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在立法院佔絕對優勢,馬英九總統提名的監委卻在立法院中箭落馬,並造成張俊彥先生婉拒提名的風暴,表面理由是府黨不和、國民黨故意修理馬英九。但是深層的理由則是馬英九對「全民總統」的迷思。
理論上任何一個民主國家選出來的總統就是「全民總統」,馬英九現在的職位是「總統」,而不是「國民黨的總統」。然而馬英九這一個多月來的表現,不論內閣人選、考監委員提名,不太考慮國民黨的意見,都起因於他以為「全民總統」必須和「政黨」疏離所致。
從某個角度來看,馬英九的困境在於他太在乎陳水扁,而忽略政黨政治的基本邏輯。由於過去阿扁用人只看「顏色」,所以馬英九用人刻意在顏色、黨派的平衡上著墨,因此提名的監察院長是新黨、副院長是民進黨出身、考試院長是「綠色」背景。這種矯枉過正作法,不但得罪全力為他輔選的國民黨,也違反他自己最早強調德勝於才的用人哲學。
根據政黨政治的基本精神,吳伯雄其實可以要求馬英九任用的所有閣員,都應該是國民黨籍,或者一旦接受任命就要加入國民黨,除非某一個職務在黨內完全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這是「政黨政治就是責任政治」的真義。
試想,國民黨輔選出來的總統,卻任用其他黨派的人士擔任閣員,施政結果是國民黨負責嗎?也許馬英九可以說:「我負責」,但是除非馬英九永遠可以參選總統,否則馬英九的帳會算到下一個國民黨候選人身上,這對政黨並不公平。
政黨政治和全民總統並不衝突。由於自由社會價值多元、意見分歧,政黨競爭就是表現在政黨理念的說服力,能夠說服多數人民的政黨就取得執政權。因此成熟的民主國家,只以特定人民作為訴求的政黨,很難取得多數的認同,而真正具有執政競爭力的政黨,其政策訴求一定是以全民利益為考慮。
所以親近「政黨」,不必然就是違反「全民」,反而馬英九刻意「顏色」均衡的作法,模糊責任政治的分際,不利於政黨政治的良性競爭。
在馬英九的內閣成員中,有些人過去刻意保持「中立」,不涉入任何具有政黨色彩的活動。馬英九的用人哲學等於鼓勵更多人當偽君子:想當官,平時就要當「隱色人」,這樣才可能被馬英九看中。至於在選戰中拚死拚活的人,政治色彩太濃,不適合「全民總統」的理想,所以只能靠邊站。
這樣的用人邏輯合理嗎?國民黨不對馬英九生氣,才真奇怪!
[2008/07/07 聯合報】<聯合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