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06 19:32:21瀏覽324|回應0|推薦1 | |
我在俞國華身邊的日子(三)--重新認識台積電設立時俞國華的角色 邱冠倫
本文(二)-關於新竹科學園區歷史坊間報導錯誤不斷淹沒真相 新聞記者採訪不求證,學者寫文章也一樣憑感覺,2010-06-07中國時報當時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安得廣廈千萬間 – 馬總統,李國鼎先生的貢獻是這樣的」,「外界談起他的成就,常提及「台灣科技教父」、「科學園區推手」等事蹟。」「如一定要把李國鼎先生所做的工作放在當今內閣首長框架下看,則他當年像是「科技政委兼經建會主委」「李國鼎先生在科技政委任內所做的貢獻,諸如設置新竹科學園區,就是在大力推動科技與產業的銜接。」,建議當時馬總統應用科技與產業的人才,李國鼎對台灣有貢獻、馬總統應該用這樣的人才,這些很好都沒有問題。 問題是「李國鼎先生在科技政委任內所做的貢獻,諸如設置新竹科學園區」此說有爭議,20240219中時新聞網前交大校長鄧啟福口述歷史,「新竹科學園區是前經濟部長陶聲洋先生所提出的概念,但是他提出的是以研究為主導的研究園區,要包含附近大學如:交大、清華及研究單位,規模較小。陶先生上任經濟部長(1969年)不久,就因為大腸癌過世,在李國鼎先生等人的募資下,成立了陶聲洋防癌基金會(1970年),迄今仍在運作。 徐賢修先生接手國科會主委(1973年),致力推動科學園區,在發展概念上要寬廣很多,改稱為「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認為園區在發展研究之外,還要具有能與研究機構合作的工業,規模也擴大許多。科學園區用地需求達千公頃,新竹地區可能發展成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附近的矽谷一樣,對臺灣未來經濟發展影響深遠。1975年暑假後,我任職交大,認識了國科會副主委何宜慈博士,談起科學工業園區實際執行工作。何博士講話福州腔很重,語調平和緩慢,邏輯清晰,他希望交大、清華的教授協助他開展科學工業園區的工作。科學工業園區正式立案後,他是第一任局長(任期1980-1984年)。」 根據前交大校長鄧啟福這段口述歷史,實在找不到李國鼎對新竹科學園區設置之貢獻。 2020年12月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25期該會會員何邦立一文「徐賢修、何宜慈籌創新竹科學園區始末」,「篳路藍縷,共建園區 徐賢修先生曾為文以〈回憶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成立始末—謹以本文紀念經國先生〉發表於傳記文學、何宜慈先生亦曾為文〈篳路藍縷共建園區—謹以本文紀念徐賢修先 生〉,還有王逵九的〈籌建新竹科學園區的回憶〉,這些都是園區籌建第一手之史實資料。 徐賢修是應用數學的專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大學校長兼國科會主委。何宜慈為藍色巨人(IBM)研發部經理,擔任研發工作十六載,12次得獎、34項專利。試問若非他倆科技專業的背景與視野,能掌握國家社會的脈動與需要,並獲蔣經國先生的信任與全力支持,園區的籌辦是難竟其功的! 可見經國先生之高瞻遠矚,對徐賢修、何宜慈之倚重,及對科學園區之期望!蔣經國、徐賢修、何宜慈三人改寫了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 至於李國鼎先生,並未參與園區之籌劃與成立工作。他對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支 持,在何宜慈〈篳路藍縷共建園區〉一文中隱約可見,是指1980年代初期。另在何宜慈〈在行政院科技小組的幾個深刻印象〉中則明確指出,是在1981年園區成立、徐賢修離職之後。 竹科園區成立才兩個月徐賢修為何辭職,林垂宙先生在竹科園區的褓姆一文中寫 道:政治風雲惡,原來國內某公,因細故向他大肆開炮,徐先生不屑再作無謂的辯解,所以遞上辭呈。雖然蔣總統再三挽留,他不肯改變辭意------我們對徐主委的識大體、知分際、重朋友、愛國家的風範,深為感動。 另一段寫道:李國鼎在1980 年代,徐辭去國科會主委後,在台科技界居於龍頭地位,如日中天,一乎百應,媒體廣稱之為科技教父,其實褒貶不一-----無論如何,李自稱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但未能推廣基督博愛包容之心,前期與徐相讓為國,無疑是近代台灣科技經濟發展史中的一大憾事! 上段寫的導火線為某人因細故,指的是赴沙烏地開會時,徐用的是美國護照(此事十二年前徐賢修回國服務時,曾向兩蔣總統報備過,用美護照是為出國免簽證方便,並蒙首肯),而遭李攻擊,實在有點不光明磊落,無古大臣之風,不如廉頗遠矣。因李時任財政部長,對園區成敗持完全負面看法,國家經費困難,但又須為園區籌募款項,心中早有不滿而生嫌隙。因此處處要求須有國外資料的支持:對全球首創的園區,實有為書摯肘之嫌,最後皆不得不由何宜慈居中來消彌紛爭。」 這段報導更勁爆,完全顛覆外界所認知李國鼎先生參與園區之籌劃與成立工作,另李徐兩人之爭,或許李國鼎在政府其他官員眼中並不如外界所認知的那麼光風齌月。 外界不明白政府組織而迷惑於科技政務委員的光環而忽略其中可能誇大的身影,政務委員地位很高但對除機要人員外沒有一兵一卒,任何構想沒有行政院長雍容大度與睿智領導的支持就出不了政務委員辦公室的大門,這政治現實也不是「好像」就可以增加更多的光環。 李國鼎沒有一天擔任過經建會主委,一天都沒有,台灣經濟突飛猛進乃至後來發展科技,絕對有俞國華擔任經建會主委及後來出任行政院院長主導的功勞,朱敬一僅憑「好像」就把那段輝煌盛世應該頒給俞國華的勳章頒給李國鼎,這「好像」有如頒獎時眼睛脫窗看錯對象,本人無意改變任何人的聲望,當年領導台灣經濟發展的人物已經離世,歷史功過不能以訛傳訛,李國鼎民間聲望再高也不能堆疊於他人的功勞,甚至淹沒他人應得的功績,李國鼎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後人任何褒貶應該謹慎,讓那段期間為中華民國生存積極任事的每位成員均有正確的歷史評價。 (20240907完稿,歡迎大家轉傳) 新聞記者採訪不求證,學者寫文章也一樣憑感覺,2010-06-07中國時報當時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安得廣廈千萬間 – 馬總統,李國鼎先生的貢獻是這樣的」,「外界談起他的成就,常提及「台灣科技教父」、「科學園區推手」等事蹟。」「如一定要把李國鼎先生所做的工作放在當今內閣首長框架下看,則他當年像是「科技政委兼經建會主委」「李國鼎先生在科技政委任內所做的貢獻,諸如設置新竹科學園區,就是在大力推動科技與產業的銜接。」,建議當時馬總統應用科技與產業的人才,李國鼎對台灣有貢獻、馬總統應該用這樣的人才,這些很好都沒有問題。 問題是「李國鼎先生在科技政委任內所做的貢獻,諸如設置新竹科學園區」此說有爭議,20240219中時新聞網前交大校長鄧啟福口述歷史,「新竹科學園區是前經濟部長陶聲洋先生所提出的概念,但是他提出的是以研究為主導的研究園區,要包含附近大學如:交大、清華及研究單位,規模較小。陶先生上任經濟部長(1969年)不久,就因為大腸癌過世,在李國鼎先生等人的募資下,成立了陶聲洋防癌基金會(1970年),迄今仍在運作。 徐賢修先生接手國科會主委(1973年),致力推動科學園區,在發展概念上要寬廣很多,改稱為「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認為園區在發展研究之外,還要具有能與研究機構合作的工業,規模也擴大許多。科學園區用地需求達千公頃,新竹地區可能發展成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附近的矽谷一樣,對臺灣未來經濟發展影響深遠。1975年暑假後,我任職交大,認識了國科會副主委何宜慈博士,談起科學工業園區實際執行工作。何博士講話福州腔很重,語調平和緩慢,邏輯清晰,他希望交大、清華的教授協助他開展科學工業園區的工作。科學工業園區正式立案後,他是第一任局長(任期1980-1984年)。」 根據前交大校長鄧啟福這段口述歷史,實在找不到李國鼎對新竹科學園區設置之貢獻。 2020年12月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25期該會會員何邦立一文「徐賢修、何宜慈籌創新竹科學園區始末」,「篳路藍縷,共建園區 徐賢修先生曾為文以〈回憶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成立始末—謹以本文紀念經國先生〉發表於傳記文學、何宜慈先生亦曾為文〈篳路藍縷共建園區—謹以本文紀念徐賢修先 生〉,還有王逵九的〈籌建新竹科學園區的回憶〉,這些都是園區籌建第一手之史實資料。 徐賢修是應用數學的專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大學校長兼國科會主委。何宜慈為藍色巨人(IBM)研發部經理,擔任研發工作十六載,12次得獎、34項專利。試問若非他倆科技專業的背景與視野,能掌握國家社會的脈動與需要,並獲蔣經國先生的信任與全力支持,園區的籌辦是難竟其功的! 可見經國先生之高瞻遠矚,對徐賢修、何宜慈之倚重,及對科學園區之期望!蔣經國、徐賢修、何宜慈三人改寫了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 至於李國鼎先生,並未參與園區之籌劃與成立工作。他對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支 持,在何宜慈〈篳路藍縷共建園區〉一文中隱約可見,是指1980年代初期。另在何宜慈〈在行政院科技小組的幾個深刻印象〉中則明確指出,是在1981年園區成立、徐賢修離職之後。 竹科園區成立才兩個月徐賢修為何辭職,林垂宙先生在竹科園區的褓姆一文中寫 道:政治風雲惡,原來國內某公,因細故向他大肆開炮,徐先生不屑再作無謂的辯解,所以遞上辭呈。雖然蔣總統再三挽留,他不肯改變辭意------我們對徐主委的識大體、知分際、重朋友、愛國家的風範,深為感動。 另一段寫道:李國鼎在1980 年代,徐辭去國科會主委後,在台科技界居於龍頭地位,如日中天,一乎百應,媒體廣稱之為科技教父,其實褒貶不一-----無論如何,李自稱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但未能推廣基督博愛包容之心,前期與徐相讓為國,無疑是近代台灣科技經濟發展史中的一大憾事! 上段寫的導火線為某人因細故,指的是赴沙烏地開會時,徐用的是美國護照(此事十二年前徐賢修回國服務時,曾向兩蔣總統報備過,用美護照是為出國免簽證方便,並蒙首肯),而遭李攻擊,實在有點不光明磊落,無古大臣之風,不如廉頗遠矣。因李時任財政部長,對園區成敗持完全負面看法,國家經費困難,但又須為園區籌募款項,心中早有不滿而生嫌隙。因此處處要求須有國外資料的支持:對全球首創的園區,實有為書摯肘之嫌,最後皆不得不由何宜慈居中來消彌紛爭。」 這段報導更勁爆,完全顛覆外界所認知李國鼎先生參與園區之籌劃與成立工作,另李徐兩人之爭,或許李國鼎在政府其他官員眼中並不如外界所認知的那麼光風齌月。 外界不明白政府組織而迷惑於科技政務委員的光環而忽略其中可能誇大的身影,政務委員地位很高但對除機要人員外沒有一兵一卒,任何構想沒有行政院長雍容大度與睿智領導的支持就出不了政務委員辦公室的大門,這政治現實也不是「好像」就可以增加更多的光環。 李國鼎沒有一天擔任過經建會主委,一天都沒有,台灣經濟突飛猛進乃至後來發展科技,絕對有俞國華擔任經建會主委及後來出任行政院院長主導的功勞,朱敬一僅憑「好像」就把那段輝煌盛世應該頒給俞國華的勳章頒給李國鼎,這「好像」有如頒獎時眼睛脫窗看錯對象,本人無意改變任何人的聲望,當年領導台灣經濟發展的人物已經離世,歷史功過不能以訛傳訛,李國鼎民間聲望再高也不能堆疊於他人的功勞,甚至淹沒他人應得的功績,李國鼎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後人任何褒貶應該謹慎,讓那段期間為中華民國生存積極任事的每位成員均有正確的歷史評價。 (20240907完稿,歡迎大家轉傳)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