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林家花園∼萊園(霧峰)
2015/04/13 12:05:44瀏覽431|回應0|推薦16

萊園是林文欽先生為安養其母親羅太夫人而建造,早期園中有12景,五桂樓為當中最重要建築,據考證,五桂樓最早建於1887年,初建之時稱為步蟾閣,為閩南梢燕尾格局的兩層木造建築,一樓是客廳,二樓則是羅太夫人起居室兼看戲之處。1905年林家二代主人林獻堂先生重新修建五桂樓,成為中西合璧式的風格建築,但毀於921大地震。毀損的五桂樓在文建會的支持與協助下,依照1905年的樣式,採用台灣千年檜木與手工磚等珍貴建材重新修復……
 
沿著萊園路來到明台中學,在警衛室做簡單登記後進入校園,校園佔地面積大,空間寬闊,停車也方便。將車停放在警衛室旁樹下,再往校園裡望去,前方就是色彩豐富的運動場和幾幢教學大樓。

目的地是萊園,又為什麼走入明台中學呢?因為萊園就位在明台中學校園裡。往運動場的跑道邊而來,跑道旁的樹下一座有如獎杯般的紀念碑,碑上金色字寫著「櫟社二十年題名碑」,什麼是櫟社?又什麼是題名碑?看得一頭霧水。

碑的造型前後對稱,碑的另一面刻著密密螞螞的金色小字,字有點小,不太容易閱讀。

題名碑旁有一座斑駁的金屬製說明,內容說櫟社成立於清光緒28年,是日治時期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詩社,宗指在延續及發揮漢文化,並以明顯反日的政治色彩而與其他詩社有所區隔。

題名碑與幾株樟樹在一起,這幾株樟樹長得高大,樹幹也粗,已有相當的年紀。

題名碑的右前方有一幢紅磚建築,外觀雅緻、色彩紅潤,煞是好看,等一下再去看看這幢建築究竟是作何用途。

往運動場的方向出發去概略的認識一下環境,運動場邊一株老莿桐正在開花,莿桐年紀大樹冠也很大。校園裡的樹都很老,可見明台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

校園裡樹木都很老,但是校舍卻很新,校園環境十分的清幽,是一處求學的好場所。

在題名碑右前方、紅磚屋旁彎進小斜坡的道路,路旁一整排的扶桑花年紀也不小,而且花開熱鬧。

斜坡下一塊綠草地,一道以六角形地磚鋪成的步道接著斜坡道路通過綠草地。

如果不走到運動場邊再走步道下來,停車場邊也有階梯可以直達。

階梯下有一座小橋跨越小溪到對岸,小橋外觀看起來已有些年歲,建構得頗為雅緻。據說建橋時橋頭有一株美麗的木棉樹,所以將橋命名為木棉橋,不過現在已看不到木棉的蹤跡。

橋頭護欄上記載著小橋峻工在1930年,距今已有近百年之久。

小橋橋頭處有一座解說牌,內容說萊園是林文欽先生建於清光緒19年(1893),建園本意在讓其母親有一個休閒娛樂安養怡年的地方,故以老萊子「彩衣娛親」的典故命名為萊園。萊園為台灣最有名的閩南式風庭園,與吳園、北郭園、林本源邸園並稱台灣四大名園。

階梯所在的擋土牆,沿著牆邊種植了一排扶桑和木槿,可能是種植時間不久,看起來都有點小又嫩。

雖然長得不高大,但花卻大朵的開,花不多,但綠葉和紅花把石砌的擋土牆增添了一股柔和和活潑的美麗。

走上木棉橋,往對岸去。

木棉橋下的小溪,有一道水流在流動著,而木棉橋再往下游一點,還有一座小拱橋跨越小溪。

橋的這一頭有一座門,十分的講究,門的二側柱子上寫著一幅對聯,寫著:自題五柳先生傳,任指孤山處士家。意思是效法古代陶淵明及林和靖等人的隱士精神,淡薄名利,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出仕為日本政府官。

進門後又是一片美麗的綠草地,草地中以六角形紅色地磚鋪成的三叉步道,在綠草地的中間交會。

沿著步道往前走,在步道交叉口右轉再往前走,短短的步道之後又接上一紅磚砌的門,門上寫著萊園二字,門的屋頂上有燕尾,十分的講究。

走進紅磚門,幾階階梯往下,眼前出現一幢非常醒目的紅磚屋,二層樓紅磚砌成的迴廊配上白色牆,這是五桂樓,五桂樓因門前有五株桂花而得名。

五桂樓的正前方有一座小拱橋,跨越水池通到池中的小島上,這座小拱橋名為虹橋。

虹橋的另一端連接在小島,小島上一座類似大涼亭的建築,是一座戲台。

將戲台建築在大池塘中的人工島上,四周波光粼粼中一座色彩鮮艷且富格調的建築,令人覺得頗具巧思。

往池塘的岸邊看去,一艘小船停泊在岸邊的樹下,為水域注入一股詩情畫意,同時也注入浪漫的情愫。

虹橋橋頭一座解「飛觴醉月亭」的說牌,內容提到眼前這些景物都各有一個名稱,原來戲台名為飛觴醉月亭,池中的小島名為荔枝島,池塘名為小習池,這些元素和虹橋、五桂樓共同構成萊園景觀的中心,昔日的萊園雨霽被譽為台中十二勝景之一。

走過虹橋到荔枝島上的飛觴醉月亭去。

到了荔枝島上,相對位置的改變,五桂樓變成位在對岸。

由正面看五桂樓,鮮艷的紅磚配上磚與磚間的白色線,一樓迴廊為具巴洛克式圓拱門,二樓迴廊則是檜木護欄,屋頂為傳統硬山型式頂,為中西合璧式的風格建築。

在五桂樓前看小習池覺得面積不大,但到了荔枝島上往島後的水域看,卻是另有不同的視野,面積說來也不小。

飛觴醉月亭,造型華麗而且色彩豐富。乃引詩仙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的「飛觴而醉月」一詞,而名為「飛觴醉月亭」。

飛觴醉月亭是一座梨園表濱的戲台,據說最初建造時是三面有牆,1936年林獻堂先生改建為四面透空的格局。

走入亭子裡,空間頗為寬敞,若以戲台來說,頗有豪氣之感。

荔枝島上逛一圈,再沿著虹橋回到五桂樓前。當年這座小島上有數棵丹紅荔枝,所以被名為荔枝島。

五桂樓前地上一個人工的大圓洞,不知道是不是一口水井,但水井若是挖在水池邊豈不是沒什麼意義。

由面向五桂樓左手邊的門而來,現在則是由面向五桂樓右手邊的門上去看看。

登上階梯、走出了門,門外是一塊大平台,平台四周有幾株大樹圍繞,平台的後方還有一道階梯可以往上去。

由平台邊的欄杆處往下看,下方就是小習池、荔枝島、飛觴醉月亭和虹橋,若是將視線往右偏移些,當然也可以看到五桂樓。

登上平台後方的階梯,往後方的山坡上看去,半山腰上有特奇特的建築物,究竟是什麼呢?決定走上去看看。

上了山坡,走近建築物一瞧,原來這是林家的祖墳。墳上有三座墓碑,分別是林獻堂先生夫婦、林階堂先生夫婦和他們的祖母羅太夫人。

這座墳建於西元1921年,是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保持最完整、最具閩南傳統風格且最華麗的墓塋,被評定為國家二級古蹟。

壯觀華麗的廟頂式剪黏華蓋拜亭,以高雅色彩瓷器剪黏,輔以虎、豹、獅象動物圖騰,燕尾部分則以鯉躍龍門象徵庇蔭子孫龍門富貴之意,精細的日風石燈、拱墓石象以及槙墓石獅和泥塑的花飾,在在顯示舊時代名門望族講究祖先風水墓塋的莊嚴與氣派。

面向墓塋的左手邊草地邊上,一道洗石子階梯通往下方,還有一道階梯通往山上去,不再走上去而沿著階梯往下走。

沿著階梯走下墓園的下方,再沿著來時反方向走過平台而回到五桂樓,五桂樓沒有開放內部參觀,由玻璃窗往裡看,紅地毯上擺放著一張華麗的大椅子,椅子大如床,可坐可臥。

過了五桂樓,繼續往木棉橋方向走。

走過了木棉橋,再往校園裡去。

校園運動場邊的司令台後方,有一座恩師林竹丘夫子頌德碑,不知道林竹丘夫子是何許人也,名字中有竹,這座碑又是瘦長型,莫非這位夫子有如竹般的身材和志節。

運動場靠建築物的邊上,一株老莿桐正在開花,莿桐年紀大樹冠也大,樹上葉子和花的顏色紅綠交織,好像在為迎接夏天而唱歌。

莿桐樹蔭下幾隻小狗慵懶的趴在地上,狀極悠閒,牠們似乎和老莿桐一樣,在這裡生活得十分愜意。

莿桐樹附近有一座小橋,但有趣的是橋像是建在陸地上而不是跨越在河面上。以一般常識來推測,應該不會有人在地面上建橋,所以可能早年橋下為小河,隨著時間的演變,河已被填平而成了橋在地面上。

這座小橋名為柳橋,柳橋因周邊多植柳樹而得名,但現在己不見柳樹。別看它現在不甚起眼,它可是霧峰地區第一座水泥橋。

柳橋的建造日期部份已毀壞,看不出確實年代,推測記載的可能日治時期日本的年號時間,因而台灣光復後日本的年號被毀。

柳橋接上一道階梯往一旁的小山丘上去,登上階梯去看看小山丘上是些什麼。

階梯上方有草地、有樹、有涼亭、有步道,花木扶疏,像是一座面積不大的公園。

綠草地邊的樹旁一座四角形涼亭,綠草地上石板鋪成的步道連接涼亭與外面的步道。

小公園裡有不少的櫻花樹,但來時不是櫻花季節,只見滿樹綠葉,看了步道旁一座「晨曦輕拂河津櫻 薄暮淡抹夕佳亭」解說牌,才知道這些櫻花是河津櫻。

原來這座涼亭名為夕佳亭,建於1893年。由柳橋頭登上小公園的階梯為三十六台階,柳橋和三十六台階都是建於1930年代。夕佳亭的名稱則源自陶淵明詩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原夕佳亭毀於1999年的地震,2012年以台灣千年檜木與水泥洗石子重建。

除了涼亭之外,草地邊緣上還散布著幾座石燈籠,石燈龍外觀看起來也都頗有年歲了。

小公園散步一圈後再沿著三十六階而下,回到停車場邊。

原來位在停車場邊的這幢紅磚建築是林獻堂文物館。

文物館一樓有販賣部,提供一些食品和飲品。

一樓還擺放一些骨董傢俱供參觀,這些當年有錢人家的傢俱都非常講究,非常漂亮。

文物館在二樓,沿著樓梯登上二樓,但二樓禁止攝影,所以只能用眼睛看而無法留存影像。在此結束萊園之旅,轉往霧峰林家花園的下厝和頂厝去。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