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1/22 10:20:04瀏覽2493|回應1|推薦69 | |
烏樹林休閒文化園區位於台南市後壁區烏樹里184號,以前是一座糖廠,糖廠興建於1910年,生產的白糖遠近馳名。園區中有座烏樹林車站,是早期台南縣後壁、白河、東山、新營等鄉鎮五分車鐵道連結的重要樞紐。烏樹林車站的五分仔客運班車隨著糖廠沒落而停駛22年,經過新營糖廠和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師生花了3年時間和心血,將廢棄的木造車站重新整修,於民國90年再度重啟營運,在車站重新營運的同時,糖廠也規劃成為一處完善的文化休閒園區……
離開了新營的南瀛綠都心公園後,驅車往後壁而來。後壁的第一站行程,來到烏樹林糖廠,也就是現在的烏樹林休閒文化園區。可能是非假日的下午,園區裡遊客不多,停車還可以選擇停在一處樹蔭下躲太陽。停好車之後要往哪裡去呢?剛好看到販賣部外的木牆上有一座園區的平面圖,平面圖繪製得詳細又精緻,看起來十分的舒適。
貼著園區平面圖的木牆並不是販賣部建築,而是在建築外另外加上的一道木牆,牆上掛著販賣部幾個大字,讓人更容易注意到販賣部的存在和位置。
由於這座糖廠歷史久,再加上佔地面積大,因而園區裡處處都有大樹的存在,一路由大門進來的沿途兩側都是大樹,令人在園區裡覺得有股說不出的清新舒適感。
走過木牆,木牆後就是販賣部,販賣部是一幢水泥老建築翻修而成,面積不大,而光顧的遊客也不多,流露著透明而明亮的悠閒味。
販賣部前的樹下有一座長方形的兩層架子,架上擺放著盛開的蝴蝶蘭,紅白兩色的蝴蝶蘭開得茂盛,花朵大而且多,相對之下葉子都好像不見了,不禁令人很想帶幾盆回家,但這次的旅程還有很多天,不適合將它們長時間悶在車中,只好作罷。
蝴蝶蘭旁還有一幢木造房子,看起來頗有歷史感,這又是什麼建築呢?
木造房子的背面全面白,樣式老卻維修得很好。房子的側面比背面多出一道寬寬的簷廊,有簷廊的木造建築,很自然的令人連想到日據時期的木造火車站。
而建築的正面也有一道寬寬的簷廊,簷廊與木造的樣式,散發著濃濃的東洋味。
簷廊下,大門口側擺放著幾張木造的長椅,這種有靠背的長條木造椅,在日據時期興建的老車站裡也常見。
走出簷廊外才能看到木造房子的外觀,簷廊上的屋頂邊緣掛著烏樹林車站幾個大字,證實猜測的沒錯,這是一座和許多日據時期相同建築格式的木造老車站。
車站的建築位在老榕樹下,車站和老榕樹多年來的相處,在形體上已經融為一體。
車站的本體建築雖然不大,但車站前的鐵軌卻是排排並行,由這些並排陳列的鐵軌似乎依稀可見以前小火車來往忙碌的景象。
排列的鐵軌外側,樹下許多老火車頭和車廂。所謂物以稀為貴,不論是在這裡或是早上去過的新營鐵道文化園區,老火車頭多了,好像價值也因數量多而相對的降低,身價低,只能棲身在樹下任由風吹日曬。
鐵道旁一支機械式轉轍器的操縱桿,是舊時代的鐵道器具,但因為鐵道已經復駛,它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外觀看起來老當益壯。
修復後的烏樹林車站,保留了車站的古味,散發著濃濃的日式車站味道,很有吸引力,令人忍不住對它美麗的外觀一看再看。
現在的鐵道上站牌標示都是中間標示目前所在站名,左右各標示著前一站和下一站的站名。但月台上一支老站牌的標示和現代的站牌標示不同,一時我也不懂要怎麼看。
離開月台、離開車站,四處蹓躂去。
不遠處傳來一陣活潑的熱鬧聲音,一群小朋友在鐵道轉彎處出現,他們參觀園區完畢準備要離開。
往小朋友們的方向走來,鐵軌轉彎處有一幢漆成白色的木造房子,來看看它是作何用途。
白色牆上掛著一幅道班房的解說。什麼是道班?就是鐵道的維修人員。道班房裡陳列著許多早年道班的使用工具。
道班房門口旁站立著一位甘蔗寶寶比著手勢歡迎,這位甘蔗寶寶寶的妝扮未免太可愛了。
道班房裡使用傳統鎢絲燈泡照明,燈光有點昏暗。沿著四周的牆都做上架子,再加上擺放在室內中間的長方形木架,架上全是陳列道班工具。
除了陳列工具之外,一旁也以文字或圖片加以說明,說明簡單扼要又清楚,令人一看就明瞭。
因為燈光有點昏暗,再加上鎢絲燈泡的色溫,在道班房裡的氣氛,有如回到早年老燈泡時代的時光中。
在道班房中除了可以一窺早年道班工具之外,也有許多關於鐵道的知識可閱覽認識。
花一點點時間在道班房裡轉一圈,令人覺得有點不可思議,用這麼簡單的工具也可以維修鐵道,不禁令人對早年道班工作人員感到無比敬佩。道班房裡各種圖表深入淺出的說明,讓人很容易的就可以認識一些平常無法接觸的鐵道相關知識。
走出道班房時,恰巧有一列五分車以極慢的速度開了過來,究竟是要開到哪裡去呢?
五分車的車廂彩繪得很漂亮,一長串的車廂在行進間更顯得色彩亮麗輕鬆。小火車速度愈走愈慢,最後就停在車站前。
和道班房緊緊相鄰在一起的一間小房子,門口上掛著烏樹林舊驛,不知是什麼意思?是現在看到烏樹林車站的前身?
烏樹林舊驛裡只有一座道班房的說明,並沒有對這間小小舊驛加以介紹,所以也不知究竟是如何。
舊驛的另一側,緊貼著牆前一長排的台糖小火車介紹,內容精彩又豐富。
舊驛牆上有個四方形的洞口,上方寫著售票口,莫非這是早年車站的售票窗口。
另有一座解說牌,內容說在日據昭和19年(1944),台灣總督府核准明治製糖申請的新營和番社間的營業。在此之前,烏樹林車站只有簡易的棚寮,為了應付正式的客運業務,在道班房一角設立了臨時車站。二年後,民國35年(1946)烏樹林車站正式完成,就是目前保存下來的日式木造車站。民國68年(1979)運輸旅客的營業線停駛。所以這間位在道班房旁的木造小房子,就是當年的臨時車站。
臨時車站旁有道長長的花廊,沿著花廊前去。
花架側邊有賣古早糖,但非假日遊客不多,主人不在家,呈半休息狀。
賣古早糖的旁邊有小火車,老闆很幽默,看板上寫著由台北101到高雄澄清湖,票價只要10元硬幣5枚,但不知道有沒有由烏樹林到台北或到高雄的車班?票價又是多少呢?不過今天也沒營業,不論票價高或低,總是無法搭小火車回家。
小火車圍籬外的樹下有一群五分車的車頭,外觀看起來還不錯,但沒有它們可以展現能耐的場所,只好靜靜的在樹下渡晚年。
左前方一座圓拱形招牌,上面寫著台灣糖業鐵道文化博物館,館裡不知道珍藏些什麼寶物。
圓拱招牌裡二排房子平行排列,沒什麼遊客,商家忙進忙出,由走道走過嗅不到博物館的味道,反而比較有些商業氣息,所以兩隻腳沒有走進去的意願。
博物館圓拱門正前方的樹下以紅磚圍砌了一小塊區域,區域裡有手搖幫浦、紅磚砌成的一座圓柱體,不知此處在賣些什麼膏藥。
紅磚區域旁立了一支牌子,寫著烏樹林愛妻井由來。什麼是愛妻井?內文提到以前有位糖廠保警室的守衛,每天他老婆都會在這裡送便當給保警享用,並用井水幫他擦汗,夫妻感情很好,但卻不幸有一天他老婆遇到車禍導致只能以輪椅代步,保警有空或是休假時,就會推著輪椅帶他老婆到井邊樹下乘涼、為老婆洗腳梳洗,直到保警退休搬離糖廠。因為有這麼一段故事,所以糖廠老員工就稱呼它為愛妻井。
愛妻井旁一幢紅磚老建築,建築雖然樣式古卻依然紅光煥發,十分漂亮,這幢建築是糖廠的保警室。
糖廠退休了,保警也退休了,保警室改成了食堂,就順理成章的名為保警食堂。保警食堂營業時間為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星期一不營業。
保警食堂的工作人員很親切熱情,提供的食物強調的是簡單煮健康吃,很符合現代的健康概念。
食堂的裝潢新,但古建築裡融入新元素,兩者間不衝突而是互相協調。
炎炎夏日天氣很熱,進來食堂吃剉冰,吃起來很順口,真的有健康的味道。
原來為了掌控一切原料都健康,連剉冰的食材都自己熬煮而不是外購。紅糖熬煮成糖水,還得慢慢的放著冷卻,看得出商家的用心。
保警室旁有一處石頭加水泥堆砌的方形建構物,民國30年時所建的防空洞,長滿青苔的老防空洞,卻在入口處加上白亮的鋁門,好像有點不太搭調。
離開保警室,要去內燃機車庫一探。
再路過烏樹林車站,五分車依舊停在月台邊,今天時間已晚,應該不是今天的班車,看似為明天的班車而準備吧。
走出車站,沿著道路往外走,往內燃機車庫方向前進。
路旁樹下的草地,幾頭水牛悠哉的無所適事,牧童或站或蹲,不知道在忙什麼。
道路另外一側路旁,一座城堡式的大門,圍牆上寫著百進露營事業,是提供露營場地嗎?
接著一處沒有關門的大門,門口兩支粗壯的紅磚柱,內燃機車庫到了。
內燃機車庫二幢相連的不太講究老建築,一趟路來卻看到門關著,有點小失望。
還好另外一幢建築門開著,進去看看裡面有什麼好康的。
車庫裡燈光昏暗,存放著兩輛小火車頭。為什麼許多小火車頭在外餐風露宿,而這二部內燃機卻在這裡享受榮華富貴?依外觀來研判,應該是這二部比較新吧。
本來以為內燃機車庫裡會有許多老火車頭,但卻只有二部新穎的車頭,心中難免為這趟路有點小失望。離開內燃機車庫,再往車站方向走回程。遠遠的看到一間木造小房子,好奇的走近看看,原來是間洗手間。
木造小房子座落在保警室的斜後方,不知不覺又走到了保警室的後面處。走回車站前的停車場,離開烏樹林園區,造訪後壁車站去。
離開鳥樹林休閒文化園區後,接著將去造訪一座日據時期所建造的木造車站,後壁車站。
這趟旅遊的行程如下連結: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