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想法.熱情.能力
2007/11/19 11:08:30瀏覽4920|回應12|推薦95

入秋時分的某個週末,馬英九先生的基金會舉辦一個勞資雙贏座談會,邀我跟即將畢業的青年學子分享一些想法:

我一直覺得人的想法是最重要的,有人也許認為那有點王陽明,但是,笛卡兒(Descartes)說得不錯,「我思故我在」,怎麼想就怎麼活,一個想法一個世界,一個念頭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獄。想法的影響最深遠,但是人常習焉不察,察而不覺。即使沒有「天」,或天沒觀照到,別人也會感受到;即使別人不曾感受到,念頭也會深深的影響到自己。

「想事情的方法」尤其重要,重要的不是把事情想成怎樣,而是用什麼態度,正面還是負面,怎麼去想事情。

再過來,競爭會越來越劇烈,不積極去成就社會的整體,所謂的公益或公義,個體的不足就難以獲得成長,更難以理解,個體和整體其實是一體的。但這需要一些熱情,願意成就別人的熱情,願意成就整體的熱情,才能彼此相互成就。

或許念頭也好,熱情也罷,對某些人來講還是太虛幻了,空洞而不切實際,那麼,接下來,在我的職責中,我會建議青年學子,基於興趣去培養自己的一技之長。

2007.11.18日台北,全國技能檢定考試

這次報名的職類有74項,其中69項職類在台北市舉行,由勞工局職訓中心負責執行。

今年的技能檢定考試,考生原來預估是如同往年的兩萬七千人,結果三梯次總共來了四萬人,必須商借六所學校,動員一千一百多名試務人員,不足款項1700萬元,緊急由郝市長幫忙,動支他碩果僅存的第二預備金,方才解了燃眉之急。

第三梯次到考率將近90%,考試的過程,在職訓中心同仁全力以赴之下,進行的非常順利。

以後這會是一個趨勢,技能證照比諸學歷證書,更能存活在普羅世界。

但是面對這個趨勢,也面對同仁的辛苦,我也不禁在腦海裡閃過一個念頭──

政府有必要管這麼多嗎?

台灣迄今領有合格技能證照的共有352萬人,佔勞動人口1030萬人的34%,比較中國大陸以六億勞動人口計,其中有1500萬人有照,比例只有2.5%

台灣在這方面,顯然比中國大陸進步,不過如果與歐美日各國從業人員普遍是先經技能檢定合格才能工作,台灣還是稍嫌落後。

簡單的說,世界各主要國家,政府的職責是制定標準作業規範,然後扶助民間團體及各行各業的公會,一方面厚植實力在民間,培養它們的責任感與榮譽心,讓它們去從事屬於自己行業的檢定,這樣的做法,比較實在也較為靈活,政府要做的,除了制度規範外,就是監督執行的流程,以及協助各行各業的發證過程有無弊端,能否與國際認證世界接軌。

省得如此大費周章、勞民傷財,事情不見得比較好。

這就像台北市的內湖科技園區,從馬英九先生到郝龍斌先生,也才不過三、四年,從七千多億,轉瞬間翻兩翻,產值到了兩兆三千億,成了台灣目前最大的經濟命脈,一下子就遠遠超越了百年重鎮的竹科。

至於台南科技園區與高雄的路竹科技園區,甚至是高雄市的軟體科學園區,為什麼做不起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政府應該好好反省,是不是政府窒息了民間的生命力?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kueisu&aid=1385798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C.S.Juliu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技職教育?技職證照?
2007/11/19 12:20
技職教育?技職證照? 這些就是孩子們最需要具備的能力嗎? 教改推行之初,國內瀰漫著一股風氣 極力地希望降低孩童們的學習"壓力" 天真的希望讓國內的學童們能夠"快樂學習" 這是個多麼崇高的理想~~ 可是 "未經壓力焠鍊的,終究只能是煤碳" 一昧的強調快樂學習,短期內的確很有效力的將加諸於學童的聯招壓力解放了 但是,時間拉長到了今天,沒了壓力的學童,他們獲得了什麼? 他們有機會習得"承受壓力"的能力嗎? 他們有機會習得"在壓力下決策"的能力嗎? 時間拉長到了今天,學童們的壓力不減反增?!! (看看孩童的書包吧,好一個一綱多本的多元教育大怪獸)!? 補習減少了嗎? 多元入學真的取代了聯招了嗎? 技職教育早在當年錯誤的多元化入學教改政策下給毀了~~ 技職證照,就算擁有了專業的技能,但卻不懂得處理生活壓力~~ 只不過會將"資優生自殺"轉變成"技術達人自殺" 悲劇仍將不斷上演~~社會仍將愚昧地錯愕~~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英九為台灣努力!
永久為台灣打拼!


Think Do,I Will
C.S.Julius

在父母的夢想與理想中溺斃了!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