您身心都健康。我們建議可以讓家人分擔一項每天的工作,例如:由父親幫孩子洗澡,夏天到了正適合。而這段空白時間請拿來照顧自己,出門洗個頭,上上網,喝茶看書都可以。讓自己充一下電,接下來才能神清氣爽的面對生活。

 

    從事後天教育的我們相信:孩子帶著無一無二的個性來到世上,經過父母的愛及養育,都能成為快樂的人。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lforkids&aid=656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