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8/21 13:28:22瀏覽795|回應0|推薦2 | |
http://www.novelscape.net/wg/p/pulusite/zyssnh/011.htm
接著,帷幕拉開了。我不無憂傷地發現,我從前那种對戲劇藝術,對拉貝瑪的好感,已經蕩然無存。曾記得,為了不放過她這個踏遍天涯海角我也要去瞻望的奇才,我聚精會神,專心致志,有如天文學家即將安裝在非洲和安的列斯群島的用來精确觀察彗星或日蝕的敏感的儀器;我擔心會出現一片烏云,比如說演員狀態不佳,觀眾席上發生意外,致使演出不能發揮最高水平;假如我去的劇院不是那個把她奉若神明的劇院,我就會覺得不是在最好的條件下看戲,而在那個劇院里,我會覺得,那些她親口點名要的戴著白石竹花的舞台監督,那個位于坐滿衣冠不正觀眾的池座上方正廳包廂的底部建筑,那些出售刊登著她劇照的節目表的女引座員,廣場中心花園里的栗樹,所有這些,仍然是她在小小的紅帷幕下登場的組成部分,盡管是次要部分。它們似乎是我當時感想的不可分离的伙伴和心腹。那時候,《費德爾》中“吐露愛情”那場戲以及拉貝瑪本人,對我几乎是一种絕對的存在。他們遠离常人的生活實踐,靠他們自己就能存在;我必須接近他們,盡我所能地深刻了解他們。然而,我睜大眼睛,敞開心靈,也只能吸取极少一點儿東西。
....
說實話,我這次對拉貝瑪的印象,盡管比以前更好,但沒有什么不同。只不過我不再拿我的印象同我頭腦中對于戲劇天才先入為主的抽象而錯誤的觀念作對比罷了。我覺得戲劇天才恰恰就是指這种沒有成見的看法。剛才我想,我第一次听拉貝瑪的戲時沒有享受的樂趣,就是因為我對她寄予的希望太大,正如我以前去香榭麗舍大街會我的情人希爾貝特一樣,因為對她熱情過高,欲望過強反而感到失望。在這兩次失望之間,除了要求過高這一點相同之外,或許還有另外一點,而且是更深刻的相同點。如果一個人,一部作品(或對作品的表演)個性鮮明,別具一格,人們對它的印象也會特別。在我們的思想中早已形成了諸如“美”,“風格渾厚”,“哀婉動人”等等觀念,在必要時,我們可以幻想在一個藝人平常的表演中,在一張平淡無奇的臉孔上,也能發現這些特點,但在我們聚精會神的思想面前不停地飄動著一個形式,我們的思想中還沒有和這個形式對等的東西,必須使這個未知的東西脫穎而出。我們的思想听到一個尖銳的聲音,一個奇特的提問的腔調。它問自己:“這是美嗎?我感到的是贊美嗎?這是不是絢麗的色彩,高雅雄渾的風格?”可再一次回答它的,仍然是一個尖銳的聲音,一個奇特的提問的腔調,是一個不曾相識的人不容分說的印象,完全物質的印象,沒有給“表演范圍”留下一點空間。正因為如此,恰恰是那些真正优美的作品,我越是認真地听,就越感到失望,因為在我們大腦搜集的觀念中,還沒有一個觀念和這种個別的印象吻合。
這正是拉貝瑪的表演向我展示的東西。朗誦的風格高雅而巧妙。正是這樣。現在我懂得一种渾厚、剛健、出神入化的表演所具有的价值了。更确切地說,人們就是要把這些名稱賦予這樣的表演,不過,這好比把一些毫無神話意義的星座命名為瑪斯、維納斯、薩圖恩1一樣。我們在這一個世界感覺,在另一個世界思想、命名,我們可以使這兩個世界協調一致,卻不能把它們之間的距离填平。我第一次去看拉貝瑪演出的那天,要跨越的也正是這個距离,這個斷層;我凝神聆听,卻難以同我頭腦中的“表演高雅”、“風格獨特”的觀念會合。我愣了一會儿才給她鼓掌。這掌聲仿佛不來自我的印象,倒象同我頭腦中的早就存在的觀念有關,是因為我終于听到拉貝瑪演戲了。一個极有個性的人或一部极有特色的作品同美的觀念之間存在的距离,同樣存在于這個人或這部作品留給我們的印象和我們頭腦中已有的愛慕和欣賞的觀念之間,因此我們不會予以承認。我在听拉貝瑪演戲時,感覺不到快樂(就象我去看望熱戀的情人希爾貝特時感覺不到樂趣一樣),于是我心里嘀咕:“這么說,我對她并不欣賞。”可那個時候,我一門心思研究這個名伶的演技,樂而不倦,并且竭力敞開思想,最大限度地接受她的表演所蘊涵的內容。現在我才明白,這本身就是對她的欣賞。
--------
拉貝瑪的表演所顯露的才華是否僅僅是拉辛的才華呢?
起初我是這樣認識的。可是《費德爾》的一幕剛演完,等演員應觀眾鼓掌謝了几次幕之后,我就清醒了,因為在演員謝幕的時候,我身旁那位愛發脾气的女士,斜著身子,把她瘦弱的上身挺得直直的,面部的肌肉繃得緊緊的,雙臂交叉著放在胸口,表明她不屑和大家一起鼓掌,好使她的抗議更引起人們的注意。她滿以為這一招會有強烈的反映,卻不料誰也沒有看見。下一個劇是新劇。從前,由于新劇沒有名气,我總覺得它們單薄,奇特,在舞台之外就不再存在。可這一次我卻并不感到這部杰作的生命力象一場應景戲,僅僅存在于舞台上,僅僅存在于短短的演出中,我也沒有感到興致索然,大失所望。再說,我感覺到,新劇中的長篇獨白備受觀眾喜愛;雖然過去沒有人捧場,默默無聞,但有朝一日會變得赫赫有名,只要藝人作出相反的努力,不要把這出戲當作未成名的新作,而要施展全部本領,把新戲看成在今后一定會同作者其他几部名劇相提并論的杰作來演,那他就會獲得成功。因此拉貝瑪演的這個角色,或許有一天會被納入她表演得最成功的角色之列,与費德爾并肩媲美。倒不是因為這個角色本身具有文學价值,而是由于拉貝瑪的演技超群,象在《費德爾》劇中一樣,把角色演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于是我豁然開朗。原來悲劇作者的作品,不過是悲劇演員創造表演杰作的原料,一种微不足道的原料。
角色:貝爾瑪/ 拉貝瑪 La Berma 角色原型:莎拉貝恩哈特 Sarah Bernhardt / 黑珍娜 Gabrielle Rejane 角色介紹:當時的名女演員 (當然,我們的普魯斯特也把當時社會對莎拉詮釋的『費德爾』(菲德爾) Phedre狂熱,書中年輕Marcel 先失望後回味無窮的經過,歷歷如繪地寫在『拉貝瑪』一角身上。《費德爾》(1677) 故事 : 雅典王忒賽遠出未歸,據聞戰死疆場,王后費德爾轉向王子依包利特表露感情。忒賽意外生還,誤信妻子與王子的私情,憤而放逐王子;繼而追問之下,得知實情,費德爾羞愧自殺。故事取材古希臘故事,卻揭露法國宮廷和貴族腐化墮落的生活。 1. 莎拉貝恩哈特演的費德爾
2. 過世前數年借住名演員黑珍娜 Gabrielle Rejane家 (44, rue Hamelin ) Along with her great rival, Sarah Bernhardt, she served as the model for the character of the actress Berma in Marcel Proust's novel In Search of Lost Time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下面是Proust 畫的 ![]()
網誌文章創作: 可是,蓋爾芒特公爵夫人和親王夫人的內心世界,我是通過她們的名字想像出來的,我假設她們的內心世界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誘惑力,可以向我提供一份極其寶貴的資料 Mme. Sarah Bernhardt in Phedre, Hearst Greek Theatre, May 17, '06, Act 3 Sarah Bernhardt, Phedre (by Racine) 聽聽她的錄音 : http://www.nuttymp3.com/mp3/92829 ~~~~~~~~~~~~~~~~~~~~~~~~~~~~~~~~~~~~~~~~~~~~~~~~~~~~~~~~~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