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23 12:35:33瀏覽6543|回應0|推薦16 | |||||||||||||||||||||||||||||||||||||||||||||
三歲之前媽媽說,六歲變成老師說,十歲都是同學說,成年之後老婆/老公說…,老了之後兒子/女兒說…。
前些日子,在一個小小的節慶活動中我看到了平時沒有機會觀察到的現象。這是一個兒童節活動,我和團隊夥伴們一起規劃了”烤餅乾”的親子活動。當然,孩子是負責把麵團壓成餅乾,而由職能治療師負責送入烤箱。在這個過程之中,我看到了不同組合的父母和孩子,他們可都是隨機配對出現,也都有不同的交互作用。我只列出特別會被注意到的。 其中的一部分例子,當然這是活動中的一小小部分,無法代表所有的情形:
在活動之中,這樣的插曲讓我驚訝。因為,孩子的行為完全顛覆在治療室中的模式。我想應該有幾個可能的因素: (1)”老師”和”父母”是不一樣的,在老師面前講表現,在爸媽面前就不一定了。 (2)DIY的活動主權在孩子身上,但孩子不一定習慣擁有主權。 (3)在公眾場合向父母討愛,是一部分孩子在不熟悉的環境之中獲得安全感的方法。 (4)…其他因素。
在我們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之中,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孩子在家裡就不是一個樣”。當然環境不同、對象不同,孩子本來就應該有不同的事應方式。除了孩子之外,家長也是一個個體,也不可能因為治療時的建議而時時做出調整。而一連串的互動之下,就會造成孩子吃定父母,而父母束手無策的情況。
的確,先天氣質會影響孩子處世的態度及模式,但後天的環境對孩子同有其助益。養育孩子沒有正確方式,只有比較好的技巧。在此我們提供一些方式,希望能為父母們增加一些想法。
(2)觀察孩子如何參與,而不是陷入課程效果的迷思。 (3)我們期待的,就是孩子現在做不到的,所以對於自己的期望,家長應該更有策略地逐一規劃。 (4)清楚孩子需要愛的方式 (5)家長也要有充電時間
從事後天教育的我們相信:孩子帶著無一無二的個性來到世上,經過父母的愛及養育,都能成為快樂的人。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