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6/13 12:59:17瀏覽3559|回應0|推薦84 | |
2016 游覽與感懷/游覽與感懷 移借島中寓1,移植島中樹2。跨城以爲梯3,撤屋以爲路4。 【題解】 本詩為五言古詩,收入《島噫詩》卷一。此詩第一首寫富人移居新屋,見到一株古樹勢大優美,派人將古樹連根挖起,移樹入精舍的過程。此詩為第二首,寫古樹移植至華屋之後,盧若騰所生之感慨。這兩首詩當然是譬喻詩,可能以樹喻南明政權,或是鄭成功起兵金、廈兩島的感嘆,而詩中之島,則很有可能是盧若騰家鄉金門島。鄭成功於父親鄭芝龍降清被擄至北京後,焚卻儒服,起兵抗清,而他第一次聚兵起義之處,便是金門島。鄭成功本非金門人,就像詩中,移借島中寓的外來人一樣,為了營建屋宇及庭院美觀,不顧鄰里之怒,執意移樹。不過此詩卻以「念此彈丸地,顛危在旦暮。一移此中來,再移何處往」,寫出了古樹及移入金門的鄭成功的無奈,若是金門無法可守,鄭家軍隊該將如何呢?最後有可能像寄居在屋下相安哺的燕雀一樣,火燒房子,均無棲身之所。盧若騰身為金門人,鄭成功為了興建戰船,結果把金門的樹幾乎砍光,讓金門日後飽受風沙之苦。盧若騰在當時應該有親見目睹鄭家軍隊伐樹的過程,才有感而發地寫下這兩首詩吧。
作者:盧若騰 盧若騰(1600-1664),字閑之,福建金門人,號牧洲。明崇禎庚辰13年(1640)進士,官浙江布政使左參議,分司寧紹巡海兵備道。居官潔己惠民,士民建祠以奉,有「盧菩薩」之稱。南明隆武立,授以右副都禦史,後加兵部尚書。清軍南下,若騰力守平陽,腰臂中矢,遇水師救出。後聞閩敗,隆武帝被俘,尋入舟山,輾轉至閩海,偕王忠孝、徐孚遠等居浯洲嶼,自號留庵,一意著述。永曆17年(1663),清兵攻下金門、廈門。次年,與沈佺期等東渡,此後寓居澎湖,遺命題其墓曰「有明自許先生之墓。其詩頗能反映鄭成功復臺之艱難,披露鄭軍紀律不嚴,至騷擾擄掠百姓之事。此外,盧氏閑退金門時,亦寫下品茗、歌詠當地風土之詩篇,清新可誦。著有《留庵文集》、《留庵詩集》、《島噫詩》等。 【注釋】 1. 寓:寄居。 2. 移植島中樹:此句承本詩第一首而來,本詩第一首即寫移植 古樹的過程。 3. 跨城以爲梯:指此樹高大,能登此古樹,以古樹為梯跨越城牆。 4. 撤屋以爲路:因為此樹勢大,在移植過程中,路太狹窄的話,則要拆屋成路,才能讓高大的古樹通過。 5. 若道家在島,忍招鄰里怒:忍,狠心、不仁慈。此聯意指移樹者乃外來人,若是島上之人,勢必不忍撤屋為路,斵根古樹移植庭中,而得罪鄰里,招惹鄰人怨怒。 6. 若道島非家,花木豈忍務:豈,難道。務,從事、執行、謀求。此句意指,若不以此島為家,難道會從事花木移植,讓自家庭院更加美麗嗎? 7. 念此彈丸地,顛危在旦暮:彈丸地,地小如彈丸,指詩中所稱此島。顛危,顛困艱危,隨時有覆滅的危險。旦暮,早上和傍晚,意指隨時、不久。 8. 屋下安相哺:安,安心、安穩。相哺,彼此餵食。 9. 突決棟宇焚:突,煙囪。決,斷裂。棟宇,房屋的總稱。 10. 懵然罔知懼:懵然,音ㄇㄥˊ ㄖㄢˊ,糊塗無知的樣子。罔知懼,不知畏懼。 析言: 明朝弘光元年,西元1645年,5月滿清攻下南京,弘光朝亡。是年六月明唐王即皇位於福州,改為隆武元年,是明隆武帝。當時鄭芝龍帶其子鄭成功晉見隆武帝頗受隆武帝的青睞,獲隆武帝賜姓朱名成功,拜為宗正,官拜御營中軍都督,形同駙馬階級。此後人們都稱鄭成功為「國姓」「國姓爺」。但好景不常,翌年滿清軍隊渡過長江以後,作戰不如北方的順遂,於是誘使鄭芝龍降清,以高官厚祿的位置等著他,使得鄭芝龍抨然心動。鄭芝龍在兒子鄭成功,極力勸說與策劃下仍然無法如願。於是鄭芝龍於隆武2年,西元1646年投降滿清。 當時的鄭成功為擁護愛國忠君的理念,於西元1646年(明隆武2年,清順治3年)鄭成功開始領軍多次奉命進出閩、贛與清軍作戰,頗受隆武帝的器重。同年,西元1646年,明隆武二年,農曆八月清軍攻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洲不幸遇到清軍俘虜之後絕食不屈而死。南明帝系由桂王朱由榔繼承,改國號為「永曆」。隆武帝政權敗亡之後,鄭成功避走金門,在沿海之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的舊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數千兵力,1647年(隆武二年十二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以忠孝伯昭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 由於隆武帝被俘之後群龍無首,而當時鄭成功在金門忱戈待旦,充實國防兵力。西元1648年,明朝遺臣盧若騰、王忠孝、徐孚達等忠臣來到浯島(金門)歸入鄭成功的陣營。當時的鄭成功為了要壯大南明的士氣,所以打著反清復明的號召口號歡迎有志者來歸。極力加強武器裝備增加軍力,而浯島與福建沿海遙遙相望,想要反攻滅清就必須乘戰船渡海而過,因此建造大船就必須用到木材。所以鄭成功命令士兵砍伐金門的樹木,尤其是雙乳山的木材真是聳立參天!因為大量的砍伐,以致雙乳山林區的範圍轄地也都大量減少,波及到瓊林、董林、昔果山麓等地。大樹都被大量砍伐,導致山林環境變動大受影響,所以一旦有颱風來襲時,就無法抵擋強風驟雨了!所以常有風飛沙侵襲金門使得百姓苦不堪言,眼睛常被沙子飛進,痛苦難耐。 盧若騰當時已在明朝為官多年,因為他是在西元1636年,中舉人,1640年中進士,授兵部武庫清吏司主事郎中兼統京衛武學,浙江布政司左參議。當時看到鄭成功以擴充海戰的軍事,遂壯大戰船的補強,於是大力砍伐木材,所以看在盧若騰的眼裡是百般無奈。所以就作了這一首詩以形容當時的心境與情形,從頭一句詩意就說明來金門只是短暫的過度期,主要是力圖反清復明為首要任務,刻不容緩就是砍樹作船,常常將大樹被砍之後又移動到適當地點作處理,由於有些聳高壯闊的樹木移動,需要經過狹窄的民房時,就必須拆屋成路大樹才能通過,士兵也被折騰的汗流浹背。在砍樹移動過程中島上的居民也僅是敢怒不敢言,所以盧若騰又深覺這樣子為了建造船隻,而忽略天然資源那對於金門有好處嗎?實在納悶了!故以此詩暗喻富家人移樹之說。 尤其移植樹木之後,那些常棲息於樹木的鳥雀以及屋簷下的麻雀幾乎就沒看見,如此破壞生態而影響島嶼生存空間,這並非是好事。但鄭成功不曾考慮這些,只要能反攻復明之後,想必就要遠走他鄉丟下金門不管。若當時以身為金門土生土長的人來說的話,盧若騰是相當反對的,但是為了反清復明也只好隨著鄭成功的理念進行移植大樹,來建造龐大的戰船,方可戰勝清軍。而盧若騰是金門賢聚人,他對於「古樹二首之二」也有另外的隱喻,就是意指在說明,明朝已經氣勢衰微,可說大勢已去,明朝土地已經被清國佔據,所以我們更是岌岌可危,倘若沒有龐大的國防軍事力量,那又如何能保護國土呢?而大樹不停的被砍伐,消耗殆盡之後只剩下光禿禿的一片,又如何能滋養大地復育生生不息的環境,如此意境令盧若騰煩鬱不堪。
這樣子如何能防止敵軍的千軍萬馬攻擊呢?實在是可歎!倘若要圖振國防軍事力量的話,也真不容易,也只能無語問蒼天,命運就交由老天爺安排吧!但鄭成功也不氣餒,奮發向上,經過多次的戰爭輸贏參半,諸如,1652年的崇武大捷、1653年的海澄勝戰,清軍兩次大敗之後,清順治帝敕封鄭成功為「海澄公」但鄭成功不接受。爾後經過多次的戰役,也都表現平平,但在1659年的南京之戰,先盛後衰,使鄭成功反清大業受挫,但是在1660年在福建海門港殲滅清將達素所率領的四萬餘人,取得廈門戰役的勝利,聲威復振。那麼鄭成功於1662年來台發展,跟隨者的忠臣、有陳永華、盧若騰、王忠孝、徐孚達等。但在1663年,盧若騰因病滯留於澎湖,而於西元1664年病逝於澎湖,大體並埋葬於湖西鄉太武村,爾後子孫移葬金門太武山南側,使人不勝感念。 從上述的明鄭時代,那些樹木都被鄭成功的軍隊大量砍伐,以致沒有大樹可以抵擋天然災害,金門歷經幾百年的摧殘歲月後。到了19世紀末葉的國共戰爭時代,於西元1957年,當時在金門擔任防衛部司令官的胡璉將軍指揮之下,大力倡導種植樹木,使得金門一片青綠,更能夠阻擋颱風來襲或是砲彈的襲擊的掩護,讓我在軍旅之中留下金門環抱在青翠樹林的深刻回憶,在政府開放小三通交流後,成為風光明媚、古蹟林立的遊覽勝地。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