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的核心(2015/11/9更新)
2015/10/05 18:32:05瀏覽757|回應0|推薦4

前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和《八大人覺經》一樣都是篇幅短,深受世人喜愛;佛學專有名詞多,需要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法師逐句解釋。本文參考 聖嚴師父的《心的經典-心經新大法鼓1123~1132五蘊無住與無漏的智慧異同(大法鼓887)和多位古德高僧的著作,整理成少頁的篇幅,希望言簡意賅地解說,能讓任何程度的讀者能一讀就懂。末學才疏學淺,如果有文義不明晰之處,望請前輩後進不吝賜教。如果想要徹底了解五蘊,請研讀前述 聖嚴法師的著作和影片。

經文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翻譯:
  觀世音菩薩實踐深度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照見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都成為空無,度盡一切苦和厄難。

註:
1.照見:洞悉、深刻觀察到。

2.色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看到、聽到、嗅到、嘗到、觸到、理解到的外在物理世界。

3.受蘊:六根的感覺能力,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

4.想蘊:六根接觸六塵,產生七情六慾等執著外表象(著相)、不執著外表象(不著相)的覺知、取相能力。相:對"男女老少、美醜、才智賢愚、貧富、貴賤、種族"等外表。

5.行蘊:身行、口行、心行,能運行十善、十惡、六度萬行的能力。

6.識蘊:能分析判斷、邏輯思考的心智能力、認知能力。

7.空:空無,是"有"的對應關係,卻不是指"不存在",也不是毀滅,而是洞悉物理世界的"成、住、壞、空"、生理的"生、老、病、死"、心理的"生、住、異、滅"……因緣生、因緣滅的現象,不執著五蘊,而身心泰然。
  對的正確理解才是正見、正思維。

8.苦,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厄,困厄、災難、橫災。
  對凡夫來說,遭逢困厄一定身心不安、感到痛苦;對聖人來說,遭逢困厄不一定會不安、痛苦,反而越挫越勇。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翻譯:
  舍利弗!當色蘊不轉變成空無,空無不轉變成色蘊的時候,色蘊就識空無,空無就是色蘊。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如此。

註:
1.舍利子:佛陀的弟子之一, 佛陀稱讚他智慧第一。舊譯翻成舍利弗

2.這一段可以理解成瞭解五蘊的運作,而對外在表象不執著、無所住。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翻譯:
  舍利弗!這些的空無相,沒有出生、消滅,沒有積垢、乾淨,沒有增加、減少。
因此,空無中沒有色蘊,沒有"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沒有"眼、耳、鼻、舌、身、意";
  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沒有"眼界",甚至到沒有"意識界";
  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的盡頭,甚至到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的盡頭;
  沒有"苦、集、滅、道"四聖諦;
  沒有智,也沒有得。

註:
1.眼界,十八界的第一個;意識界,十八界的最後一個。這一句是觀察十八界成為空無,不執著十八界的刺激。

2.無明,十二因緣的第一個;老死,十二因緣的最後一個。這一句是觀察十二因緣成為空無,不執著生死有,也不執著生死無。
  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前項是後項的"因",後項是前項的"果";前三項是屬於過去世,中間七項屬於現在世,最後兩項屬於未來世

3.苦、集、滅、道:
  苦,是對人生八苦出現在自身而感覺痛苦;
  集,是人生八苦聚集出現的現象;
  滅,是對人生八苦不感到痛苦;
  道,是面對人生八苦實踐八正道、戒定慧。

4.智:自利利他、斷煩惱、離諸苦,指"有漏智、無漏智"。

5.得:獲得、得失心。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翻譯:
  以沒有得失心的緣故,菩薩依止般若波羅蜜多的緣故,心沒有煩惱牽掛;以沒有煩惱牽掛的緣故,沒有驚駭恐怖、慌張不安,遠離顛倒夢幻妄想,到達究竟涅槃。

  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 佛陀都依止般若波羅蜜多的緣故,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
1.菩提薩埵:覺有情,自覺覺他的修行者。

2.般若波羅蜜多:請參考《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3.恐怖:
  (1)凡夫遇到病痛災難臨身、無法逃避時,覺得恐怖;
  (2)外道天魔聽到有人說佛法時,魔宮震動、坐立難安,覺得恐怖;
  (3)小乘根性的人,聽到修行大乘菩薩菩薩道至成佛為止,要經過三祇百劫的時間,覺得坐立難安。

4.遠離顛倒夢想:
  此處的"夢想"不是現代用語的"理想、夢想",是指過度執著、貪戀人事物而生煩惱,起過重的得失心。
  "有為法"是世間物質、規章制度、風氣好壞的"有作為"現象,善舉、義舉、立法……等都是"有為法";"無為法"不是沒有作為,而是不執著曾經有的作為。
  過度執著"有為、無為"也會生起煩惱,變成"法執"。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帝.揭帝.般羅揭帝.般羅僧揭帝.菩提僧.莎訶」

 法鼓山 心經-三講之一:

法鼓山 心經-三講之二:

法鼓山 心經-三講之三: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