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重新標點《心經》
2012/01/01 07:31:01瀏覽1229|回應1|推薦4

  《心經》經過七次翻譯和三次音譯,分別是:
1.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呪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3.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竭提國三藏沙門法月重譯
4.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
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上都大興善寺三藏沙門 智慧輪奉 詔譯
6.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燉煌石室本)  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譯
7.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 施護奉 詔譯
8.梵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與三藏法師玄奘親教授梵本不潤色
9.梵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沙門 不空奉 詔譯
10.梵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大契丹國師中天竺摩竭陁國三藏法師 慈賢 譯

  天竺三藏 鳩摩羅什法師和唐三藏法師 玄奘法師翻譯的版本大同小異,摩竭提國三藏沙門 法月重法師的譯筆最流暢。本文三者並列,一起給讀者參考。全文如下: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呪經
姚秦天竺三藏 鳩摩羅什 譯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陰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薩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離一切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呪、無上明呪、無等等明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呪。」

  即說呪曰:「竭帝.竭帝.波羅竭帝.波羅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三藏法師 玄奘 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註:
  市面流通的 玄奘法師這篇譯文,原本並沒有標點符號。對照前述七篇歷代法師的翻譯,末學認為此段出現兩次,一次是 觀世音菩薩親身入定、觀照五蘊皆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另一次是 觀世音菩薩解說什麼是入定。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註:
  當六根對六塵有反應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受、思考、行為舉止、意識......等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就會運作。在入定時,五蘊暫停成空無的狀態,六根對六塵不會有反應。 觀世音菩進一步解釋:「色蘊不會轉變成空無、空無也不會轉變成色蘊之時,色蘊就是空無,空無就是色蘊,沒有變化。感受、思考、行為舉止、意識,也是如此。」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註:
  觀世音菩解釋:「所有的法成為空無的狀態時,沒有『生起、消滅、汙染、清淨、增加、減少』,所以空無中沒有五蘊、沒有六識、沒有六塵、沒有眼界到沒有意識界;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盡』;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盡』;沒有四聖諦;沒有『智』;也沒有『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帝.揭帝.般羅揭帝.般羅僧揭帝.菩提.僧莎訶」

-------------------------------------------------------------------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竭提國三藏沙門法月 重譯

  如是我聞:

  一時 佛在王舍大城靈鷲山中,與大比丘眾滿百千人,菩薩摩訶薩七萬七千人俱,其名曰 觀世音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等以為上首。皆得三昧總持,住不思議解脫。

  爾時,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在彼敷坐,於其眾中即從座起,詣 世尊所。面向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 佛言:「世尊!我欲於此會中,說諸菩薩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唯願 世尊聽我所說,為諸菩薩宣祕法要。」

  爾時, 世尊以妙梵音告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聽汝所說,與諸眾生作大光明。」

  於是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蒙佛聽許, 佛所護念,入於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彼了知五蘊自性皆空。從彼三昧安詳而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言:「善男子!菩薩有『般若波羅蜜多心』,名普遍智藏。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作是語已,慧命舍利弗白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唯,大淨者!願為說之。今正是時。」

  於斯,告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色性是空,空性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識性是空,空性是識;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

  即說呪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莎婆訶」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及菩薩眾,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後記

  這一篇《心經》的重新標點和註釋是在講入定的狀態,不需要治絲益棼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清淨虛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7/21 18:52

一般人對於般若會有治絲益棼的原因,我想是因為大家都把般若當成學問,把經文當成文章,這其實是對般若的一種誤解。

因為般若是實證的結果,除非自己去體證,不然這麼奇妙的境界,一般人形容又會加註自己的想法,用妄念來解釋,難怪大家會難以理解。

其實什麼是般若固然重要,但如何達到般若的境界,才是重點,實在沒有必要一直在描述般若,在此般若做文章只會讓人不停的在妄念打轉,這樣對修行反而是沒有幫助的。ROES什麼

所以好好按部就班,老老實實地唸佛持咒最實在,當般若的境界體證後,自然就曉得了。喔~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