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2/07 20:26:12瀏覽2936|回應14|推薦94 | |
引用澳洲的種族歧視 翻開澳洲的月曆,除區區可數的幾個國定假日外,也許會有點意外的發現,二月十八日那欄,也用一行小紅字標明"CHINESE NEW YEAR",澳洲人過農曆新年?當然不,其實不只是這些,其他民族的特別節日也標在上面,像愛爾蘭人的ST PATRICK DAY,荷蘭人的RAMADAN FESTIVAL,猶太人的HANUKKAH FESTIVAL,甚至穆斯林的齋月,這些早先自己還在臺灣時聽都沒聽過的節慶,老澳早就很習以為常,在這一天,有興致的還會特地跑去參加這些民族的慶祝活動,領略一下不同的文化體驗呢! 早些年剛進入郵局工作時,忙得真是山中無歲月,臺灣的節慶往往過了幾天後才發覺,一天清早,像往常一樣匆匆忙忙的趕入辦公室,兩個女同事,來自紐西蘭的KAY與澳洲人的MERLENE,一見到就嚷著:"HAPPY MOONLIGHT FESTIVAL! "(中秋節快樂!),原來她們早兩天在收音機聽到中秋節的故事,特地跑到CHINA TOWN買了兩個月餅回來給我,遊子的心是很脆弱的,一道暖流從頭頂到脚心,幾乎淚灑當場。 在决定要申請移民澳洲的時候,朋儕輩大多數不贊同,原因多半是因為澳洲在七十年代前有過惡名昭彰的白澳政策,一位星加坡籍的好友,還以她親身在布利斯班的不快往事寫了一封長長的信來見告,不必否認的,儘管抱著破釜沈舟的决心,踏入人地生疏的澳洲國土,那時的一顆心仍是忐忑不安的。 將近二十年了,每次回臺灣,還是會有朋友問起這個問題,"白澳政策"這個緊箍咒似乎仍然祭在可憐的老澳們頭上,曾經看過一篇讀者投書,作者剛從亞洲國家回來,不平的說,美國有過奴役黑人的歷史,南非有更不良的記錄,為什麽澳洲過去一個閉門鎖國的白澳政策,廢止了這麽多年,仍舊被逼著揹十字架,不能在亞洲國家揚湯止沸呢? 本地的媒體,對種族話題是十分敏感地,因此,種族歧視是一個公開場合的禁忌,郵局的訓練課程中,列出五種不當話題的第一項就是種族,往下才是宗教,政治,收入與年齡,從這小地方就可以看得出來,在這有三成人口是外來移民的國家,對不同種族的文化融合有多慎重。 初來乍到時,七上八下的新鮮人又緊張,又興奮的摸索著這陌生的新國度,有些在國內構不上困擾條件的小問題,在此可能會被慎重以對,敏感的人就會無限上綱的歸咎於種族歧視,文化的差異,思想的邏輯也不會完全相同,在幫別人戴上這頂大帽子的時候,其實是要避開過度主觀,設身處地的從對方的角度來著眼,一些沒有必要的誤會因此可以減免,或許某些個案確實"罪證確鑿",但以偏概全來整個否定澳洲人在這方面多年的努力,又何嘗公平? 柏楊先生曾講過一個"笑話",說有次一個法國人與一個中國人發生嚴重爭執,情急下兩個都破口大罵對方,只見法國佬氣沖沖指罵中國人是狗,是豬,是野獸,中國人也毫不留情的以三字經還以顏色,從法國佬的女性家屬開始問候起,媽媽,姊姊,妹妹無一倖免,這時只見一臉狐疑的法國人說:"如果她們同意,我也沒有理由反對啊?",一記重拳打到棉絮裏,老中也沒討到便宜.......,知道這樣的引喻並不恰當,但把"流放犯人的後代",這個標籤掛在老澳身上,似乎也像另一個打到棉絮的拳頭,多數的澳洲人其實不以他們流放犯人的祖先為恥,這首"WE ARE AUSTRALIAN"的歌中,老澳坦蕩蕩面對歷史的胸襟溢於言表。 "WE ARE ONE,BUT WE ARE MANY" , 剛移民至澳洲時,這首歌的旋律與歌詞非常感動自己,簡單的一句話,把澳洲的多元文化社會結構說得清清楚楚,而這句話的理想,也很接近中國儒家的大同世界,大同,並不表示一統,而是異中求同,讓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國家的人民,在澳洲這個大同世界追求他們的美夢時,也能同時保有原有的故國文化,也因為能敞開胸懷接受多元文化的激盪,今天的澳洲社會才能這麽的多姿多采與美好。 WE ARE AUSTRALIAN [chorus]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