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1/25 14:31:46瀏覽3139|回應0|推薦86 | |
西元1683年施琅將軍攻台勝利之後他奏請康熙皇帝將台灣納入版圖,爾後清政府實施「海禁令」不過,陸續還是有漢人偷渡來到台灣開墾或定居,娶當地平埔族姑娘為妻,一般來說都是晚上來跟平埔族姑娘睡一宿,白天就將離開部落到他的工作地開墾或種植,由於施琅將軍攻克台灣之後聲勢大漲立即被清政府視為良將,並敕封為靖海公.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施琅將軍的親戚也隨之光照千里。 然而,施琅之兄施東曾在西元1697年定居於半線開墾彰化平原,那麼大刀闊斧地開鑿八堡圳,直到西元1708年施世榜從鳳山回到彰化接手父親的志業開鑿八堡圳,施世榜自然就成為墾首,然後發展水稻的種植引濁水溪開發八堡圳,從二水到鹿港經過彰化境內八堡而得名,於西元1719年竣工。 為了開發「埔鹽庄草地」這個地方以前明鄭時期是巴布薩族的狩獵區,梅花鹿很多。然後經過不知多少年呢?應該清朝道光年間以後就在鹿港溪這邊,今員林大排南港地方興建一座簡易攔水壩,在溪床釘上木樁或竹樁再覆蓋沙包把溪水引進水溝東邊地勢較高,繼續流經1500公尺溪邊16甲地名設置水閘,水剛好能流入田裡灌溉,分支出五條給水溝,瓦磘溝、中圳、南圳、刺仔溝和四分溝,這五條溝的出水口而得名叫做「出水溝」直到台灣光復才創立新村出水村。 那麼埔鹽鄉早年物資欠缺,但每年有二次大動員,一次是在冬天頭汴埤捉魚,一次是在夏天到達漢寶撿拾土豆,動員人力很廣,據說頭汴埤位於楊厝溪下游,早年使用土石築壩攔水灌溉,後來雖用鋼筋水泥壩水門還是依然很少打開,每年都要在冬季二期稻作收成完畢,才會打開水門斷水,在整修水門設施,因此生長在洋厝溪一年的魚、蝦、貝、蟹都非常的肥碩,所以鄰近村民以及埔鹽鄉民都結隊出發捕捉這些營養豐富的水產,捕撈回來當然家人都很高興,加菜之後全家必然多吃一碗飯,所以有一句俗語說「窮人不知死.有魚加吃米」。 當然那些魚蝦貝蟹在溪流裡不知吃了多少的食物是毒素的或是其他害菌都吃進肚子裡顯然有些急迫性,但是為了填飽肚子也顧不得那麼多了先吃為快啊。另外就是漢寶之地位於濁水溪,埔鹽人稱它為石埤腳溪,漢寶南邊的土地腳較為乾旱貧脊,但可以種植土豆(花生),每年農曆六月豔陽天才是收成的季節,因此鄰近的鄉村或是埔鹽婦女,三五成群聚集的到達漢寶採集土豆或是來做臨時工,那麼代工的薪資是一日一斗土豆,自己能拾多少也要看個人的體力與耐力了!當然農曆6月天烈日高漲氣候炎熱,在田裡工作必然是汗流浹背,但為了生活也顧不了那麼多了,所以埔鹽以及各庄村民透早就集結出發然後涉水而過溪,那條溪叫做石埤腳溪再趕往漢寶,到黃昏之後提著一日所得的土豆又將涉水而過,石埤腳溪就是回家的路。 通常透早撩溪水,溪水較淺,所以褲管一提就能過溪。但是倒了午后下起西北雨直直落要涉溪恐怕就較為棘手。當回程的時候遇到溪水暴漲,通常的做法就是把衣服脫下放在庄土豆的籃子裡,再把籃子放在頭頂上過溪之後再穿衣褲趕回家,當天色昏暗之際呢?溪的兩岸都是蔭蔽的植物遮蓋著,若有男生經過會自動避開,成群的婦女過溪實在不會被外人看清楚,可是有一群西勢湖查某不知何故要等待溪水消退才要撩溪,但事與願違哪會心想所願呢?溪水依然湍急不退,眼看天色昏暗又家裡甚遠,在這樣之下,不得已,只好看破情勢,照著其他鄉村的婦女方式撩過溪,所以有「西勢湖查某看破」的諺語!更成為盛行一時茶餘飯後的俗語笑談。 PS-本文參考埔鹽文史專輯第一冊埔鹽鄉公所印製 |
|
( 創作|散文 ) |