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賞讀台灣古典詩---珊瑚
2013/09/08 17:15:44瀏覽2592|回應2|推薦85

題解:本詩為七言絕句,載於《詩報》第53 期,1933 年2 月15 日。珊瑚是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多群聚在水溫適中、水質乾淨、陽光充足的岩礁間,結合成樹枝狀的群體,所以又有「海樹」之稱。臺灣珊瑚礁主要分布在離島、東北角、恆春半島、東部三仙臺等地,所以基隆附近海域也是珊瑚的產地。珊瑚種類繁多,紅、黃、藍、白、黑各色具有,其中由於紅珊瑚生長慢,壽命長,自古即被視為珍貴的寶石裝飾品。

作者:辜一漚(1888-1973),字尚賢,朴子人。樸雅吟社社員,曾任樸仔腳公學校教諭、樸仔腳信用組合主事、鹿港辜顯榮府管家。臺灣光復後,先後於東石初級中學及大同國民學校任教。
                 (以上節錄自《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本詩大意

1基隆外海帆船泛舟辛勤的撈採珊瑚。

2希望打撈珊瑚能順利,最好能撈上好成績滿載榮歸。

3回想滿清政府的腐敗,政權淪喪,已經改朝換代。

4按清代冠頂制度,不同頂珠質料和顏色代表不同品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紅珠,指紅珊瑚磨製成的珠寶,用來綴飾在大官的頂戴上。滿清時代沒落後,民國初年官員已不再戴紅珠裝飾的大官帽。

心得:本詩作者辜一漚,於台灣光復後曾擔任老師,所以對於詩作也相當優越,意境在描寫基隆附近海域打撈珊瑚的情形,因為這首七言絕句詩,載於《詩報》第53 期,1933 年2 月15 日即可得知。當時日據時期,日人建設台灣,主要是與日本轉運樞紐,從西元1895-1935年,共四次進行基隆港工程,最後成為一座軍、商、漁的良港,堪稱是日治時代第一大港。因此,漁業發達的基隆外海,每到夜晚時分漁火點點,漁船捕魚以及打撈珊瑚的船隻都行駛於大海之中穿梭不停。

當時日本人喜愛紅珊瑚珠寶飾品,所以日本漁民也紛紛來到臺灣海域作業,加上基隆漁民撈捕珊瑚,可見當時基隆以北的海域必然熱鬧滾滾,尤其基隆外海的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這三個島嶼附近的海域都是良好魚場。雖然臺灣沿海有盛產各種珊瑚,但也集中在某一撮海域之內。例如,基隆海域、高雄西子灣、屏東墾丁、臺東三仙台附近海域,甚至澎湖群島將軍嶼海域等,都是熱門的珊瑚繁殖成長海域。 

19世紀初,基隆外海興起撈珊瑚行業,畢竟珊瑚自古以來,中國人視為吉祥寶物,的確是代表福祿富貴的優良極品。日常生活,可佩帶衣服或帽子裝飾,甚至能磨成戒子、墬子、項鍊、耳環等,以及其他各種琳瑯滿目的雕塑創作藝術品。佛教聖地,僧人都視為珊瑚是如來佛的化身,可見紅珊瑚是多麼令人愛不釋手。因此,珊瑚誰會不喜愛呢?

 

然而本詩作者感嘆!西元1894年(光緒20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我方戰敗,不禁黯然落寞。自1895年,清廷派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不得已,割讓臺灣與澎湖及附屬島嶼,落入日本人殖民之手後,再也沒有看見過滿清政府官員,頭頂上戴的帽子,出現那些高貴的珊瑚裝飾(皇上的朝服、一品或二品官帽都鑲嵌珊瑚裝飾)。

 

而珊瑚的起源,在於二千年前,最早出現於義大利,然後傳至中東又傳至印度和中國,所以珊瑚一直保持很神秘的色彩,它的色澤多樣。尤其是紅珊瑚和粉紅珊瑚都是古代王宮貴族的寶物。19世紀,日本時期國家門戶大開,外國商人在日本發現寶石珊瑚之後,便開始了中、西方另一波的寶石貿易熱潮,由義大利為歐洲集散地中心,再將這批龐大的亞州寶石珊瑚銷售至印度、法國、德國、西班牙等。直到西元1923年臺灣基隆外海發現有珊瑚之後,日本捕撈船以及基隆漁民都紛紛到此海域開採,連續20年的時間,日本將臺灣的殖民地區,周圍海域主要魚場採撈殆盡。

 

至於珊瑚的打撈方法,據我記憶中所知呢?大約在民國5060年代,澎湖珊瑚業盛極一時,漁船在港內停泊時,都會到大廟祭拜神明,祈求平安順利捕撈豐收,漁船出港前會燃放鞭炮一番,才緩緩的駛出港口,然後往日本橫濱外海打撈珊瑚作業。依據故鄉澎湖漁船噸位較大的(金大滿)號作業情形,是利用類似拖網方式,然後船尾後端載滿上百顆用鐵線固定綁住的石塊做「輔助」專用,每顆橢圓形石塊約10-20公斤左右。然後,到達珊瑚海域地點之後,就將繩索綁上石塊丟進珊湖海域拖拉打撈,這些石塊的用意就是打斷水下的珊瑚礁生長的珊瑚,才能用拖網撈上珊瑚來(閩南語卡珊瑚)。這種方式很費力,破壞生態極大。尤其撈上來的珊瑚有些則沾滿微生物又帶有黏液,導致船員皮膚奇癢無比,用手抓破皮,又難以癒合,真是苦不堪言。

 

民國50年代澎湖將軍嶼,發現盛產珊瑚之後,將軍嶼村民開始打撈珊瑚,不到幾年的光景,將軍嶼的村民都變為富有,所以房屋密集建築,整齊美觀,外地人都稱將軍嶼為(小香港)。當時珊瑚大量開採,有些漁民都變得相當富裕,所以小船換大船,大船又換更大的遠洋鐵殼船,龐大的貸款他們也看不在眼裡,相信很快就會賺回來,迅速歸還債務一筆勾銷。沒想到民國70年代,美國以破壞生態為由,禁止世界各國打撈珊瑚,所以一夕之間,珊瑚捕撈作業暴落,從此一蹶不振。

 

當時陸地上的珊瑚業非常興盛,珊瑚加工的小工廠林立,業者經過巧手將珊瑚清洗研磨成紅豔的珊瑚胸針,或是磨成橢圓形珠寶鑲在戒指上,更做成珊瑚手鍊藝術品,穿上裝飾著珊瑚胸針的衣服,看起來顯得更加高貴美麗。尤其民國50-60年代,結婚的新郎倌西裝上都會鑲崁紅珊瑚飾品,顯現出身份更有派頭,表現當日的主角大方又豪氣。在孩童時期的我真是羨慕極了!可見珊瑚是多麼令人喜愛。

 

由於珊瑚生長壽命長,自古以來即是大家所喜愛的裝飾品,雖然生長於水深二十公尺至一千公尺不等的水域裡,但人們的喜愛程度似乎不減,所以漁民不惜代價造新船,向海洋出發,東征西跑探勘新珊瑚海域場地,為了珊瑚的採撈,不惜生命代價從事這行危險的工作。但相對的海洋生態卻被嚴重破壞,所以民國70年代,美國的呼籲與禁令,都是為復育珊瑚保護海洋生態的行動,所以世界各國也都以共同愛地球為目標,一致的接受美國(華盛頓公約),目的很簡單就是使得珊瑚大量繁殖,使得海洋生態復甦更多,讓珊瑚也活絡起來,使得海洋生態復甦更快,我想海洋必然蓬勃朝氣,又重現美麗珊瑚與魚群悠遊自在,快樂的海洋世界。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jbgtyhn&aid=8384360

 回應文章

Melody 心靈小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0/01 00:22
您好 謝謝分享 我的祖父林欽賜係日治時期的詩人 他於1932編" 瀛洲詩集 "也於辭世前創刊"風月"半月刊(1935) 住蘆洲工作於台北 不知您是否有"研究" ? 讀到您文章中提到此詩為1933年 那與祖父的詩集付梓同一年 倍感親切 我於一兩個月前也於自己的部落格介紹我祖父 對於歷史 黑白照我都很有興趣 今後會常"逛"您的格子 祝安康!

*惜ㄦ*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9/08 21:59
您ㄉ文..很豐富..來此受益良多!
吉安康(ajbgtyhn) 於 2013-09-08 22:15 回覆:
惜兒好友文安..很高興妳來賞文.又對本文很感興趣.真感心..周末假日愉快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